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电视访谈节目的创新路径

2020-05-06 09:25聂大地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20年4期
关键词:类节目受众内容

【摘要】当下,电视环境在变,过目即忘的碎片化信息和浮夸的真人秀节目,让受众渴求看到能够挖掘出思想深度的节目,寻找一些“干货”。与此同时,新媒体开始重金打造网络访谈节目,部分充满智慧和思辩的访谈节目受到了高知人群和社会精英人群的喜爱。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电视访谈类节目应该如何突破重围进行转型与创新?本文将重点探讨这一问题。

【关键词】新媒体;节目访谈

1. 传统电视访谈节目存在的问题。

当前,网络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9年8月在北京发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9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其中手机网民达8.47亿。不可否认,互联网改变了受众的收视习惯。新媒体的异军突起,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持续而强烈的冲击。在全媒体时代,传统电视访谈节目确实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

1.1 节目形式和内容同质化现象严重。

访谈节目最早诞生于美国,而后引进到中国。从1996年3月6日,中央电视台的《实话实说》栏目开播以来,国内各家电视台相继推出了电视谈话类节目。一直到2010年,是我国电视访谈节目的“黄金时代”。而随着新媒体的兴起,人们的注意力逐渐被新媒体吸引,而部分电视访谈节目选题的琐碎陈旧、节目形式和内容的同质化现象日益严重,也使受众产生了审美疲劳。。

1.2 创新和模仿之间的较量更加激烈。

全媒体时代,电视节目制作方希望获取持续的独家内容源几乎不可能,并且电视节目的创意本身,很容易就在互联网中找到原型,原创和模仿之间的边界更加模糊。传统媒体很努力地做节目,但是传播效果并不理想。生产的内容在电视主导的舆论场中,没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相反,人们的注意力逐渐被新媒体吸引。

1.3 人才竞争更加激烈。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许多传统媒体从业者离职,转投新媒体,如腾讯新闻。原凤凰卫视知名电视主持人陈晓楠,曾主持过知名度甚广的电视访谈类节目《冷暖人生》,2017年3月从凤凰卫视辞职,现在在腾讯专注于原创视频内容的生产。另一位从凤凰卫视转向腾讯的著名记者何润锋,现在也在腾讯新闻主持一档高端人物访谈节目。原央视制片人李伦在入职腾讯后,推出了《十三邀》、《听我说》、《回家的礼物》、《文艺现场》、《理想国Live》等网络原生节目。可以预见,未来将一边面临着人才的流失,一边面临着新生力量的短缺。

在重重压力下,传统电视节目不主动打破僵局、进行自我革新,将可能面临着不断被边缘化、孤芳自赏的尴尬境遇;必须要放下身段,丢掉原有的优越感,自觉地研究新媒体、融入新媒体。

2. 新媒体访谈节目异军突起。

在清醒地認识到电视访谈节目发展现状后,有一个现象不容忽视:在这个“轻思考、重娱乐”的时代,新媒体已将触角伸向了访谈类节目,并大手笔打造了一批高端人物访谈节目。比如腾讯新闻原创出品的《十三邀》、《和陌生人说话》、《巅锋问答》,成为用户争相观看的优质内容资源,达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十三邀》,寻找13位具有模板作用的个人,向他们发出邀请。请求观察他们的行为,分享他们的经验和心得。提供正在发生的样本,探求中国发展的切片。

《巅锋问答》对话国内外最有影响力的高端人物,问不一样的问题,了解大咖的另一面。

《和陌生人说话》,在这个“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时代,由主持人陈晓楠带受众去和“陌生人说话”,用普遍人性、共同的感同身受来连接一切孤独的现代人。

在存在花边新闻、短视频和网络游戏的互联网世界,高端人物访谈节目却能赢得市场,正说明了访谈类节目从来就不缺少观众。美国ABC《奥普拉脱口秀》这档美国历史上收视率最高的访谈节目,曾播映了25年之久。美国CBS的著名电视访谈节目《艾伦秀》,依然受到美国观众的喜爱,节目长盛不衰。在中国,央视也有几档老牌访谈类节目仍闪耀在荧屏上,如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新闻1+1》等。

而上述腾讯新闻推出的三档访谈节目,出品人或者主持人都是来自于传统媒体,都有多年从事电视访谈节目的经验。由此可见,中国电视访谈节目之花不会凋谢,只是换了一个生存的土壤。

3. 全媒体时代,传播内容回归深度思考。

那么,在全媒体时代,电视媒体的优势是什么?笔者认为,就是内容的专业性和深度思考。由于受猎奇心理的影响,受众早已不满足于在第一时间获取信息了,转而更加注重了解新闻事件的背景、认知新闻事件发展的趋势、追溯新闻事件背后的故事。在这方面,网络快餐化、碎片化的信息无法满足,许多时候可能为了抢时效而导致报道缺失了深度、丢掉了细节。这也正是电视访谈节目的魅力所在,我们在提防亦或迎合新媒体的时候,不能丢失了自己的阵地。

电视访谈节目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新闻类访谈节目;(2)社会话题类访谈节目;(3)情感故事类访谈节目;(4)综艺娱乐类访谈节目。

笔者在此着力阐述前两者的创新路径。新闻类访谈节目,应当在权威高端、着眼地方特色、注重贴近性、打造品牌优势等方面发力。地市级电视台在掌握不了重大新闻首发权的情况下,恰恰可以利用节目播出的周期精心策划,通过新闻类电视访谈节目,深挖社会热点及新闻事件,作为新闻资讯类栏目报道内容的延伸和深化;对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进行鲜活、生动的解读和深层次的探讨;在突发事件、极端恶劣天气情况下,开通电视直播,发布权威信息,聚焦社会热点,回应社会关切,起到政府与市民互动沟通的桥梁作用。以有深度、有温度、有高度为目标,以庄严大气的风格彰显主流媒体独特的权威性与公信力。新媒体,为了节约用户时间,能一句话说清楚的就不用两句话,能一个画面说清楚的就别用两个画面。电视新闻类访谈节目也应减少空洞枯燥、言之无物的“官话”、“套话”,增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给电视荧屏带来一股清新之风。

社会话题类访谈节目的特点是透露着人性的温度,这也是目前新媒体访谈节目的创新方向。让更多年轻人看到“厉害人物”思考世界的方式,而不仅限于花边新闻和手机里的游戏。内容的差异化,是社会话题类访谈节目寻求生存的一个主要路径。当今社会人们信息需求存在差异化,获取信息的途径也发生深刻的变化,不同年龄、职业、爱好的人对信息有着不同的需求。怎样才能让节目更加出彩?怎么做才会更有意思?笔者认为,抓住受众和市场,改变内容生产方式,贴近受众的喜好,放大自身优势,在垂直领域用平民视角去深挖内容,将是一大突破口。

电视访谈类节目,除了进行节目形式的创新,也要运用互联网思维,进行内容营销。可以用短视频、图文、图表等受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合呈现。

4. 使单一媒体的竞争力变为多媒体融合发展。

从2014年我国“媒体融合元年”至今,一些电视访谈节目也应时而变,进行了升级、改进,将播出平台从传统电视转向新媒体,打造全媒体融合格局。在此提醒,作为传统电视的新媒体平台,不能简单地将传统平台上的节目进行移植,而是想办法将传统的节目资源在新的平台上进行有效传播。对电视播出的节目进行深度开发,推出相关的衍生、周边节目,促进其在新媒体平台的二次传播,与电视节目互相烘托、相得益彰,打开全新的市场,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化技术,被运用到全媒体采编平台之中,移动直播、H5应用等技术中采编制作环节普遍采用,VR、AR等技术也为融媒体发展提供了支撑。电视访谈节目也应顺势而变,将这些智能化技术运用到节目制作中。除此之外,还可以借鉴英国BBC经验,从成片节目和录制花絮中,剪辑10秒、30秒微视频短片,投放在社交网络平台上,根据点击量来进行节目的深度加工与推广。一方面探索如何使用网络热门短视频反哺电视节目,另一方面制作可供社交网络传播的短视频,满足用户需求。

对于网站用户,可以用丰富的文字图片表达;对于微博、微信用户,除了要用绚丽的图片和简洁生动的文字外,还要通过转发、积赞等互动活动,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

5. 培养复合型采编人才。

在全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采编人员仅仅满足写稿、编辑是远远不够的。专业化、精致的电视访谈节目生产,需要传统媒体从业者从单一到、写作向复合型采编人员转变。无论媒体形式如何变化,内容产出者永远被需要,而做的事情实际上还是对内容和传播规律的把握。

而对于电视访谈节目主持人的要求,一定要是记者型的主持人。美国谈话节目主持人拉里·金说过,“一个好的主持人要做到无论何时、何地、何人,都能有话题、有问题,而简单的问题好过复杂的问题。”访谈节目的主持人是以提问为生,这就要求主持人有扎实的学识积累和临场应变能力,要善于提问,具有话题把控能力,让对话更精彩。

6. 结语

电视访谈节目的创新始终是有底线、有标准的,转型并不是被动的走投无路等状态,而是一些心怀抱负的媒体人,为了追寻新闻理想而做的大胆尝试。未来,面对规模庞大的受众,电视媒体应坚守使命与责任,制作有品味、品質、品格的电视访谈节目,借助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赢得市场,开创电视访谈节目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胡静.全媒体时代媒体融合的发展路径思考[j].今传媒.2017(2).

[2]刘杰.试论全媒体时代地市级电视台的差异化共生路径[j].电视指南.2017(134).

[3]石灿.央视背景电视人中鹅厂扎堆探路.微信公众号刺猬公社.2018.6.15.

作者简介:聂大地(1980.5-),男,汉族,学历:本科,职称:记者(中级);研究方向:新闻采编。

猜你喜欢
类节目受众内容
挖掘乡村意象,新疆文化旅游类节目的地方性特色
浅析新媒体时代下受众观的演变
论网络传播中受众的逆反心理
曲艺受众分析
不喜欢胖的
编者的话
注意力 约会力 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