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品导向的民族地区智能制造中等专业分级制教学模式研究

2020-05-06 09:05牙钧世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智能制造

摘 要:科技的进步已将人们带入全新的智能制造时代,智能制造逐渐成为我国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趋势。智能制造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专业建设并非一件简单的事情。广西中职学校虽然地处老、少、边、山、穷地区,却在短短几年中,成功探索出一条办好智能制造专业群、引领民族地区智能制造发展道路。而这一切离不开其分级制教学模式的应用。因此本文对该模式在智能制造专业应用实践进行了探究,以期对智能制造中等专业教学提供借鉴。

关键词:智能制造;分级制教学模式;产品导向

所谓分级制教学模式,就是依据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和实际水平,对其进行层次划分,并以此为根据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及评估手段。这样一来,处于不同起点的学生都能够达到各自进步的目标。此种教学模式在智能制造中等专业的实践应用,是培养新型技能人才发展的潮流。因此,本文对智能制造中等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通过借鉴广西中职分级制教学模式的实践经验,总结智能制造中等专业教学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基于产品导向的民族地区智能制造中等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未实现良好衔接

现阶段,智能制造专业课程尚未形成系统的管理理念,教学模式依旧采用试验仪器、整理试验报告的单一方式,导致理论与实践教学缺乏有效的衔接。智能制造中等专业教学学时的分配,其中理论授课占80%以上,而试验操作课程仅仅占不到20%。智能制造课程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虽然该专业的理论课程会采用课题设计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考核,但是很多学生仅仅将其视为课堂作业,重视程度不够。学生在完成设计作业后,相关的知识点无法再次呈现,很快就会遗忘知识点。由于学生缺乏实践锻炼,在产品设计中不能很好得将人机工程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1]。

(二)教学方式单一,实验内容缺乏新意

目前,智能制造中等专业教学过程中实验仪器呈现内容过于陈旧,其中一些实验仪器的实验内容呈现已经被多媒体所替代。由于智能制造专业课程试验内容陈旧且教学方法单一,导致学生在后续产品设计练习中,知识联系实际能力较弱,人才培养进入到误区。由于智能制造专业未能充分与工学课程相结合,学生将产品设计等同于美术类的平面设计和外观设计等,因而忽视了产品的用户体验,并未充分考虑到产品的操作显示、人机交互等因素,其自身产品设计能力薄弱,阻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此外,近些年智能制造专业的毕业生更多的是从事UI设计、平面设计等工作,很少有毕业生从事产品设计等相关工作。而教学手段单一,使得人才培养效果不理想,也是导致这一现状的原因。

(三)传统填鸭式试验教学的禁锢

智能制造中等专业作为一门多学科交叉的新兴专业,所涉及到的知识点多、覆盖范围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课程中出现的数学计算公式及晦涩的专业术语理解上存在一定难度,无法长时间保持专注的学习。此外,智能制造专业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手段,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导致学生在掌握人机工程学理论及多学科知识的过程存在畏难情绪,对后续的产品设计课程教学造成负面影响。在实验过程中,学生根本无法通过试验仪器锻炼深入理解智能制造相关的人机工程理念,仅仅是被动地学习理论性的概念知识,并没有系统地接受产品设计的智能制造研究过程[2]。

二、基于产品导向的民族地区智能制造中等专业分级制教学模式的应用对策

(一)完善教学资源库,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分级制教学模式强调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可以选择不同难度的教材,通过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因而为了解决理论与实践衔接效果不良的问题,智能制造中等专业可以采用分级授课的方式,合理分配授课内容。现阶段,为了能够将智能制造领域先进的工艺、技术、规范等融入到教学内容与教学标准中,可以制定从学生到员工的新型人才培养方式。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开发专业核心教材与核心课程,进一步完善教学资源库。基于产品导向的考虑,可以将ABB机器人职业认证企业标准、西门子、三菱自动化可编程设计师、最新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等纳入到智能制造专业的课程标准中,从而实现理论课程与职业标准的融合。现阶段,正式出版的智能制造专业的教材有《机器视觉系统配置实训》《普通机床零件加工》《数控机床零件加工》《机器人编程与操作》《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工业机器人安装调试与维修》《机器人结构与运动仿真》等。智能制造专业院校通过将上面教材按难度进行分类,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职业目标分类授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组建“双师队伍”,呈现多元化教学形式

分级制教学模式应始终坚持“宜粗不宜细”的原则,通过增大分类教学梯度,方便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也不能采用一锤定音的分级方式,因为成绩并不能完全代表学生的真实水平,应采取学生个人意愿和考试成绩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分级教学,为了激发不同起点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今后有一个良好的发展前景。智能制造中等专业院校应积极组建“双师队伍”,为不同起点的学生呈现多元化、针对性的教学形式。具体来讲,可以借助教师工作站平台,充分利用全国智能制造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资源,使其担任专业技能教师,为智能制造学院工业机器人精英班授课。同时,对于表现良好的学生,还可以给予其进入到智能制造企业参观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教师积极开展科研攻关与实践锻炼,强化学生工学结合与技能运用的能力。这样一个“双师队伍”对于培养高水平技能人才可以发挥良好的效果。此外,还可以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方式,充分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的有机结合,并将课堂教学和虚拟仿真融合,方便不同起点学生根据自身需求有选择、有重点得进行学习,有利于强化教学效果,锻炼学生自学能力[3]。

(三)实现产教融合,让智能制造在民族地区崛起

采用分级制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活动,强调“以人为本”,重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能够为不同层级的学生个体提出相应的智能制造学习方案。实际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可以采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方式,根据学生个人意愿与能力水平为其分配不同的实践活动。例如广西中职学校为了解决河池市有色金属行业冶炼产品重量大、搬运工作强度大,车间温度高、安全性低等问题,与广西南丹南方公司展开科技攻关合作,院方教师带领一批学生积极参与产业升级工作,借助先进的无人驾驶技术与激光检测定位技术,帮助该企业解决了上述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岗位安全性与生产效率,同时降低了劳动生产成本,为该企业相关产业转型助力。此外,为了突破传统填鸭式试验教学的禁锢,智能制造中等专业应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推动智能制造在民族区域的崛起,在未来让中国的智能制造走向世界。因此,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与兴趣点,制订个性化的《技术与人才培养模式输出計划》,助推智能制造技术技能人才“本土化”,并实施“中外院校交流计划”,推进智能制造类专业学生“国际化”,进一步健全完善“技术与服务标准制定计划”的制定,掌握智能制造标准“话语权”。依托于分级制教学模式呈现丰富多姿的教学活动,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的专业技能,提升其产品设计能力。通过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智能制造人才,助推我国民族地区智能制造的跨越式发展。

如今,世界各国制造业已将智能制造作为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并成为时代发展的潮流。制造企业亟需大量优秀的智能制造专业人才,这对中职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通过采用分级制教学模式,能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强化教学效果。这就要求智能制造中等专业突破传统教学方式的限制,健全智能制造相关规范标准,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有机结合,通过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等方式,向学生呈现多元化的教学形式,让不同起点的学生都有其进步空间,并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专业优势,兼具优秀的产品设计能力,为民族地区智能制造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参考文献

[1] 曹霞.采用分级制教学管理模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策略探究[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7(2):102-103.

[2] 李伟,石伟平.智能制造视域下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标准与路径新探[J].职业技术教育,2017,38(19):19-23.

[3] 曾志雄,郭嘉明.基于产品导向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机工程学试验课程教学探索[J].教育现代化,2017,4(28):113-114.

【课题名称】 基于产品导向的民族地区智能制造中等专业分级制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GXZZJGA040。

【作者简介】 牙钧世(1987—),男,本科,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制造方向。

猜你喜欢
智能制造
计量科学在智能制造产业中的应用
智能装配生产工序研究
智能制造背景下高职制造业创新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
浅析低碳经济环境下的新能源技术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