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的临床治疗与护理体会

2020-04-27 11:26吴正华
医药前沿 2020年4期
关键词:缺乏性佝偻病骨骼

吴正华

(兴山县人民医院 湖北 宜昌 443711)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vitamin D deficiency rickets)是小儿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多见于婴幼儿时期,该病是大部分患儿体内缺乏维生素D引起的一种钙磷代谢异常疾病,钙盐的缺乏会使患儿骨骼强度不足,小儿正常生长发育受损,缺失钙盐,会导致骨骼发生病变。有相关研究表明,该病发病机制与小儿的生活方式有密切联系,且该病除了对骨骼会造成影响外,还会对患儿肌肉、神经等均会带来一定损伤[1]。目前临床多以维生素D来治疗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在治疗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因此本文就我院筛选出的35例患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现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式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6月—2019年6月35例患有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其中男童、女童比例为19:16,年龄在0.7至2岁,平均年龄在(1.17±0.09)岁。纳入标准[2]:(1)患儿家属已与院内签订知情同意书;(2)经临床诊断为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排除标准:(1)与患儿家属沟通困难;(2)患有心、肾等器官功能性障碍疾病。

1.2 方式

所有患儿均给予青岛双鲸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维生素D滴剂(批号:国药准字H20113033)每粒含维生素D3 400单位,将胶囊尖端剪开,滴入患儿口中,一岁以内每日1粒.,一岁以上每日2粒,在治疗同时给予患儿相应的护理措施。(1)环境护理:安排一间光照充足、安静的房间,确保患儿睡眠充足;每日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光照充足。(2)用药观察:对有手足抽搐症患儿,需根据医嘱服用钙剂,避免引发低钙抽搐;如需进行注射给药,使用5号半针头,进行深部肌肉注射,以确保药液可以充分吸收;要避免在一个部位多次注射,以防发生硬结,如已发生硬结要立即给予热敷。要观察患儿用药情况,有不良反应及早发现,及时处理。(3)饮食指导:尽量采用母乳喂养,母乳喂养的产妇要多食用含钙高的食物,保证母乳中含有充足的钙。不能进行母乳喂养的患儿则给予维生素D强化牛乳或含钙量高的配方奶;指导给母乳喂养的患儿在6个月时添加辅食,非母乳喂养者在4个月添加辅食。可以先添加1/4-1个蛋黄,每日1~2次,待患儿适应后在7~9个月时添加肉末、肝泥、肉松、鱼肉,10~12个月时再添加豆制品。(4)活动指导:依据患儿具体病情以及不同季节,指导患儿家属选择不同方式,每天带患儿进行户外活动,接受阳光照射每天不少于2小时,夏季可在上午10点前和下午4点后进行户外照射活动。避开正中午的大太阳,照射时一定要裸露皮肤,让患儿皮肤直接接受太阳的照射,最好的照射部位为患儿的头皮、手足,注意避开眼睛。如患儿在室内,要定时开窗接受阳光。在气温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适当进行日光浴,让患儿皮肤直接接受阳光照射,时间可由10min/d开始延至2h/d。

1.3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儿治疗护理前后血清总钙、25羟维生素D3、血清无机磷水平进行对比,观察治疗护理的临床效果[3]。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进行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护理后血清总钙、25羟维生素D3、血清无机磷水平均有所提升,与治疗护理前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

表 护理前后血清总钙、25羟维生素D3、血清无机磷水平对比(±s)

表 护理前后血清总钙、25羟维生素D3、血清无机磷水平对比(±s)

血清无机磷(mmol/L)护理后 35 2.41±0.12 10.62±1.58 1.23±0.26护理前 35 1.46±0.09 0.87±1.26 0.51±0.15 t 37.469 28.543 14.191 P<0.01<0.01<0.01组别 n 血清总钙(mmol/L)25羟维生素D3(ng/mL)

3.讨论

维生素D是人类生长发育重要组成部分,对机体钙磷代谢具有调节作用,能有效预防和治疗小儿佝偻病的发生,促进人体生长和骨骼钙化。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是由于小儿体内缺乏维生素D引起的一类钙磷代谢异常,多见于3个月至2岁的小儿,在初期会出现烦躁、睡眠不安、多汗、哭闹、枕秃等临床症状,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方颅、肋骨外翻、鸡胸、以及O型腿、X型腿等一系列骨骼畸形。所以新生儿出生后半个月就可以遵医嘱每天补充1粒400个单位的维生素D3,1岁后到2岁可以每天补充700个单位的维生素D3,可以有效的预防和治疗小儿佝偻病的发生。

研究表明,阳光照射不足、缺乏户外阳光照射可直接造成内源性维生素D生成不足,因此不能满足小儿生长发育需求。由于日照不足以及维生素D摄入不足,造成机体内维生素D缺乏,胃肠道对钙磷的吸收减少,血磷、血钙显著下降,致使骨样组织钙化受阻,出现骨组织局部积聚,临床表现骨骼畸形等一些佝偻病症状。临床上我们针对这些症状采取了相应的护理措施:一是增加日照时间,每个患儿每天户外活动必须要在2~3小时;二是在治疗期间补充维生素d3同时服用钙剂,并且在用药期间对其进行监测,观察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同时查25-(OH)D3,如果25-(OH)D3低,需要补充钙剂、维生素AD,必要时可以注射维生素D2。三是对于已经出现了骨骼异常的患儿,要用矫形疗法:采取主动和被动运动,矫正骨骼畸形。轻度骨骼畸形在治疗后或在生长过程中自行矫正。加强体格锻炼,可作些主动或被动运动的方法矫正,例如俯卧撑或扩胸动作使胸部扩张,纠正轻度鸡胸及肋外翻。严重骨骼畸形者外科手术矫正,4岁后可考虑手术矫形。

本文结果显示,护理后血清总钙、25-(OH)D3、血清无机磷水平均明显提高,与治疗护理前对比有显著差异(P<0.05)。可以认为在佝偻病患儿治疗时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可提高患儿体内血磷、血钙水平,机体内25-(OH)D3恢复到了正常范围,骨强度也由不足变成了正常。

综上所述,在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患儿治疗中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效果明显。

猜你喜欢
缺乏性佝偻病骨骼
不同药物方案治疗小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疗效对比分析
做家务的女性骨骼更强壮
三减三健全民行动——健康骨骼
X连锁低磷性佝偻病一家系报告并文献复习
血清2 5羟维生素D水平和超声骨密度在诊断婴幼儿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中的价值分析
抗佝偻病的维生素D(下)
骨骼和肌肉
BALP活性测定对亚临床性佝偻病诊断意义
浅析政府投资项目超概(预)算成因及对策
早期佝偻病的X线诊断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