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拉峻草原夜色

2020-05-06 09:30李佩红
西部散文选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伊犁林则徐公主

李佩红

那一夜,我们在喀拉峻草原。

我还记得我们坐着大轿车沿着s形的山路爬上山顶,我们拍照,奔跑,呼喊,对着雪山和冷松,对着静默的,开满鲜花的草地。我们大口大口的喘着气,让草原的新鲜空气把肺清洗干净,涤荡残留在身体里的悲怆全身心拥抱短暂的快乐。腿脚利落的人跑下山坡,跑到小溪边,然后呼喊,对岸的人小如芥豆,像甩出去的鱼饵,垂钓对岸的风光,一会儿人跑了回来,几张陌生而新鲜的脸被晚霞镀上一层光的金边。

天很快黑下来,只有两顶毡房,像落在草地上两只白色茧壳,见壳里的人喝着马奶酒,一碗又一碗。马奶酒发酸,后劲大,男人们都喝高了,站起来唱歌,划拳,高谈阔论。朋友们围坐在地毯上,长条桌子上铺着印花的塑料台布,要不是因为这唯一的现代的物料,这一晚上和一千年之前的夜晚又有什么不同呢?旧友新朋变换着一张张脸,每一张脸都闪烁着似曾相识的光芒。抓饭、羊肉、馓子、西瓜、葡萄干、拉条子、酥油,还有喝也喝不完的酒。在酒桌上,不胜酒力的人,往往没有发言权,我被酒熏的有点头晕,走出毡房。

“像月亮爱大地一样,用眼睛感受大地的美。”今夜,恰逢其时。我漫无目的的向前走,天和地,从来没有如此接近,接近同一种颜色,一种青金石般神秘而具有梦幻色彩的蓝。一种向上升腾的吸力。回望,毡房里的灯光,从窄小的门挤出来,投在草地上,长长的影子被巨大的黑暗吞噬。离的太远,听不到毡房里嘈杂的声音,隐隐约约的看到他们雾一样渺小恍惚的身影。当视觉完全关闭,嗅觉就变得格外敏锐和警觉,脚下柔软的草地并不平坦,甚至走起来深一脚浅一脚,绿草此刻也成了黑草,雪峰渺渺泛着微弱的白光。草伴着野花的味道,除了味道什么也感觉不到,虫子也停止了鸣叫,万物静寞如初,心微微颤栗,像风扫过草尖,大地的皮肤如此柔软,像母亲臂膀发亮的绒毛,我想躺下去,永远的深陷柔软的哀愁之中,可是终究因害怕遭虫咬而不敢。大地和天空,在这一刻,还原到了创世前的状态,我行走其上微不足道,连草的呼吸都比我重要。“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此时,我是不是也学李白,生来不胜酒力,文章也难超凡脱俗。胆怯,不敢离帐太远,离开光,怕有狼突然窜出来。和这些野生动物相比,人建造房屋,建设城市,皆因柔弱。高高在上的人以为成了地球的主宰,岂不知身体变得更加不堪一击。

想起那句“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用不着担心,在这无边无际的高山草原上,人的声音不比虫子的响亮,正如此刻连毡房里的灯光都变得微不足道。天与地紧紧的扣在一起像两只碗,谁有能力突破它的边界。我们都是夏虫,不可语冰。天上为什么没有一颗星星,那密密麻麻,哈达一般的银河汇集了多少繁星,隐蔽的星走在自己的路上,只是我看不见。我的肉眼和我的身体一样衰弱、短视,天空把我和宇宙拉远了。

那一夜,草原用它柔软的花草香割开一颗心,欲望、贪婪、珍宝、首饰,华服及美食都从心里落荒而逃。物质矮化了,就像一棵树仅仅需要一点水,我也仅仅需要吃饱肚子。吃饱肚子,并不是为身体的享受,而是为了供养灵魂活着。我身体里行走着玄奘,手持经卷,轻轻地献出自己。

我想听狼嚎,哪怕一声也好。最好隔得远远的,在山的那边。狼是草原上的勇士,他的嚎叫闪电般的划开寂静,让我知道,这世界上,还有比人本身强大的,令我害怕的孤独的狼。

可是,什么都没有,除了阔大无边的寂静。

大地在转动,缓慢而又坚定不移,甚至分秒不差。此时此刻,我真的感觉到了,大地无声的转动,它怜悯我吗?不,是因为我太微不足道,比藏在头发中的虱子还微小,地球才无法把我甩出去,大地有时也无能为力。

感觉我走了很久,回来,站房里依旧热闹。马奶酒和肉在他们的胃里发酵,催发出一种罂粟花似得物质,使他们忘记了自己,身体在酒的海洋上冲浪,精神和头脑都有些眩晕。他们是那么渴望一个朋友,其实更加暴露了内心的脆弱、不安、敏感,我从他们的快乐中看到了孤独。女主人哈萨克妇女坐在毡房的门边,自始至终面带微笑看着这一群躁动不安的人,家里大概很久没有来这么多人了。她的眼神像看一群马入圈,马跳腾够了就会安静下来。所以她不急,一杯一杯给客人续着茶,然后安静的坐下,陷入遥远而迷离的往事之中。

她在想什么?我想问问她,语言不通,我们彼此报以浅笑。

笑,人类共同的语言,又它其余的可以省略。

夜深了,招待我们的哈萨克人家也该休息了。一群人唱着歌蚂蚁一样爬进汽车,顺来路返回。车里的男人依旧在唱,像一群快乐的蟋蟀,忘记了危险。驾驶员心惊胆战地握着方向盘,眼睛死死盯着前方的路,道路又窄又陡,七扭八拐,车也像喝醉了酒左右摇摆,拖着惊魂未定的我,从兵站门前疾驰而过司机生怕有一个闪失,车毁人亡。想想,过于清醒未必好,我替满车的人捏着一把汗,其实是在担心自己。假如真发生什么事儿,那些喝醉的男女在浑然不觉中死去,未必不是一种幸福,而我则要忍受惊恐万状的苦与痛。当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胡思乱想。这一车文人,一车孤独的人,努力做污泥之中的莲花,上天不忍毁灭这些干净的灵魂。

两家哈萨克牧民关了他们的毡房很快睡下,最后一点光熄灭。

毡房成为大海里的一叶扁舟,被西壑的夜吞噬。

车终于安全下山,回到宾馆躺下,一阵睡意袭来,睡着了。

多年过去,我忘记了具体时间,忘记了那一张张、在我面前移动的鲜活的脸,可是这一夜,却深深的镌刻在脑海,夜深人静时时常梦回草原,独坐在草原上祈祷。

诗人汗漫说,在喀拉峻,绿草涌向天边就变成了白雪。

白天看喀拉峻草原,完全换了一副面孔。从我站的山坡上往远处看,雪山绵延起伏像一条白色的丝带飘在天边,向上连接着蓝色天幕下的云。云并非一朵一朵,像被拙劣的油漆匠用刷子抹上去的,这里浓一些,那里淡一些,无论浓淡都是纯净的白。阳光斜照在草原上,高处明亮低处暗沉,由此增加了草原的立体感和起伏感。草原和雪山之间拉出一段很长的暗影,这是光的杰作,暗非但没破坏草原的悠远,反而加重了雪山的纯净和渺远的辽阔。条状的冷杉像草原上的翻騰的绿浪,一阵风过,松涛播撒的音符,一种不可扼制的自然的力量排山倒海。我所在的脚下,所站立的地方,是一个隆起的山坡,这个山坡很旷广,只有目光投向远方才能感觉到它的起伏,近处几乎是平坦的,这里海拔近三千米。实实在在的说我是站在一座高山之上,可我一点也没有感觉到气闷,面对阔大而静止的高处,我只想伸展了手臂,向上,再向上,飞起来,飞起来,扯开嗓子高唱,雪山回应所有的声音,叶尖儿微微摇曳,行走在如此阔大的音箱里,怎能不歌唱。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说,歌和马是哈萨克人的两只翅膀。飞翔和歌唱是草原上最美的状态。

今天,哈萨克人要在这里迎接盛夏,举办一场赛马会。我忘记了那天是星期几。其实记住具体的日期没那么重要,尤其在草原上,时间不再被切割成分分秒秒,或以小时计算。时间只有两段,白天和夜晚。附近的哈萨克牧民都朝着这个方向汇集,哈萨克妇女把她们做的刺绣品和奶制品也带来了,一堆一堆铺在草地上。哈萨克妇女刺绣喜欢用黑白两种做底,大针绣上一些花草图案。黑与白,就是白天和夜晚的草原在她们眼中单纯的色调。与其说这是对生命的理解,不如说是对草原的膜拜。风格浓郁的绣品客人一般不会买,不是因为喜欢不喜欢,而是因为与城市里的家格格不入。显然妇女们已经很长时间没有见面了,扔下货品和孩子聚在一起聊天。她们的话我一句也听不懂,但是,从她们紫红色花朵般绽放的面容和笑声中,感觉到她们是开心的。这些妇女围着各色花围巾,穿着宽大的长裙子,招展的姿势像若大的郁金香,她们迎接男人的目光,既柔顺又泼辣。显然,她们被即将开始的赛马会吸引了,停止了聊天,向着赛马的观看点走去,没人担心自己的货品被人拿走。也许在她们心里,刺绣品只为填充空阔的时间、只是生活的点缀,草原上的花朵,花落谁家都一样。草原上的人越聚越多,绝大多数都是青年男女,还有些五岁岁左右的孩子,在大人的腿缝间钻来跑去。我环视一圈,没有发现飘动的白发和蹒跚的脚步。从前的草原可不是这样,转场时,马背上坐着奶奶,爷爷,怀里抱着孙子、孙女儿,男人驱赶着牛羊。从冬牧场、春牧场到夏牧场,再到秋牧场,一年又一年,循环往复,从生到死,走着相同的路,过着相同的日子,羊和牛也是同一张面孔。那时的草原,有马背学校,马背医生,不知何时起老师和医生都撤进城里,孩子们不得不离开草原、离开父母、离开家,进城读书。然而,古老的游牧方式并未改变,一家人只得一拆两半,年轻父母上了山,孩子和老人留在城里。定居,是走向现代文明的必然之路。游牧,是人类遵循自然之道原始而简约的方式。不能用先进和落后简单的判断游牧和定居。哲学家尼采说过,最大的破坏者,往往不是坏人,而是好人。我相信大多数的事物都从最好的出发点开始。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来了,孩子们对父母的情感,对草原的情感日渐疏离,他们是另一种形式的留守儿童。年少时情感的创伤需要一生来弥补,我就是第一代石油留守儿童,从两岁到八岁,在山东老家度过六年时光,生命过去大半,至今那道感情的伤口仍然没有完全愈合。

赛马开始了。哈萨克小伙子们吹着呼哨,扬着马鞭奋勇向前。很快,马匹拉开了距离,领先者高昂着头颅,洋洋自得。年轻的女人尖声的喊叫,那是送给胜利者的。落后者,分成了两股,一股紧追不舍,不甘落后;一些人半路退出,钻进人群,赛手变成观望者,在他们的心中,成败并不重要,只是一场快乐的游戏,只为聚集和见面,他们谈论胜与负,说人的少,赞扬马匹的多。

似乎形势也在悄然的转变,一些有钱的哈萨克人开始抛弃马匹,转而驾驶着摩托车、小轿车放牧,那些经常光顾的草场,被车辙碾压的伤痕累累,好在喀拉峻草原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开发适度而克制。

喀拉峻系哈萨克语,意为“黑色莽原”。喀拉峻草原包括阔克苏河以东,喀甫萨郎河以南,以喀拉峻山为主体,南接琼库什台、琼库什台、克什库什台和库尔代峡谷,面积约759平方公里。这么大的高山草甸怎么能全部走遍,我只是短暂的走过一个山坡。

喀拉峻草原属于伊犁地区。

伊犁,躺在天山温暖的腹部,安享着天山丰沛的雨汁,没有南疆绿洲的挣扎,没有塔克拉玛干荒凉,没有北疆的寒冷和飒飒漠风,伊犁在风调雨顺中,出落的单纯、洁净、美丽、大方、从容典雅而又不失妖娆,像永远的十八岁少女,吸引所有羡艳的目光。尼勒克县、新源、巩留、特克斯、昭苏、霍城、察布查尔,每一寸土地都得天之独厚,河流,森林,草原,田野,纵横交错,蜿蜒舒展,冬天,一场一场的大雪,像一层一层的鹅绒被,草原,在这个季节睡得香甜,一到春天车前草和椒蒿,糙苏、假龙胆、苔草、冰草、羊茅、草莓和百里香……所有的花,都循着季节的脚步苏醒,夏季。各种野花开遍山岗,红、黄、蓝、紫五颜六色,将草原点缀得绚丽多姿。喀拉峻只是伊犁彩色裙裾的一角。

在我的印象里,新疆人尤其是南疆人特别羡慕伊犁人,伊犁是上帝保佑之地,是天庭的后花园。伊犁人向来对伊犁感情深切。因为,伊犁人有可以骄傲、自豪的资本。

不知什么时候,有人在喀拉峻入口立了一个牌,以此昭告游客,这片草原曾是解忧公主的夏宫。解忧和亲之事,稍懂历史的无人不晓。解忧公主是第三代楚王刘戊的孙女,为維护汉朝和乌孙的和亲联盟,也奉命出嫁到西域的乌孙国。在解忧公主之前还有细君公主,那么多强壮男人的天下,要靠女人维持和平和安宁,这是男人的耻辱,还是女人的不幸。这两位从小生活在锦衣玉食中的公主,一位是高高在上的玉兰花,一位是见土而活的蒲公英。细君公主的命只属于南国,无论皇帝把她的肩上压负多么沉重的责任,都振奋不了她脆弱的身心,枯萎是必然的。“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能写出如此哀婉的诗歌,细君公主的命运应了她名里那个细字。心思细腻、多愁善感,必伤及心肺。可怜她纤细柔弱之骨,香消玉损在万里之外的北疆。喀拉峻草原每朵摇曳的小花,都是细君公主诉说没有归途的寂寞和哀愁。细君殁后,和亲依然是国家的政治选择之一,于是就选择了罪臣之女解忧。就算没有后来的解忧公主,还有其他的公主不得不步其后尘。解忧公主一生经历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曾嫁予三任丈夫,皆为乌孙王。解忧公主在乌孙生活了半个世纪之久。年逾七十之时,“公主上书,言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天子悯而迎之,公主与乌孙男女三人俱来至京师。是岁,甘露三年也,时年且七十,赐以公主田宅奴婢,奉养甚厚,朝见仪比公主。后二年卒。”《汉书·西域传》短短71个字了却了她的一生。长达半个多世纪、一万多个日夜,勃勃的生命被针角一样绵密的时间一寸一寸磨蚀,她的欢乐,她的思念,她的悲愁,还有她曾的河流般汩汩流淌的经血及痛,谁去关心和拯救。她的心境如陶公一样,无人诉说。

寝迹衡门下,邈与世相绝。

顾盼莫谁知,荆扉昼常闭。

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

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

劲气侵襟袖,箪瓢谢屡设。

萧索空宇中,了无一可悦!

也有一种可能,解忧根本不去妄想,当开花始开,当谢时谢。把自己活成一棵蒲公英,枝叶迎着光,内心含着苦味,就这么在草原上年年岁岁,岁岁年年。其实,我们每个人不也也和花草树木一样,活在尘世的颠簸与幻变中,而且,更加深了一层自找的灾难,只因人的思想情感如大海一样深不可测,翻云覆雨。“时间的光影,空间的转换,草木的荣枯,春秋的更迭,种种时光交错的掩映,生活的棋牌于花开花落间,悠悠前行。”万事万物顺者昌,逆者亡。

那时,整个伊犁都是广阔的牧场,处处风景处处凉爽,解忧公主年轻壮硕的双腿踏上喀拉峻高高的山岭,可她的心思不在司空见惯的草原,满腔的情感洒在一个接一个出生的儿女身上,牵绊住了脚步,爱解开了内心的死结,草原教会了这位饮露琼浆的公主随遇而安。“纳塔克纳尔/你应爱贫穷多于富有/爱劳作多于闲逸”哪位诗人说的,解忧公主在许多年前的喀拉峻草原上,已经这么做了,夏季,她和儿孙们一起在喀拉峻草原上骑着黑走马,正如此刻的我坐在马背上,被一位哈萨克族小伙子牵引,去听即将开始的阿肯弹唱。脑子忽然闪过前几年一条新闻,一位台湾姑娘爱上了一位哈萨克族小伙,不顾家人的反对,万里投奔爱情,这一跨时空跨种族的爱情故事,将一粒石子投入湖中,荡起起许多人心目中爱的涟漪。新闻迅速占据了各大媒体,几年过去了,春去秋来,他们的爱情是否趋于平静。毕竟人忍受不住长时间的波澜壮阔,平静与安宁才是生活的本质状态。如果细君公主在活得长久一些,我敢肯定,她也一定会爱上草原,解下忧愁,简单生活。

知道自己时日不多的解忧,在等待了许多年之后,很多事物转了一圈又回到过去。故国细碎的往事不知不觉涌进心里,她想死在故乡。在信上对天子述说了什么,已被历史忽略,好在天子起了怜悯之心,迎她归国,以公主相待。那又怎样,解忧那老迈的躯壳像卸下铧犁的牛,余下的只是空荡荡的躯壳,每一个动作都风雨飘摇,谁能真正理解她的心。解忧究竟是一位母亲,一位祖母,一头是她思念的家乡,故国,一头是血肉之亲,一颗心在这两端之间奔突撕裂,到老还是舍不得儿孙,“与乌孙男女三人俱来至京师”我不想讴歌那些所谓使命和伟大,如今我也做了奶奶,我能深切的感受到一个女人对孩子的那份爱,仅从这一点看,作为一个女人她活得还算圆满。

当她在汉朝的宫室拥裘而卧,卸去一辈子的浮云和尘土,思绪会不会像喀拉峻草原上的月光,静默如水。

从两位公主想到自己,同样是女儿身,假如放逐草原的是我,我会是那个以泪洗面的细君,还是随遇而安的解忧。谁知道呢,也许凭我这假小子性格,会更靠近解忧吧。那又怎么样?历史沿着时间的轴线一直向前,没有可能,也没有所谓的时光倒流。当下时代的我,庆幸不致受颠沛之苦,但生命哪有坦途,没受这种苦,还有那种苦,苦乐交替,喜忧参半,如阴阳两极最终归于一,化于无。

而喀拉峻草原依旧在那,依旧是从前的模样。

1841年6月28日,林则徐被贬新疆伊犁。

新疆的伊犁、黑龙江的宁古塔、海南岛、长沙等偏远闭塞之地,都是王朝遣散犯人的流放地。从古至今被流放的人不计其数,其中不乏著名的文人,从屈原肇始,贾谊、李白,杜甫、苏东坡……林则徐被贬伊犁之前还有洪吉亮,清朝时期,伊犁是新疆政治文化的中心,从清朝开始,每五年从八旗中选派一名将军驻守伊犁。伊犁将军是清朝14个驻防将军之一,是新疆地区最高军政长官,官级为正一品。漫漫西行之路,在惶茫间颠簸,无尽寂寥,“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天晴雪共难消。”快到伊犁时,大雪纷飞,天寒地冻,伊犁将军布彦泰派人早早等在精河与伊犁交界处,这让林则徐大为感动,“此举前所未有也。”林则徐到了戍所后,布彦泰又赠送了粮食和牲畜等安家之物,“将军馈米、麦、羊、豕、鸡、鸭等物,四领队或以肴馔,或以羊豕,皆受之。是日未刻,将军发折,知为余报到戍,并派掌粮饷处。”之后,布彦泰亲自前来拜访林则徐,并举行晚宴,招待林则徐等人。

修复后对外开放的伊犁惠远古城将军府,和林则徐住的房屋,仅隔着一条窄巷,也许这也是将军有意安排,只为往来方便。林则徐虽然谪戍边关,毕竟是一代名将,清名远扬,且朝廷往來密切,将军远离朝城,在信息闭塞的年月,林则徐带来的消息很有用。两人经常倾谈许久。布彦泰热情关照林则徐,在政务上也征求他的意见。《清史稿》记载:“时前两广总督林则徐在戍所,布彦泰于垦事一以谘之,阿齐乌苏即由则徐捐办。事既上闻,命布彦泰传谕则徐赴南路阿克苏、乌什、和阗周勘。布彦泰疏留喀喇沙尔办事大臣全庆暂缓更换,与则徐会勘。凡历两年,得田六十余万亩。”在林则徐的建议下,布彦泰在新疆南路挖渠引水,开垦了六十余万亩田地,一些渠道至今还在使用,惠及南疆后人。我在库尔勒生活几十年,不经意间便听有人说,这条渠,那条渠是当年林则徐修建。他们津津乐道的水渠,有哪些真正是林则徐修建不重要,其实他们在意的是用名人强调一个地方的历史存在与价值。

布彦泰将军为官一方孤星在上,自会感觉孤独,有了林则徐,不用找理由,出门跨过小巷,就可以到林则徐的住处,聊聊天,下下棋,喝喝茶。患难中的真情,林则徐当然会以诚相待,也振奋起他的精神,甘为新疆水利发展出谋划策、箪食壶浆。林则徐在伊犁干得风生水起,身心安泰。不知道远在紫禁城里的道光皇帝作何感想,原本是让林则徐到苦寒之地,受皮肉之苦,以期深刻思过,没想到,让他去了世外桃源,无意中成全了林则徐另一英名。终究,林则徐不属于喀拉峻草原,他只是喀拉峻草原上一颗闪亮的流星,可是人们记住了他划过的痕迹,代代诉说。

草原可以疗伤,可以让心灵澄明,可以把狭隘的缝隙阻断,对联成花和草的世界,甘愿伏下身子去接近最卑微而又最伟大的生命。

这就是喀拉峻草原恒久的魅力。

喀拉峻雪山的背面,是另外一个国家———哈萨克斯坦。从前那一片土地的一部分只要我愿意,也可以随意走动,现在隔着国境线。地球的土地本来是一个完整体,却被国家这个概念划分成块,人有国家之分,风和云没有,阳光没有,草木也没有,他们借助种子,飞到这儿,或飞去哪,比人自由。噢,还有鸟和鹰也没有国界,有时我真想做一只鸟或者一只鹰。

现在从这里到哈萨克斯坦,必须经过霍尔果斯口岸。资料上介绍,隋唐时代霍尔果斯就是古丝路北道上的重要驿站。元明清时期这里是蒙古族游牧带,蒙古族政权经历了察合台汗国、卫拉特(瓦剌)联盟。伊犁河谷是蒙古准噶尔部的核心区,乾隆皇帝平定准噶尔之后哈萨克族才从今乌兹别克斯坦一带东进,入伊犁河流域。这么说,人类在特定的情况下,也会像种子一样自由飘飞,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口岸仍沿用卫拉特蒙古语霍尔果斯,意为“驼队经过的地方。”口岸,往来的车辆络绎不绝,全是长条铁皮密封的大卡车。没有通关证,我只能站在口岸的这一边向那一边眺望,目力所及处,同一座天山静默而肃穆,像一位白发老翁安坐在时间的深处,垂钓。风很大,呼呼作响,从边界那边吹到这边,吹乱头发,掀起衣角。这里没有可供欣赏的自然风光,相比口岸,我更喜欢喀拉峻抱成一团的草,一直,一直伸向远方。

喀拉峻草原于我,明明只分别几年,却好像已经属于很遥远的世界。

我又记起草原的那一夜,还有那一夜连绵不断的歌声。

哈萨克族人说,草原上不能没有歌,就像草原上不能没有牛羊。歌是血液里流出来的,是生命的一部分,生活的每一种状态都能变成歌唱出来,在无人之地唱给自己。

饭一口一口的吃,歌一首一首的唱。如此广阔的草原,如此黑的夜晚,如果没有歌相伴,怎能把心里的孤独赶走。

燕子啊

你的性情愉快亲切又活泼

你的微笑好象星星在闪烁

啊……

眉毛弯弯眼睛亮

脖子匀匀头发长

是我的姑娘

第一次听他唱这首歌是在喀拉峻草原。酒喝到酣,内心巨大的感情激流在冲撞,血液涌上来,面膛发红。两只手臂举起来做出燕子滑翔的姿势,时光从他的眼前消失,照亮一位姑娘新鲜的脸。后来这成了他的保留节目,而且,必是酒喝到兴处唱起。每一次都饱含深情,一晃五年多,年年听他唱这首哈萨克民歌《燕子》没敢问他心中的燕子姑娘是谁。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草原,都有一位心仪的姑娘。不必问了,就像喀拉峻草原收藏所有的秘密,缄默不语,雪山和草地之间隔着阴影的距离,是构成美的一部分,人也同理。

在喀拉峻草原,每个人都变了一副面孔,褪去刻板与严肃,露出草原一样纯净的底色。草原的辽阔,拆掉了心与心之间的篱笆,释放身体里的光和热量,多年沉默的人也开始放声高歌,不唱则已一唱刹不住车,《两只小山羊》,《玛依拉》《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伊犁河》《黑眉毛》《撒阿黛》《在银色的月光下《青春舞曲》《半个月亮爬上来》《一杯美酒》《送我一朵玫瑰花)《达坂城的姑娘》《劝嫁歌》《别离歌》《你不要害我的姑娘》……

离开城市的办公桌,从水分子一样浓稠的人群当中脱身而出,把蚁虫似的身体晾晒在这广阔无际的草原上,突如其来的渺小感像马蹄恓恓恓踏过神经,让人短暂的眩晕,快乐都在歌里了,像青蛙、蟋蟀、螞蚱、蝈蝈,所有的歌唱,都对着空阔的草原。不久,我们将各自踏上归程,回到人群当中,行走时尽量避免与人、与车撞击,坐在办公桌前,又丧失了歌唱的兴致。“夜以继日地,写下无尽的谵言呓语。”只有在草原上,我才是那个会歌唱,爱歌唱人。谁是谁的幻想,哪个更接近真实,只有草原,只有喀拉峻知道答案。

今夜无眠,让我们在喀拉峻放开歌喉。唱吧,唱吧。我们的生命并不比知了长多少,何不在能唱的时候尽情的欢唱,能爱的时候尽管去爱,能吃的时候放开肚子。有人提议,每个人必须表演一个节目。好吧,隔着酒桌,我也站起身,唱了一首《草原夜色美》。

一群灵魂孤独的人啊。

那一夜,独自走向草原,边走边仰望天空。天空和大地像黑夜里的两个人,面对面躺着,各自孤独着。听说每一个人都顶着一颗星,坚硬冰凉的石头里睡着一个个人的形象,属于我的那颗星此刻在哪里闪烁。星空突然打开一道亮光,银河唱着浩渺宇宙古老的歌,拥抱着夜色下茫茫的大地,看来,宇宙也是寂寞的,也需要一首歌来温暖,在无尽的黑暗里,一遍又一遍。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猜你喜欢
伊犁林则徐公主
林则徐奖“错”
伊犁放歌
伊犁将军长庚
小公主
打伞的人
长了怪兽心的公主
公主的回答
咏伊犁风光词两首
家乡的世界伟人
留钱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