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

2020-05-06 09:30黄彩梅
西部散文选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压岁钱

黄彩梅

时间过得真快,一天到晚忙忙碌碌,感觉冬天来临没几天,不经意间就到过年了,回头一看各方面成绩和收获却不大,思绪不免有些沉重,有些失落。好在有一点小小的安慰,我编辑的散文集《高原山花》和我作词的歌曲《我的家乡叫大方》也相继面世了,并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华各民族最重视也是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一年到头,一家人欢聚一堂,团团圆圆,其乐融融。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

小时候,过年的节奏和心情已格式化。那时的我们家生活很困难,但却非常地有滋味,有快乐感。印象中,在年前腊月二十三姐姐们就开始忙活了,因为中国民间把腊月二十三叫“祭灶日”,也叫“扫尘日”。“祭灶日”源于上古时期人们对火的崇拜,在殷商时期的“五祀”和西周时期的“七祀”中,“祀灶”都是重要内容。魏晋之后,作为“祀灶”对象的灶神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到了清朝,为了节省开支,皇帝会在每年腊月二十三祭神的时候,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水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配备的食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见到玉帝时就不能讲坏话了。

“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人们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把环境打扫干净,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房间庭院,掸拂尘垢,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气氛。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了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擦洗干净扫出门去。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所以我们家也不例外,从打扫卫生开始。

那时的房子是上草下木板夹泥墙结构,虽是两层(如现在的复式楼,呵呵),隔层的材料也是木板的,由于当时用于做熟食的炉子是称为火,是用带有糯种的黄泥土加适当的水搅拌均匀后堆砌而成,火心是空的,上面做四个小凳子用来放锅,中腰至下面会留几个孔,用来通气和掏燃过的煤碳(称为煤灰),特别是掏煤灰时灰尘很大,时间长了难免会有痴珠侠在楼顶上忙碌地织网捕食,还会形成吊吊什么的,称之为扬尘。以前吃饭就是放一口锅在火上煮菜,上面搭一块大约三寸宽比锅长一点的木板,称为火锅板,就把炒好的菜和辣椒水往上面一放,大家围坐在火边开始吃饭了。炒菜多的时候就放两块火锅板。火上面的木质屋顶是最爱集扬尘的了,吃饭时最怕的就是扬尘吊进锅里,所以得经常打扫。记得有一次四姐个子小了,够不到墙壁高处,就踩到一张长凳子(以前的凳子都是两个人坐一张的,称为长凳子)上面去擦,由于专注于去清理调皮捣蛋的痴珠侠,四姐便踩到凳子的一头,另一头失衡,啪嗒一下摔了下来,还好就在旁边擦桌子的二姐接住了她,好惊险哦。后来,二姐戏称是四姐的救命恩人,呵呵。到了90年代初,聪明的人们发明了回风炉,这可好了,铁的、封闭式的接灰盒子,只是添加煤块时有点小小的灰尘,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相继出现了电炉、液化气罐、电磁炉、液化气灶等,现在做起吃的来是又快又卫生,再不怕灰尘和扬尘的污染了。倒是我越来越怕过年了,以前在家五姐妹中最小的我基本不做事,可现在成为主妇的我不做不行呀,就拿今年来说吧,要打扫卫生请家政40块钱一个小时,或40块钱一个平方,工薪阶层的我请不起呀,或许我太扣门了?也或许我太勤俭了?总之,是要硬撑了。一个下午,从2点开始做到恓上11点,整整9个小时才做了楼下的卫生,最难擦洗的就是4个4米长的窗子加护栏,还好平时不经常炒菜,厨房油烟不是很多,但是第二天的我全身酸痛,连手指头都是肿的,硬帮帮的,得,楼上的卫生放在年后再打扫了。

接下来是准备年货了,民间谚语称:“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这一天主要是筹备过年的肉食,我家自然没猪可杀,每年都得到集市上去买,会买二三十斤肉,分割成长条块状,将盐、花椒等配料洒在肉上腌制几天,便临时搭建一个架子摆放腌好的肉,用晾干的杉树枝在架子下面点燃,将烟雾熏上一天,而且还要掌握好火喉,火不能太大,更不能有火苗,只能冒烟,这样才能烟熏出好吃的腊肉。记忆最深刻的是快熏好时撕上一块放进嘴里,别提有多好吃了。时过境迁,已经有二十多年没有这种体会了,真是怀念。因为现在都上超市买了,在超市可真琳琅满目,有黑毛猪肉、土猪肉、腌肉、腊肉等等,应有尽有。

接下來的几天便是一系列的采购,在10年前菜市场、商场一大早就人山人海忙采购,丰盛的年货相继出炉,水果、糖果、干果、大鱼大肉等等,当然还有对联、烟花。然后是贴春联、穿新衣。可喜的是随着科技时代的发展,现在大多数水果、糖果、干果以及新衣服等好多东西都可以在网上恓购了,免去了商场的拥堵和背、提之苦。

忆往昔,年三十这天冲出草房屋顶的蒸气和油锅里的噼拍声,感觉整个空气都是过年的味道,这天也便是爸爸和姐姐们忙碌的日子,特别是爸爸要做上几道“宫庭大菜”,如:“秀球踢筋”,其实就是响皮、鸡蛋皮、木耳三丝和肉沫球所做;“甜大碗”,除了糯米,还有芝麻、核桃仁、花生、冰糖、白糖汇聚在一起的大碗粥;芝麻羊尾一盘,不是真的羊子尾巴,而且用五花肉切成3cm左右长,裹上用鸡蛋调制的面粉,再用油炸出锅,再用清水加白糖煮沸到冒出大泡泡,把刚出锅的倒进去搅拌,再洒入芝麻,起锅装盘即可享受一盘美味佳肴了;“芙蓉蛋”、整鸡一只、还有我最爱吃的宫爆肉等。桌上摆满后,别急着入坐,还要做一个仪式,就是老传统,先放鞭炮,供老人,求在天之灵的老人保佑我们一家人平安健康!幸福快乐!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富裕十足!

一切准备就绪,大约下午五点半左右,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开始享受美食了,然,最开心的事就是发压岁钱。压岁钱的寓意是压祟。祟是传说中的小妖,有人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放在孩子枕边,以此保护孩子免受祟的惊吓,因此得名为压祟钱。压岁钱是汉族的传统年俗,一般在岁尾之时由长辈将钱装在红包内赠予晚辈,有保佑平安的美好寓意。还有另一种说法为“压惊”。传说古代有一种凶兽叫“年”,人们最开始用食品作为诱饵驱赶“年”时,孩子受到了惊吓,所以大人们便将食物用红纸包起来用以安慰孩子。随着时间推移,逐渐演变为以货币取代食物,至宋朝便有了“压惊钱”一说。后来随着时代的变化,压岁钱的意义发生了重大改变,从辟邪驱魔,逐渐演变成了小红包,再由小红包变成了大红包。当然,这当中的祝福和希望就各不相同了。

年饭必须是六点或六点半之前吃完,8点之前要收拾干净,因为8点钟开始看春节联欢晚会。记得中国的第一次联欢晚会是1983年,那时的电视机还是黑白的哩。虽然这样,我们一家人还是很开心很幸福的。这便是我记忆深处的年夜饭了。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曾经只管坐收压岁钱的我,现在却轮到我发压岁钱给侄儿侄女及侄外孙们了……呵呵!

时间到了凌晨12点还要到井边去挑进财水,抢到第一桶的,表示来年定会财源滚滚大丰收。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家以前到井里挑水时总要多带一个水壶(代表福),装得满满的提回家,在回家的路上,桶里和壶里的水不能洒一滴,这样的话就能留住财富和福气了。以前从我们家走到井边5分钟,可年三十这天得提前一个小时去排队,不然就过时晨了。后来装上自来水管,12点的钟声一响,水龙头的水流声同时响起,把家里能装水的器皿都装得满满的,当然最少不了的就是水壶(福)也是装得满满的。井边就基本没人去排队争抢第一桶金了。

现在我们的爸爸妈妈已经上了天堂,我们五姐妹也分别成家立业,我们也还是坚持在家做年夜饭,有时在大姐家过年,也有时在二姐家过年,我觉得这比起在酒店坐吃山珍海味多了几分过年的气氛,也有了在做年夜饭的过程中享受过年的乐趣,最主要的是经济上实惠,精神上温馨和快乐。

又过了一年,历史的年轮又多了一圈,小孩子增大了一岁,我们又老了一岁。这是人生法则,谁也无法控制和逃避。唯一能做的是,学会放手看开,人生才会简单;懂得知足,生活才会幸福;不抱怨生活,不逃避责任,认真过好每一天;宽心面对失去,大度面对是非;坦然面对生活,一切皆是完美!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猜你喜欢
压岁钱
压岁钱长腿了吗
为什么过年要给压岁钱?
谁来保管压岁钱
压岁钱怎么花
压岁钱
压岁钱争夺战
大话压岁钱
压岁钱去哪儿?
压岁钱欢乐季
压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