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嫂》中“王嫂”的复杂人性内涵

2020-04-24 00:35张栩
神州·上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社会人性道德

摘要:《王嫂》是现代作家沈从文于抗战时期在云南所写的小说。通过这个故事,沈从文赞扬了王嫂身上善良、淳朴、乐天知命的优秀品格,也揭露并批判了她身上的奴性、自私和愚昧麻木的那一部分。本文将从道德层面的人性、社会层面的人性和形成复杂人性的原因这三个方面来分析王嫂这一人物形象所包含的人性内涵,进一步剖析沈从文的家国情怀。

关键词:道德;人性;社会

建构人性小庙——揭露人性丑恶或赞美人性之美好,是沈从文在文学创作上的追求,也是读者理解沈从文作品思想的总体性线索。沈从文笔下的人性内涵不仅意味着“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1],更是一种人性光芒照耀下的人生状态,而且包含着丰富而具体的内涵,呈现出多重层面的文化意义。

《王嫂》的主人公是一位善良的女仆,她信服“生死有命,富贵在天”的格言。小说生动地描绘了她乐天知命的性格,也通过细节描写让读者知道了她无法展露于人前的悲痛:女儿因生孩子而死去,儿子在敌机轰炸时差点险遭不幸。从道德层面来讲,沈从文笔下的王嫂保有自身淳朴的人性;从社会层面来讲,她对战争的残酷麻木不仁,缺乏对社会的关怀,这两面性使王嫂这一人物形象生动、真实并且完整。

一、道德层面的人性

道德既是人类个体的心灵律令,同时也是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无论哪一方面都体现了人性的渗透。沈从文曾写到:“照我所思,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2]在他笔下,淳朴、自然、健康的人性是一种崇高的精神道德或精神诉求,他在作品中格外加以表现与赞扬,人性内涵便由他笔下的人物形象表现了出来。

沈从文十分推崇人性善,并由此强调道德上纯朴的人性或人的内在心灵美。在他看来,道德上纯朴的人性或人的内在心灵美就是指人的心地的善良、正直、质朴、无心机与邪念。他在作品中尤其赞美这种人性美或道德精神的美,大大丰富了人物在道德层面上的内涵。“一切动机无不出于护主。为人性情忠诚而快乐,爱清洁,又惜物不浪费……引起她的自尊心,事情便做得更有条理”,寥寥几笔,便刻画出了一个善良、忠诚、节俭、有自尊心、干净整洁的劳动妇女形象。同时,对于动物而言,王嫂也是它们的庇护神。“家里有鸡、狗、猫,这些生物在家中各有一个地位,在王嫂的照看下和谐相处”,调皮的小狗“心里还是很清楚明白,一家中唯有王嫂最关心它”,一个爱护动物、尊重生命的王嫂跃然纸上,这些朴实、纯真的关于人性的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

除了内在的自我修养之外,道德关系还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关系。而这种道德关系,在沈从文看来主要就是一种普遍的人类之爱,是在亲情、爱情、友情等基本人伦之情中凸显出来的人性美。对沈从文来说,在作品中探寻人性美也在于“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3],颂扬种种人间真情或真爱的温暖,讴歌人与人之间自然、和谐的亲情与友情关系。王嫂在主人家“极得力,受一家重视。这点重视为王嫂感觉到时,引起她的自尊心,事情便做得更有条有理。”互相付出、以心换心的相处,这种和谐融洽的主仆关系也是一种人性之美的体现。王嫂对自己亲生儿子的母爱更是这美好人性的一种真实写照,儿子是她唯一的宝贝,所以在儿子说自己去河甸营被炸晕过去的经历时,一向平淡、稳重的王嫂有了巨大的情绪波动。她不怕炸弹落到自己的头顶,却怕儿子会受到伤害。她和儿子争论,叮嘱儿子不要当兵,还“悄悄的买了些香纸,拿到北门外去烧化”。和平来之不易,但战场上死伤者多生者少,王嫂不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为国捐躯的烈士。可人除了简单地为自己而活,但还要为了一些承担而活着,这便是生命的重量。

二、社会层面的人性

人性具有宽广而深邃的内涵,关涉道德,更与社会息息相关---一切人文科学莫不以探究人性的奥秘为目的。就社会与人性的关系而言,社会的发展制约着人性的发展,而人性解放的程度则往往标志着社会或文明发展的程度,人性的解放更是有赖于社会的进步。就像康德曾经指出:“要把人性,不管是你身上的人性,还是任何别人身上的人性,永远当作目的看待,决不仅仅当作手段使用。”[4]

在沈从文看来,人性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社会的发展应以不阻碍人性发展为前提,而应为人性的健全提供良好的条件;如果社会的发展与人性的发展出现冲突。则应着眼于人性发展来考虑问题。为此,他通过文学作品进一步從社会及政治生活层面对人性加以诠释。王嫂是生活在抗战时期的底层劳动妇女,她是在中国传统的三纲五常、伦理道德中长大的一代,所以“孔子遗教在这颗简单的心上有了影响”,所以她把“人生有命,富贵在天”当做自己的人生箴言。或许女儿是嫁出去的人,死了也就死了,她也只是“心酸酸的,眼睛湿莹莹的,”;毕竟还有一个“唯一宝贝”的儿子,这个儿子还非常优秀,“见过的人都说相貌有福气,长大一定有出息。”王嫂对于儿子有成家立业的殷殷期望,所以在儿子告诉王嫂自己被炸晕后,一贯用“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这八字箴言安慰自己的王嫂“呆住了”、“声哑了”,她对儿子在狂轰滥炸中的行为又气又恨:“你不怕死?我自己打死你,省得吃水缸大炸弹五马分尸!”听到儿子要去当兵的说辞,她反对道:“人家让你豆子大人去当兵,老鸦以为你是耗子,叼你上天去!”对于在中国人家园胡作非为的日本人,王嫂与当时散布“亡国论”的人一样,把他们神话了。王嫂只知道日本人有“水缸大的炸弹”,根本不相信自己的力量。王嫂更不懂得抗战是每一个人的事,她认为每天干好自己的工作“护主”,儿子再被保举进军官学校、接一房新媳妇,这就是“简单的人”“健康而快乐的生活”。只知道自己现世安稳,明知国难当头却无动于衷,殊不知,国将不国,小家何在?

相比于鲁迅的尖锐,沈从文用一种更温婉的讽刺笔调揭露并批判了自己民族中一些人的劣根性,特别是普通劳动人民中长期存在的奴性、麻木、自私等。

三、形成复杂人性的原因所在

沈从文赋予王嫂以多重内涵——既赞扬了她身上勤劳、朴实等劳动人民的美好性情及品质,又批判了她身上的惰性、奴性与麻木自私。王嫂这一人物形象在那个时代具有高度代表性,是当时庞大群体的缩影。沈从文的笔下会出现这样具有多重复杂人性内涵的主人公,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首先,沈从文出生于湘西凤凰县,湘西文化是他进行文学创作的原料和养分,他一生都自命为“乡下人”。在当时那个年代,作家虽居住在都市,但他的目光却投向遥远而偏僻、原始而古朴的“乡下”世界,凝视那片如同世外桃源般的土地,在现代化进程的审视和对乡村和都市的对照反思中,沈从文在湘西乡村发现了“神”——自然的美,生命的真,人性的善。即使后来離开了那里,但这段经历对他的影响非常深远。他始终相信人性善的观点,曾创造出许多善良、质朴、单纯的乡下人形象,王嫂便是其中一例。

其次,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国内革命战争爆发,外敌入侵,国际国内形势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苦是普遍的,作为有良知的作家不可能对此视而不见。[5]沈从文从来都不是一个“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他清楚地知道文学所承担的社会使命。他在《新文人与新文学》中阐明他的社会责任感:“中国目前新文人真太少了,最缺少的也最需要的,倒是能将文学当成一种宗教,自己存心作殉教者,不逃避当前社会作人的责任,把他的工作搁在那个俗气荒唐对未来世界有所憧憬,不怕一切很顽固单纯努力下去的人。”沈从文作为一名民族意识已然觉醒的作家,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忧国忧民的意识,他看到了中国还有千千万万像王嫂这样对战争、国事毫不关心只图自身安稳度日的普通普通劳动者。他知道,要改变国家的命运首先必须改变国民,要改变国民首先必须了解国民及国民性。

《王嫂》是云南抗战时期文学的上乘之作,通过对王嫂这一人物形象所包含的复杂人性内涵的描写,沈从文赞扬了我国劳动者身上美好的人性与品质,也讽刺了当时国民性的弱点——自私、麻木、奴性等,显示出了其精准的观察力、高超的艺术水准与忧国忧民的情怀。

参考文献:

[1]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A].沈从文全集,第9卷[Z],第5页.太原:北岳出版社,2002;

[2]凌宇.沈从文作品新编[M],第229页.北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3]沈从文.习作选集代序[A].沈从文全集,第9卷[Z],第5页.太原:岳出版社,2002;

[4][德]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A].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西方哲学原著选读:下卷[M],第31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王海燕.沈从文“另类”作品解读[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58-61页,2004 (06).

作者简介:张栩(1994.7.2)女,民族:汉族,籍贯:陕西汉中,学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学,单位:云南民族大学。

猜你喜欢
社会人性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逼近人性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
功能与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