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课程思政凸显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之探析

2020-05-06 09:05贾俊玲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工匠精神课程思政对策

贾俊玲

摘 要:高职教育课程思政凸显学生工匠精神培养,应以高职教育政策作指导,从教师角度而言,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在学习中提高自身道德素质;课程中以“立德与树人、育人与育才”为主线;而学校则应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关键词:课程思政;工匠精神;对策

一、课程思政凸显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之必要性

以《高职院校工匠精神》为篇名在中国知网期刊和硕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进行检索,共得文献510篇。这些文献最早研究始于2016年,37篇;2017年,120篇;2018年,171篇,截止2019年11月,182篇;其中检索到《高职院校思政工匠精神》文献,仅14篇,且多从“思政课程”和“思政教育”的角度谈工匠精神,尽管提到“课程思政”,但并不深入,也未成体系,所以学界将“课程思政”与“工匠精神”相结合阐述的文献少之又少。

(一)课程思政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这说明“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前者中“思政”,侧重于通过各类课程的系统专业知识体系和实际技能的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价值的渗透、引领;后者中“思政”,侧重于思想政治课对学生进行的系统性思想政治理论教育。那么,如何做好“课程思政”工作呢?笔者认为课程实施中应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为宗旨,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二)工匠精神

2016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指出“国家目前高度重视各行各业中具备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高素质的职业人才”;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应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不难看出,国家对工匠精神职业人才的重视。但在调研中,为大一学生播放《大学生职业适应状况调查报告》视频,大部分学生认为应届毕业生由于工资低,不断跳槽属于正常现象。对其进行职业道德问卷调查时,“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有哪些?答对者寥寥无几。所以,高职院校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亟待改进。

(三)课程思政应凸显学生工匠精神培养

高职院校培育的高素质高技能性的应用型人才所具备的“工匠精神”,是从业者自身具备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等素质的体现,是从业者岗位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行为表现。具体表现为爱岗敬业、精益、专注、钻研、创新等职业精神。工匠精神,是课程思政中“思政”的重要内涵,对其培养应始终贯穿于各类各门课程,即课程思政凸显学生工匠精神培养。

二、课程思政凸显学生工匠精神培养之方法

(一)以高职教育政策作指导

自2000年以来,高职教育政策就将思想政治教育纳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并根据社会需求,提出育人要求。如教高〔2000〕2号文件指出“高职高专院校培养出的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的人才,既应具有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又要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要“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所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要把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重点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精益求精、勤勉尽责等职业精神和严谨求实的作风”。为强化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培养,教职成〔2011〕12号文件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现代企业优秀文化理念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为考量学生的道德体系,教育部等部门又印发了《2014-2020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这些政策为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具体做法

1.教师角度而言

(1)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课程思政”在实施中就是把教师的政治态度、政治认同融入各类课程教育教学中,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之中,学生通过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在渴望求知的兴奋、愉悦和暗示下接受熏陶,自觉认同,与教师产生共鸣与升华,实现育人效果。这就要求高职院校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冰心曾说过:“对孩子进行爱的教育不能是抽象的。孩子们爱祖国、爱人民总是从身边感受到的……”。所以教师“身教重于言教”,其一言一行无不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师应“吾日三省吾身”,时刻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努力提高自身的学识修养,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发。从而更好地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地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2)学习中提高道德素质

教师传道,自己首先就要明道、信道。而学习是夯实教师自身道德素质的基础。《礼记·博学》中曾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此处的“学、问、思、辩”是“行”的前提。教师只有学习、思考,才能提高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才能不迷失方向,才能提高师德意识。

①学习法规、规范教育行为

我国的《教师法》《高等教育法》等一系列教育法规、政策的颁布,以法律的形式规范了教师的从教行为,明确了教师的权利和应履行的义务,为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和准绳。作为教师,应认真学习。通过学习,做到知法、懂法、守法、执法,从而规范自己的教育行为。

②学习榜样,陶冶情操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时时用优秀教师的高尚师德和感人事迹来鼓舞、鞭策自己,以其为榜样,学其精神,走其道路。如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中,通过学习全国十佳标兵张桂梅、全国优秀教师刘美贤、全国模范教师支月英等教师的先进事迹,其爱岗敬业、教书育人、无私奉献的精神以及淡泊名利、为人师表、呕心沥血,追求学术脚踏实地、锲而不舍的崇尚道德品质像是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不断地在激励着我们前进。当我们道德思想发生动摇时,榜样的精神品质会成为我们衡量自身对与错的一根准绳,时刻规范着我们的言行,所以时刻以身边的榜样激励自己,会净化自身的灵魂,进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2.课程思政,立德与树人、育人与育才有机结合

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充分利用教学的主阵地——课堂,落实好以文育人、夯实学生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同时,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增强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坚定“四个自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优良从业道德品质,引导学生认知、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把立德与育人落实到自己的言传身教中。

3.从学校角度而言,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哲学中的内外因关系原理以及孟母三迁的故事,不难看出外因环境对人的影响。所以,学校要为课程思政的顺利实施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与时俱进,及时跟进开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如举办“学习强国”知识竞赛活动,一二九征文或演讲等教育性活动。在主题教育活动中,将说与做紧密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来陶冶学生高尚情操,培养、提高其道德水平。

高职教育课程思政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教师应按照“四有好老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好“四个引路人”,做到“四個相统一”,从而引导学生做到“四个正确认识”,做到入脑入心。

参考文献

[1] 石书臣.正确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57-61.

猜你喜欢
工匠精神课程思政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