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扶贫”,大家一起赢

2020-05-06 09:18关育兵
新西部 2020年4期
关键词:夏布工坊涟漪

关育兵

重庆荣昌夏布代表性传承人、壹秋堂夏布坊品牌创始人綦涛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去年3月起,我们承接渝鲁共建非遗扶贫培训项目后,开展了6期技能培训,建立了3个扶贫工坊,实现120人居家就业,其中有45名建卡贫困户、8名残障人士。”据介绍,重庆探索“非遗+扶贫”新模式,遴选夏布、刺绣、编织、木雕等12个产业化程度高、市场前景广的项目,在18个深度贫困乡镇举办22期非遗传统技艺培训班,兴建18个非遗扶贫工坊,在实现精准扶贫的同时,更引发出涟漪效应。

涟漪是美丽的,能够引起人的遐想。非遗和扶贫碰撞,激发出的涟漪,更是美丽无限,让人遐想翩翩。

一是非遗得到了更好的保护。非遗是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带给我们的是认同感和历史感,促进了文化多样性,激发了人类的创造力。非遗的保护、传承、发扬,最佳的方式,是在市场中找到活力。这样的方式,才是最具生命力的,也能为非遗赋予创新的源动力。发展是最好的保护,创新是最好的继承,非遗将走上更加光明的前途。

二是扶贫得到了新的载体。深度贫困乡镇、深度贫困户的存在,是有多方面原因的,自身条件的缺失,不可忽视。他们有的是残障人士,很难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有的长年务农,缺乏更多就业能力。“非遗+扶贫”,适合的技能培训,看得见的未来,为扶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左腿高位截肢、左手失去3根手指的陈碧海,原先只能靠低保金度日。参加非遗扶贫培训项目,他月薪1800元,还有“五险一金”,不仅甩掉了穷根,还到全国多地进行非遗展演,甚至还到新加坡参加文化交流。”陈碧海感激地说,非遗扶贫,让他获得第二次生命。

三是企业得到了人才储备。非遗来自于传统,手工操作是其最基本的特征,耐不住寂寞,忍不住枯燥,是難以胜任这样的工作的。对于有志于从事非遗事业的企业来说,能留得住人,留得住熟练的、细心的员工,也是一件难事,这也是非遗传承面临的人才困境。对于深度贫困人员来说,长期的贫困,落后的环境,让他们格外珍惜这样的工作机会,他们会竭尽全力去掌握工作技能。事实也是如此,“非遗+扶贫”,让更多非遗企业获得了人才储备,提升了非遗产品的品质,增加了产量。壹秋堂夏布坊品牌创始人綦涛称,凭借此举,去年公司年销售额突破了4000万元,增长超过10%。

四是文化得到了涵养。活的文化才有生命力。非遗是文化的载体,从事非遗生产,就是在享受文化的滋润,同时涵养着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非遗产品及衍生品被设计出来,生产出来,本地文化就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非遗+扶贫”,不是简单的1+1,而是化学反应。在这个反应里,大家是共赢,是让美丽的涟漪越来越大,越来越美丽!

猜你喜欢
夏布工坊涟漪
涟漪的价值
涟漪
拖把
鲁班工坊中高本硕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索
夏布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张小红 守护和传承
夏布遇上扎染
蚂蚁工坊
夏布绣的传承与发展
善良的人呵
好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