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战役

2020-05-07 11:11
发明与创新 2020年9期
关键词:新冠病毒疫情

病毒肆虐,疫情凶猛,抢救生命,刻不容缓,一场与新型冠状病毒(下称“新冠病毒”)的战争正在全国打响。

钟南山、李兰娟、王辰、黄璐琦、张伯礼、陈薇、乔杰、仝小林等10 位院士集结团队齐聚湖北;

全国4 万多名支援湖北医务工作者中,重症医学科、感染科、呼吸科、心血管科和麻醉科的专家超过1.5 万人;

……

捷报频传,截至2 月下旬,全国多地连续数日保持确诊病例“零新增”,治愈率不断提升、病死率逐渐降低……

没有一个寒冬不可逾越,没有一场疫情不能战胜!

在这场疫情大考中,中国用实际行动为世界防疫提供了“中国答卷”样本。

高擎利剑驱疫魔

人类同疾病较量,最有力的武器就是科学技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科研、临床、防控一线相互协同,产学研各方紧密配合,一系列科研成果迅速在疫情防控第一线投入应用,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了强大科技支撑。

临床救治:集智聚力竭力挽救患者生命

新冠病毒汹汹而至,让人措手不及。没有特效药物,也没有任何疫苗,但并不意味着只能坐以待毙。对战新冠病毒,持续增加的治愈率给出了“可治”的答案,随着临床实践的逐步开展,多种药物和疗法正在临床抗疫一线发挥效力。

有效药走进临床,阶段效果渐显

2 月5 日,Cell Research发表我国学者的论文《伦地西韦和磷酸氯喹在体外有效抑制新型冠状病毒》,论文中提到研究团队对7 种化合物进行了体外试验,从对细胞的毒性(安全性)、对病毒的抑制作用(有效性)等方面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显示均有效果。其中包括磷酸氯喹、伦地西韦(瑞德西韦)、法匹拉韦。

“这7 种只是我们目前检测出结果的第一批化合物。”国家应急防控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钟武说,“我们已经送筛120 种化合物,未来还会有第二批、第三批…… ”

该中心构建了针对冠状病毒有效的广谱抗病毒化合物库,包含约50 000 个化合物。“前期研究中,我们基于冠状病毒的靶点、机制以及化学相似性对化合物库进行了虚拟筛选,命中潜在活性化合物大概5000 个。”钟武说,“针对此次的新冠病毒,我们又在普通冠状病毒的细胞模型上对5000 个候选化合物进行评估筛选,从中挑选了120 种对普通冠状病毒具有高活性的化合物开展对新冠病毒的体外评价。”

50 000、5000、120、7,这组严谨的、体现筛选顺序的递减数字,持续传递出战胜病毒的希望,让研究人员和决策者们的信心不断增强。

磷酸氯喹的临床试验在中国多地开展,它是治疗疟疾的老药,尽管目前它的抗病毒机理还没有阐述得特别清楚,但越来越多的患者因为它走出医院。

体外实验显示,磷酸氯喹对新冠病毒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和安全性。科研攻关组组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开展了19 例患者的磷酸氯喹治疗试验,所有患者临床症状缓解或好转,17例患者核酸检测转阴,并有2 人出院、1 人达到解除隔离和出院标准。基于良好治疗效果,科研攻关组将推动北京、广东等地进一步扩大磷酸氯喹临床试验病例。

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研究员裴端卿介绍,基于这些结果,他们即将在疫情比较严重的湖北省荆州市启动进一步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

“法匹拉韦之前是一种抗流感药物,我们在塞拉利昂做过治疗埃博拉出血热的临床试验,它展现出很好的效果。”钟武说,法匹拉韦是上市药物,兼顾安全性、有效性、质量保障和可及性方面。

科研攻关组组织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开展了临床研究,入组26 例,其中普通型25 例,重型/危重型1 例。目前看法匹拉韦尚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患者依从性好;对发热患者退热作用较好,服药后两天内退热率达72%;3 天内肺部影像学好转率38%,6 天内肺部影像学好转率70%。基于上述良好治疗效果,科研攻关组拟向医疗救治组报送临床试验结果。

2 月26 日,在武汉江夏方舱医院的“流动应急智能中药房”里,工作人员准备制药(新华社 沈伯韩 摄)

另一种还未上市的新药伦地西韦在体外细胞实验中显示了很好的抑制新冠病毒的能力,在科技部、国家卫健委、国家药监局等多部门支持下,抗病毒药物伦地西韦已完成临床试验的注册审批工作。

2 月5 日,呼吸与危重症医学专家王辰院士、曹彬教授团队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宣布启动伦地西韦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研究。该试验将入组761 例患者,其中轻、中症患者308 例,重症患者453 例。曹彬表示,这项研究将严格执行随机双盲试验,以评价伦地西韦对新冠肺炎的疗效和安全性。

3种疗法“晒”出临床试验效果

重症出重拳。随着生物医疗技术的进步,科研团队不断探索全新的治疗方法,针对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寻找有效治疗方案。

细胞治疗技术近年来突飞猛进,我国在该领域处于国际领跑地位。科研团队正在探索通过干细胞治疗技术提供更前沿、更有效的应对方案。2 月1 日,科技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与中科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创新研究院的专家进行了专题座谈。中科院院士周琪介绍,CAStem 新型细胞药物前期在治疗严重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动物实验中,小鼠的生存率明显提高。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正在进行临床观察和评价。

据介绍,干细胞科技攻关组已组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开展CAStem 的临床试验,初步显示安全有效。已有1 例重症患者进行干细胞治疗后各项生命体征平稳,核酸反应已达到出院标准。

“对于危重症病人的救治,干细胞治疗能发挥一些作用。”项目负责人介绍,从影像显示能看到显著改变,肺部的炎症被吸收,呼吸症状的体征,包括呼吸系统的指标改善也非常明显。

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王福生院士团队联合包括武汉市金银潭医院、天津市海河医院等单位开展了一项名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2019 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临床研究,招募20 名患者测试间充质干细胞的治疗方案。

据了解,还有其他单位科技攻关团队开展干细胞用于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治疗。这些方案主要通过抑制免疫系统过度激活、控制肺部急性炎症反应、减少肺纤维化的发生以及促进内源性修复等机制发挥作用,对于缓解呼吸窘迫症状、抑制肺部急性炎症进展将发挥积极作用,与其他治疗技术或药物协同,有望为重症患者“力挽狂澜”。

以中医药为主的中西医结合方法在防治新冠肺炎中也正在取得疗效。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纳入国家卫健委第三版诊疗方案,并在之后几版不断完善。第五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专门设置了中医治疗内容,针对医学观察期、临床治疗期和恢复期列出了中医诊疗方案。

湖北还以方舱医院为重点,推动中医药全面参与治疗。16 个方舱医院同步配送中药汤剂和金花清感颗粒等4 种中成药,中药使用率99.93%,14 家定点医疗机构的重症、危重症患者中也强化中医药全程参与,患者发烧、乏力、咳嗽等症状和影像学表现均明显改善。

此外,在缺乏疫苗和特效药的前提下,康复患者的血浆是临床特异性治疗最可及的资源。1 月31 日,科技部下发了《关于请协助采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康复者血液样本的函》。在抗疫一线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研究员陈薇呼吁:应当从立法层面要求康复者在知情同意、符合伦理、身体情况允许的前提下捐献宝贵的血浆,用于他人的急救。

截至2 月中旬,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公司抗新冠病毒特异性灭活治疗用血浆研发进展顺利,已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等开展11 例重症患者的治疗,无明显不良反应,第1 例病人经3 天的治疗病情有明显好转,将加快入组更多病例临床应用。目前血浆灭菌设备已协调解决,为扩大特免血浆制备能力提供了设备保障。

据了解,在SARS 时期,恢复期患者血浆治疗方法对高危暴露人群产生了重要的保护作用。

解剖遗体:向科学要答案

2 月16 日凌晨3 点50 分,全国首例新冠肺炎患者遗体解剖工作在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顺利结束,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病理学教授刘良及其团队完成,14 小时后,他们又完成了第2 例遗体解剖工作。

“临床上如果想更好地治疗这些重症、危重症患者,需要对发病机制、患者身体状况有更多了解,这需要基础研究跟上,就是尸检和病理报告。”武汉市肺科医院ICU 主任胡明时说。

2003 年SARS 暴发后,病原体最初被认为是破坏力并不大的“衣原体”,但患者病情重、死亡率高,应用抗生素无效。南方医科大学病理学教授丁彦青完成首例SARS 死者解剖后,结合当时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进行的4 例尸检结果,综合判断病原体应为“病毒”,这为SARS 治疗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病理诊断是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丁彦青说,病理学界内部早在春节前后就开始在微信朋友圈呼吁“做病例尸检”。1 月29 日,中科院院士、陆军军医大学病理研究所所长卞修武就向中国疾控中心发出了《关于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死亡病例尸检工作的建议》,当天国家卫健委通报全国确诊病例7711 例,累计死亡170 例。

新冠肺炎在临床治疗过程中有许多问题还未得到科学解释。为什么上呼吸道病毒检测阳性远低于下呼吸道?患者肺部“磨玻璃样”病理学改变与其他的病毒性肺炎有何异同?后期病情进展迅速的原因和机制是什么?

新冠肺炎康复者在捐献血浆(图/《河北日报》)

“关于后期病情进展迅速、心脏受损严重,我和卞修武院士讨论过,参照SARS 的病理结果,可能是细胞因子风暴引起的。”丁彦青解释说,2003 年他首次在英国《病理学杂志》上提出“肺和免疫器官是SARS 病毒攻击的主要靶器官”,2006 年再发表“SARS 发病免疫病理机制研究”,提出“促炎症因子”过度表达与SARS 急性肺损伤及全身多器官的损害密切相关,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细胞因子风暴”。当组织细胞受损后,身体产生过度的免疫反应,分泌大量的细胞因子,导致机体组织细胞变性、坏死,血管通透性增强,血液和血浆外渗等。

细胞因子风暴还会引发一氧化氮的大量释放,进一步稀释血液并破坏血管,血压降低,导致组织缺氧、低血压、多器官功能障碍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这些需要一定数量尸体解剖的病理研究,综合分析。” 丁彦青说,与SARS 起病凶猛不同,这次新冠肺炎潜伏期长,早期病症轻,需要选择不同病情的病例,例如治疗一段时间后突然病情加重而死亡的案例,可能会更全面地反映疫情整体情况。

据丁彦青介绍,卞修武已在中部战区医院搭建了符合生物安全保护Ⅲ级标准的“帐篷式”尸体解剖室,为更好地开展新冠肺炎尸体解剖作准备。“我国缺少针对甲类传染病的解剖室,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很紧迫了,新冠病毒之后还将面临什么,我们不知道,但要做好准备,”丁彦青呼吁,“至少一个省要有一间生物安全保护Ⅲ级(BSL -3)尸体解剖实验室。”

检测试剂:跑出中国速度

早诊断,才能早治疗。疫情暴发,检测试剂的需求总是第一位的。通常一款检测试剂产品从研发、审批、生产到上市应用,平均需要3 年时间。但突然其来的疫情,让我国快速启动应急反应,从研发、审批到生产,各环节“加速赛跑”,这在此次疫情防控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019 年12 月30 日,中科院武汉病毒研究所收到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送检的病例标本,连续72 小时攻关,于今年1 月2 日确定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

接力就此展开。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1 月2 日中午接到相关病例标本后,仅用两天就研制出高特异性PCR 检测试剂,1 月7 日又从临床样本中成功分离病毒。1 月10 日,国家公布了新冠病毒全基因组序列。1 月13日至14 日,已有多家公司宣称研发出核酸检测试剂盒。

华大基因在72 小时内完成初步研发,并在 1 月14日正式宣布完成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荧光PCR 法)成品的全部研制工作。华大基因的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是首批获准上市的抗击疫情的检测产品。与此同时,华大智造DNBSEQ-T7 测序系统也同批通过了应急审批。这是一款高通量测序仪,能在20 小时内完成新冠病毒整个检测流程,每次运行样本检测通量可达200 个。紧接着,由华大基因运营的新冠病毒应急检测实验室——“火眼”实验室也在多地高效运行。其中,武汉“火眼”实验室的日检测通量可达2 万人份。

2 月22 日,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病理学教授刘良(右二)与团队成员合影(图/新华社)

圣湘生物研制生产的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核酸快速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图/圣湘生物)

圣湘生物也于1 月14 日成功研制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试剂(PCR-荧光探针法),并于1 月28 日通过国家药监局审批。产品采用“RNA 一步法”技术,适用于不同场景,操作简单,检测耗时短。搭配圣湘生物自主研发的全自动核酸提取仪、移动分子诊断平台,能实现1 人1 机1 日检测样本量达1000 人份以上的高通量检测,最快可在30 分钟出检测结果,实现现场即时检测。

之江生物研发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于1 月24 日通过了上海市医疗器械检测所的检验,成为我国法定检验机构检定合格的首个新冠病毒检测产品。1 月26 日,上述产品通过了国家药监局的审批。 同时,为提升检测精准度,之江生物研发了全自动封闭检测平台,仅需将样本放入仪器,平台便会自行运作。

达安基因在互动平台上透露,截至2 月中旬,其日均试剂盒标准产能已达到20 万人份,后续根据市场需求,产能可以超过50 万人份,核心原料技术均为公司自己所掌握并自主生产。产品获批后,为保证试剂盒供应,相关企业纷纷加紧扩产,到2 月1 日,工信部相关数据显示,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的日产量已经达到了77.3 万人份,约等于当时疑似患病者的40 倍。

在新冠肺炎疫情这场大考中,“中国速度”一刻都不曾松懈,而“核酸检测试剂盒”正在成为它的新名片。

疫苗研发:多技术路线齐头并进

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牵动着每个人的心。疫苗研究是否有突破?何时能问世?是当下人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国家卫健委副主任曾益新透露,我国在疫苗研发上有5 条技术路线在同步开展,包括灭活疫苗、重组基因工程疫苗、用腺病毒作为载体、核酸疫苗(mRNA 疫苗和DNA 疫苗)以及用减毒的流感病毒疫苗作为载体。

传统的灭活疫苗工艺“原汁原味”,是用被杀灭的病毒刺激健康人体内的免疫系统,产生出针对新冠病毒的抗体,达到预防疾病目的。

“灭活疫苗是将新冠病毒培养后,进行灭活和纯化制备成疫苗。灭活疫苗可由整个病毒组成,也可由其裂解片段组成。”国药中生集团总裁杨晓明表示,在面对新发传染病时,灭活疫苗研发的工艺路线比较成熟,各个质量控制点和评价方法明确,规模化生产工艺对接较为容易。

重组蛋白疫苗则更像是用病毒的“人造蜡像(一部分)”,诱导人体产生免疫反应。

重组蛋白疫苗是将新冠病毒的部分功能基因在细胞或微生物中大量表达,经过纯化后制备的疫苗。中科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严景华所在团队负责重组蛋白亚单位疫苗研究,她此前对媒体表示:“团队以前做过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疫苗,效果很好,现在是按照这个模式来进行新冠病毒疫苗的研究。我们正在以小时为单位向前推进,争分夺秒。”

mRNA 疫苗把蛋白合成的部分交给人体,效率更高,是用病毒的“人造蜡像”的“设计图纸”形成免疫记忆。

“mRNA 疫苗是指在体外合成病毒的相关序列mRNA,将mRNA 传递到人体细胞内形成免疫。”上海斯微负责人李航文表示,mRNA 疫苗的生产无需依赖细胞扩增的过程,生产更容易放大。而且先期合成快,一旦在活体动物中验证能够产生有效抗原将很快向下推进。

另一种被称为病毒载体疫苗的技术,它让“从良”的病毒形成免疫记忆。陈薇说得形象:在“学习”病毒的前提下,对病毒进行“手术”,用移花接木的方法,改造出一个科研人员需要的载体病毒,并注入人体产生免疫。

目前,有部分项目已经进入动物实验阶段。曾益新做了一个比喻:“如果把疫苗的研发比喻成建造一栋楼,现在我们的进度可以说是已经打好了地基,楼体也已经冒出地面,我们正在以最快的速度一层一层往上建,然后再进入装修阶段。”

“国内各方力量协作组成疫苗研发攻关团队,日夜奋战,在尊重科学、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缩短研发时间,力争早日投入使用。”曾益新介绍,在确保安全有效可及的前提下,估计最快在今年4 到5 月,可以有部分疫苗进入临床试验,或者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争取进入应急使用。

2 月2 日,武汉火神山医院正式交付( 新华社 肖艺九 摄)

“雷火”齐镇“疫”

发热门诊接诊量大幅增加,住院床位极度紧张……此刻,多一张床位,就会再多一份治病救人的希望。

救治危难,使命必达!

面对极限的工期、严苛的标准,为打赢抗“疫”攻坚战提供强大助力的两座武汉“安全岛”医院,以令人惊叹的速度拔地而起,其背后是中国科技的支撑。

模块化设计,将医院建成“三头六臂”

“无论是规模质量还是防护隔离标准,都高于国家建设标准,更远高于‘小汤山医院’。” 中建三局总工程师、副总经理张琨介绍,医院采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和高于现有传染病医院的防护隔离标准,“可以说拥有‘三头六臂’”。

更严苛的标准,需要更先进的设计理念,才能确保其功能实现。医院采用模块化设计,呈现独特的“鱼骨状”布局,每根“鱼刺”都是独立的医疗单元。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火神山项目技术组组长叶建介绍,这种构型能够严格划分污染区和洁净区,实现“双分离”设计:患者从“鱼刺”外围进入病区,医护人员则从中轴“鱼骨”通道层层防护后进入病房,进行检查诊疗看护,实现“医患隔离、通道分离”。此外,医护人员与患者在活动空间上也进行严格区分,最大限度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紧随火神山医院开工的雷神山医院施工面积翻番,工期却相差无几。从天空俯瞰,雷神山医院也呈“鱼骨状”布局,中间是医生、医护人员工作区,病区在两侧,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泾渭分明。

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同样有着十足的科技含量。全过程BIM 技术辅助施工就是其中之一。它确保了医院建造的“中国速度”,展现了中国建筑师们的“硬实力”。以中建三局一公司负责的医疗隔离区为例,项目对基础图纸柱距、宽度、净空、设备吊挂、门窗位置等进行深化设计,为后续施工留出宝贵时间。针对医技楼机电安装涉及给排水、照明、通风空调、通信弱电、医用气体等近10 项系统内容,项目采用BIM 技术建立洁净区、隔离区管线走向模型,提前模拟管线碰撞等问题,既实现工序合理穿插,最大化利用空间时间,又保证管线排布后的美观度。

2 月5 日,建筑工人在武汉雷神山医院建设工地施工。 当日,武汉雷神山医院主体建设已经完成(新华社 李贺 摄)

在医护区施工中,技术团队则运用BIM 模拟施工技术优化6 项施工方案,如钢基础代替传统混凝土基础、回填土代替部分场地硬化、室内楼梯调整到室外……中建三局基建投公司雷神山项目设计负责人贾瑞华说:“仅这6 项施工优化,就比常规施工节约18 天建设周期,同时提高医护宿舍舒适性。”

装配式施工,让医院挺起“钢筋铁骨”

让世人惊呼“基建狂魔”的奇迹背后,最大的秘密武器是工业化装配式建筑建造技术。

“所有的病房都使用具备防火性能的环保材料的集装箱式构造,通过专业集成和交叉深化设计,工厂加工预制,在现场按型号拼装到位,可以大大加快施工进度,像搭积木一样盖房子。”中建三局三公司安装组负责人袁松表示。据测算,装配式建筑的施工工期比传统模式缩短40%,建筑垃圾比传统建筑项目减少80%以上。

采用拼接方式,房屋是否更易漏水?据了解,所有部品在工厂中一次性制成,可将误差控制在毫米级,防水节点严密,杜绝漏水。

别说漏水,连空气都漏不了。为实现隔离效果,病房窗户全部封闭,不能打开,病房内设有一个由两层玻璃和紫外线消毒系统构成的传递舱,患者每天所需的饮食、药品、生活用品通过快递舱传递。每间病房单独设置不循环的新风系统和排风系统,它们共同构成负压系统,系统的风管中带有空气净化设备,排出气体经消毒后才会排放到空气中。

“所谓负压,即室内的气压低于室外的气压。”中建三局总承包公司火神山项目机电施工负责人杨鹏举介绍,各病房护理单元的通风系统像给医院内空气装上“导航”,通过对污染区、半污染区、清洁区换气次数及送、排风量的控制,在三区形成5~10Pa 压力梯度,“指引”气流从洁净区流向污染区。同时,在排风管设置杀毒装置,对室内空气先杀毒处理再排放,杜绝空气污染。

为确保供电可靠性,项目还为医院供电系统加上“三道保险”。两座医院均采用两路10kV 电源,互为备用,同时配置柴油发电机作为第三备用电源,其中备用电源可满足全部负荷供电需求。针对手术室、ICU 等重点区域,项目还配备应急供电时间30 分钟的UPS 电源,确保万无一失。

智能系统,为医院植入“智慧大脑”

看得见的标准化装配式板房打造了医院的“钢筋铁骨”,看不见的智能化信息化系统则组成了医院的“智慧大脑”。两者相辅相成,让医院高效运转。中建三局二公司智能公司总经理陈应说:“两座医院信息系统各有5 大类17 个系统之多,包括医护对讲系统、视频监控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网络与Wi-Fi 系统等,为快速运营提供坚实的软硬件基础。”

机房工程又称信息中心,是整个医院的“大脑中枢”。两座医院的机房工程均采用双线路、双核心、双机热备,就像手机的“双卡双待”,始终保障“智慧大脑”安全运转。此外,信息中心集成医院内所有信息,与医疗专网互联,外部获授权人员可实时调阅系统内信息,实现信息互通。

目之所及,医院的角角落落都安上了“智慧芯”。每个病区都有AB 两道缓冲门,出入口控制系统采用互锁机制,医护人员授权进入A 门,完全关闭后B 门自动打开,配合负压系统阻止污染空气外流;所有病房床头、洗手间、护士站、医生办公室都设置便捷按钮,实现一键呼叫、紧急报警功能,保障病人及医护人员安全;公共区域监控摄像系统全覆盖,实时监控,为医院安全可追溯运行保驾护航。

医护人员将患者转运至火神山医院病房(新华社 肖艺九 摄)

值得一提的是,在5G 和云计算等先进技术的支持下,智慧医疗得以实现。1 月31 日,火神山医院首个“远程会诊平台”的网络铺设和设备调试完成。这套设备由高清视频会议终端和管理平台组成,可以保障极限网络环境下远程医疗依然能畅通进行,避免了网络卡顿中断等现象的发生。同时,这一平台支持1080P 的高清画质,远在北京的医疗专家不仅可以通过视频清晰查看病患的CT 片等医疗档案,还可通过视频连线了解病患的实际情况,确保诊断的准确性。此外,两家医院配备了有移动摄像头的医用推车,可进病房近距离拍摄病患情况,后期可与远程会诊平台连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云查房。

安全环保,给医院穿上“防护铠甲”

火神山医院隔离病区距知音湖最近处仅25 米,雷神山医院隔离病区距黄家湖最近处只有580 米,如何做到医院“滴水不漏”,不让医疗污水影响周围水体?

项目按照《传染病医院建设标准》实施,采用污水、雨水、医疗垃圾单独收集处理工艺设计,一方面“两布一膜”的设计工艺全封闭收集废水,另一方面对污水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后排放。

“两座医院的水处理工艺标准远高于普通传染病医院。”中建三局绿投公司水务事业部技术总监彭冠平介绍,“经过反复研究,项目地基基底采用新型的HDPE 防渗膜。”

HDPE 防渗膜具有很高的防渗系数及良好的耐热性和耐寒性,其使用环境温度为高温110℃、低温-70℃,能耐80 余种强酸、碱等化学腐蚀,长时间裸露仍能保持原有性能。

最终,通过混凝土基层、防渗膜和钢筋混凝土地面层等3 层隔离防护,确保将地上构筑物与地下水和土壤物理隔离,做到滴水不漏。

医疗废水防渗问题解决了,那它们又是如何进行消毒处理的呢?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处理医疗污水的消毒剂投加量和消毒停留时间,都高于国家要求的传染病医院消毒剂量和时间。医疗污水必须经过“预处理消毒—化粪池—提升泵站—调节池—移动床生物膜工艺消毒—高效沉淀池—折流消毒池”7 道工序的处理和消毒。技术人员表示,7 道工序中最关键的一道是折流消毒,为了避免病毒二次传播,采取了最严格的消毒处理,除了加大投药量外,还将停留时间从国家规定的1.5 小时提升到4.5 小时,确保完全杀灭病毒。

为了确保污水达标排放,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还建设了在线监测系统。这套在线监测系统拥有自动校正功能,同时接受武汉市生态环境局和武汉市卫健委的定期监督。当地生态环境部门会定期到两家医院的污水排放口进行盲样采集,根据盲样检测数据,判断在线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污水处理系统的运行状况,并及时对医院污水处理系统进行校正。

此外,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项目还“妥善安置”了固体废弃物。医院单独设置两个衣物消毒间和两个焚烧炉,对非污染的衣服进行杀毒处理后再使用,对污染的废弃物直接无害化焚烧处理,防止污染环境。

大数据抗疫显身手

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相同行程查询工具、疫情实时大数据报告、健康码……在疫情防控中,大数据表现亮眼。 在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场“硬仗”上,大数据已成为转化为新型战斗力,开启精准、快速、智能战疫新局面,通过以数字化力量赋能防疫一线,让疫情管得住、社会“转得动”,为企业复工复产把好第一道关。

获知人口流向,预判疫情传播趋势

家住北京市丰台区的彭兰用手机发送短信“CXMYD”到10086 后,又回复了身份证后4 位数字进行二次确认,收到了这样一条信息:“根据您的授权查询,您于近15天内曾到访北京;近16 天至30 天内曾到访北京、云南。”她随后将信息截屏发到了小区业主群内。

“通过这个查询服务,对于有过湖北停留史、病例接触史等特殊情况的,我们会及时上报居委会。”彭兰所在的小区物业管理员表示。

以往缺乏大数据的支撑,政府想要判断跨城市人口流动的情况,通常需要在道路卡口挨个询问车辆的去向,或是入户做社区调查。但基层上报的汇总数据往往都是滞后的结果。利用电信大数据分析模型,可以统计全国人员向不同城市的流动情况,从而帮助提升各地疫情防控工作效率。

“电信大数据有3 个特点,分别是全面性、动态性和实时性。”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长刘多分析说,由于电信大数据来源于公众通信网络中的基础数据,可以比较准确地统计分析全国各省区市以及重点区域人员流动,一般可以分析到区县级流动和分布情况。同时,通过结合卫生防疫等其他部门数据,可以进一步对确诊、疑似患者和密切接触者等重点人群的分布等进行分析研判。

我国电信用户规模大、覆盖面广、数据量大。比如现有的公众通信网每日产生的电信数据约数千亿条,在春运等节假日期间、人员流动性高的情况下,数据量会更大。

通过电信大数据可以统计分析全国特别是武汉和湖北等重点地区的人员动态流动情况,分析预测确诊、疑似患者及密切接触人员等重点人群的动态流动情况,支撑疫情防控部署。还可以实时采集、汇总和处理电信相关数据,及时提供各类数据分析结果,为疫情防控提供精细化数据支持。

据工信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局长韩夏介绍,目前,电信大数据分析已为全国疫情防控提供了动态人员流动信息,积极服务国家对整体疫情态势预测预警,有效支撑了地方对疫情的精准防控和精准施策。“我们将根据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要求,提供相关数据和分析结果,帮助相关部门运用电信大数据,结合多方面的信息和因素,对疫情发展趋势做出研判。”刘多说。

工作人员正为来往人员测量体温(图/宿迁市公安局官网)

健康码在全国各地推行(图/新华社)

除此之外,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互联网公司基于App 定位系统所获取的用户位置信息,也可以帮助判断整体的人口流动方向。

打通壁垒 提高疫情防控能力

“我试了,正常!”“此时此刻,我们确实需要这样的大数据联动云共享平台。”2月8 日,一款“密切接触者测量仪”App 上线后获得网友一片好评。公众只需输入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就能获知自己是否与确诊病人、疑似病人同乘过一趟航班、火车、大巴。

这款由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国家卫健委与中国电科疫情防控大数据攻关团队联合开发的App,通过深度共享国家卫健委、交通运输部、铁路总公司等多部门的数据资源,打通了数据壁垒,克服了各自公布数据特有的碎片化、不完整、颗粒度低等难点,不仅数据来源权威、查询结果准确,同时避免了公众对“隐私泄露”的顾虑,让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针对人们担心出行是否与确诊患者同乘的问题,此前,就有互联网平台推出形式多样的“确诊患者同行程查询工具”。用户输入日期、车次和地区等信息,可以查到对应行程,确认自己是否曾与已披露的确诊患者同行,但它的一大缺点是数据更新周期长。

成都无糖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童永鳌是查询工具较早开发者之一。看到媒体经常发出类似“寻人!这些车次、航班上有确诊患者”的新闻后,他意识到内容非常重要,但有的车次、航班多,图片查看很不方便。他决定用自己最擅长的方式——技术,来实现快速便捷查询。

据童永鳌介绍,程序中的数据为人民日报等媒体公开报道的信息,几个开发者通过人工收集可能包含这些车次、航班的新闻,将数据进行整理后,开发出这款搜索系统,方便用户根据日期、车次或地区进行查询。

大数据的核心在于互联互通,即通过个人识别码将不同部门和领域的数据加以互联,从而更加精准地对人群进行“画像”。因此,只有打通壁垒协同作战,实现疫情信息无缝对接,才能充分发挥大数据的疫情防控作用。

推出健康码 减少重复劳动付出

如何实现有序复工复产与疫情防控之间的平衡?如何辨别人员的健康状况、避免出现聚集性感染事件?近期,健康码在全国各地的推行,为实施精准防控,科学指导企业有序复工复产保驾护航。

湖南省运用大数据分析比对,推出居民电子健康卡,通过红、黄、绿三色二维码提示疫情风险等级,面向企业和个人开通查询渠道。据湖南省卫健委信息统计中心主任钟卫军介绍,推出三色二维码后,短短1 小时内,就有3 万人注册申领居民电子健康卡,有效帮助企业精准掌握员工疫情信息。

浙江省全面推行“健康码”,市民在支付宝平台上,申报个人健康信息,后台大数据会对申报人在一段时间内是否到过疫情严重地区等风险进行多方面分析审核,并自动生成个人专属的二维码。绿码,可以亮码通行;红码、黄码,则需要集中或居家隔离。

重庆市上线了重庆健康出行一码通“渝康码”,主要服务于社区和复工复产人员的管控,“渝康码”在重庆各住宅小区(含办公楼宇)、企业、医院、高校、长途交通站、路网检测点等处进行部署。

海南省同样推出了健康码系统,海南居民和来琼人员均可上支付宝搜“海南健康码”领取,不仅可以凭证实现返岗复工通行,回家时还可以提供给小区门岗查验,看病买药时也可扫码提供健康信息。

……

从某种程度上讲,健康码的面世,让大数据在战“疫”中,跑出速度和温度,有效减少重复劳动,减少制度执行成本,实现防控疫情与经济社会发展两不误。

创新办公模式 支撑企业加速复工复产

“腾讯会议每天都在进行资源扩容,日均扩容云主机接近1.5 万台。随着用户需求进一步增长,数据还将不断刷新。”腾讯公司相关工作人员表示,为了满足海量用户对远程办公的需求,腾讯会议已经正式面向全国用户免费升级开放300 人会议协同能力,直至疫情结束。

为加快推动复工复产,北京、上海、广东、湖南等多地均鼓励企业采取线上办公、弹性办公、网络云办公等办公模式。与此同时,嗅觉灵敏的腾讯、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公司全力助推“云”服务。

在制造业一线,智能制造等也为复工复产赋能,实现企业生产、疫情防控双赢。

在三一重工位于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18 号厂房内,不久前升级的智能化设备派上了大用场。全新规划的柔性生产岛内,近100 台协同机器人精准、有序运行,机械臂自动焊接转塔,火光四射;通过新安装的吊挂系统,各种部件“从天而降”直达流水线工位,不需要人工拖运。

“现在焊接转塔,一台机器可以顶几个人。”泵车装备班班长蒲明俊指出,部分工人身在外地或者居家隔离,暂时无法到岗,而一些订单又要抓紧完工。幸好有机器帮忙,很多环节的生产效率提升了50%,缓解了人手不足的问题,又有利于防疫安全。

据了解,春节以来,三一重工的国外订单不断。公司泵送事业部董事长向儒安介绍,经过对市场的分析研判,18 号厂房正在增加大构件的生产储备,同时确保主销机型存货充足,为后期需求反弹做准备。

政策也在持续发力。工信部2 月18 日发布《关于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服务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工作的通知》,要求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企业复工复产,深化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工业App)、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应用,推广协同研发、无人生产、远程运营、在线服务等新模式新业态,加快恢复制造业产能。

地方层面政策也在加码。如湖南省推动实施中小企业“上云上平台”行动计划,积极推行网上办公、视频会议、远程协作和数字化管理。加快5G、工业互联网应用部署,通过协同制造平台整合分散的制造能力,实现技术、产能与订单共享。(本刊综合)

在三一重工长沙园区18 号厂房,监控显示屏幕上显示机器人的作业情况(新华社 陈泽国 摄)

在三一重工长沙园区18 号厂房,工人查看机器人分拣作业(新华社 陈泽国 摄)

猜你喜欢
新冠病毒疫情
病毒
战疫情
感冒病毒大作战
新冠疫苗怎么打?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抗疫情 显担当
疫情中的我
聚焦新冠肺炎
病毒,快滚开
疫情期在家带娃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