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听,敲窗的声音

2020-05-06 09:30吴胜平
西部散文选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德令哈亲生窗子

吴胜平

窗外,北风呜咽,雨滴敲窗。

室内,暖气嘶嘶,几个初中生扎堆八卦,笑语晏晏。

“梆———”大门的关门声,“吱———”教室门的推门声。良子的头探入,红色的羽绒帽上站满雨滴军团,闪着冰冷。我扭头,抬眼,瞅他;他眼皮微动,眼珠略转,泪光氤氲,语音沉咽:“老师———”

“怎么啦,良子?”我声音温和,却满眼地不解:昨天的阳光少年,今天被乌云包裹了?

良子卷着一身寒气进来,走到座位坐下,低頭不语,身体抖动。同学口瞪目呆地惊诧,目光探向他询问,继而转向我求解;我也无解地探究他。大家只有肢体的夸张,神态的表达,屏气凝神,全场默静。

良子抬头看天花板,突然爆发:“老师,我不是我妈亲生的,绝对不是!”话音里充满稚嫩的愤怒。

“你的脸完全复制了你妈的,怎会不是亲生的呢?”我故作轻松地笑。

“是啊,一看就是亲生的。”学生此起彼伏地附和。

“长得像就是亲生的吗?明明约法三章了,假期她在家陪我做作业的。结果呢,结果呢?把我送到你补课,她跑培训班上课去了。他妈的,钱才是她亲生的!”良子暴口了。

“我也不是我妈亲生的!”一个腼腆的女孩小声说道。

“哦,你妈又怎么啦?”我走到她身边,拍了拍她的肩膀。

“假期也不给我看手机,规定时间段做这科作业,做那科作业。我在房里做作业,她在客厅看抖音,肆无忌惮地笑。有一天,老爸不在家,她捧着手机像捧二宝似的,瘫靠在沙发上。我饿了,她丢下20块钱,撵我:‘走走走,街上吃快餐去。哼,手机才是她亲生的!”

导火索引爆了教室,学生相继爆料。小小的教室里,成了几个孩子控诉“万恶父母”专题大会。

我却石化了:孩子的声音在敲窗,却被家长任性地屏蔽在窗外了。

有时候,父母真的忘记了自己曾经年少过,自己也曾渴望用自己的声音敲开一扇窗。

其实,很多时候都是这样,成人的一个借口,就把孩子推出了自己的窗外。一个八岁的孩子,每周六一见到我,眼睛顿时闪亮,跑过来拥抱我,双手握住我的一只手,拉我到“教室”,让我坐下,再用双手轻轻地摩挲我的脸,然后偎在我的怀抱里撒娇:“老师,我好累!要做好多的作业,要补好多的课。我不要老师上课,我要老师听我讲故事。”

他讲动物故事,讲科幻故事,语线起伏。动情处眉飞色舞,手舞足蹈;有时还在作业本上画图。

有一天,他讲在校园受欺凌的事件:“那天,我看见大同学抢了小同学刚买的冰淇淋,讲了一句大同学不应该欺负小同学,结果被大同学一把推摔在地上了,好痛。”孩子边讲边我怀里钻,身体还瑟瑟发抖。他不敢告诉老师,也不愿告诉妈妈!“妈妈爸爸只晓得赚钱,根本就不管我想什么。你是最善良的老师,只有你肯听我的故事。”

孩子的声音砸碎我这扇窗,但能无障碍地敲开进家长的窗吗?

夏天,草木蹭蹭蹿长,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高三一男生,周末回家。一打开家门,“汪汪”跃到跟前,摆尾作揖。男生一句“维特,帅哥想你了”,惊得切菜的母亲切了自己一刀。年少时读过《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母亲,从“维特”两字中,自动臆拍了儿子恋爱的画面———母亲准备用刀砍去青春的枝蔓。

于是,孩子家里有了庭审,班主任办公室有了庭审,同学眼里有了庭审。

“维特”意识,本只是青春的朦胧,是对成长的一种渴望,是成长过程中无法躲避又无公式可解的秘密,却被成年人用来焊接铁架,筐罩树般地生长的孩子。

潜意识的声音,根本无法敲开固化的窗子,还遭受了莫名的折磨。这种折磨,可能会把孩子推向更远,远至可能再也无法听见孩子敲窗的声音了。

还记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吗?

海子的花开在哪里?开在德令哈。他孤寂地坐在绿皮火车上,心里栽满了玫瑰花。前往德令哈的路上,一路幻想,史诗般的声音,应该比玫瑰更能敲开爱情的窗子。西上,再西上,终于站在了德令哈的土地上,站在了有自己爱情的土地上,他深情地吟唱《姐姐,今夜我在德令哈》:“姐姐,今夜我不关心人类,我只想你。”海子渴望爱情的声音,敲打“姐姐”的窗子。可德令哈的夜色,像绝缘体包裹了他,动情的声音虽如电流在绝缘体内迅速流动,却击不穿薄薄的窗子。窗子里的人不仅拉上了厚厚的窗帘,而且还拉熄了唯一的盏灯。

既然跟随的脚步声,“我只想你”的心声,都敲不开爱情的窗子;那么生命用列车碾扎的声音,总能敲开一扇窗吧?

绝缘的窗子,不仅坍塌了海子的爱情,更坍塌了海子的生命。

或许,我们都有自己想敲开的窗子,也有自己关上的窗子。

漫步月夜。月亮身着白纱,娴静安详;月光透过柳梢,柔和静美。

我企图听听,敲窗的声音;其实,我的声音,也在敲窗。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猜你喜欢
德令哈亲生窗子
德令哈
德令哈,没了“海子”你还剩下什么
我害怕我跑出去
快把窗子打开
德令哈的雪
很多年后
不是亲生的
亲生的就好
今夜,我在德令哈
书摘·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