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久助力车 为浦东开发助力

2020-04-26 09:59余海峰
中国自行车 2020年2期
关键词:浦东厂长古巴

余海峰

序:邬城钧曾在上海自行车厂最辉煌的20世纪八九十年代担任厂技术工作,负责完成过几个影响较大的项目,助力车项目是他在厂里完成的最后一个大项目。在我们见面的老地方,他给我讲了永久助力车的故事,我把他讲的故事记录下来,奉献给读者。

1990年,浦东开发拉开大幕。这件事对永久厂来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邓小平“思想要开放些,步子要大一点”的讲话让人如沐春风,为我们指明了创业的方向。我有幸成为参加开发浦东建设的第一批永久人。在浦东开发30周年之际,我跟大家讲讲当时在浦东创建永久助力车有限公司的故事。

一开始,大家都对浦东的未来十分向往,甚至认为,将来跨过黄浦江就像进入了特区。不过从现实看,那个时候浦东还很穷,什么也没有。有一句话叫“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

我们厂在那个时候决定上马助力车厂项目,厂址就定在浦东。在浦东建助力车厂有两个原因,一是浦东改革开放给办厂带来了机遇和优惠政策;二是在1989年的时候,市场上助力车销售旺盛,永久TZ912型助力车得到市场的追捧。这是永久新一代助力车,它的生产基地是永久公司无锡分厂。1988年到1989年是永久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永久公司总部和联营厂开发的新产品的产量上去了,永久产品的销量和效益达到了一个高峰。

1989年秋,我刚从古巴考察援建项目回国,徐全禄厂长就来找我谈话。徐厂长先问了一下古巴项目情况,听完汇报,徐厂长立即说:“今天我要交给你一项任务,在浦东建一个助力车厂,担任筹建办主任。”

当时我已经担任古巴办主任职务,还负责厂部技术科的工作,我觉得如果再接一项新任务,身兼三职恐怕力不从心。厂长说:“上海市政府要求各大国有企业都要带头到浦东去参加开发,助力车产品是公司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很好的发展机遇。经厂部研究,能挑起这副担子的,你是最合适的人选。请你先把任务接下来,厂里还调了李国栋(负责技术)、常阳生(负责基建)担任筹建办副主任,有什么困难可以提出来。”也没等我仔细考虑,厂长又说:“你要尽快拿出一个方案来。”

根据厂长的指点,我先去人事科“搬救兵”,因为我觉得办一个新的企业,需要一批骨干力量。我的想法得到人事科科长王尔祥的大力支持。在我的提名下,王科长很爽快地为我配齐了筹建班子的人员,尽管当时厂里人才比较稀缺,得力的人才很难要到,即使看中了车间也不一定肯放人,但我这次是一路绿灯。厂里先后调入原新产品车间的陈金尧(负责产品开发),技术科盛伟民(负责总体设计)杨龙宝(负责产品开发),劳资科金翠凤(负责劳动人事),財务科邓跃庭等一批精兵强将。

在浦东建厂首先需要做三件事:一是开发一个合适的产品,二是找一块土地,三是找一家合资方。对我们来说,开发一个新产品不难,难的是找土地和合资方,因为这不是我们的强项,完成这两件事真的没有把握!

车到山前必有路。但要完成任务还得要靠我们自己去努力想办法。当时的浦东还是一大片农田,车开到陆家嘴都是烂泥地(浦东有条路就叫烂泥渡路)。浦东新区正式成立以后,新区管委会设在陆家嘴地区唯一一幢可以看得上眼的楼房,就是在浦东大道上海船厂边上的一幢3层高的小白楼。为了找土地、找合资方、办相关手续,我们一次次登上这幢小楼。

管委会下设几个局,其中一个局叫经贸局,就是专门管企业的部门。经贸局分管局长冯树荣,是一位高学历的青年精英,为人相当客气。我跟冯局长说我们现在有两大难题:一是土地问题,办厂需要一块土地;二是合作对象问题,能否帮我们找一家合资企业。冯局长说:“第一件事我比较难办,因为市里虽然已将大部分权力下放到浦东,只有土地权没有下放,圈地由上海市土地规划局负责;第二件事我可以帮你牵线搭桥想办法。”

热情的冯局长又说:“你们在筹建企业过程中需要办的手续,我可以随时帮你办。”他把自己的办公室电话抄给我(当时还没有手机)。他说:“你可以打电话直接找我,我接你的电话没有上下班时间限制。”他指了指抽屉里的公章说:“我们可以随时为企业服务。”

从1990年开始,我们主要工作是寻找土地。根据其本人要求,我们还把供销科的钱鉉调进筹建办,他的公关能力较强。

当时黄浦江上还没有大桥,去浦东都要从定海桥摆渡。一个来回要花好几个小时,一天中有效工作时间很短。常阳生、盛伟民和钱銨几乎天天跑浦东,与有关方面沟通,非常辛苦。但土地问题始终是横在我们面前的一道坎。因为没有土地,没有落脚点,找合作方也没有基础。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有一次几乎失去方向的我们4人在由由饭店(浦东新区规划局所在地)门口掷硬币,说好了如果是正面向上就预示成功,反之就预示失败,如果失败,我们就打道回府。但幸运的是那天我们掷的硬币正面向上,预示着成功!4个人都非常激动,非常高兴!

说来也巧,自从掷币以后,时来运转。我们在新杨高路规划图上,找到张桥乡张谈村有一块未开发的土地。这里正处于我们的协作单位——张桥开料厂的附近。张桥开料厂的厂长叫金洁义,与我同龄。他父亲与上海自行车厂有一点渊源。当我们向金厂长提出合作的意向时,没想到一拍即合,他们表示也有这个意愿,希望一起合作。但是金厂长说,这块地处在巨峰路以西,杨高路以北,规划中是住宅用地,能否建造工厂,还不确定,需要上级批准。

在冯树荣局长的帮助下,我们直接找到浦东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黄奇帆那里。黄奇帆对永久厂的印象不错,他说:“你们永久是上海名牌,是本市的利税大户。”我们则向他表示了全力以赴参与浦东开发的态度。黄奇帆在审阅、确认我们生产过程中对周围环境无污染、无噪音影响后,在我们的报告中批了4个字:“挖洞抠之(即在住宅用地中划出一块地建厂)。”就这样,我们终于得到了一块面积约为2.67hm2(40.034亩)的土地。我们拿下的这块地价格约是132元/m2,在当时几乎是市场最低价。

土地拿下来了,但这是一块农田,变成生产用地还需要做项目申报、道路平整、“三通一平”等大量工作,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抓紧与合作方谈判。

为了抓紧时间,提高效率,1990年下半年,我们在潍坊西路(浦东南路口,筹建中的第一八佰伴附近)租借了一间办公室,把筹建办的工作人员全部集中在这里办公。由于人手紧张,很多人身兼数职。像陈海明,他一人身兼三职:古巴办、助力车和厂技术科的工艺文件都是他负责拟制(后来才移交给他人)。还有像技术科油漆工艺员戴乐萍等人,也同样身兼三职。1991年4月,杨浦大桥开始建造,我们就天天盼着大桥早日通车。

当时我们为了找合作伙伴,曾与好几家公司谈判,有中国香港的、中国台湾的、日本的,最终锁定日本九州一家企业。前前后后足足谈了1年时间,一直到1992年初。从各方面信息得知,这家企业资金实力相当雄厚,投资应该完全没有问题。当时我们还谈妥日方投资占40%,永久方和张桥方合计投资60%。永久的代表担任董事长,日方的代表出任总经理,我担任副总经理。最后只等签约打款,合资公司就可以挂牌了。

记得在预定签约的那天晚上,日方派了一位叫黑石的“总经理”和我们一起在潍坊西路的办公室里面等日方老板最后拍板的电话。直到晚上10点,日方电话来了,说合资项目中止进行。事后才得知日方公司涉嫌洗钱,受到日本警示厅警告,资金不得外流。

没想到花这么长时间谈判的合资就这样黄了,好不容易找到了合作对象,又没能成功。这等于让我们这一年花出去的心血都白费了。好在我们在这一年中基本上做好了技术上的准备工作。

面对困难,我们没有退缩。合资虽然不成,但创业办厂,迎难而上,才能彰显永久人的本色。我觉得一定要争一口气!外资不来我们自己上,张桥乡代表也表示,我们两家一起做!

然而就在此时我接到厂部通知,即刻参加由外经贸部组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援建古巴自行车项目”专家代表团,赴古巴谈判。这次赴古完成了项目签约和技术资料移交(有偿转让)。当时中古双方确定了项目实施的时间表,中国驻古巴大使和部领导要求我们尽快做好援建人员工作,随时做好出发的准备工作。徐全禄厂长来征询我的意见:是带队去古巴援建,还是继续负责筹建助力车厂?

摆在我面前的选择有两种:去古巴或者留在浦东。带队去古巴可以名利双收,既有援古专家领队之名,又有约550美元/月的援外津贴(当时折合人民币达5000多元)。外资走了,浦东建厂辛苦不说,如何搞下去心中也没有底,万一搞砸了怎么办?但如果我退出了,又对不起一起吃苦受累的兄弟们。这让我左右为难,犹豫不决。

一个是国家项目,一个是浦东开发项目,两者难以兼顾。经再三考虑,我还是决定留下来,继续筹建助力车厂。考虑到古巴项目技术难度问题,为慎重起见,我推荐聘请已退休的翁世福担任赴古技术顾问,而我则在上海配合。我的建议得到厂领导的批准。

经请示公司领导同意,在浦东新区经贸局的帮助下,我们在1992年7月14日注册成立了“上海永久助力自行车有限公司”,并且马上投入产品开发试生产。我任公司的法人代表、总经理。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土地平整完成,水电路三通,门前简易道路修好。我们决定在这2.67hm2的土地上的西北角,搭建2000m2左右的两层简易房。下面是生产车间,楼上是办公室。那时候条件非常艰苦,夏天太阳晒下来,与我们只隔着一层铁皮,没有空调,电风扇成了为数不多的奢侈品;寒冬腊月西北风直窜室内,刺骨寒冷;雨天在烂泥中踩水……

新一代永久助力车共有2种型号:TZ912型和TZ928型,TZ928型是1992年下半年浦东公司研制投产的新产品,性能是TZ912型的升级版。在TZ928型的基础上,我们又按不同形式的车轮(板式和辐条式)以及后轮单避震、前后轮双避震开发了TZ928-1型和TZ928-2型。这两种产品都采用德国产萨克斯发动机,市场销路火爆。以后我们又将“9月28日”作为公司投产的纪念日。

那一年,除了产品开发,我们在质量和生产上下了很多功夫:当时助力车还没有行业质量标准,我们就制定了自己的企业标准。外高桥保税区前面一条新修的路,很宽敞,人车稀少,我们就在那里做路试,主要是做载重和制动性能试验。

1992年下半年,为扩大生产做准备,金翠凤从上海打虎山路上的一所技校招来了20名技校生进行培训。这20人后来成为我们生产的主力军。另外还招了2名检验员,组装车辆就靠他们完成。因为需要电气开发人员,人事科又把厂机动科的茅培林调到我们这里当副主任,负责所有电气工作。后来在生产部支持下,闫金来调任助力车生产调度,这样我们生产所需要的人员基本配齐。

当时永久助力车厂在技术上具有优势,李国栋、茅培林、陈金尧是行业中顶尖的两用车专业技术人员,这使永久助力车厂成为全国最大的助力车企业,行业的领头羊。后来我国在制定行业标准时,基本上也是以永久助力车起草的标准为基础。由于产量有限,产品主要投放上海市场,也少量投放江浙两省市场,在上海地区供不应求。

记得公司刚投产的时候厂房没建好、交通又不便,厂里的外购件都要到浦西或江浙两省采購,有时一天要来回跑几次。我们职工走的是烂泥路,用的是简易厂房。杨浦大桥1993年9月15日通车,为我们出行和,上下班带来很大方便。厂里拨给助力车厂一辆卡车,既当班车,又当货物运输车。载人时,上面罩一个车棚;运货时,再把车棚卸掉。遇到堵车或者是轮渡不顺利,车回来得晚了,大家只能顶着寒风和酷暑,在厂门口等候。望穿秋水,不见车来,何时才能回.....那时那景那心情,我还清晰地记得。

上海永久助力自行车有限公司在浦东新区正式挂牌后,在浦东新区经贸局邀请下,我被邀请成为首届浦东新区企业家协会会员。当时在全行业中我们的产品属于顶尖的,并且做到了当年投产、当年盈利。在我负责的几年时间里,从1993年正式投产到1995年我离任审计时,取得的利润已经把厂里投入的资金全部覆盖。记得当时冯局长对我说:“像你们这样快速收回投资的企业,在我们浦东新区也属少见。”1994年年底,我荣获永久公司1992一1994年的中层干部先进称号。

如今的浦东高楼林立,已经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但在1993年,浦东就是一个大工地。开发浦东之初,经济发展遇到了瓶颈,所以像我们这样规模、这样快出效益的企业,自然受到了重视。永久助力车不平凡的创业史,虽然只是浦东开发大潮中的一朵小浪花,但确实也为浦东开发建设助了一臂之力!

猜你喜欢
浦东厂长古巴
浦东从先行者到引领区
浦东开放,三十年激荡中国活力
30年 浦东实现了“五大跨越”
中俄古巴驰援意大利“打脸”西方
浦东开发开放
厂长的卫生间
古巴经济衰退
“留守厂长”的等待
这回咱们吃他们
明天回答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