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父亲

2020-05-06 09:30李光明
西部散文选刊 2020年3期
关键词:责任田稻谷秧苗

李光明

父爱如山,父亲的爱是沉甸甸的,儿女永远在山的庇护下。父爱犹如村前的那棵古樟树,枝繁叶茂,绿阴如盖,为儿女遮风挡雨,永远依靠。

说起父亲,我就想起那首熟悉的歌:“那是我小时侯,常坐在父亲肩头,父亲是儿那时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

我的家乡在桂林东乡一座普通的小村庄,村后青山如屏连绵不断,村前两条小溪如练蜿蜒而来,在村南汇合又潺潺而去。石桥座座如虹飞架,村内明清古建筑群保存完好,村外新樓节次鳞比,桥边香樟绿荫如盖。这是我的家乡———桂林市灵川县大圩镇上桥村,好一个风景如画的宜居福地,每天迎来远近游人观光写意,是人们欣赏田园风光的好去处。

父亲当了一辈子的乡村教师。他在村里教书的日子里,父亲生活得很充实。期间,父母从祖父母家分出来过,我们三兄妹相继出生,父亲经常把年幼的我们带到学校与学生们一起上课,我们从小耳濡目染了父亲的教书育人之道。虽说学校里条件十分简陋,只在山下建有3间石墙瓦房用来教学和办公,有一、二年级各一个班,总共有40来名学生,但父亲一个人把学校管理得井井有条。他一丝不苟地备课,因地制宜实行复式教学,一二年级同在一个大教室里上课,先给二年级的学生上新课,授课后布置作业,二年级写作业的时候,就可以教一年级的孩子识字了。课余时间,父亲会带孩子们进行丰富多采的活动。有时,他带孩子们上山摘野果、抓知了;有时,他带孩子们下河摸鱼;有时,他还带孩子们在学校附近开荒种玉米、花生和蔬菜等农作物,体会春种秋收的乐趣。由于父亲热爱本职工作,热爱生活,热爱学生,教学方法灵活多变,他一直深受学生爱戴,许多学生受父亲的教导,走上更高更远的求学之路,跳出农门,成为各行各业的建设者。

1980年,实行撤点并校,各村的教学点合并到大队部完小,父亲也调到了大队部完小,身份也从代课老师转为民办教师。我们三兄妹相继进入小学学习,父亲更加辛苦了。国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里分得近6亩责任田。父亲既要搞好教学,教好学生,又要帮助母亲管理责任田,忙得不亦乐乎。一到农忙时节,父亲天不亮就起床,赶牛来到冰冷的水田里进行耕耘,先要把田犁起来,然后再耙好,这些工序完成后才能保证母亲把秧苗插下去。等父亲赶完农活回到家里,孩子们都已经到学校去了。为了不至于迟到,父亲只能匆匆扒几口饭就得赶往一公里外的大队部完小上课。下午放学后,父亲又赶紧来到责任田,帮母亲干抬打谷机、挑稻谷等重活。一家子的生活,光靠父亲的微博工资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补贴家用,父亲又承包了距村里十几里山路偏远地带的一块山地,利用周末时间种植花生、玉米、油草籽等经济作物出售。我们三兄妹从几岁开始,就学会了帮父母干农活。每年暑假的“双抢”时节,我们跟大人一样忙得不可开交。挑筐子、割稻谷、打稻谷、拔秧苗、种秧苗,还得一边放牛一边晒稻谷,随时准备在大雨到来之前把稻谷收拾好,否则,到嘴边的粮食被雨水冲走了就会痛心疾首。农民相传二季谷必须在“立秋”之前完成种植,“立秋”后种的稻是不会有好收成的。所以,每年的“双抢”季节在农村如同一场战争,幸好有父亲作统帅,把一切治理得井井有条,不仅令家里的生活水平蒸蒸日上,还令三个孩子从小接受了磨练,拥有了面对生活的信心和战胜困难的毅力。

父亲在家乡很令人敬重。1985年秋季学期要开始了,老师们举行第一次会议上,校长说:“古满里村的老教师也退休了,教学点里有近10个一二年级的孩子,离大队部完小有十几公里的山路,让这些年幼的孩子每天往返几十公里出来上学实在不方便,必须从完小调一个教师去,上级教育部门让我们讨论一个方案,看调谁去古满里村比较合适。”方案出来了,初步决定由一位姓周的老师调去山村教学。周老师找到我的父亲说:“李老师,我上有老下有小要照料,调我去这么远的地方任教,我真的吃不消,我知道你能吃苦,肯帮人,这次能不能帮帮我?你和上面讲一下,换你去古满里吧。”父亲和母亲商量这事,觉得周老师家确实比较困难,自己比周老师年轻,早以习惯了翻山越岭、风雨兼程的生活,况且国家给了自己一份工作,身为教师,替社会分担一定的责任是理所当然的。上级主管部门同意了父亲的主动申请,父亲调去古满里任教。对此,那位周老师一直对我的父亲的帮助充满感激之情。父亲风雨无阻,每天往返数十公里为山里孩子传道授业,直到3年后,上级在村里物色了一位代课老师,父亲才重新调回了完小。古满里村从前没出过一个大中专学生,父亲教的孩子里,破天荒考出了3个大学生,在当地传为佳话。

燃烧的岁月,已将父亲的青春焚尽,但他那坚强的信念,仍在额头闪光,父亲的形象在儿心中永远高大伟岸,温暖慈祥。

———选自中国西部散文网

猜你喜欢
责任田稻谷秧苗
基层党校应守好思想政治教育“责任田”
谦卑的稻谷
人潮涌动
农民
稻谷的故事
种好“责任田”管好“钱袋子” 稳住“主心骨”
江汉平原辞
插秧
舍不得
“居然责任到我头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