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儿童绘画心理 优化美术教学活动

2020-04-24 00:35冼秋艳
神州·上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美术教学

冼秋艳

摘要:儿童绘画表现反应儿童心理,遵循儿童绘画心理学的美术教育有助于儿童自身的成长。儿童美术教育应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因材施教,正确处理儿童绘画心理与美术教学的关系,打破只重专业技能,轻情感体验的教学传统,从孩子的绘画心理入手进行美术教育,不断优化美术教学活动。

关键词:儿童绘画心理;美术教学;优化美术教学

绘画是儿童与生俱来的能力,这种能力缘于儿童内在的需要和兴趣,绘画作为情感表达的工具,能够反映出儿童内在的、潜意识层面的信息,是将潜意识的内容物化的过程。我们从事小学美术教育,必须研究儿童绘画心理与特点,否则,就不能正确地评价儿童画,也就难以开展儿童绘画教育。心理学家罗恩菲德把儿童艺术成长分成五个阶段来研究:涂鸦期(2―4岁);前样式化期(4―7岁);样式化期(7-9岁);党群期(9—11岁);拟似写实期(12—14岁)。因此,美术教师应根据儿童不同时期绘画的心理的发展规律因材施教,训练他们的认知能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培养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自觉自发性,才能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

一、儿童的绘画反应儿童心理与美术学习

儿童绘画显示出的特点随年龄的提高,其复杂程度与作品的整体性也跟着提高,学龄前后几年的儿童绘画强调样式化表现,到了小学中高年级逐渐发展到写实具象表现,儿童绘画反应出他们的生理发展,比如画中细节的详细程度与他们知觉上的成熟度相关,涂鸦期的线条也与他们的骨骼肌肉、手眼协调等发展相关。我们可以发现儿童早期绘画中所表现出的造型方式并不是真实生活中所看到的物象,而是创造某种符号来代表周围世界中的物体,这实际上就是一种象征的艺术行为,而这种象征的艺术方式也一直被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成人画家所运用。儿童笔下这些特定的线条、形状和色彩是儿童对世界的理解,是幼小心灵对自我探索的好奇,本阶段儿童美术教育应该尊重孩子的涂鸦,聆听孩子们的心声,关注和呵护儿童生命的内在成长。在日常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从儿童熟悉的生活中寻找创作主题来引导、激发学生对生活、对世界的表达。

到了中高年级,孩子们开始进入党群期,党其笔下的造型、空间表现、用色开始由样式化表现方式转向于自然写实风格,本阶段的儿童具有写实的意图,但其绘画表现仍与视觉的写实由一段的差距,如:在描繪人物的衣着时,不会刻意地去画出折痕,而是将其看到的加以“特征化”的表现(如让女孩更像女孩,男孩更像男孩)。所以儿童的写实倾向,即是在描写对他们而言是真实的世界,这和自然主义只与自然相关极为不同,因此并不鼓励儿童对着实物做照相式的模仿,而是顺应本阶段儿童写实倾向,鼓励他们去经验现实世界,而将之表现出来。

二、美术教学影响儿童绘画心理成长

蔡元培说过:“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我们的美术教育正好能解决蔡元培先生提出的观点。与其他学科的体制和模式不同的是,美育是陶冶情操的教育,它能启发孩子的观察能力、概括能力,增强孩子们的想象力、记忆力、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儿童绘画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学技术,更重要的是发展孩子的智力,即孩子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反观现在的美术课堂,不少老师在黑板上示范画,孩子一笔一划跟着模仿的教学模式,评价孩子的作品也以像或不像为标准,长期下去会抑制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挥,把儿童的思维禁锢在一个框架中,完全忽略了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要改变此种现状,我们必须懂儿童绘画心理特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孩子们的艺术天性不被破坏。

此外,美术教育活动对儿童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具有特殊作用。美术教育对儿童来说,主要是感受美和审美情绪的体验为主,无论教儿绘画还是手工,都离不开激发幼儿审美的情绪需要和愉快的情绪体验。

三、读懂儿童绘画心理,优化小学美术活动

(1)尊重和接纳孩子的表现,培养孩子创作的自信心,采用理解和欣赏的态度,鼓励孩子大胆创作,由于儿童的生理机制尚不完善,所以画出来的形象往往荒诞、奇特、不合常理,但这正是儿童画的可爱之处;采取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满足儿童成就感,由于儿童的水平有差异,教师不能用同一种标准和期望要求每一个儿童,而应充分理解儿童的作品和创作心理,了解儿童的美术语言,读懂儿童的每幅作品。

(2)创设丰富的美术创作空间和材料,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儿童好奇好动,富于幻想,求知欲创造欲非常强烈,教师必须打破以往陈旧的陋习,创设宽松开放的学习环境,尊重儿童的个性,接纳孩子的表现,允许孩子有奇怪的想法和超常做法,培养孩子创作的自信心;挖掘生活,为孩子提供丰富的美术活动材料,如国画、版画、扎染、创意手工等等,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玩;依据教材结合实际可以把儿童美术创作从教室中解放出来,让孩子多接触大自然,鼓励孩子多听、多看、多触摸、多尝试,开阔孩子的眼界,让孩子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空间,在创作的天空里自由地翱翔。

(3)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满足儿童成就感。有效的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中起到积极作用。由于儿童的水平有差异,教师不能用同一种标准和期望要求每一个孩子,而应充分理解孩子的作品和创作心理,不要总在“形”上做文章,应遵循儿童年龄发展的规律,应该淡化评价的甄别功能,尽量保护和激发儿童潜在的兴趣,使儿童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发现自己的失败但无犯错的感觉,始终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表现自己,同时让孩子们共同参与评价,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创作激情,满足他们的表现欲和成功感。

四、总结

总之儿童美术教育的本质是引导,不是教,不是老师直接告诉儿童怎么画,而是引导、唤醒、激励儿童自己画。儿童眼里的“真实”世界与成人的现实世界是不同的,美术活动是孩子描绘自己内心欢乐忧伤的最直接的工具,儿童精神世界的真实流露,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老师要读懂儿童的绘画心理,帮助学生构建这种视觉化的心理世界。

参考文献:

[1]严虎.儿童心理画:孩子的另一种语言.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05-01.

[2]陆雅青.艺术治疗绘画诠释:从美术进入孩子的心灵世界.重庆美术大学出版社,2018-06.

猜你喜欢
美术教学
浅议新课标下美术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体验时间沉淀
例谈美术教学观察能力的培养
搞好幼儿美术教学,促进幼儿智力发展
谈高中美术教学渗透健康审美意识之优化策略
简笔画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