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诗里的一场政变

2020-04-29 13:43北京晚风暮雨
金秋 2020年22期
关键词:宦官宰相白居易

◎文/北京·晚风暮雨

诗曰:

祸福茫茫不可期,

大都早退似先知。

当君白首同归日,

是我青山独往时。

顾索素琴应不暇,

忆牵黄犬定难追。

麒麟作脯龙为醢,

何似泥中曳尾龟?

这首诗是唐朝诗人白居易所作,名为《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其日独游香山)》。白居易在诗中隐晦地提到了本朝一次著名的宫廷政变,在那场政变中,皇帝谋划铲除专权的宦官,却反被宦官劫持,遭到幽禁,几年后含恨而亡。

这场政变就是“甘露之变”,被幽禁而死的皇帝就是唐文宗。

唐文宗原名李涵,后改名为李昂,是大唐王朝第十四任皇帝(除武则天外)。

史载唐文宗恭俭儒雅,励精图治,任内遣散三千宫女回家,释放五坊鹰犬,并裁剪冗官冗员,试图中兴每况愈下的大唐王朝。遗憾的是,文宗“有帝王之道,而无帝王之才”,虽然有所作为,但无识人用人之能,且行事颟顸,最终以悲剧收场。

唐朝中后期,宦官专权,把持朝政,甚至连皇帝的生、死、废、立都掌握在宦官手中,文宗的哥哥唐敬宗就被宦官刘克明等人杀死,文宗本人就是被宦官王守澄、梁守谦等人杀死刘克明后拥立的。

文宗即位,意识到宦官势力过大的危害,决心彻底铲除宦官,夺回朝政大权,就先后提拔郑注为御史大夫、李训为宰相作为心腹,共谋大事。

在郑注的建议下,文宗利用宦官之间的矛盾,提拔与王守澄不和的宦官仇士良为左神策中尉,掌管部分禁卫军,削弱王守澄的兵权,不久,又借机彻底削去王守澄兵权,并逼其喝毒酒而死。

文宗和郑注计划挑选数百名亲兵,在王守澄下葬、宦官全部出席葬礼时动手,将他们一网打尽,计划很完美,但在执行的时候却出了问题。

宰相李训知道这个计划后,担心事情成功之后郑注会抢了自己的功劳,于是说服文宗改变原计划,采用自己单独制订的新计划:宣称左金吾仗院内石榴树上夜里降下祥瑞征兆的甘露,皇帝命令宦官前去查看,然后在半路截杀宦官。

李训的计划本来也不错,依照执行,也能铲除宦官,可惜执行的人在关键时刻露出马脚,致使这个计划功败垂成,并带来弥天大祸!

太和九年(公元835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早朝,文宗与百官共议国事,金吾大将军韩约按照计划奏报天降甘露之事,文宗佯装大喜,先派宰相李训等人去看,李训回来奏称不是真的甘露,文宗故作惊讶,派仇士良带领宦官们再去查看。

仇士良等到左金吾仗院时,见韩约面色苍白、浑身冷汗,好像很慌张的样子,心下狐疑,这时,一阵风吹过,将廊间帷幕吹起,隐隐露出埋伏士兵的刀枪,仇士良意识到大事不妙,带领宦官们迅速跑回含元殿,并控制住文宗。

李训见计划泄露,皇帝落入宦官手中,悬赏重金命金吾卫护驾,同时,京兆少尹、权知府事罗立言率三百多人从东边攻入宣政殿斩杀宦官,宗室李孝本也率领御史台二百多人从西边攻来,与金吾卫一起杀死数十名宦官。

仇士良见情势危急,连忙挟持文宗进入东上阁,并关闭阁门,随即调动神策军反扑,李训、罗立言、李孝本等人兵寡,被神策军击败。

逃过一劫的仇士良恼羞成怒,下令神策军见人就杀,先后有六七百人惨死于神策军的刀下。余怒未消的仇士良又令关闭宫城门搜捕,又有千余人横尸街头,一时间长安城“流血涂地”,城内一些市井无赖也趁乱杀人“剽掠百货,互相攻劫,尘埃蔽天。”

宰相王涯以及韩约等人腰斩于兴安门外,李训逃出长安后,被捉住,枭首送往京城,在凤翔任节度使的郑注也被监军杀死,李训、郑注等十余家被灭族,因此事被牵连的各级官员达一千多人。

“甘露之变”后,文宗被宦官软禁,沦为傀儡,终日借酒销愁,于开成五年(公元840年)去世。

文宗去世后,仇士良等宦官矫诏,将文宗所立的太子贬为陈王,立颍王李炎为皇帝,即历史上的唐武宗,朝政大权始终牢牢地掌握在宦官手里,国家政事皆出其手,宰相也被架空,仅有行文书之职而已,朝中各级官员对此敢怒不敢言,大诗人白居易也只能将甘露之变隐晦地写入诗中,借此表达对宦官专权的不满。

唐朝的宦官专权问题,直到唐末才被一个强人彻底解决,这个人就是后梁太祖朱温。这哥们铲除宦官后,意犹未尽,又顺手取代了大唐王朝,建立“大梁”,史称“后梁”。这样的结果,恐怕也不是唐文宗想要的吧!

猜你喜欢
宦官宰相白居易
早冬
早春(节选)
清朝才称宦官为太监
南京三座明代宦官墓的发掘现场及出土器物
三国鼎立之袁绍杀宦官(下)
中华宰相村
“宦官”与“太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