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在人间

2020-04-24 00:35张望
神州·上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屠杀家暴现实

张望

这是一本由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的书。作者林奕含在书出版两个月后自杀,其后家人承认书中主人公的经历来源于作者本人。原谅我想片面地说这是一本無波澜的书。没有一波三折的情节发展,没有大起大落的人生际遇,也没有大悲大喜的情感宣泄。

故事仿佛从一开始就注定了结局,思琪的人生一落便落到了地狱,甚至悲喜都不是自己的。字里行间的,像是握紧拳头克制的叙述,又像是咬牙切齿的指责。看这本书总是要中途掐断,回到现实中喘口气的。沉浸到这本书中,就好像溺水的人,名为悲愤的水溢满胸腔,伸手拼命想抓住点什么,却都只是徒劳。我想当初坐在电脑前把自己放置在情绪崩溃的边缘写下这本书的作者,也该是同样的心境。

在开始看这个故事之前,“由真实故事改编”这个前提的设定,让读者不再是以看客的心态去解读它的情节和主题。同情心和共情心理在接触作者的文字时得到触发。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整个主线故事,那就是中年男教师诱奸13岁女学生并且维持长达五年的关系。李国华利用自己的职务和身份之便,让13岁的思琪的人生从此走向一个万劫不复的分岔路。李国华在文中的形象,就像是一个膨胀过头的怪物,动用自己的所有,包括该称为美的文学和诗意,为龌龊的私欲服务。思琪敏感、清高、怀疑。或许李国华正是看透了思琪的性格,才那么笃定和放肆。思琪敏感又怀疑,怀疑的对象常常都是自己。李国华不需要专门去找借口让自己的行为合理化,因为他知道思琪会替他完成这件事情,他需要做的就是将自己的罪行包装上美和诗意的外皮。作者林奕含接受采访时说,这是关于一个少女爱上强奸犯的故事,她说,其实这里面是有爱的。因为除了爱,思琪不知道用什么方式去解释自己所在的处境。她不断地问,老师,你爱我吗,你爱我吗。她说服自己用“不被世俗理解的真爱”来解释眼下,用文学中的肉身去覆盖她的不安,似乎只有这样她才能暂时搁置在这段关系中的无助和罪恶感。

结尾的设计是思琪疯了,只知道给香蕉剥皮。书里,思琪的精神死了。李国华逍遥法外。书外,“思琪”也在两个月后死了。“李国华”也逍遥法外直到今天。如果单纯从情节的设计上看,这会是一个没有转折的平凡结局。我们期待着出其不意的转折,可它仍像生活一样,不留任何情面。正因为这样接近现实,合上书时 的悲恸就多一分。如果生活已经是地狱,那高于生活的艺术也只好亦步亦趋。文中的另一条故事线讲的是家暴。和思琪非常相像的依纹,高学历的她辍学嫁给了自以为的浪漫爱情,却没想到自己要在家暴的泥潭里挣扎多年。所幸,在故事的最后,依纹逃脱出家暴的魔掌。她就像思琪的另一条路,一条得救了的路。故事里安排了一位“绝世好男人”毛毛先生来到依纹身边,让这场拯救更加完美得不切实际。这种不切实际的感觉带来的,会是对另一条线上,思琪的现实际遇更加绝望。依纹有毛毛来拯救她,可思琪如双胞胎的挚友不理解她,血浓于水的双亲对这种事情的厌恶态度,都让思琪成为无所依靠的浮萍。尽管好几次差一点就对依纹诉说真相,思琪还是没有勇气抓住这根救命稻草。而这一放就是永远的深渊。依纹和思琪的对比,思琪和怡婷的对照,都在书写思琪的人生悲剧。

“每一个比喻和修辞都是暴力现场。”这本书中的比喻,大概是暴力美学在文字上的体现。林奕含自述非常喜欢读张爱玲的文字,而她自己的文字里也有几分张爱玲的神韵,都是清冷刻薄的笔调。当思琪面对同龄男生的追求,内心的痛苦是这样表述的,“我是馊掉的橙子汁和浓汤,我是爬满虫卵的玫瑰和百合,我是一个灯火流丽的都市里明明存在却没有人看得到也没有人需要的北极星。”她描述爱的心境时,“我愿意堕入面团地狱里,生生世世擀面皮,用一辈子擀一张你可以安稳走在上面饿了就挖起来吃的面皮。”非常新鲜,非常恶毒,也非常浪漫。言语富有张力和想象力,使人着迷于其中的画面感。李国华的语言是美的,去除掉先入为主的强奸犯印象,这些言语片段在正常的审美范围是值得夸赞的。可当美和恶捆绑在一起,甚至变成恶的帮凶,这种美还是真实存在的吗?我想她对美的理解,对李国华口中的美的理解,有一部分融解在她的文字描述里。从审美的大观上切入思考,是林奕含剥开表面窥探到的,以及她无法释怀的。

文章的高潮部分,也就是思琪的自我倾诉,在进行自我判断和自我认知时的心理状态的表达过程中的,那些看似混乱的人称变化。一开始描述切入运用的是第三人称,也就是“思琪”。直到进入高潮部分,描述李国华的罪行,描述思琪的痛苦内心时,转成了第一人称“我”。看似混乱的人称,在阅读的过程中却丝毫没有产生违和和跳戏的感觉,有的只是被作者带动到内心深处的情绪,跟着她的心情起起落落,体验那些入骨的痛感。或许这是作者的特殊设计,但我更愿意认为,这是作者的无心之举,歪打正着地将情绪带进文字和读者的共感里。

“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屠杀,是房思琪式的强暴。”林奕含在采访中红了眼圈。“屠杀”,意味着受害者反抗的机会可忽略不计。房思琪式的强暴是一场不声不响的屠杀,因为甚至连受害者都在为这场屠杀找能说服自己的借口。手上拿着刀的屠杀者,在一个个尚未建构完成的价值观上强行拆毁重建,建成一座座外表富丽堂皇,内里白坯危房。

“这本书是一个年轻女孩身上最后的生机,她把力量放进了书里,而没有留给自己。”书里的力量是真实的。作者本人从主观上并没有“警醒世人”“揭露现实”的大格局,她只是觉得总得“记录点什么”,但事实上这本书的社会影响远远超乎想象。可以说它在社会造成的轰动和思考,来源于它的题材。这个题材的少见之下,是对女性、师德、伦理等社会问题的讳莫如深,林奕含把这层盖住这些问题的布撕开了一个口子,只是一点,就让我们不忍一睹。

我们无从得知现实是什么样的情况,或许小说也可能是过分的臆想,但文学也好,现实也罢,这本书需要更多的品味和思考。

猜你喜欢
屠杀家暴现实
沉默
要勇于向家暴说不
Top Republic of Korea's animal rights group slammed for destroying dogs
Cruel and dangerous sports should be banned by law
并非受伤才定为家暴
反家暴立法二十年
一种基于Unity3D+Vuforia的增强现实交互App的开发
这样向家暴说“不”
狂雪
——为被日寇屠杀的30万南京军民招魂
现实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