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创新 解决问题

2020-04-28 06:23吴武芳高星云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20年8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货车解决问题

吴武芳 高星云

押题理由

作为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们必须具备的重要素养之一。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问题解决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它可能是你不得不作出的“选择与放弃”,也可能是你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战胜了它们,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

从某种意义上说,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乎个人的成长,也关乎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中小学教材编者一向重视编排关于问题解决方面的篇目。不说《乌鸦喝水》《小马过河》,也不说《河中石兽》《统筹方法》《真理诞生在一百个问号之后》,单说《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谏太宗十思疏》就教给人们要深思慎取,实地考察,注意抓源头等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此来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命题趋势

回顾以往高考题目,围绕问题解决方面来命题的案例依稀可找到佐证:2008年江苏卷高考作文“好奇心”从善问的角度指向问题解决,2012年安徽卷高考作文“请不用时将梯子横放”从探究问题根源的角度指向问题解决,2014年江西卷高考作文“课内外学习探究”从方式角度指向问题解决,2014年湖南高考作文“大树也想去旅行”从方法角度指向问题解决,等等。命题人希望借助高考作文引领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谓用心良苦。因此,2020年高考作文可能再次出现这一主题,考生可以从“敢于发现问题”“善于解决问题”这两个角度备考。

核心考点: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发明创造的动力;想象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科学无死角,探求无止境;科学没有捷径,探求要有毅力;敢于大胆想象,勇于实践求证;探求者须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宁可在尝试中失败,也不在保守中守成。

押题方向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砸破水缸,“放水”救人,历来被赞为聪明之举;往树洞里灌水,让滚入树洞的球浮出来,也堪称机智的做法;读书碰到难懂的长句时,删去枝蔓,则顿时领悟;解难解的几何题,却往往要先“加上”辅助线,才能豁然开朗……

读了上面的文字,你有什么启示和体会,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自定立意,自拟题目,自选文体;不要套做,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材料分述了四个句子,列举了四件事,其关键词有“放水”——“聪明”,“灌水”——“机智”,“删去枝蔓”——“顿时领悟”,“加上”(辅助线)——“豁然开朗”。这其中包含着什么共同点和规律呢?即做事得先看情况,不能用死板的做法去硬套,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社会是复杂多变的,世界也是复杂多变的,要用“放水能够解决问题”“灌水能够解决问题”“删去枝蔓解决问题”“加上辅助线解决问题”等聪明之举,机智办事。只有看准对象,对症下药,寻求最合适的解决方法,才能圆满解决问题,否则就会处处碰壁。

若写议论文,考生应在开篇紧扣材料,直奔主题,提出观点“解决问题才是真理”;接着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质是“素质”与“能力”,再进一步指出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和方法:要有怀疑精神,要有创新精神,要有实地考察精神;最后发出呼吁,呼应全文,解决问题,实现中国梦。

延伸训练

阅读下面的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近年来发生的桥梁倒塌事故,大都是货车超载所致,超载引发的交通事故,已占到全部货车事故八成左右。治理货车超载已经30年,30年来治理超载的规定越来越严,但超载现象也越来越多。车祸猛如虎,货车是公路上的庞然大物,大货车超载是车祸的主要原因,如江苏无锡桥梁侧翻事故就是由载重达180多吨的大货车造成的,这样的重量即使再坚固的桥梁也不堪重压。

治理货车超载却越治越超,漏洞究竟在哪里?如何解决货车超载问题?请就以上问题给交警、企业、大货车司机或当地政府写一封信,表明你的观点,阐述你的看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统一以“郑毅”为写信人,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审题立意:

要写好本次作文,除了要明确题目所规定的具体写作任务外,最为关键的是要明确超载屡禁不止的问题出在哪里,交警、企业、大货车司机以及当地政府在超载事故中各要承担怎样的责任。只有发现问題所在,才能针对要害发表看法,对症下药,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作文可以根据以上问题,给四类对象写信,谈看法,提建议。给交警写信,可以有如下看法和建议:把超载货车挡在路外;交警的职责是处理事故,更是消灭事故,等等。给当地政府写信,可以有如下看法和建议:在法规制定上用心,在管理落实上用功;政府不能只做仲裁者,更要成为责任人,等等。给驾驶员写信,可以有如下看法和建议:规则就是生命线;侥幸心理是颗大毒瘤,等等。给企业写信,可以有如下看法和建议:逼人违法是更大的违法,等等。

佳作赏读

解决问题才是真理

◎张志鹏

为了救人,司马光必须破缸“放水”;为了取球,我们必须往树洞里“灌水”;难懂的长句,“删去”枝蔓则可领悟;难解的算术题,“加上”辅助线才明朗……这一“放”一“灌”,一“删”一“加”,表面是杂乱无章,矛盾重重,可却说明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不管是白猫黑猫,能捉到老鼠的才是好猫”——解决问题才是真理。

解决问题是一种核心素养,是一种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在我们身边,常常会看到这样一种现象:不少同学整天忙着做“课后练习”“单元测试”“升学练兵”,习题做了好几本,但学习水平总不见提高,考试成绩也总是不够理想,这是为什么?为什么勤劳没有换来应有的成绩?原因很简单,那就是没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知识,不仅仅需要理解和记忆,更应该解决知识的转化问题。就像皮球掉进了树洞里,你若一天到晚守株待兔,就算24小时不睡觉,皮球也不会自动出来。因为你看似“勤劳”蹲守,实则没有解决问题,没有这种核心素养与能力。可见,解决问题是多么重要的能力。

怎么去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呢?首先,我们应该有怀疑精神,学会凡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宋代大儒朱熹曾说:“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不疑则不进。”只有会质疑,才能有进步。西方哲学家苏格拉底也曾说过:“问题是接生婆,它能帮助新思想的诞生。”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牛顿、瓦特、爱因斯坦……哪一个不是因为“爱问”而成才的?大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问到底》的诗中写道:“天地是个闷葫芦,闷葫芦里有妙理。您不问它,您怕它;它一被问,它怕您。您若愿意问问看,一问直须问到底。”他在《每事问》中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所以说,问得好、问得巧,再加上努力研究,自然就能轻松解决难题。

解决问题还要学会创新思维,突破思维定式。问题之所以难解决,往往是因为我们没有换一种方式去思考。就像一些脑筋急转弯的题目一样,例如“什么布不能剪?”这里的“布”是瀑布,但我们的思维定式却引入“布匹”,自然难以解决问题。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生受用。教师教书育人,这一点尤为重要。

解决问题更要常常实地考察。“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地考察调研是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苏轼为了探明石钟山命名由来,深夜考察石钟山;毛泽东为了解决对农民运动的迷惑,走村串户搞调研;习近平总书记为了制定扶贫攻坚政策,常年奔波,实地考察;我们做各种科学试验,也同样是为了解决问题,得出真理。

达尔文有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纷纷扰扰世间事,解决问题才是真。让我们一起正视问题,创新思维,各个击破,解决各类人生难题,共同实现我们的中国梦,贡献出自己的光和热吧!

这是一篇值得点赞的好文章,具体表现为:一是扣材紧密,立意新颖。考生紧扣材料里的一“放”一“灌”一“删”一“加”貌似矛盾的观点,提炼出一个新颖的立意,即“解决问题才是真理”,见解颇新。二是逻辑清晰,层次分明。考生开篇直奔主题,提出观点;接着分析“解决问题”的实质是“素质”与“能力”,再进一步指出培养这种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具体而微;最后发出呼吁,呼应全文宗旨。三是旁征博引,异彩纷呈。全文引用了大量的名人名言等论据,既让论点可信,更增添了文采,具有可读性和启发性。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货车解决问题
货车
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助农解决问题增收致富
在解决问题中理解整式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化难为易 解决问题
货车也便捷之ETC新时代!——看高速公路货车ETC如何实现
推货车里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