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学思想视域下的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分析

2020-05-03 13:48孔婧
青年与社会 2020年6期
关键词:融合性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是其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三大组成部分的逻辑起点。其人学思想中的光辉如璀璨明星散落在其文本之中,价值永不磨灭,在发展中历久弥新。在指导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马克思思想主要作为公共基础课教学内容,但其人学思想的精髓其实质与职业院校培养目标有着极其契合的共同点和融合点。文章通过从人的现实性,人的理想及现实本质以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三个重要方面入手,将马克思人学思想与职业院校培养实践相结合,有助于用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的重要观点作为方法论帮助高职院校学生构建对现实世界的全面、系统和科学的理解,在现实世界中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关键词:马克思人学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院校;融合性

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散落在其经典文本之中,人的问题贯穿于马克思研究的整个思想体系,以“现实的人”作为研究起点,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进行了深入而全面的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之对象为人,其价值内涵及实践形式无不要求对人进行全面、深刻,系统的思考。因此,以马克思人学思想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理论来源也就有了至关重要的意义。而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场域,有其独特的特殊性和不可替代性,将马克思人学思想与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有着特殊的共通性和融合点。

一、用“人的现实性”占领职业院校意识形态斗争主战场

高校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职业院校作为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战场之一,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时常出现薄弱环节,学生呈现出课上课下两层皮,学习生活两张脸的状态。其中宗教渗透、大众文化泛滥、西方社会思潮侵入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有着极深的影响。特别在网络信息时代,信息多样分化而零散,凭借新的媒介技术,意识形态的侵入有了新媒介、新载体,呈现出极大的虚假性和诱惑性。处在成长期的青年学生往往被虚假的外壳所吸引,而忽视其中包含的潜移默化价值内核所可能产生的思想影响。职业院校的学生往往思辨理论能力较弱,但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导致其更易受多元的意识形态影响,将宗教渗透活动、西方意识形态的侵入作为自我意识的表达,自由意志的实现。

马克思人学思想的起点是对于“人是什么”的回答,人的现实性是马克思人学思想以及唯物辩证法的基石。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肯定了费尔巴哈对于基督教本质的揭露,他看到了宗教世界实际上是世俗世界人的倒影,是“人的类本质”的分裂。同时,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的过程中明確指出:“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四条)。”马克思对人在现实性的理解超越了费尔巴哈对于人直观的,抽象的理解,将人的本质从费尔巴哈理解的人的“类本质”提升到了“人的现实性”,看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即人的革命性、批判的,活动的意义,破除了费尔巴哈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提出了有别于旧唯物主义的新唯物主义。

将马克思的人学思想寓于现实,正确认识人的现实性,才能理解宗教世界的本质,大众文化包裹的精神内核。马克思关于“人的现实性”的思想,是科学理解现实世界的方法论,是破除现实世界迷雾的有力工具。在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运用马克思关于人的现实性的理解,将纷繁复杂的杂音加以分析,是对宗教渗透的反击,对网络甚嚣尘上各种言论的理清,真正彰显人的主体性和达到人本质的实现。

二、用人的本质思想对职业教育工具理性进行补充

查尔斯·泰勒认为工具理性是一种人们在计算最经济地将手段应用于目的时所依托的合理性,最大的效益、最佳的支出收获比率是判定工具理性成功的尺度。职业教育天然具有工具理性的特征,无论是在专业功能的定位和技能性人才培养目标上,工具理性深入职业教育的机理。与工具理性相对的是价值理性,价值理性是一种以人为主体、以人为中心的理性。这与马克思的人学思想相统一,以马克思人学思想作为价值理性的指导,而思想政治教育是职业院校价值理性输出的重要渠道。将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相统一,才能避免职业教育片面强调工具理性所形成的人才培养的缺陷。将马克思人学思想与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才能形成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平衡。

人的本质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观点是不断发展的。在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理解不断深入的过程中,不同时期马克思对人本质的重要论述也与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性有着一致的结合点。

(一)人的理想本质——劳动与实践走向工匠精神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提出生产资料的生产是人的本质,也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这里提到生产资料的生产是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到的劳动或实践的具体化。在马克思眼中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是劳动,或者说是实践,在工业革命时期就是生产实践。马克思对于理想人类本质的建构,就是以劳动和实践作为标志,这里的劳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而在现实中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的异化理论,发现了现实中的劳动存在异化状态,人的劳动变为了异化劳动,劳动成为了禁锢人本质的枷锁,对于如何解放人的本质,也就促使马克思诞生了对共产主义社会的深刻分析。

2016年3月,工匠精神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使工匠精神成为中国发展语境中的重要概念。工匠精神是中国制造之魂,而职业技术人才则是中国制造之魄。职业教育是培养职业技术人才的摇篮,而工匠精神与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特点有一种内在一致性。马克思的劳动实践对工匠精神起着内在逻辑和价值引领作用。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职业美德,它强调在享受劳动的过程,对劳动专注、执着,能达到劳动过程与劳动结果的平衡统一,在劳动中寻求内心的稳定平和。马克思对人类本质的追寻,认为劳动是人类自由自觉的活动,在工匠精神里得到最好的诠释。工具理性将劳动作为手段,劳动只是为了个体生存,成为实现利益最大化的工具。工匠精神还原了劳动纯粹的价值追求,是对劳动和实践生命存在确认的原始价值诉求,将劳动和实践的价值理性重新代入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才能重新以价值为本位,将劳动作为自由而自觉的活动,将工匠精神注入新活力,用生命实现劳动实践的健康发展,在劳动中体会到价值实现的意义感和崇高性。

(二)人的现实本质——一切社会关系总和转向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不断探索中,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他将人的本质总结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是一切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塑造了人,改变其社会关系就会改变这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人的价值的实现,需要社会存在或者说社会关系的支撑。社会关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关系,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就是生产关系,每个人在社会关系之中都有自己的定位。实现自身社会关系的定位就找到了人本质的现实性。人处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之中,因此现实的社会存在决定了人在特定历史时期可以实现的实践和劳动。对人的现实性的关注,是将人的放在时代背景下,放在社会复杂的关系网中,从社会性和历史性来看待人的本质,是马克思最经典的表述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在职业教育的实践中,学生对个体的关注超越对集体事件国家记忆的关心,对于人自身的探索停留在对孤立个体分离的割裂的零碎的挖掘,以个体观点诠释世界,以个人中心衡量价值,呈现出与社会的分离,与国家的疏离的特点。马克思对人类本质的深刻思考是学生能深刻理解人类社会性,社会系统性,国家统一性的钥匙。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注,实质上是对人类现实性的落地。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之间利益关系构建的全球价值观,这样的价值从宏观层面打破了国与国之间的国家壁垒,从微观层面来看,个人与社会与国家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共同体,个人与社会,与国家之间是紧紧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人的现实性本质才得以实现,人才能在更加广阔的社会关系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在马克思对人本质的现实性论述的指导下,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将理论基础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才能让学生形成更为全面、系统、科学的价值观,将个人对工具理性的片面追求,转向对价值理性的关注。

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融合

人的本质的现实性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那么怎样的社会才能实现人的理想本质呢,马克思将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看作人本质的完美实现。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下,人才能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人的本质的最终实现是将劳动看作自由而自觉的活动,在社会中找到自我定位,實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因此,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本质实现的目标,也是人本质最终实现的理想结果。

《共产党宣言》中将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一切人的全面而发展的条件,并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看作是共产主义最根本的特征。对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追求与共产主义的目标相统一,社会主义作为共产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也是实现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将马克思的人学思想与中对于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与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相融合,就是将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与人本质实现的最终理想相结合。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求现实社会具备丰富的物质基础,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充分发展,落实到思想政治教育上,是将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在认识整个社会体系的过程中建立起自身与社会的关系,在多元思想碰撞的过程中,意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私有制极端发展所带来的种种弊端有客观的了解和清醒的判断。马克思所描述的劳动者自由而自觉的个体性发展,在资本运行逻辑下不断异化,转化为异化劳动,对异化劳动的描述即使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今天,仍然以新的形式存在在新的场域中,资本以新的形式出现,但劳动却没有完全脱离剩余价值的束缚。但是在职业院校场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如何能够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发现人能够在劳动实践中,感受到自由自觉的快乐,能够理解自身发展过程中,能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劳动的价值追求,而非劳动报酬所带来的物质享受,需要进一步思考,在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中如何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落实在行为逻辑上,思想和行为的知行合一,推动对人本质应然的回归,实现劳动价值的复归。

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和其晚期人学思想有着巨大的不同,其人学思想在不断发展中也在趋于完善。对于马克思经典著作原著中人学思想的不断挖掘,有利于帮助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找准方向,真正做到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推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走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 刘秋婕.关于高职院校学生特点及教育管理之见解[J].科教导刊,2017(12):26-26.

[2] 颜军.马克思人学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基础[J].求实,2013(10):80-83.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1995.

[4] 泰勒查,陶庆.现代认同:在自我中寻找人的本性[D],2005.

[5] 李星.从“理想人”到“现实人”——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探微[J].运城学院学报,2019(05):01-05.

[6] 李皓,向玉乔.工匠精神:劳动实践的内在逻辑和价值引领[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05):29.

[7] 葛晓洁.关于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思想研究[J].求知导刊,2018(09):39-40.

基金项目:2018SJSZ158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想政治专题项目《场域理论视阈下的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

作者简介:孔婧(1988.08- )女,汉族,江苏南京人,硕士研究生,助教,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融合性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翻转课堂在电子商务专业教学实施中的融合性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日语中授受动词所体现的日本内外意识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