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音乐鉴赏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2020-05-06 09:05苏欣湉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音乐鉴赏中国传统文化

摘 要:中国传统音乐即具有中国传统的“国乐”,既强调中国传统音乐产生的时间,又强调中国传统音乐的民族特性和文化渊源。中国传统音乐之“文化自信”内涵表现为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具体可以表现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学关联、历史印迹、哲学与音乐美学思想、精神气韵、人文地理风貌等几方面。鉴赏中国传统音乐既是传统文化的感性濡染,又是对传统文化的理性认知,是在广大高校学生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中国传统音乐鉴赏中,我们必须看到传统音乐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才能更深入地看到中国传统音乐鉴赏对于构建高校学生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音乐鉴赏;文化自信;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传统文化

一、中国传统音乐的范畴与鉴赏内容

中国传统音乐指具有中国传统的“国乐”,既包括历史上古代音乐形式与古曲以及近现代的民族民间音乐,又包括当代以中国传统形式、技法创作的中国民族音乐。

中国传统音乐的鉴赏内容包括:1.中国古典名曲、中国民族乐器经典独奏曲目与民乐合奏曲目。2.各种中国民族乐器本身的形态特征、音色特性、历史渊源及其作为文化符号所寄托的文化意蕴。3.中国古代歌曲,即中国古代诗歌的著名篇目。4.中国各个地方的汉族及少数民族传统民歌与民间歌舞。5.中国戏曲各大剧种的艺术风格与表演程式、经典剧目及著名唱段。6.中国曲艺各个曲种的艺术风格及经典篇目。

二、中国传统音乐与文化自信

(一)构建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笔者认为,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所属的国家(民族)的文化在认同的基础上,对其价值的高度认可。

“自信”之于个人,是一个人基于对自己的了解(如对自己学识、修养、能力、 特长的了解)而产生的自我认可。正所谓“自知而后自信”——自信应建立在自知的基础之上。同样的思路放到“文化自信”上,自觉认知中国文化,方能“文化自信”。

所谓文化自信,即要求国人以文化自觉为起点,自觉认知中国文化,“认祖归宗”主动辨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及具体表现形式,在了解与归属之后,形成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以及高度认可。

高校学生是我国新时代青年中的佼佼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这就要求中国高等教育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将“四个自信”渗透到高等教育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自信更是高等教育中立德树人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高等教育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强调立德树人,构建文化自信——对我国文化的高度认同与认可,更是“树人”之根本。构建文化自信既包括政治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的认识和理解,还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知、认同及高度认可。

没有强大的文化自信,高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以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缺乏清醒的文化自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发展大势就缺乏清晰的认识;对自己肩负的时代责任与历史使命也就缺乏深厚的思想根基。没有文化自信的支撑,高校学生很难有脚踏实地、实现远大抱负的理想信念。

构建高校学生文化自信应是高等教育在教学实践中“课程思政”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文化自信”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在学生心中点燃的一颗永不熄灭的火种。

(二)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自信内涵

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化自信内涵具体表现在它與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关联,具体可以表现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文学关联、历史印迹、哲学与音乐美学思想、精神气韵和人文地理风貌等几方面。

中国传统音乐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国传统音乐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通过了解它的内容与作品、历史与发展,我们就能透过它看到中国的历史与人文。就好比当我们研究一片森林的生长情况,就自然会了解到它所根植的土地。

当我们认知到中国传统音乐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表里关系与因果关系,就可以看到中国传统音乐所反映的文、史、哲、人文精神与人文地理,从中“听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在中国传统音乐鉴赏中,我们必须看到音乐中蕴含的文化内涵,才能更深入地看到中国传统音乐鉴赏对于高校学生构建文化自信的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三、中国传统音乐鉴赏在构建高校学生文化自信中的意义

(一)以认知传统音乐为起点,践行文化爱国

高校学生作为最有发展潜力的新生力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要点,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所谓爱国,不仅仅是在国家民族危亡之时奔赴沙场、奋勇杀敌的满腔热血与“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坚定信念。在国际间多元文化碰撞与交融的和平年代,爱国应具体表现为:保持文化自觉,坚持文化自信,主动辨识认知中国文化,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认同与认可。

当今,全球范围内多元文化互相交融,这对于我国的传统文化在青年一代中传播与传承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同时这更是在新时代对高校学生的爱国精神的检验。丰富前卫的多元文化以色彩斑斓的面貌充斥着当代青年的耳目,接触外来文化产品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以崇洋媚外的心态、不做选择一味吸收外来文化,那么低俗泛滥的、有悖于我国传统文化精神的外来文化产品就成为一种“文化侵略”。

面对外来多元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交融,认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及其表现形式是抵制外来文化侵略的重要途径,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地位和意义尤为重要。在世界多元文化交融的时代中,自觉回归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文化自信就是“爱国”的重要体现。

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华民族的“音乐母语”,从律制、调式、乐谱、乐器等基本乐学到音乐思想、哲学、审美等相关民族精神特性,这些都是中国传统音乐区别于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身份标识与精神内涵。认知中国传统音乐是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入点和习染中国传统人文精神气息的感性体验,是建立在人文素质层面上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以鉴赏传统音乐为过程,形成文化自觉

近代以来,中国在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下打开国门,同时积极“师夷长技”和吸收西方思想与文化,在向西方学习过程中,中国跟随世界与时代的脚步向前发展。

但与此同时,虽然我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伦理道德依然被国人所重视强调,而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些具体表现形式,如中国传统音乐、戏曲曲艺、工艺美术等,  却在外来文化产品与当代文艺作品洪流中被冲淡,或逐渐淡出国人的视线,或沦为仅有传统元素而丧失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假古董”。透过中国传统艺术形式传承与发展的衰微,也就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式微。高校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关注不足,了解不深入,面对这样的情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给予重视和关注,将“坚持文化自信”从一句口号转化为具体实践,引导学生形成文化自觉,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以鉴赏传统音乐为过程构建文化自信,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阔思路,不拘泥于理论与说教,让思政教育成为既有形又无形的教育,既是有形的课堂理论教学,又是音乐鉴赏的无形教化。

思政教育者应将蕴含中国古典人文精神和意境的古曲与经典民乐作品、包含人伦教化内涵的中国戏曲剧目唱段、讲述中国故事的曲艺、含蓄隽永的古代歌曲(诗词歌赋)与富有不同地域人文地理色彩的民歌小调等中国传统音乐的各种音乐形式引入课堂、校园文化活动以及互联网+思政教育形式中。一方面,将当代大学的视听之娱引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传统而经典的民族音乐在当代高校学生中声声入耳,从感性层面入手,感受中国传统精神气韵;另一方面,以中国传统音乐作品为索引了解作品背后的人文历史与传统音乐文史背景,从理性层面入手,认知中国传统文化。如孔子闻韶,听闻中国声音的尽善尽美可以使当代高校学生从理性与感性两个方面了解中国传统音乐,以形成认知辨识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自觉。

(三)視传统音乐为文化载体,强调文化传承

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根基在于绵延几千年而历久弥新的中国传统文化及其表现方式,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生构建文化自信的基础。文化自信的核心是“文化”,“文化”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即是艺术作品。其中,中国传统音乐特别是戏曲、曲艺就以其丰富的表现力和深厚文化意蕴广为大众所接受和喜爱,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载体。帮助高校学生构建文化自信就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将古曲和民乐作品、民族乐器、戏曲曲艺、地方民歌等音乐形式视为文化载体,将音乐传播深化为文化传承。

中国戏曲曲艺多以古代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为题材,表现忠君爱国、孝敬父母、侠义肝胆,如《赵氏孤儿》《穆桂英挂帅》等剧目浓缩了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准则和价值观念,听曲唱戏成为中国古代及近代百姓接受人伦教化的一重形式。陈独秀曾经这样评价过戏曲“戏曲者,实普天下人之大学堂也;优伶者,实普天下之大教师也。”又如我国著名诗人柳亚子言:“父老杂坐,乡里剧谈,某也贤,某也不肖,一一如数家珍。秋风五丈,悲蜀相之陨星;十二金牌,痛岳王之流血,其感化何一不受之于优伶社会哉?”,在学校教育还未普及的时代,戏曲将道德内容依托于艺术形象之上,以传统剧目和优伶戏子为主体的戏曲表演作为“高台教化”,面向整个封建社会传播中国传统礼义道德,以其感人的故事内容和思想情感润物无声地予人教化,使“忠、孝、节、义”化作一言一行深入人心、代代相传。

在几千年的历史中,中华民族一向讲究传统人文精神与道德的传承。在当代,我们应认识到中国传统音乐之戏曲曲艺,依然是传承“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与道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形象载体。

参考文献

[1] 萧梅.中国传统音乐研究述要[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2):58-73.

[2] 刘林涛.文化自信的概念、本质特征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教育研究,2016(4):21-24.

[3] 崔俊,蔡文飞.论戏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戏剧之家,2015(22):34.

【课题名称】 2018年度内蒙古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一般项目,课题编号: NYSXZZ201804。

【作者简介】 苏欣湉(1990—),女,硕士,研究方向:音乐鉴赏,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音乐音乐鉴赏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音乐对大学生亚健康心理状态的调节作用
浅谈高中音乐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
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传播的必要性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浅谈优化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路径
新课改下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高中音乐鉴赏课
中国传统音乐提升师范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