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东溪窑青花瓷器生产与外销研究

2020-04-24 00:33陈冬珑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0年4期
关键词:外销青花瓷生产

摘 要:明清时期,福建沿海城市反反复复的海禁政策,使海外贸易受到一定的影响。自明以来,漳州月港的崛起刺激了该区域制瓷手工业的蓬勃发展。漳州青花瓷器在福建东南沿海最早生产,产量仅次于景德镇青花瓷。东溪窑作为闽南地区青花瓷制瓷手工业生产的代表窑场地之一,文章拟通过东溪窑考古调查采集的明清青花瓷标本,对漳州明清青花瓷器生产与外销进行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东溪窑;青花瓷;生产;外销

东溪窑位于华安县高安镇与南靖县龙山镇、金山镇交界处,山岭耸崎,群山重叠,以山地丘陵为主,矿产丰富,尤其高岭土储量多,河流纵横交错,附近有九龙江上游永丰溪等支流,水资源丰富,交通便利,自然条件优越。东溪窑始烧于宋代,明中后期青花瓷的大量烧造,使青花瓷在漳州窑瓷器生产中占主要地位[1]。从考古调查出土的东溪窑青花瓷标本可以看出,其器形有碗、碟、盘、盏、盒、匙、盅、笔筒、灯托、水注、洗等,主要以日用器为主、陈设器为辅,青花瓷始烧年代为明中后期。

1 考古调查采集的明清东溪窑青花瓷标本

从东溪窑考古调查采集的青花瓷标本来看,其装饰图样主要有莲花、梅花、菊花、玉兰花、团花、团心、火焰、太阳、忍冬、回纹、卷草、鹤、鱼、文字(如寿、福等文字)等纹饰,还有图文并茂图样和寓意构图图样。如秋叶纹青花盘,内底繪秋叶、诗文等纹饰;岸边舟塔纹青花碗,内底弦纹勾勒,底心绘小舟、岸边、塔纹饰,形象表达了海边人民的内心情感。东溪窑青花瓷多数是明清时期的构图形式,器形以日用品为主,也有少数陈设器。现就东溪窑考古调查采集的不同时期青花瓷标本进行介绍。

小碗:圆唇,撇口,斜直腹,内底有叠烧痕,底有修刮痕,有乳突,内斜圈足,白胎,满器施釉至圈足壁,内底不施釉,内绘弦纹勾边,外绘菊花纹。口径14厘米,底径7厘米,通高7.3厘米(图1)。

圆唇,撇口,斜腹,斜圈足,外壁凹凸不平,底粗糙偶有砂粒,白胎,口沿一圈酱釉,满器施釉,内绘弦纹勾边和底,内底绘花纹,外绘缠枝花朵纹,外底落款“吉”。口径13厘米,底径5.6厘米,通高5.8厘米(图2)。

圆唇,敞口,鼓腹,斜圈足,内壁起泡有砂粒,口沿粗糙,白胎,满器施釉,外绘弦纹勾边、底,腹部绘团凤纹,底绘青花纹饰。口径12厘米,底径5.6厘米,通高5.36厘米(图3)。

大碗:圆唇,葵花口,撇口,斜腹,直圈足,有乳突,白胎,满器施釉,底有垫烧痕迹,外绘开光叠莲花纹,内绘草纹花边,内底鹤纹落款。口径18厘米,底径7厘米,通高7.45厘米(图4)。

圆唇,撇口,斜腹,高圈足,底粗糙偶有砂粒,白胎,满器施釉,内绘弦纹勾边和底。一碗内底绘草纹,外绘三鱼纹火圈图。另一碗外绘山水图、假山牡丹图、狮戏珠图、花卉图,外底落款“双利”。两碗尺寸相同,口径13厘米,底径5.6厘米,通高5.8厘米(图5、图6)。

碟:圆唇,敞口,斜腹,矮圈足,底有修刮痕,内斜圈足,有乳突,内底有叠烧痕,白胎,满器施釉至圈足壁,内外绘弦纹勾边,内底“玉”字款,外绘凤纹,纹饰模糊。口径10.6厘米,底径5厘米,通高2.6厘米(图7)。

圆唇,撇口,斜腹,白胎,满器施釉,内底有垫烧痕迹,有砂底,内底绘假山景、牡丹花、兰花纹,外壁绘三条草纹布满器壁。口径11厘米,底径5厘米,通高2.75厘米(图8)。

盒:四方形盒残件,外壁绘云彩纹,白胎,满器施釉。口残长径8.6厘米,口宽径8.4厘米,底残径长7.2厘米,底径宽8.4厘米,通高2.7厘米(图9)。

杯:圆唇,撇口,斜腹,小圈足,白胎,满器施釉,圈足底有垫烧,外绘渔人山中钓鱼图。口径7厘米,底径2.4厘米,通高3.8厘米(图10)。

大杯,圆唇,撇口,斜腹,小圈足,白胎,满器施釉,圈足底有垫烧,器壁有小块匣钵土,外绘假山景、兰花纹、牡丹花纹、蝴蝶纹。口径9厘米,底径3厘米,通高4.9厘米(图11)。

汤匙:斗部略变形,底内凹,柄尾残,内边为弦纹勾边,内绘草纹、莲花纹,外壁绘三个“壬”字形草纹,落款“瑞珍”,白胎,满器施釉。口残长径5.7厘米,口宽径5厘米,底径长2.8厘米,底径宽2.5厘米,通高1.98厘米(图12)。

盘:圆唇,敞口,斜腹,直圈足,白胎,满器施釉,内口沿弦纹修饰,内绘四开光花卉纹,外壁绘弦纹(图13)。

垫饼:圆形垫饼,直径4.5~5.7厘米,厚0.4~1.5厘米(图14)。

匣钵:匣钵有M形匣钵,直径21厘米,通高9.8厘米(图15)。此外还有平底匣钵,又名筒形匣钵,有的外壁刻画一“成”字,口径23.4厘米,高7.3厘米[2]。

2 明清东溪窑青花瓷制瓷技艺研究

1986年文物普查发现了东溪窑[3],此后20世纪90年代组织了多次考古调查,近年来福建省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南靖县博物馆分别于2007年、2015年联合组织两次发掘工作,并发表发掘简报[4]。明中后期,漳州月港崛起,国内外对瓷器的需求量只增未减,随着制瓷手工业的发展,该地自然条件突出,窑址数量急速增加,瓷器品种增多。从采集的标本来看,东溪窑烧制的瓷器主要有青花瓷、白瓷、青瓷,少许色釉瓷和五彩瓷,出土的窑具有匣钵、垫饼等,青花瓷纹饰也更加多样化,制瓷技艺有轮制和模制,胎体为白胎,釉色为透明釉。从东溪窑出土的青花瓷标本可以明确断定在明中后期就有烧造青花瓷,现就东溪窑多次考古调查采集的标本对制瓷手工业技艺进行分析。

器形方面,东溪窑采集的青花瓷标本主要还是以日用瓷为主,如碗、盘、碟、盒、杯、盏、汤匙、水注等;以陈设器为辅,如瓶、炉、罐等。造型与景德镇窑青花瓷、晋江流域各窑址青花瓷有相似之处,与景德镇窑相比略显简洁,与晋江流域各民窑生产的青花瓷共同呈现闽南青花瓷的特色。

质地方面,明中后期东溪窑青花瓷胎质偏灰,总体还是白胎,胎质细腻硬实,有的胎体肉眼可见冰裂痕,胎体较厚。清初以后,东溪窑青花瓷胎体质量更细腻且薄[5],器表面施透明釉,施釉不均,釉面光泽,底有砂粒。东溪窑明中后期早期青花色泽灰暗,蓝中泛黑,色料分布不均,堆积处色泽重。清初期,青花色泽呈淡灰色。清中后期,青花色泽呈淡蓝色,较为明亮。

在制瓷技艺方面,从考古发掘资料来看,东溪窑明清青花瓷窑址出土的窑具有匣钵(筒形和M形),垫器为饼状。从青花瓷器手拉坯痕和出土模具可知东溪窑制瓷工艺有手拉坯和模制。在装烧方法上,东溪窑大件器形(如大盘、大碗、大件陈设器)采用单件匣钵装烧法,匣钵底垫一层厚度不等的砂子;小器物(如碗、碟、小盘)采用一匣钵多件叠烧装烧法,此装烧法会使器底有叠烧痕迹,也就是所谓的“涩圈”。

在装饰纹样方面,东溪窑明中后期生产的青花大盘,盘内底绘折枝花,内壁绘开光花卉纹,外壁绘弦纹,该时期图样构图繁缛且严谨。清初,青花图样有花鸟、花边、松鹿、麒麟、凤鸟、折枝花、轮花、柳树、风景、人物等。清代中后期,青花纹样多绘洞石、花草、牡丹、秋叶(玉兰)题诗、玉兔、草叶、莲瓣、山水、文字、人物等,此外多弦纹勾边构图。东溪窑明清青花瓷纹饰线条越来越细,图样清晰,用时而无意识及时而有意识的装饰手法混合构图,虽是简洁的图样,但整合后的图样又有另一番风韵。

通过对东溪窑明清青花瓷器的器形、质地、技艺、装饰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东溪窑的制瓷手工业为明清时期闽南民窑青花瓷器典型的制瓷工艺,反映出东溪窑作为漳州月港附近的窑址,生产着适应明清时期海外贸易需求的青花瓷器。

3 明清东溪窑青花瓷器外销

明中后期,漳州月港的崛起带动了该地区瓷业的发展,继而在历史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海澄县志》记载“月港豪民多造巨舶向外洋交易……法不能止”[6]。“四方异客,皆集月港”[7],月港成为福建民间走私海外贸易港之一。隆庆元年(1567),明政府在福建局部开放海禁,月港也开设“洋市”“准贩东西洋”,更加促进漳州地区及周边地区的对外贸易。

远在北美洲的墨西哥市,在近现代发现的出土遗物中就有中国的青花陶瓷片,年代涵盖从明代后期、明清之交及清康熙、乾隆年间,年代跨度长,其中有“芙蓉手”特征的盘、碗等,碗、盘的内底装饰有缠枝花、折枝花、灵芝草、团螭等图案[8],这与东溪窑出土的“芙蓉手”碗相类似。1776年在南非桌海沉没的一艘荷兰船出水的菊纹碗,外壁绘大朵缠枝菊纹,内壁近口沿处有圆点纹,足圈内有青花双圈,无款,近足部处有一道弦纹,圈足内有双圈和记号款,为乾隆年间生产[9]。东溪窑出土的菊纹碗标本也有同款(图1、图16)类似的瓷片,或许不是同一个瓷器,但是可以说明东溪窑当时生产海外贸易的相关产品。据《南靖县东溪窑封门坑窑址2015年发掘简报》,东溪窑封门坑出土大量的洞石花卉纹茶盏和盏盖,与道光年间“泰兴号”沉船出水的洞石花卉纹茶盏相同[10],该沉船中运载的闽南青花瓷远销海外。清末年间南靖东溪窑同样积极生产青花瓷,参与海外瓷器贸易活动。

由此可见,明清时期东溪窑大量生产闽南地域特色的青花瓷,以日常生活用器为主,其地理位置近于月港,有得天独厚的海外贸易条件,其产品顺应海内外的市场需求,为明清时期生产外销青花瓷的窑址之一,积极参与海外贸易。

参考文献

[1]政协南靖县委员会.明清时期南靖东溪窑与对外贸易[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6.

[2]楼建龙.福建明清考古的主要售后[J].福建文博,2002(2).

[3]福建省博物馆,华安县博物馆.华安东溪窑2007年发掘简报[J].福建文博,2016(2).

[4]福建省博物馆,南靖县文物保护中心.南靖东溪窑村门坑窑址窑址2015年发掘简报[J].福建文博,2015(3).

[5]福建省博物馆.漳州窑——福建漳州地区明清窑址调查发掘报告之一[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

[6](清)陈瑛.海澄县志(卷7)[M].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刻本.

[7](明)董應举.崇相集·闽海事宜[M].明崇祯间刻本.

[8]厦门博物馆.厦门博物馆建馆十周年成果文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8.

[9]马文宽,孟凡人.中国古瓷在非洲的发现[M].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87.

[10]NAGEL AUCTIONS.TEK SING TREASURES[M].NAGEL,2000.

【作者简介】陈冬珑(1986—),女,汉族,福建泉州人,硕士,任职于泉州市海上丝绸之路申遗中心,馆员,研究方向:古陶瓷研究、地方文史研究。

猜你喜欢
外销青花瓷生产
青花瓷的前世今生
不翼而飞的青花瓷
注意注意!吸管来袭
2017年农药生产企业新增生产地址备案名单
青花瓷里觅南山——江西
蒋宇涛??《青花瓷》
开篇语
食品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