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甘草汤合猪苓汤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

2020-04-28 01:56王芳
健康之家 2020年14期
关键词:腹水乙型肝炎肝硬化

王芳

【摘要】目的:探讨炙甘草汤合猪苓汤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将2018年5月~2020年2月收治的8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按照接诊的先后顺序分成对照组40例(实施常规治疗)与观察组4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炙甘草汤合猪苓汤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观察组,治疗后观察组谷氨酸氨基转移酶、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炙甘草汤合猪苓汤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不仅可显著改善患者肝功能,还能明显提升临床疗效。

【关键词】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灸甘草汤合猪苓汤

现阶段针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常以抗病毒治疗为主,同时配合抗纤维化药物治疗,以减慢肝纤维化速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随着中医药学的发展,灸甘草汤合猪苓汤逐渐用于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且安全性较高,适用于各年龄段的患者[1]。本研究主要探讨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应用灸甘草汤合猪苓汤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5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患者为研究对象,排除合并精神疾病、认知与沟通障碍、严重肺部感染、胃肠炎的患者。按照接诊的先后顺序将80例患者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其中,男47例,女33例;年龄35~73岁,平均(52.37±4.44)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行常规治疗。螺内酯片(国药准字H31021273)口服,3次/d,40 mg/次;呋塞米片(国药准字H12020163)晨起口服,1次/d,40 mg/次;恩替卡韦片(国药准字H20153021)睡前口服,1次/d,0.5 mg/次。持续治疗4周。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灸甘草汤合猪苓汤治疗。方剂组成:猪苓24 g,肉桂3 g,阿胶、桂枝各10 g,炙甘草、葫芦巴、泽兰、党参、生姜、麦门冬、赤芍各15 g,大枣、滑石、泽泻各20 g,生牡蛎、麻仁、茯苓、鳖甲、菟丝子各30 g,生地黄40 g。水煎服,1次/d,持续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1)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情况,包括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2)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且效果持续3个月以上判定为显效;治疗后症状显著改善且持续3个月判定为有效;症状未改善或加重判定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软件处理数据,采用(±s)、%分别表示计量资料、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对比

治疗前两组ALT、AST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LT、AS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乙型肝炎为临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由乙肝病毒感染引起,会严重损伤机體肝细胞,致使肝细胞凋亡、纤维化,随病情进展至中后期将促使肝硬化发生。腹水是肝硬化晚期的一种临床表现,可导致患者出现肝性脑病、感染、肝肾综合征以及出血等,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治疗难度,影响患者预后质量。

目前中医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以滋补精血、调气活血、健运脾胃为主,灸甘草汤合猪苓汤则具备健脾清热、补益精血之效[2]。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观察组,治疗后观察组ALT、AS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进一步证实了炙甘草汤合猪苓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效果。综上所述,应用炙甘草汤合猪苓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效果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利于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的提升,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丁杨斌.用猪苓汤合炙甘草汤治疗乙型肝炎所致肝硬化腹水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8,16(17):187-188.

[2]程正波.炙甘草汤合猪苓汤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腹水的临床价值分析[J].饮食保健,2019,6(2):6-7.

猜你喜欢
腹水乙型肝炎肝硬化
肉鸡腹水咋防治
肝硬化病人日常生活中的自我管理
一例黄颡鱼腹水病的处理案例
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与治疗
防治肝硬化中医有方
活血化瘀药在肝硬化病的临床应用
中西医结合治疗肝硬化腹水30例
泽芪汤联合腹水超滤回输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43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66例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与辨证论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