安徽省农特电商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04-23 09:35吴泽锋丁作坤
现代农业科技 2020年6期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安徽省电商

吴泽锋 丁作坤

摘要    近年来,农产品电商发展迅速,成为农业增收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安徽省农特电商发展模式及特点,并针对当前农特电商新产业新业态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以促进安徽省电商产业稳定发展。

关键词    特色农产品;电商;问题;对策;安徽省

中图分类号    F32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20)06-0244-03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随着“互联网+”、农业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农业农村电信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物流业快速发展,为安徽省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业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也为安徽省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1-2]。2018年,全省农村产品网络交易额达400亿元,2019年1—6月,实现交易额285亿元,同比增长40%以上安徽省农特电商发展已进入全国先进省行列。

1    安徽农特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模式及特点

安徽省农特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快速发展,进入全国先进省行列。客观上,安徽省南北横跨5个纬度,地貌和生态类型多样为黄山毛峰等名特优农产品发展提供了独特的自然条件优势。安徽地处华东地区世界级特大型城市群区域,华东地区小品种、多样化、新奇特饮食消费类型和华东城市群人均收入较高,也为本省农特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电信、交通、物流配送等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为本省农产品出村进城提供了基础保障;国家实施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战略都将农特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作为政策资金扶持重点,为安徽省农特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發展环境。根据麦肯锡发布的《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新鲜农产品平均购买频次为24次/年,位居消费品类第二,仅低于常温食品的购买频率。此外,中国消费者信心调查显示,63%的消费者最希望消费升级的品类是生鲜。安徽省农特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模式和特点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

1.1    顾客至上的“上帝”模式

典型代表是三只松鼠。目前,消费领域已基本实现消费者对工厂(公司)O2C模式,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直接关系企业经营成败。三只松鼠把顾客当“上帝”,售前“一对一”个性化服务,选择产品—接到包裹—使用产品的每个环节,三只松鼠带给顾客极致体验。SNS网络打造的顾客归属感:三只松鼠建立微淘、微博、微信、QQ空间等SNS网络,实现与顾客的实时互动,增强了顾客对品牌的忠诚度;三只松鼠是最先开创动漫色彩设计的网络食品品牌,采用最亲民的卡通形象作为品牌logo;卡通形象用拟人化的方式讲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具有极强的亲和力。2018年平台全年营收达70亿元,实现净利润3亿元。2019年7月12日,三只松鼠成功登陆A股市场,完成了从淘宝店铺到上市公司的蜕变。

1.2    为农服务的“保姆”模式

典型代表是中国邮政邮乐农品生鲜电商有限公司。农特电商能否有生命力关键是产品是否具有特色资源优势,产品附加值要高。适合做电商的“一村一品”特色农产品大多属于小品类生态资源独特的农产品,此类小农户一般不具备做电商的条件,邮乐农品发挥其独特体系和仓贮优势为农民提供“保姆式”服务。邮政网点上行服务、邮政员上门服务、产品包装上门服务、产品销售策划上门服务、农产品上行销售物流免费服务、金融邮政网点融资服务。邮乐农品平台现有新鲜到家、道地名产、扶贫专区、龙头农品、农品批发五大频道,拥有生鲜食品、健康粮油、山珍干货、休闲零食、冲调食品等百万商品。在为全国农产品进城服务的过程中,邮乐农品积累了丰富的电商运营经验,从商家入驻、活动策划、活动推广、商品销售和最终的结算,提供全流程的建议指导和专业化服务。2019年上半年,平台农产品销售额达7 663万元,同比增长14.5%。

1.3    三产业融合的农旅模式

典型代表是巢湖三瓜公社。随着城镇化快速发展,农业由单一保障功能日益向多功能性转变,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实践证明,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做农业必须做品牌,做品牌必须推进三产融合,从而延伸生产链、拓展产业链、再造价值链,真正实现城乡产业融合。三瓜公社坚持以农业为基、电商为魂、旅游为辅,以电子商务为驱动,以农旅融合为切入点,以“互联网+三农”“互联网+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路径,积极打造“安徽电商第一镇”,吸引90余家企业入驻,吸纳就业2 000人,完成特色产业投资2亿元,年接待游客人数达720万人次,2018年入围全国特色小镇 50强。近期,国家发改委发文向全国推广三瓜公社小镇经验,其所在地汤山村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其主要做法:实现农旅结合、延长产业、再造价值链。三瓜公社以“把农村建设的更像农村”为理念,保护乡村建设肌理,推进示范特色村创建,展示乡村自然人文特色。对汤山旧民宅进行“一户一特”的重新定位设计,对汤山古村落进行“一村一品”的建设布局,形成“冬瓜民俗村”“南瓜电商村”和“西瓜美食村”三大特色村。三瓜公社用3年多的时间,实现半汤农村美、农民富、农业兴的局面,打造中国美丽乡村的典范。三瓜公社以“线下体验、线上销售,企业引领、农户参与,基地种植、景点示范”为模式,围绕民俗、文化、旅游、餐饮、休闲等多个领域,综合现代农特产品的生产、开发、线上线下交易、物流等环节,探索出一条信息化时代的“互联网+三农”之路。

1.4    草根农民的微商模式

典型代表是砀山黄桃罐头微商模式。近年来,砀山县抓住入选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的契机,大力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打出“互联网+水果”特色牌,催生出“砀园”“桃如意”“带澳飞”等100多个农产品草根电商品牌。草根微商模式主要借助微信社交软件,以人对人特色化营销为中心,将本地特色黄桃罐头产品卖到朋友圈,凭借过硬的品质和口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创造了各种销售记录。目前,砀山县从事微商的年轻人有3万多人,而且还在不断发展壮大。砀山微商创业主体多为90后年轻人,他们有智慧、有热情,思想紧跟潮流,在包装设计和营销方面融入文化创意,贴合消费群体快节奏的生活和消费方式,获得了各年龄段消费群体的认可。特别是微商模式能够让合伙人、总代理、一级、二级、特约代理等在各环节获得利润,因而在短短的1 年多时间里,微商销售黄桃产品就从兴起走向火爆,将草根经济推向高潮。2018年砀山县网上农产品上行销售额达到34.3亿元,成为全国网上农产品销售第一大县。

1.5    全程服务的托管模式

典型代表为中国化工集团庐江县MAP农场和天禾农科霍邱全程农事通托管模式。目前,农业普遍面临“两个天花板”“双灯限行”“双才制约”局面,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短期很难打破。通过市场配置资源解决谁来种地问题是目前三农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随着“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基于全程服务“托管”的“拇手”农业成为国外发展的必然趋势。全程服务的托管模式采用线上和线下方式,服务内容突出全覆盖和全过程,为产前的农资集中采购、送货上门,产中的机耕、机播、机插、机收、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指导、病虫害防治,产后的烘干、收储、销售等,提供覆盖全程、便捷高效的服务。服务方式突出全方位,服务时间突出全时段,构建了互惠共赢的为农服务新产业新业态。四类经营主体形成互惠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互联网+全程农事服务”托管模式的内在发展动力,也是此模式发展前进的不竭源泉[3]。

1.6    社区生鲜电商的团购模式

典型代表为呆萝卜社区和景徽菜篮子。目前,安徽省以蔬菜为代表的鲜活农产品从产地到零售环节,普遍存在价格倍增现象,有的相差几倍至十几倍,一直存在“两头叫中间笑”(生产者没赚到钱、消费者没得到实惠、中间商获利惊人),“互网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发展为根治“顽疾”提供了难得机遇。生鲜电商模式首先是以高频的生鲜作为切入口,将流量引到线上,进而转化其他品类的购买。生鲜是每个家庭必需品,只要菜品质量有保证,价格有优势就有很强的吸引力。其次是自建仓储,严格把控供应链。全力克服品质难把控、损耗大、保鲜成本大等劣势。最后是自提模式。呆萝卜没有采用京东到家等送货上门服务,而是在小区密集处开设了门店作为取货点,顾客下单第2天自行到取货点取货。送货上门固然方便,但是其同样丧失了互联网最大的价格优势,前期只能用大量的补贴培养用户习惯,自提模式有先天优势,靠近居民区,顺手就取货,且可线下体验,看到实实在在的菜品。加上店面不大,加盟投资风险小,给社会生鲜电商提供了发展空间。

2    农特电商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特电商等农业农村新产业新业态保持了良好发展势头,日益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乡村振兴的着力点、农业供给侧改革的突破点,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

2.1    地区间、产业间发展不平衡

从全省范围看,“互聯网+”现代农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别明显。合肥、芜湖、宣城3个市农产品电商交易额占全省的2/3;社会化服务农事通服务平台在阜阳、六安还处于试点探索阶段,成熟模式还未形成;智慧农业、智能农业没有真正做到农机农艺农信结合,重农机轻农信现象突出,没有凸显农机农艺农信综合效益;从农产品电商角度看,生鲜类农产品电商约占全省全部电商的5%,95%的农产品电商集中在坚果、茶叶、干货类。

2.2    新产业新业态模式运行不顺畅

一是品控难。农业食品还未建立起从田间到餐桌的可溯源体系,使中国生鲜行业没有标准,或标准散乱难以统一,尤其线上销售,消费者更是无法看到实际商品的品质,会影响消费者购买的意愿。二是损耗大。生鲜行业不能简单看毛利,卖不出去意味着就要全部扔掉。因此,企业是否能有效控制损耗是企业能否顺利运转的重要因素。三是物流堵。生鲜保质期短、易损耗的特征使冷物流在生鲜的运输和配送中尤为重要,而目前冷链运输还不完善,真正的全程冷链建起来成本会大幅增加。四是品牌弱。鲜活农产品区域品牌多,如烟台苹果、赣南脐橙等。但是缺少知名企业差异化自有品牌,一方面导致产品溢价有限,难卖出高价;另一方面导致消费者买到的产品质量时好时坏,难找到责任主体。

2.3    数据资源整合开发力度不大

围绕国家大数据发展战略和数字江淮建设,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所需的数据资源整合开发力度薄弱。一是缺乏统筹规划和管理,没有统一的管理制度和标准规范,信息系统小、散、乱等低水平建设较严重,部分系统功能不完善,使用率不高,存在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现象。二是信息孤岛现象严重,政府、社会各行各业信息系统分散建设、条块分割、信息资源无法开放共享。三是数据资源没能实现有效整合,更未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数据开放利用,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服务机制体制还存在很多障碍[4]。

2.4    “三农”信息化“三不”问题突出

一是认识不足,各级农业管理部门对信息化、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产业新业态与“三农”融合发展普遍存在不会、不敢、不愿和不为问题,普遍存在认识不到位;二是认识不全,认为农业信息化就是农业电子商务,没有深刻认识到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与“三农”跨界融合所产生的颠覆性变革,用数据生产、用数据管理、用数据销售、用数据决策的氛围未形成。三是农业信息工作位置不高。市县没有设立专门的信息管理和技术支撑机构,队伍不全。专业人才缺乏,特别是跨专业复合型人才奇缺,导致信息化引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在“三农”领域没有有效落实。

3    对策

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是我国“四化同步”发展的长期战略,我国农业将长期面对“双灯限行”(世贸组织黄灯、资源环境红灯)、“两板挤压”(国际市场大宗农产品价格天花板、国内劳动力价格地板)、“双才缺失”(新型职业农民人才、乡镇为农服务人才)的局面,迫切需要构建一个“覆盖全程、形式多样、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农村全产业全程管理和服务体系。三只松鼠、三瓜公社等农特电商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为安徽乡村振兴找到了新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更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突破城乡产城融合找到了新路径,很多方面值得探讨。

3.1    破解新产业新业态三产融合难题应该拥抱信息化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三只松鼠、三瓜公社等农特电商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再次证明信息化已深深改变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导致社会生活方式扁平化日益明显,众筹和分享经济将成为经济新常态新业态,掌握了“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就掌握新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农业部门必须从思维方式、管理手段和服务形式上彻底破除“小农”思想和传统思维方式,真正将“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理念与技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思维方式上,深刻把握信息化的核心是始终贯穿和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工作中按照精准匹配要求,建立健全《质量管理手冊》《程序性文件》《作业指导书》 3个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并通过建立单位或行业业务应用信息平台体现和融入质量管理体系文件要求,真正实现全员全要素全过程信息管理,变结果控制为过程控制,努力降低工作“缺陷”率,高质量实现政府绩效管理目标。

3.2    加快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应该补齐三农信息化短板

安徽三瓜公社等6种新产业新业态是市场化解决为农服务问题,培育农业农村经济新增长点的有益探索,但省、市、县各类涉农“信息孤岛”没有打通,数据不能共享,平台运行缺乏共享数据支撑,加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化知识培训普及力度不够,严重影响“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与“三农”行业融合发展与推广应用。加速数字乡村建设应该尽快补齐农业信息化的“短板”,下决心推进数字乡村发展战略,通过信息化带动农业现代,全省农业信息化在战略定位上应该实施“抓两头带中间战略”,即:省级(上头)建设农业大数据中心实现与国家、省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基层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各类新型经营主体手机端对接,“带中间”就是通过抓两头信息化落地,推动省、市、县“三农管理部门”实现全员、全要素和全过程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实现变结果控制为过程控制,做到年度目标指标化、指标数字化、数字责任化,努力实现工作过程 “零”缺陷的绩效管理目标。

3.3    解决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最后“一公里”问题应该实施公益性和市场化服务“双轮”趋动战略

公益性为农服务关键是解决市场配置资源无法解决和不宜由市场解决的为农服务事项,如畜禽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监督等,其他能交由市场化解决的都应该通过市场化解决。通过信息化破解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是公益性和市场化为农服务的有效抓手,城市化进程中农民职业是中国农业必然选择。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职业农民所需要的生产经营服务,通过移动端就能解决。解决为农服务信息化最后“一公里”可采取依托乡镇农业综合服务站人员履行公益服务为主体,将乡镇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在乡镇综合服务站,最好通过市场手段将乡镇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在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区,与园区的休闲观光农业、特色电商、高效农业相结合,乡镇综合服务站人员采取定点定期坐班服务方式运行。同时,出台政策鼓励三瓜公社等新产业新业态涉农企业,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着力探索市场化为农综合服务新手段新体制新模式,根本解决为农服务针对性不强、链条不长、效率不高和机制不活的问题。

3.4    推进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应该解决“三农”管理和农民移动(手机)端应用问题

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核心是应用生态培育和开发,关键是移动客户端应用与普及。目前,安徽省三瓜公社等6种“三农”新产业新业态被很多业内人士看好。信息化工作就农业而言是全局性工作,短板在农民、农村、农业,核心在农民,主体在农民。我国目前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只有32.3%,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8%。加快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关键是解决“三农”管理和农民移动(手机)端应用问题。培训的重点是新型经营主体、大学生村官、返乡农民工、村干部,关键是编写农民读得懂的教材,即简单、管用、接地气、一学就懂的教材,通过培训全面提升农民应用手机的能力,通过信息化着力解决好为农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

3.5    加快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应该打通基础设施堵点

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基础设施最大堵点是网络设施和物流保鲜设施。政府在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时,应该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列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点,防止出现“城乡信息化二元结构”。借助“宽带中国”战略,实现宽带村村通,缩小城乡数字鸿沟。积极推进光纤进村入户工程,加快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建设,全面提高宽带普及率和接入率。在农村社区服务中心、信息服务站等公共服务区域覆盖免费无线网络,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免费上网环境。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建设“互联网+”现代农业示范区。农特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离不开物流设施和贮藏保鲜设施支撑,政府固定资产投资应该向农村物流设施和贮藏保鲜设施倾斜。同时,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物流体系、特别是生鲜冷链物流体系建设,完善跨区域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开展特色农产品产区预冷工程建设,为农特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4    参考文献

[1] 谷纬,朱芙蓉,仓晶晶,等.盐城市农产品电商发展现状及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2018(1):287-288.

[2] 丁旭光.基于江西农特产品新电商形态下发展的痛点与对策[J].电子商务,2017(10):27-28.

[3] 王艳丽.淮阳县农户农特产品电商发展问题研究[D].郑州: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7.

[4] 谢奉军,田思佳.“互联网+”大潮下山区县域农特产品电商发展对策研究:以江西省修水县为例[J].中国农业信息,2016(10):3-5.

猜你喜欢
特色农产品安徽省电商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社交电商,春天来了?
2017年安徽省各市主要经济指标
“互联网+”特色农产品电商冷链标准化研究
特色农产品出口贸易如何拓展国际市场
基于电商平台的特色农产品营销策略探究
四川特色农产品推广销售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型电商十大热卖玩具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