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因子分析的流通业发展水平测度及收敛性分析

2020-05-06 20:51黄锐
山西能源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因子分析

黄锐

【摘 要】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对2005-2017年我国流通业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以泰尔指数及其分解指标对流通业发展水平的收敛问题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5-2017年我国流通业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区域差异,但是相对较小;流通业发展水平的收敛趋势明显,区域间流通水平差异的缩小是总体差异收敛的主要原因;此外,东西部地区内部差异缩小对总体差异的收敛具有重要积极作用。因此,要进一步优化流通资源的空间配置结构,提高流通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区域间流通业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因子分析;流通业发展水平;泰尔指数

【中图分类号】 F7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4102(2020)02-0071-04

一、引言

我国区域发展的异质性问题较为突出,流通业的市场需求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从流通业的行业构成来看,零售、批发等各行业的空间分布存在一定的地域特殊性,相关研究对流通业发展水平的收敛性问题也较为关注,例如,任保平构建了流通业发展的多维评价指数,分别从流通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外部影响与自身发展水平三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价,认为流通业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差距。齐云英从文化、社会、政治环境等多个方面分析了流通业发展差距的成因,主张从流通体系建设、区域交流合作与对外开放水平等方面提升欠发达地区的流通水平,从而缩小区域间的流通水平差距。陶婷婷、杨静在研究中指出,流通业的发展主要受到资本与技术的影响,不同地区的基础环境差异导致了流动业发展水平差距的形成,技术水平提升对流通业发展差距缩小的影响最大。于丞基于因子分析从流通规模与增长速度两方面构建了流通业发展的评价模型,认为我国流通业发展水平不仅存在显著的省际差异,还表现出较大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的流通水平明显偏高。俞彤晖从效率、规模与潜力三方面对流通产业的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并且对省际间流通产业水平的基尼系数进行了测度,认为省际间差距仍然在不断扩大,没有出现显著的收敛趋势。牛洁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商贸流通水平进行了比较,认为东中西各地区的流通水平差距显著存在,并且呈现出扩大趋势,而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包括文化、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本文拟在以往研究基础上进行如下拓展:首先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流通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其次在流通业综合水平测度的基础上借助泰尔指数方面对我国流通业发展水平的收敛性进行分析,同时借助其分解指数分析影响流通业发展水平收敛性的区域因素。

二、研究方法与流通业指标体系构建

(一)研究方法

1.因子分析方法

流通业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众多,仅从自身的发展情况来看,现有研究主要是从其经济贡献、行业规模等方面进行相应的指标选取,但是单一性指标的解释力度相对较低,也难以全面反映流通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因此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综合评价,因子分析的基本原理即通过对具有共同特征的变量进行降维处理,进而得到具有综合解释力度的一个或多个公共因子,以公共因子反映原有变量的信息量,这一过程在保障变量的解释力度的同时也减少了变量数量,能够更简洁、直观地反映出相应指标的变化情况。其基本模型形式如下:

(二)流通业评价指标体系

本文构建了如表1所示的流通业指标评价体系。

如表1所示,本文分别从经济总量、发展规模与发展潜力三个维度对流通业发展水平的指标进行筛选,共选取了社会消費品零售总额、流通业固定资产等5个指标作为各维度的代理变量,其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能够综合概括零售、批发等流通业四大主要部门的经济产出总量;就业人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流通业的就业吸纳能力,这一指标与企业的数量、固定资产通常存在着协同增长的过程,三者在衡量流通业发展规模方面具有较高的解释力,在李飞等人的研究中也采用上述指标进行衡量。企业所得税的多少反映的是流通业的经济贡献力度,也是衡量企业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

三、流通业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

(一)因子分析适宜性检验

首先对各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通常情况下,各变量只有在满足两两相关的前提下才适合做因子分析,对于部分相关性不高的指标需要给予剔除,表2为相关分析结果。

由表2可知,各变量存在着两两相关性,继续采用KMO与Bartlett球形检验对各项指标因子分析的适切性进行检验,表3为检验结果。

由表3可知,流通业各项指标因子分析的KMO值为0.812,意味着各指标的相关性较强,并且卡方检验也在1%水平上显著,说明各指标适合做因子分析。

(二)流通业发展水平的公因子提取

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流通业各项指标的公因子进行提取,一般而言,公因子的解释力度在60%以上即可作为原有指标的代理变量,表4为因子分析提取结果。

由表4可知,研究选取的5个指标在经过因子分析后共提取了一个公因子,该公因子对原有指标的解释力度达到了80.026%,明显高出60%的临界值,说明该公因子具有较高的解释力度,能够充分反映原始5项指标的信息量。表5给出了各指标的成分矩阵与得分系数。

从成分矩阵情况里看,各项指标对流通业发展水平均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按照影响力度可以排序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就业人口>企业数量>企业所得税>固定资产,根据得分系数可以将流通业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模型表达如下:

根据因子分析结果可以得到反映流通业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值,由于部分评价值为负数,为了便于后续分析,本文将各评价值加以归一化处理,表6为流通业发展水平公因子归一化后的均值统计结果:

由表6可知,2005-2017年全国与各地区的流通业发展水平总体上在不断上升,根据归一化后的数值大小,可以将各地区的流通业发展水平基本排序为东部>全国>中部>西部,这一结果初步说明了我国流通业的发展存在着一定的区域差异,尤以东部地区的发展水平最高,西部最低,并且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四、流通业发展水平的收敛性分析

根据公式(2)-(7)对我国流通业发展水平的泰尔指数进行测度,表7给出了全国与东、中、西三地区的泰尔指数变化情况。

由表7可知,2005-2017年全国流通业发展水平的泰尔指数一直在0.05以下,说明流通业的省际差异相对较小,从泰尔指数数值的时序变化里看,总体上呈现出波动缩小的变化趋势,2017年较2005年下降了2.4个百分点;但是,具体来看各时期的数值大小可以发现,泰尔指数在2005-2012年的缩小趋势更为明显,这一时期的泰尔指数缩小幅度达到了2个百分点,2012年后泰尔指数基本上进入了稳定状态,在2016年出现了短期反弹,这一结果说明2005-2012年我国省级层面的流通业发展水平存在明显的收敛趋势,在2012年后收敛速度放缓,并且存在着不稳定的变化状态。具体来看各地区的情况,东部地区的泰尔指数明显偏高,仅在2016年处于0.05以下,其他时期均处于0.05以上,从变化趋势来看,东部泰尔指数呈现出明显的多阶段变化,2005-2008年在不断上升,2008-2009年出现了急剧下降,2009年后进入了相对平缓的下降过程,在2016年达到了样本期的最小值,较2005年下降了7个百分点,2017年又出现了小幅反弹。中部地区的泰尔指数处于较低水平,样本期内一直保持在0.03以下,不过从变化趋势来看,中部泰尔指数的上升趋势较为明显,2005-2011年的波动变化较为频繁,2011年后出现了快速上升,在2015年达到了最大值,2016-2017年尽管有所下降,但是仍然保持在0.02以上。西部地区的泰尔指数以2012年为节点可以分为两个变化阶段,2005-2011年泰尔指数明显较高,一直保持在0.1以上,2012-2017年泰尔指数相对较低,一直在0.04以下,西部的泰尔指数一直呈现出快速下降的趋势,在各地区的下降幅度也最为明显。从这一结果可知,2005-2017年我各地区流通业发展水平的内部差异存在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即各地区的收敛趋势存在着较大差异,西部地区的收敛趋势最为明显,东部次之,中部地区则呈现出发散趋势。

五、研究结论

流通业是联结居民消费与生产的中间产业部门,提升流通业发展水平对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2005-2017年我国流通业的发展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并借助泰尔指数实证检验了流通业发展水平的时期收敛与影响因素,主要得出以下结论:2005-2107年我国流通业发展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区域差距,但是差距相对较小;流通业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收敛趋势,其收敛过程主要受到区域间差异的影响,并且东西部地区的内部差异缩小也是其收敛现象的重要原因。从推动流通业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根据上述结论主要得到如下政策启示:一是要加大对西部地区流通资源的倾斜力度,西部流通业发展的内部差异相对较高,改善区域内部资源配置的失衡问题对全国总体差异的缩小具有重要意义,尤其要重视对偏远、民族地区的资源投入力度,改善区域内部的市场供需环境,提高区域内部的整体流通水平;二是要提高东部各省区的流通资源配置结构,鼓励流通部门内部的技术革新,提高流通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提高流通水平的同时促进省际差异的缩小。

【参考文献】

[1]任保平,王辛欣.商贸流通业地区发展差距评价[J].社会科学研究,2011(02):45-50.

[2]齐云英.我国商贸流通业区域差异性分析[J].商业时代,2014(32):4-5.

[3]陶婷婷,杨静.基于收敛性视角的流通产业区域发展差距影响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9(11):154-157.

[4]于丞.我国商贸流通业区域差距与协调发展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18(04):8-10.

[5]俞彤晖.中国流通产业发展水平测度及其空间分布动态演进[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5(03):54-58.

[6]牛潔.我国地域性商贸流通业发展差距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08):34-36.

[7]李飞,刘明葳.中国商品流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3):12-17.

猜你喜欢
因子分析
基于GPS数据的旅游时空行为评价研究
中国创业板生物制药类上市公司成长性评价体系实证研究
中国各地区主要空气污染物结构的因子分析
我国31省城镇居民消费水平(2007)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二胎概念股投资价值分析
基于主导产业视角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识别以及实证研究
基于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程度的实证分析
山东省县域经济发展评价研究
实证分析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
京津冀一体化下物流网络节点城市选址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