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心中的尺子

2020-05-06 09:08林光华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弹琴尺子泥鳅

1

《庄子·齐物论》说:“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

成与亏,其实就是成与败。二者有多大的差别呢?标准是谁定的呢?

庄子举例子,比如,昭文这个人很厉害,就因为有成与败这个概念,他就拼命学弹琴,弹了一辈子;师旷这个人擅长打拍子,就打了一辈子;惠施这个人擅长冥想思辨,就倚着树整天在那想问题,诸如鸡是不是三只脚啊,山是不是比谁高啊之类的问题。这三个人都很厉害,坚持一件事一辈子,很有名。

他们当然都是热爱弹琴,热爱打拍子,热爱冥想思辨的,但他们成就了自己吗?他们自由吗?他们一生就被这个美名困住了,将这个偏好做了一辈子,好像这就是生命的全部。

庄子不以为然,这样的人心里能游得起来吗?生命真的需要把一个擅长的东西变成职业,然后只从事这个职业一辈子吗?庄子说,不是的,他们擅长,所以炫耀了一辈子。他们被虚荣心控制了一辈子。

2

说到这里,肯定有很多人要反驳我。之前有一个音乐家听我讲庄子,就反驳我,她说像这样的观点,还有音乐家吗?庄子会这样回答你:“有音乐,没有音乐家。”

做音乐家当然很好,但庄子的意思是,我们的初心是什么?是音乐。音乐是什么?在心为志,发言为声。音乐是用来表达内心感情的,它本来不是一个职业,更不是一个人一辈子必须从事的职业。如果从事了,也别偏执。喜欢音乐的初衷就是喜欢,就是热爱。一旦你成名成家了,就难免为名为利而做这件事了。排得满满的演出真的是你需要的吗?听到大家掌声雷动真的是你弹琴的目的吗?

庄子说,即便你热爱一样东西,也未必要把它做成功。即便你做成功了,也未必要做一辈子。庄子只是提供了另一个角度,他关心的不是你是否成名成家,是否丰富了这个时代的文化,而是你的内心是否自由。

3

陶渊明擅长弹琴,但他家挂了一个无弦琴。他说:“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意思我理解弹琴是怎么回事,干吗一定要弹好呢?随便抚弄几下,寄托心境,调节一下自己的感情与情绪就好了。

庄子也说:“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意思就是说,你得用到生活中来,音乐也好,哲学也好,它的本质并不是个专业,而是生活,渗透到生活中,流溢出来,让人充实、美好,这就是才华,这就是文化的根本。

文化不是表演给人看的,文化是生活方式,是一个人取悦自己、安顿心灵、美化生活、陶冶情操的方式。

如果你在某个领域成为独孤求败了,那就看看别的山头。生命不是只有一个主干,长到云霄,而是枝枝叶叶都齐备了才是一棵参天大树。当我们把热爱变成专业,把专业变成事业,把事业变成名利,就不快乐了。

我们要做天下第一,做自己领域的第一,标准在哪里呢?标准是谁定的呢?其实成功只是各自把上天赋予的禀赋发挥出来了而已。庄子说:“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往小了比,有比动物身上的毫毛还小的;往大了比,泰山也不算大;与短命的比,夭折的孩子不算短命,还有很多生物只能活一天,像庄子之前说的朝生暮死的“朝菌”;与长寿的比,活了八百年的彭祖也不算什么,还有活几千年的树呢。因此,你只是与一部分这个领域中的人比,感觉自己特别成功,特别有成就,比得自己很累,拼得自己很辛苦。

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地虽在我先,但没有我时,天地于我没有意义,就是后来王阳明说的“心外无物”。

我出生时,天地与我才产生了关联。从物理上说,天地先我生;从哲学上说,天地与我同时生。这是就意义而言,我未生时,天地于我没什么意义。万物与我是一体的,因为最初肯定是一个东西,生出了万物。万物息息相通,都在一个体系中。庄子说,如果你感受到这个层次了,就不会与人比了,更不会为了与人比出个第一,一辈子被自己热爱的东西所累。

成功没有标准,标准是人定的,譬如你要赚多少钱,要上什么样的大学,要有房有车、有儿有女,这些都未必是你想要的,都是众人定出的标准。成功的标准就是大多数人希望这样。但我们每个人是独立的个体,你是少数,不代表你不对,而是代表你独特。

4

庄子讲过一段王倪与啮缺的对话,王倪是老师,啮缺是学生,他们都是古代得道的隐士,被列入《高士传》。

学生问老师:“子知物之所同是乎?”你知道事物有共同的标准吗?老师说:“吾恶乎知之!”我怎么知道呢!啮缺很不解,继续问:“子知子之所不知邪?”你知道你所不知道的吗?王倪说:“我怎么知道呢!”学生更困惑了,又问:“然则物无知邪?”王倪又给了同样的回答:“吾恶乎知之!”这个学生该多么绝望啊。这就是著名的“三问三不知”的故事。

老师说,我哪里知道有什么标准。这是反问,意思是事物没什么标准,没有一个尺子可以量所有的事物。但并不意味着事物没有标准,只不过这个标准是人为设定的,大多数人定的,社会约定俗成的。没有标准,我们如何评判事物呢?这就是个问题了。老师没有直接回答他的任何一个问题,为什么呢?王倪说:“你何以知道我所说的‘知就不是‘不知呢?你何以知道我所说的‘不知就不是‘知呢?”也就是说,告诉你答案是没有用的,我说的“知”只是我“知”的界限,还有比我更“知”的;我说的“不知”是我对“知”有更高的要求,不代表真的“不知”。

老师很聪明,不给答案,但举了下面几个非常生动的例子。

老师问:“人睡在潮湿的地方,腰就会疼痛或坏死,泥鳅会这样吗?”这个发问很了不起,我小时候经常吃泥鳅,从没想过这个问题。庄子用生活中活生生的例子来发问,泥鳅本来就生活在水中,它会腰疼吗?他接着说:“人如果住在树上就会惴惴不安,猿猴会这样吗?”泥鳅睡在泥里,猴子睡在树上,人睡在床上,你能说清楚,这三种哪个是好的住处呢?哪有什么标准,分明就是因人而异。

老师又问:“人喜欢吃家畜的肉,麋鹿喜欢吃美草,蜈蚣喜欢吃小蛇,猫头鹰和乌鸦喜欢吃老鼠,这四类动物谁知道哪个算是美味呢?”小时候我在农村,每天要割猪草喂猪,把草用铡刀铡得细细的,再拌上点麸皮,猪吃得特别香,呱唧呱唧的,还互相抢。我在旁边看着就不理解,我还拿一根草放嘴里吃试试,发现一点也不好吃。可见,好吃不好吃,也是没有标准的。

下面的例子就从动物过渡到人了。老师问:“猿与猵狙作配偶,麋与鹿交合,泥鳅与鱼同游。毛嫱与丽姬,人皆以为美,但是鱼见了就潜入水底,鸟见了就飞向高处,麋鹿见了就头也不回地走开,这四种动物谁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美色呢?”“猿”是猴子的一种,猴子有猿、猴等好几种,类似牛有黄牛、水牛的分别一样。猴子里头有一种猴,以“猵狙”为雌。“麋”和“鹿”没有父母、兄弟、姐妹的分别,互相交配。“鱼”与“泥鳅”做好朋友,甚至它们互相交配。毛嫱是越王的小妾,丽姬是晋王的宠妃,都是当时的大美女。但是鱼见到就吓跑了,鸟见到也飞了,它们并不觉得美,而是觉得吓人。你让某美女站在河边,鱼儿会说:“你怎么长成这个样子?脚太大,身太长,还一头的黑毛!”鱼儿理都不理你就跑了。你的美折服不了它。

老师这几个反问非常漂亮,这样的问答方式效果非常好。最好的回答就是提出更难的问题。他举例子当然是为了说明人的问题,一切标准都是人为制定的,别被它框住。

【来源】林光华,《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08月版。

【阅读导引】作者认为,今天看似物质上狂欢,信息上自由,其实现代人有太多的焦虑、太多的悲苦、太多的压力,这些都被一个寸步不离的手机深深地掩盖起来了。人很难形成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开阔的思维格局,宽广的心怀胸襟,去面对日益更新、极速运转的现实生活,真的是坠入了庄子所说的“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齐物论》)的境地。我们不是需要慢生活,而是需要真实的生活。我们不是需要静下来,而是需要无为而无不为,拎起一条生活的主线,一往情深地、乐此不疲地走下去。再多的事,也因为你的心魂守一而变得从容、简单和有趣。本书立足学术,面对现实,针对工业化与信息化时代的焦虑、困顿、颓丧等实际生活处境与心灵生态,系统讲解了《庄子》内七篇,引领我们通过自省与批判,解除外在的尺子;通過修身与功夫,解除内在的尺子,身心合一,万物一体,合乎大道而能游刃有余。

猜你喜欢
弹琴尺子泥鳅
泥鳅笼
捉泥鳅
弹琴换牛
弹琴蛙
小蟋蟀
小水滴
会叫的泥鳅
时钟就是尺子圈
尺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