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空心病”现状研究

2020-04-24 00:35王雅哲刘园园孙嘉晖
神州·上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大学生

王雅哲 刘园园 孙嘉晖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空心病”现象愈演愈烈,这对学校、教师的教学管理工作和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综合素质的提高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研究大学生“空心病”问题对改善大学生迷茫的状态、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深刻意义。本文采用调查研究的方式,对烟台市 Y 大学校 369 名同学进行问卷调查,对不同专业、年级、性别的 24 名学生进行面对面访谈,深入分析“空心病”现象产生的自身原因和外部原因,并从管理学角度提出缓解大学生“空心病”现象的四项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空心病;管理学视角

如今大学生的存在方式、价值观念和精神状况已然发生巨大改变,他们作为时代变化的敏锐感知者和参与者,更容易成为“小确丧”、“佛系青年”等亚文化主体,越来越多本应青春洋溢、志气昂扬的大学生陷入“空心病”怪圈,大学生“空心病”现象亟待研究和解决。

一、大学生“空心病”概念界定

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空心病”现象是近年来我国高校部分大学生正在遭遇、经历并承受的一种因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的偏差或缺失而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一般是指大学生存在兴趣减退、快感缺乏、情绪低落,时常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独立自主能力弱,自身认知易受环境影响,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表现为价值观念迷失、心理上的焦躁不安和行为方式上的有失规范。

二、项目工作概述

本文通过调查烟台市 Y 大学在校大学生“空心病”现象发展程度,对大学生群体进行多维度分类的基础上,了解不同群体大学生“空心病”现象的症状,具体包括:调查 Y 大学学生对“空心病”现象的了解程度与看法;归纳总结大学生“空心病”现象的主要表现;调查因性别、专业、年级、学习成绩等不同而造成的“空心病”现象的群体差异;

同时,对大学生产生“空心病”现象的原因进行调查研究,挖掘当下大学生“空心病”现象的自身原因,分析大学生理想信念状况、自身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认知与判断等因素对大学生“空心病”现象产生的影响。并探寻外部环境对其影响,从学校因素出发,分析学校制度、总体管理方式、师生关系等因素对大学生“空心病”现象产生的影响;从社会因素出发,分析竞争压力、社会规则体系建设等因素对大学生“空心病”现象产生的影响;从家庭因素出发,分析家庭管理方式、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对大学生“空心病”现象产生的影响。

最后,从管理学视角有针对性的为解决大学生“空心病”现象提出对策建议,为促进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建设良好的校园风气和社会风气提供现实案例和理论借鉴。

三、大学生"空心病"现象的现状

(一)大学生对“空心病”了解程度较低

多数同学对于“空心病”现象的认知处于匮乏阶段,取而代之的是抑郁症这个概念,在他们的认知中,“空心病”现象和抑郁症是同一概念,没有一个明确的划分依据,并且都认为自己应该不会得“空心病”。

(二)大学生“空心病”现象的现状

1.大学生“空心病”现象五个主要表现:

(1)学习动机不明确

大多数学生认为上大学是一条人生必经之路,入学只是“随大流”,但不明白自己到学校究竟要做什么、要有怎样的收获,学习不是出于自身明确的愿望。

(2)心理健康情况不佳,孤独、无意义、不安等感受普遍存在

大部分学生对未来感到焦虑,会过于担心未来的事,对毕业、考研、找工作等接下来要面临的挑战感到恐惧。又或者目前的生活狀态不满意,常常有牢骚和抱怨,对自己生活环境、人际关系、家庭环境等现状悲观消极。

(3)独立自主能力较差,常常缺乏决断能力,过度依赖他人

虽然大学生群体年龄已经成熟,但遇事常常无法独立,习惯依靠他人帮助,难以对自己和所面临的问题做出自主判断,加之缺乏社会经验,常常陷入失败困境,这使得他们再度陷入自我怀疑与迷茫。

(4)目标不明确,对自己人生意义认识不清,对自身的认知易受环境影响

大多数大学生不知道如何为自己找到目标,没有奋斗的方向,对未来没有长远规划,所以也容易为周围环境所影响,盲目跟随。

(5)易有情绪不佳问题,心态不良

目前大学生群体情绪不稳定、不能保持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生活现象普遍,遇事焦急焦躁,急于求成。并且还存在认为信任、感恩等已不可信的价值观念扭曲以及个人主义与拜金主义的问题。

2.大学生“空心病”现象的群体差异

大学生“空心病”现象的五个主要表现因年级、性别、文理科的不同存在差异。

不同性别下,因心智成熟度、学习灵活程度、行为控制度等一些特质不同,使“空心病”现象表现为男生心理健康问题最显著;女生学习动机不明确问题最为突出;

随年级增长,大学生心智愈发成熟,专业安排不同、学习实践经历的不同,导致专业实践项目较多的偏理专业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较为突出;理论知识较多,缺乏专业实践项目锻炼的偏文专业学生心理困扰较少;

大学期间作为成绩考核机制存在的GPA排名显示出,成绩区间越靠前,大学生心理困扰愈少,情绪更加稳定;成绩区间靠后的学生大多对学习成绩的挂科率更担心、因成绩带来的迷茫程度更高、除了学习之外其他的范畴关注更多、在学习方法方面的无助感更强。

四、大学生“空心病”现象产生的内、外部原因分析

通过上述内容,我们对大学生“空心病”现象的整体情况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与此同时,探索大学生“空心病”现象产生的原因至关重要。下面本文将从学生自身内部原因和以学校、家庭、社会为主的外部原因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大学生自身原因

1.自我身份认同危机、理想信念薄弱导致大学生迷失发展方向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自我身份认同混乱。进入青年后期,个人开始思考“自我”的问题,这是自我认识、形成健康自我意识的必经之路。如果在自我整合过程中出现了问题,就易迷失发展方向,表现在大学生身上就是他们往往无法合理看待大学生这一身份,自我意义感和价值感丧失,导致行为偏差和理想信念虚化的出现。

理想信念是人精神家园的核心内容,然而经调查发现,目前大多数学生没有支撑自己勇往直前的精神支柱,而且由于缺乏长远且明确的理想信念,一些大学生长期处于消极散漫、无所事事的状态,进而自暴自弃,走向堕落的深渊。在精神层面的空虚到达一定程度之后,“空心病”现象随之而来。

2.大学生自身适应能力差导致自我效能低

初入校园,面对全新的大学生活,学习、生活、人际、生理上发生各种变化,学生们缺乏及时调整自身与环境相适应的意识,原有的心理平衡被打破,出现“失衡”,主要体现在学生们对于宽松管理环境,巨大学习、生活压力的不适应。

首先,宽松环境下产生享乐主义的错误价值观念。大学的学习特点完全不同于中学,对于刚升入大学的新生来说,短时间内很难完成从中学到大学学习模式的转变,出现荒废学业、沉迷游戏、害怕社交、缺失归属感,时常感觉孤独等心理健康问题。

其次,学习和生活的压力提高,使自我效能感降低。从被保护的孩子成为独立的成年人,当他们开始单独面对问题时,会因“脱离”掌控而充满期待,但又因经验不足而焦虑和恐惧,最后问题不能圆满解决会再次使他们丧失自信。如此恶性循环如不能进行适当的调整,负面情绪将会堆积心中,从而导致大学生怀疑和否定自身的能力。

这些问题多重累加,久而久之,就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有损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水平,打击大学生学习成长的积极性,“空心病”慢慢产生。

3.大学生自我意识强化阻碍人际交往

相较于高中阶段,大学生面临的人际关系不仅更加复杂,而且影响程度更大。

首先,大学生处于青春期的重要阶段,形成了个性化的自我,他们在过分关注内在自我的同时,往往也会一改过去坦诚、直率的一面,开始变得内隐、含蓄,不愿别人干扰自己的思想、生活。但由于社会化的需要,他们又渴望别人的帮助与理解,这就形成了渴望交流与心理闭锁的矛盾和心理的不安全感。

其次,由于家长、学校、社会过分关注、保护,学生的自我意识强化,人际交往能力欠缺。在日常交往中常常以自己为中心,自利优先,而没有为他人着想,久而久之便会丧失周围人对他的好感,失去友情、爱情,极端的可能还会危及亲情。同时,很多学生缺乏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尤其是遇到问题、矛盾时往往表现出两种极端做法:一种是逃避问题,害怕给双方带来伤害或者尴尬;另一种表达却又过于直接与激烈,造成关系破裂。

人际关系不善、缺乏精神慰藉,很容易产生情绪波动、极端发泄、自我封闭等心理健康问题,“空心病”现象由此产生。

(二)外部原因

1.学校管理制度不完善助推大学生“空心病”产生

首先,学校制度对学生激励不全面,应试教育导向依旧存在,评价标准单一,以成绩为主。学校评价体系是大学生学习目标设立的重要参考,对于成绩的单一追求,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大学生学习目标的单一化,对深层次的知识与全方位发展的追求不足,难以形成正确自我认知与自我规划。

其次,离开了中学时期家长的贴心教育引导,大学阶段老师的教育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但目前,大多数学校师生间缺少深度交流,双向互动较少,给予大学生的精神动力不足。

同时,大学相对宽松的管理使学生有了可乘之机,他们缺乏外部压力与外部的直接目标激励,从而造成奋斗目标缺失,奋斗动力不足。

2.社会竞争压力和社会治理不足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社会竞争压力大,大学生毕业后就业、住房、家庭等方面扑面而来,造成大学生焦虑、情绪波动较大、对未来没有信心等问题。

同时,在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和社会思潮之下,由于监管措施不足、社会规则体系建设不完善、无价值信息趁虚而入,使得处于价值观成型阶段的大学生缺乏保护机制、缺乏正确引导,容易陷入迷茫,造成价值观混乱。

3.部分家庭存在教育偏差为大学生“空心病”的产生推波助澜

家庭纪律性太强与管教较差共存。家长在成绩方面要求过高,亲子间沟通交流却较少,難以对孩子进行有效指导,忽视孩子心理健康。在日常生活中,又存在过度宠爱、过度保护、过度管束现象,造成大学生独立自主能力较差。一旦双方的理念发生冲突,子女在自我追求和家庭经验的双重压力之下将会无所适从,价值判断上出现混乱。

其次,由于家庭经济状况差或家长文化水平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观念有一定程度的落后。

五、缓解大学生“空心病”的应对措施

(一)学生方面:及时调整,明确目标,加强自我管理

1.大学生应正确认识“空心病”现象,主动分析自身“空心病”的产生原因,恰当地对待自身的“空心”状态,做出改变。

2.在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前提下,要重视日常生活与学习的目标效益,及时调整目标,不懈努力。利用课余时间,多尝试、多实践,明确奋斗的目标,制定自我的长期发展规划,注重综合能力培养。

3.增强抗压能力,学会理性、冷静地思考问题,减少对他人的依赖。同时,多与老师、父母与同学交流,学会主动倾诉、寻求帮助。并且积极参加校内外活动,有意识的寻求提高自己人际交往能力的机会。

(二)学校方面:管教结合,更新培养方案

1.正确宣传“空心病”,引导大学生正视自身的问题。同时,结合大学生心理断乳期和“空心病”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心理疏导作用,及时把握和发现他们的心理和情感变化,。

2.改良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更新培养方案。同时,推动教学内容与时俱进,高校课程设置要紧跟社会环境的变化,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3)制定合理规范,坚持纪律原则。学校应适当改变传统的过于宽松的管理方式,出台相应的惩罚措施。同时,鼓励学生中非正式互助组织的成立,促进大学生自发形成正能量的学习纪律、生活作风。

(三)家庭方面:适度支持,避免过度保护

1.适度干预孩子的决策,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习惯。适当表达对孩子的期望,给予大学生自己奋斗的压力和动力。

2.多与孩子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状态,督导孩子自觉抵制各种错误的思想观念,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目标和行为方式。

(四)社会方面:加强督导,规范价值体系

社会各界应当对大学生如今的精神风貌和心灵世界给予关注,对他们的价值归属和建设给予充分的引导和帮扶。开展寒暑假社会志愿活动,开设心理辅导站为大学生提供心理辅导,弘扬社会正气,积极宣传正能量,鼓励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段文婷.大学生专业心理求助决策过程的特征分析[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2][美]克里斯汀·仁,李康.学生发展理论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应用——美国学生发展理论简介[J].高等教育研究,2008 (3):19-27.

[3]杜玉麟.新形势下大学新生“心理断乳期"教育浅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3 (3):20-21.

作者简介:王雅哲(1999.1-)女,汉,山东省青岛市人,本科大三,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

猜你喜欢
大学生
大学生付费实习“天坑”必须提防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缴存公积金,这个可以有
新大学生之歌
从8 个字看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大学生实习“注水”谁之过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