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中的道德明镜

2020-04-24 00:35查骏杨宁
神州·上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时代

查骏 杨宁

摘要:本文依次分析“阿甘”和“班吉”在各自文本中反映出的人物的形象特点,主要从本我和他人的角度分析反映出的人性,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自己的观点。笔者认为在文学作品中,白痴形象起到道德明镜的作用。首先笔者从《阿甘正传》文本出发,分析了白痴形象可以反映人性纯真的美的本性。然后笔者从《喧哗与骚动》书名出处研究“班吉”作为白痴人物形象在小说中的作用,着重分析白痴形象可以更深刻的反映人性的阴暗面。最后笔者结合时代背景,得出文学作品中白痴形象要承担反映时代人性的重要使命的结论。

关键词:道德明镜;白痴形象人性美;人性丑;时代

一、绪论

文学中道德明镜是指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塑造的白痴形象折射出形形色色的人物的品性。白痴人物的设定的特点就是痴与愚:智商低下,未经开化,心中没有善恶之分。所以他们无疑是单纯的纯洁的,就像一面明镜一样。

西方文学很多作家也很重视白痴形象的塑造。威廉·福克納的《喧哗与骚动》中的“班吉”和温斯顿·格鲁姆的《阿甘正传》中的“阿甘”的塑造成为了文学经典。格鲁姆笔下的阿甘天生愚钝,智商低于常人。福克纳描写班吉到了三十多岁智商却依旧停留在三岁水平。他们之间存在着某种精神上的契合。

二、“明镜效应”之人性美——以“阿甘”为例

1、从本我折射出的人性美

天生愚钝并没有对阿甘的人生造成绝对的阻挠,反而铸成了他许多难能可贵的品质。他善良单纯,天赋异禀。一生中有很多成就,先后成为大学美式足球明星、越战英雄、世界级兵乓球运动员、口风琴大师、国际象棋大师和商业大亨。这些成就是很多正常人一生也无法达到的,阿甘不仅达到了而且在很多领域都有成就。在这些成就的背后折射出的是阿甘那闪着金子般光芒的优秀品质。

2、从他人折射出的人性美

(1)亲情美

阿甘的妈妈就对一直给予阿甘亲情那浓厚的爱意。阿甘的妈妈集中出现在小说的前几章里,也就是阿甘童年成长时期。阿甘在出生的时候,父亲就因为事故去世了。他的妈妈靠着事故扶养金和出租房屋独自扶养阿甘长大。阿甘虽然天生有智商缺陷,但是甘妈妈从来没有放弃过他,而是想方设法的教会阿甘怎样生活怎样战胜自我。

(2)爱情美

阿甘一生中只对一个女孩情有独钟,她就是珍妮·柯伦。珍妮是阿甘童年时唯一的朋友。因为他从小有智商缺陷,没有人愿意和他做朋友,除了珍妮。珍妮是个善良的人,她独立自主温柔美丽。爱情的力量让阿甘,不断突破自己原有的界限。珍妮爱过阿甘这是毋庸置疑的,两个没能走在一起确实让人遗憾。虽然如此,珍妮带给阿甘的,教会阿甘的,也已经足够了。

(3)友情美

除了阿甘妈妈和珍妮,阿甘还有很多朋友。其中阿甘最重要的朋友是布巴。阿甘的人生成就有两个都与布巴有关,口风琴大师和养虾大亨。布巴是阿甘口风琴启蒙老师。他们也是因为口风琴而认识的。布巴和阿甘展现出来的友谊,让人感动。在后来的日子里,阿甘时常想念布巴。他找到布巴的老父亲,并且帮助送养他。甚至把自己公司收入的一成都给了布巴的父亲。这种纯粹的友情极为难得。

三、“明镜效应”之人性丑——以“班吉”为例

“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着喧哗与骚动”这是莎士比亚悲剧《麦克白》第五幕第五场麦克白的台词。福克纳最知名的作品《喧哗与骚动》的书名就是出自这里。而班吉便是那句台词里面的“痴人”。这句台词很可能就是福克纳创作《喧哗与骚动》的灵感动机的来源。

1、从本我折射出的人性丑

班吉虽然已经三十三岁了,但只有三岁孩子的智商。在他的价值观里没有善恶美丑之分。班吉所表现出来的是人类最纯真的最质朴的需求。班吉是白痴,他不能言语,不能劳动,他只能索取,而无法给别人回报。严格意义上来说,索取并不是人性丑的一面,但如果只有索取而没有付出相应的回报,那个索取就会演化成偷盗和掠夺了。但是对于白痴来说,并不是他不想付出回报,而是没有能力没有概念去回报别人。班吉就是这样的情况。这个时候明镜效应就会体现出来。

不过其实班吉他有能力回报。班吉被福克纳赋予了某种神秘色彩。班吉虽然只有三岁智商,但是他拥有超乎常人的嗅觉。这个嗅觉很多的是精神层次上的嗅觉。

班吉身上有耶稣的影子。第一章的标题1928年4月7日是班吉的生日,也是礼拜天。不难看出福克纳有意给班吉加上宗教的色彩。班吉拥有超乎常人的嗅觉或者说某种先知能力,如果康普生家族知道班吉的作用,也不至于走向灭亡。班吉班吉尝试过拯救凯蒂。当班吉没有在凯蒂身上闻到“树的味道”时,班吉大哭大叫的拉着凯蒂去洗掉身上的“脏东西”。然而班吉是个白痴,终究是徒然的。

2、从他人折射出的人性丑

就像上文所说的一样,班吉是一面行走的道德明镜。因为班吉只有索取而没有回报,所以对他的爱必须是深沉的厚重的爱,对他的爱也必须充满同情心。还因为班吉没有语言的表达能力,人们肆无忌惮的表达自己的感情。因此班吉完全折射出康普生家族成员还有其他人的人性本质。

班吉的父母是完完全全出于道义而关心班吉的。班吉的大哥哥昆丁是个文化人,考上了哈佛大学。昆丁也是在乎着他的白痴弟弟班吉的,但是这种在乎维系着家族的荣耀感,他要把班吉管好,不丢康普生家族的脸。

班吉的姐姐凯蒂是真心同情和关爱班吉的人。从小凯蒂就一直带着班吉,代替他母亲的角色。凯蒂对班吉保持很大的宽容性,积极满足自己白痴弟弟的需求。但是本该一直善良下去的凯蒂,随着年龄的成长在这个没有温暖的家庭里,凯蒂的纯结逐渐消失了。

班吉的小哥哥杰森是个坏家伙。他直接迫害了他的亲弟弟班吉。他阉割了班吉,最后还把班吉送到了精神病院,是个十足的坏人。

结语

对于阿甘来说他是幸运的,他的生活充满了人性的美好。而对于班吉来说,他是悲惨的不幸的,他饱受苦难和折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截然不同的结局,是因为这两部经典的文学作品的出发点是完全不一样的。阿甘和班吉的命运受时代背景所控制,也衬托出了文学作品一定会受时代性的影响。文学作品中白痴形象便承担着这其中反映一个时代的人性的伟大使命。

参考文献:

[1]严雨桐、彭在钦:一座意识的浮桥——《阿甘正传》从小说到电影

[2]马雨:一把辛酸泪,谁解痴人梦?——《喧哗与骚动》中班吉人物分析

猜你喜欢
时代
20时代,辉煌开启
最美新时代
立足新时代 展现新作为
冷恋时代
“两会”“典”亮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