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台州知府群体结构及其仕途流动

2020-04-27 04:42迟云飞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浙江档案 2020年3期
关键词:功名仕途知府

王 卫 迟云飞/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

官员是政治统治肌体的基本组成细胞,官员群体的内在结构直接影响到政权运行机制的状态。官员的仕途流动,不仅与官员的个人命运休戚相关,而且还体现着官僚机制的新陈代谢水平与自我调适能力。

知府是清代地方行政机构“府”一级的主官,官阶“从四品”(自乾隆十八年),“掌一府之政,统辖属县”[1],“实为方面要职”[2]。本文以清代台州知府为研究对象,对其群体结构及仕途流动状况作以考察,进而探究结构性因素同官员的仕途流动之间存在的相关性,以期于明晰清代地方官制有管窥之效。

台州位于浙江中部,依山面海,自古以来为东南海防重地。三国时期设临海郡,唐代置台州,明代始置台州府,清沿明制。按清制“冲、繁、疲、难”的划分,台州知府属中缺知府。有清一代,台州知府人数,《台州府志》“职官志”记载了104人[3],而《历代台州知府传略》则增补至158位,本文研究,以《传略》的考证结果为主要参照[4]。

一、清代台州知府基本情况

(一)任职形式及分类

清代官员任职形式有实缺、署理、候补等。实缺,“即额定之官职,经正式任命者”。署理,又称委署,“指内外官缺出,差委品级相近官员代理其职之制”[5]。候补,指有官而无缺,以署缺和差使的形式从事临时性事务,但候补者业经吏部掣签、分发,缺出时可实授[6]。

经过对《历代台州知府传略》的分析、梳理,本文统计出:清代台州知府,任实缺者91人、署理49人、候补6人[7]、未到任7人[8],另有5人基本信息无考。本文考察对象以实缺知府为主体,并与候补、未到任者统归“Ⅰ类”[9],共104人。另外,本文最后一部分将清代台州署理知府列为“Ⅱ类”进行考察,共计49人。

(二)籍贯分布

清代台州知府籍贯分布详见表一:

表一:清代台州知府籍贯分布(Ⅰ类)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到,有清一代,台州知府,在地域上,有近一半是南方人,也有不少来自中东部地区,只有极个别来自较为偏远的西北和东北地区。在民族成分上,旗籍知府的数量远低于汉族知府,这也印证了台湾学者李国祁等人的统计结论:“旗人在政治上有明显的优势,官职越大、旗人比例越高,越是基层越有以汉治汉倾向。”李国祁等学者还统计了清代旗籍文官占全体文官总数的比例,雍正、乾隆、嘉庆、光绪各朝分别是10.1%、12.6%、15.8%、16%[10]。因此,可以说清代台州旗籍知府所占比例还是比较高的。

(三)功名出身

清代官员出身有,“有科甲、贡生、监生、荫生、议叙、杂流、捐纳、官学生、俊秀”等,出身又有“正途”“异途”之分,“定制由科甲及恩、拔、副、岁、优贡生、荫生出身者为正途,余为异途。异途经保举,亦同正途,但不得考选科道”[11]。

经过统计,清代台州知府的出身情况如表三所列:

表二:清代台州知府出身情况(Ⅰ类)

我们可以看出,清代台州知府绝大部分为正途出身,具有中高级功名者61人[12],占整个清代台州知府总数的近60%,这同样也印证了李国祁等人的统计结论:“知府任职以进士出身为最多,其次为举人。”根据王志明统计的清代科甲、贡监出身的官员占全体文官总数的比例,雍正、乾隆、嘉庆、光绪四朝分别是:47.2%+46.5%、65.4%+28.7%、56.8%+32.8%、41.4%+47.1%。因此,较之于全国性的水平,清代台州知府科甲、贡监出身的官员比例略微偏小,为45.2%+23.1%。

(四)家庭背景

经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清代台州知府(Ⅰ类),具有良好家庭出身背景,且史有所载者14人。具体情况如下:

1.出身名门:齐维蕃,出身于安徽科第蝉联的查林齐氏,时人称其“文章世胄,鼎食名门”。江承玠,出身于两淮著名的江氏家族。张若震的家世极为显赫,清代名臣张廷玉即为其伯父,祖父张英官至大学士、父张廷璐曾任礼部侍郎、兄张若爔曾任天台知县、弟张若虚任官翰林院。张坦熊,出身于“清代蜀中第一家”,其父为官梧州同知,长兄曾任教谕,其弟出身康熙庚子副榜。

2.出身官宦之家:陈联璧曾为前明官员,其叔父为前明户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陈大道。何绍祺,其父官至户部尚书,其兄曾任四川学政。冯堃,其兄曾任内阁中书、南宁同知。苏光弼,其父曾任广东提督。温启熊,其父官至按察使。

3.传有家学者:杨廷璋,出身于山西七里店有名的书香门第,其父曾任知府、祖父官至吏部左侍郎。梁恭辰,其父为清代文学家、楹联学家梁章钜。徐承礼,其父为清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经济学家徐鼒史。岳贞,岳飞第四子岳震后裔,岳贞有二子中进士,其余五子为举人、国学生,时人誉为“一门双进士、父子双翰林”。徐世銮,亦出身书香门第。

二、清代台州知府仕途流向考析

该部分,以清代台州知府的台州之任为起点,追踪考察他们之后的仕途流向,并探寻若干因素与仕途流向之间的关系。根据统计,清代台州知府群体(Ⅰ类)在其仕途生涯中,被擢拔为道员以上官阶者有26人(包含署任),其中巡抚3人[13]、学政1人[14]、布政使1人[15]、按察使3人[16],守巡道、兵备道(包括候补、委署及加道员衔者)等18人;殉职、战死者5人[17];反清1人[18];除去情况不详者,其余或平调,或因病、因事离任,或因事革职发配。

(一)籍贯与仕途流向

如前所考,清代台州知府(Ⅰ类),旗籍有20人,其中满洲12人、蒙古2人、汉军6人。考诸此20人,在其仕途生涯中被擢拔为道以上官阶者仅3人,荫德泰(满洲镶白旗)后被擢为山海关兵备道、特通阿(蒙古镶蓝旗)后擢升陕西按察使署布政使、许宗智(汉军)擢长芦盐运使;其余有记载者,有的平调他处,有的因事被发配、革职,有的因不称职而被召回。相反,在台州知府任后被擢拔的26人中,绝大部分为汉族官员,比例达88%。可见,清代台州知府,旗籍身份对其仕途的积极作用并不明显。

(二)出身与仕途流向

经过统计,在台州知府任后被擢拔道以上的26人中,进士出身者8人[19],举人出身者6人[20],贡生3人[21],监生3人[22],其他出身6人[23]。可以看出,被擢拔者大部分为正途出身,具有中高级功名者占68%;另一方面,虽然有部分功名较低、杂途出身者其后官至道员一级,但任布按、巡抚者皆为正途出身且具有中高级功名,如:徐化成(后任湖广巡抚)为贡生、张若震(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为举人、张逢尧(山东巡抚)为举人、贺熙龄(湖北学政)为进士、贾臻(安徽布政使署理巡抚)为进士、张坦熊(云南按察使)为举人、特通阿(陕西按察使署布政使)、郭式昌(署理浙江按察使)为举人。显然,具有较高的功名对于仕途的向上流动有着明显的积极作用。

翰林院庶吉士是高级官员的后备军,明代有“储相”之谓,那么,庶吉士出身的清代台州知府,其仕途流向又如何?

根据统计,清代台州知府群体中翰林院庶吉士出身者有7人:吴本立,在台州知府任后,缘事降补同知,归家,死后“至丧不能举”;洪其绅,台州任后调署杭州知府,后因病卸任;贺熙龄,提督湖北学政,后因病归,在湖南城南书院主讲;潘观藻,台州知府任后,终因事革职;贾臻,候补台州知府,后署开封知府,因军功擢宁绍台道,继而以道员加按察使衔,升按察使、布政使、署安徽巡抚;雷成朴,卒于台州知府任上;刘宗标,76岁才任台州知府。

可以看出,7人中,只有贾臻一人后来官位较为显荣,相比之下,其余六名翰林仕途平常。可以看出,翰林院庶吉士出身的清代台州知府,其虽有荣耀的功名出身,但这并不意味着必然有坦荡宏达的仕途。有关清代庶吉士制度的研究也印证了这一点:“清代由于庶吉士规模庞大,升迁较难,庶吉士就没有了‘储相’之称”[24]。

(三)家庭背景与仕途流向

如前所述,清代台州知府,有不少人具有良好的家庭出身,有的出身书香门第,有的以荫除官,有的其家族中有一人甚或数人为高官。那么,官员的仕途流向与其良好的家庭背景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

陈联璧,前明时曾任户部主事、员外郎、应天府通判,清初任彰德知府,台州任后迁河南按察使副使、分巡汝南道,后辞官。齐维藩,曾任前明教谕,后入京,以兵部郎中外放台州知府,逢郑成功军队陷城,齐维蕃遂加入反清阵营,反清失败后流寓厦门。岳贞,曾入值翰林院、任知县、礼部主事、员外郎、户部郎中,外放台州知府,后愤而辞官。江承玠,历任工部郎中、户部员外郎,外放巩昌知府,台州任后护理海关、擢浙江布政使、两浙盐驿道,后因事被革发配。张若震,由知县至同知,而后迁知府,台州任后迁浙江盐驿道,后任布政使、湖北巡抚兼署湖广总督,卒于任。张坦熊,由知县迁同知、知府,台州任后分巡天津河道、兵备道,后晋按察使,终因事被革职。冯堃,由通判迁同知,后补授台州知府,终以知府官阶辞归。何绍祺,由知县迁同知,补台州知府后署嘉兴知府,后升署督粮道员,因子、媳被太平军杀,谢病辞官。苏光弼,由同知授知府,台州任内归乡。温启熊,历任员外郎、郎中,后新选台州知府,察其不胜任而被召回。杨廷璋,历任工部主事、员外郎、刑部郎中,外放台州知府,任内被参回籍。徐承礼,历任出使日本神户领事,归而署同知、任浙江洋务局提调,台州任内被撤职,后回任,卒于官。徐世銮,历任内阁中书、侍读,台州知府任后,以候补道引疾归乡。

从以上可以看出,具有良好家庭背景者,其仕途初期较为平顺,一半以上者有在京任职经历;但仕途后期,除一二人外,大部分或因事被革职发配,或因事、因病辞任,于其显耀家世并无更大增誉。

三、署理台州知府的群体结构及仕途流向

清代未曾实授而担任过署理台州知府的有49人,本文将其列为“Ⅱ类”单独考察。

从民族成分来看,49人中,旗籍有10人(祖朝进、迟维培、高其佐、庆安、福隆阿、修仁、昆龄、启续、联芳、嵩连)。从省籍来看,仍以江苏籍人数最多(13人),其次是广东(3人)、湖南(3人)。

从出身来看,49人中,仍以正途出身为主,具有中高级功名者亦不少,其中进士7人(李炌、王阶、李赓芸、徐台英、时庆莱、赵亮熙、许邓起枢)、举人9人(徐元肃、修仁、张青选、福隆阿、朱志汾、吴端甫、张祥荣、何彦达、吴世钦)、贡生7人(王成巳、沈全达、高模、廷鏴、王廷献、陈璚、张琳)。

从仕途流向看,有的补授他处知府(修仁后任赣州知府),有的升任更高官阶,如:王阶、陈璚、时庆莱、陈乃瀚、吴端甫先后被擢升为道员(包含候补);李赓芸后升福建按察使、布政使;赵亮熙后被授予二品资政大夫;张青选后任福建按察使。

四、结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清代台州知府群体中,旗籍人数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在地域上,来自于南方和中东部地区者占绝大多数,尤其以江苏、山东人数最多。从出身情况看,大部分为正途出身,且多具有举贡、进士等中高级功名。从仕途流向上看,台州知府任后,有不少于五分之一者擢升道员以上官阶;有近十分之一者任布按、巡抚等职。考诸相关因素,旗籍身份对旗籍知府的仕途迁转并无显著作用,但出身与功名对仕途的向上流动却呈显著的正相关。另外,良好的家庭背景与官员仕途初期的流动状况有较大相关性,但其仕途后期的流动状况与家庭背景却无明显关联。

猜你喜欢
功名仕途知府
明在“知不足”
尚可喜墓“篆盖”者仕途年代考
从《红楼梦影》看顾太清对科举仕途的思考
济公传
剪纸大师齐秀芳
吟诗误功名的孟浩然
病后弃政从文
远处识人
仕途劫
仕途恐惧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