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组织力凝聚“绿色”振兴力
——大连市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综述

2020-05-07 05:19
共产党员(辽宁) 2020年8期
关键词:大连市第一书记村级

近年来,大连市委坚持以组织振兴为龙头,推动村屯筑垒与乡村发展同向发力,提高素质与强化保障同步前行,有效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全力推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发展。

强化党建引领形成乡村振兴“聚合力”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一项系统工程,大连市各级党组织凝聚起广大党员群众的无穷智慧和磅礴力量,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坚持以上率下,形成鲜明导向。大连市委坚持把党建“主业”与乡村振兴“主责”相统一,聚焦重点难点,集中攻坚克难,切实把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发展的实效。2019年,辽宁省委常委、大连市委书记谭作钧将“抓党建促扶贫攻坚促乡村振兴”作为“1号工程”重点推进,年内多次深入涉农区、县(市),调研工作进展,协调解决问题,年底,高标准形成调研报告报省委,有效带动全市各级党组织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健康有序推进。

发挥组织优势,形成工作合力。大连市委组织部充分发挥职能优势,牵头市农业农村局、市财政局,联合研究制定《关于坚持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通知》 《大连市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财政奖补资金管理办法》等文件,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提供一揽子政策支撑,规范资金管理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市级财政给予每村不低于50万元扶持资金帮助空壳村“脱壳”基础上,从市管清理收缴党费中拿出1500万元建立“抓党建促扶贫攻坚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各区市县同步出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配套文件,确保中央和省市政策落实到位,资金配套到位,形成全市“一盘棋”。

强化督查指导,坚持靠前指挥。大连市委组织部会同多部门组成调研督查组,深入涉农地区乡镇和村进行调研指导,现场解决问题,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推动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落实见效。市委组织部专门成立由部局领导带队的5个督导组,采取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等方式,对乡村干部、第一书记履职尽责和基层党组织建设、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等情况进行专项督查,原汁原味反馈发现的问题,全程跟踪整改落实,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指出、及时纠偏、及时帮助解决。

层层压实责任,确保落实到位。大连市在涉农区市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中聚焦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实效,因地制宜、分类量化考核权重;年底,根据调研督查情况和各地区整体工作推进情况,对各涉农区市县进行量化打分,并拉开档次。在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中突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对综合评价等次未达到“好”的,其年度考核不得评定为“优秀”等次,倒逼职责履行到位。

建强基层组织筑牢乡村振兴“主阵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坚强有力的党组织,如今已经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主引擎”。大连市委坚持从一线支部抓起,“抓两头、带中间”,全面激发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活力”,进一步夯实党在农村地区的执政根基。

实施“村屯筑垒”工程,全面提升标准化规范化水平。大连市委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村党组织建设的若干指导意见》,严格落实“组织生活八项制度”,明确细化“三会一课”等16项基层党支部日常工作,规范建立“三册两簿三台账”,确保党支部档案齐全、工作规范。深入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大学习、大检查、大规范、大提升”活动,组织各基层党组织逐条对照《条例》要求,着眼补齐短板,建立整改落实“三个清单”,以问题整改促进村党组织建设质量的提升。从2016年开始,持续开展村党组织星级评定,形成村党组织评星定级、晋位升级的动态管理机制。坚持抓点带面,实施党支部规范化建设示范点创建“十百千”工程,命名表彰78个市级示范点,树立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标杆。

集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为进一步巩固近年来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成果,2019年,大连市专门下发工作方案,对近三年来列入软弱涣散党组织整顿范围的313个村进行“回头看”,逐一分析研判,完善区、县(市) 领导包保制度,发挥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作用,实行“一村一策”“一村一队”,细化整改措施,防止“反弹回潮”。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期间,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大连市以农村领域为重点,针对存在的村干部受过刑事处罚、黑恶势力干扰侵蚀、宗教势力渗透蔓延、信访矛盾突出、村党组织书记不胜任不尽职等5类问题开展专项整治。由县级领导班子成员带队,走遍全市所有行政村,共排查出软弱涣散村115个。通过采取“四个一”举措、“一村一策”等措施,有效推动整改落实。对照省委组织部“四个是否”的标准要求,115个软弱涣散村全部整顿完毕。

大连瓦房店市阎店乡杨店村第一书记王泽华(右)在田间地头走访调研

优化组织设置,将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大连市紧紧围绕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乡村中心工作,不断强化基层支部政治功能、服务功能,把农村基层党建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在动力。建立“党组织+”运行模式,助力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在强化组织功能中实现乡村振兴。根据不同的产业特点,建立以党组织为核心、以相关产业为龙头的多种运行模式,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形成“上联行业、下联农户”的工作格局。近年来,依托大樱桃、反季水果等特色农业产业支撑,建立“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等特色产业支部,基层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带领农村农民增收致富。例如,旅顺口区坚持以支部为引领,开展“党建强社、服务惠民”农民专业合作社红色堡垒工程,建立了联结60多个村、覆盖9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党建示范带,2万余户农户直接受益,社员年人均收入达3.3万余元。

提升干部素质培育乡村振兴“领头雁”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有坚强有力的村党组织作为保障。加强村干部能力素质提升,是增强村党组织组织力、提高村班子战斗力的关键。大连市注重把思想政治建设作为根本,大力实施村党组织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不断提高村党组织领导和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能力。

扎实开展党内教育,着力提升政治素质。大连市始终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作为涉农地区各级党组织培训的首要内容,加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学习贯彻,增强农村党员干部“四个意识”;坚持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基本单元,结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引导农村党员干部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传递到农村的每个角落,坚定党员群众“四个自信”。

在农产品大集上,第一书记纷纷为所在村的农产品“代言”

点面结合全员覆盖,不断强化综合素质。大连市每年按照“上下互补、全员参训”原则,市县两级分层组织村党组织书记轮训,内容涵盖党务知识、农村经济、综治维稳等各个方面,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综合素质。改变“填鸭灌输”和“抽象说教”模式,建立基层党建理论与实践师资人才库、党员思想教育基地,通过组织精品党课评选巡讲、送教下乡、“书记讲给书记听”等形式,增强教育培训的吸引力和实效性。充分发挥“双一百双十佳”典型带动作用,对百名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和百名致富能手,建立“一帮一、一帮多”帮扶机制,手把手帮助规范村党组织建设,发展集体经济,提升治理水平;对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和优秀助农企业,进一步强化示范作用,扩大帮扶范围,提升帮扶成效。

坚持“讲、学、做”融合,有效提升致富能力。大连市始终把提升农村党员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作为培训的重中之重,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市县乡每年举办各类致富技能培训班100余个班次,不断提高“双带”能力。大连市委组织部会同市农业农村局举办2019年度村党组织书记、驻村第一书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培训示范班,全市所有集体经济空壳村、低收入村和部分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书记、第一书记共400余人参训,采取“培训+洽谈”的形式,发动各界力量,邀请100余家涉农企业单位,现场与村书记、第一书记开展项目洽谈对接,使农村党员干部“思想有站位、工作有激情、手里有项目”。通过现场对接,实现现场见面洽谈1200余人次,达成合作意向463个,重点商定项目265个。

加强驻村帮扶壮大乡村振兴“生力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激励各类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大施所能、大展才华、大显身手,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2018年,大连市从市县两级选派了1024名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2019年,省市县三级机关、企事业单位选派了154名干部到大连市各乡镇工作。为突出工作重点,大连市把省、市选派的360名干部全部选派到空壳村、低收入村及所属乡镇,重点抓好低收入村、集体经济薄弱村、空壳村的脱贫摘帽工作,助力乡村振兴。

汇聚社会资源,搭建“一团队两清单一平台”。大连市委组织部联合市农业农村局、市科技局、市科协等部门,从全市农业技术人才中遴选100名技术骨干,组建“农业专家团队”,与选派干部有效对接,为其提供樱桃种植、水产养殖、农产品网络营销、旅游管理等近百个种类的技术支持。积极创建“农村发展需求项目”清单、“全市社会资源项目”清单,组织全市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实施“爱心助农行动”,确定社会资源项目110个。开发建设“初心惠农365”平台,有效实现“搭建一个工作平台、推动百个项目落地、引导万人共同参与”的目标,形成全社会关注乡村发展、共同助力乡村振兴的良好态势。

探索“城乡‘联姻’、互惠扶贫”新模式。大连市坚持拓宽渠道,架设农产品进城销售“天桥”,发挥“红色物业、企业”作用,组织农产品“进城市小区、进商业步行街、进餐饮后厨、进学校食堂”等系列初心惠农活动,签约300余万元产销协议,探索新模式,解决农民“卖菜难”问题。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时期,指导市物业协会、亿达物业公司开办“第一书记的店”,以第一书记为媒介,通过城乡直通直购、红色物业直接配送、加强消毒防疫,把新鲜优质的农产品直供给城市居民,因没有中间环节,所有农产品售价都比市场价低30%至40%,日均销售1.5万余斤,降低了群众因聚集而造成疫情传播的风险,有效解决了城市里蔬菜价格高、村民的农产品卖不出去等现实民生问题。

农业合作社的优质农产品进军夏季达沃斯,获得外国客商的一致好评

及时总结经验,强化典型引领。大连市不断发现和总结驻村第一书记在实践中探索出的工作经验,评选“十佳工作法”和“十佳第一书记”。通过层层推荐,全市从党建引领、资源开发、产业发展、扶贫帮困等不同方面,遴选出“党建+村办企业”双引擎工作法、主动发展+援建帮扶“1234”工作法、“四点一线”引领产业发展工作法、“新奇特菜品”创收致富工作法、“支部+农家乐民宿”工作法、微信社交促销工作法、“支部+合作社+电商”工作法、“一核三化”促发展工作法、“打井开源”工作法、肉牛养殖项目扶贫工作法等乡村振兴“十佳工作法”,为第一书记提供了“活教材”,带动全市选派到乡村工作干部不断探索创新,有效提升了全市驻村第一书记助力乡村振兴的工作水平。2019年,大连市选派干部充分结合村情,累计制订“一村一策”乡村发展规划945份,引进或培育产业项目569个,争取产业项目发展资金1.6亿元,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410个,引进合作企业166家,引入企业投资金额2.3亿元,全市村集体收入较上年度增加4578.3万元,化解村集体债务5793.9万元。

增强激励保障激发乡村振兴“新活力”

大连市委不断加大基层保障力度,坚持人往基层走、钱向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以坚强有力的保障推动乡村振兴发展。

加大基层干部激励力度。注重调动乡村干部工作积极性,研究制定《大连市鼓励乡镇经济发展激励乡镇干部担当作为若干措施》,从财政支持、政府奖励、补贴保障、重用提拔等10个方面,拿出务实举措激励基层干部干事创业。拿出100个事业编和21个公务员岗位,面向全市村(社区)书记定向招录,打通基层干部晋升渠道,有效激励乡村干部奋发向上,干事创业。

提升村级基础保障水平。大连市委在落实好省委《关于加强村“两委”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市县两级基础保障力度,会同人社、民政、财政等部门,研究将村干部报酬和村办公经费的标准进一步提高,解决基层保障不足的问题;研究村干部保险保障政策,解决村干部保障不够的问题;研究创新开展人才返乡计划,解决村干部后备力量不足、农村党员老龄化问题,通过采取有力措施,大连市基层基础保障水平逐年提升。2019年,全市平均每村村干部报酬支出达16.95万元,平均每村办公经费支出达7.77万元,平均每村党建经费支出达3.07万元,各项支出逐年递增,基础保障力度不断加大。

提升村党组织硬件保障水平。在全面达到全省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标准的基础上,大连市按照每个村级活动场所500平方米以上的建设标准,全力推动村级活动场所提质增效。目前,已有805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面积达到500平方米。大连市还制定出台《大连市社区规范化建设标准》,按照“一场九室二市”的要求,对村级组织办公场所的面积、功能设置、软硬件设施等进行了规范。制作“一线筑垒”工程系列挂图,统一规范支部活动阵地的党建标志,使每个阵地都有一面制式党旗、有一套党建制度、有一批党建宣传挂图等。加强监督检查,规范阵地管理使用,村级活动场所在民主管理、服务群众、教育培训、矛盾调解等方面充分发挥“堡垒”作用。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大连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将勇挑重担、冲锋在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推进全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征程中,交出让党和人民满意的答卷。

猜你喜欢
大连市第一书记村级
民政部等16部门:到2025年村级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超80%
村级义务消防队值得一试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论述”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吴堡给“硬邦人”干事舞台
半夜响起敲门声
Comparison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family culture
Study on the autonomous learning of English listeningusing American TV series
有的病倒“文字堆”,有的陷进“项目堆” 第一书记怎么避免“能力尴尬”
能寻下好产业,看得见恓惶人——蒲城依托“村级社”破解“空壳村”
驻村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