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我国银幕英雄类型解析与嬗变考索

2020-05-08 08:56夏娉婷赵超
电影评介 2020年3期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特质人物形象

夏娉婷 赵超

对“英雄人物”的塑造,体现的是特定时代、特定社会环境下人们诉求的缩影,而关于英雄主题的影片一直以来“霸占”银幕,深受观众喜爱。国人对于电影中的“好男儿与奇女子”耳熟能详,某些经典影像也早已成为时代印记般的存在。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意识形态的不断进步,国产片中的“英雄群体”,也随着体量的增加和时间人推移,形成了自己的历史,英雄人物的形象也随之发生流变。文章试从当今英雄电影之类型、英雄人物形象流变趋势及原因以及当今英雄人物形象特质三个方面,对新世纪以来国产电影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之流变进行探讨。

一、银幕英雄人物类型

何谓“银幕英雄”?我们需先厘清这一概念。一部影片中的人物有着不同寻常的思想,并且在这种思想指引下其行为也超乎常人,始料未及,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与积极影响,那么,这个人即可定义为“银幕英雄”。进入21世纪,国产电影的创作环境与创作趋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与以往高大“神性”创作风格不同的是,新世纪以来的英雄人物形象直面当前国人生活之现状,以一种平凡质朴的低视角,审视着国人生存环境现状,给予现实观众以警醒。不论是成本高昂的大电影还是中小型投资的小影片,其按电影主题类型划分主要集中在讲述“武侠英雄”“红色革命英雄”以及“平民英雄”故事三类。故事类型虽有所差异,但其塑造的英雄人物有着大致相同的流变趋势。

(一)武侠英雄人物形象。新世纪以来,国产武侠类银幕英雄形象繁多,如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2000),张艺谋导演的《英雄》(2002)、《十面埋伏》(2004),何平导演的《天地英雄》(2003),冯小刚导演的《夜宴》(2006),吴宇森导演的《赤壁》(2008),马楚成导演的《花木兰》(2009),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2010),徐克导演的《龙门飞甲》(2011),侯孝贤导演的《刺客聂隐娘》(2015)、《绣春刀》系列等。这些影片中有些是成本高昂的大制作如《赤壁》《夜宴》等,他们是宏大叙事的产物,但影片中的英雄人物真正追求的却是那些简单永恒、质朴正统的道理。纵观这一时期的武侠影片中的银幕英雄形象,无论主题是追求自由或是寻求公平,或者赞美人性、歌颂爱情,或者是宣扬无私、大爱等精神其核心精神往往是简单且质朴的朴素道理,有着简单而永恒、宏大而正义的特点。导演通过塑造一定意义上的银幕英雄形象来体现现代人们生活理想的诉求,并以此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实现人类文明的传承。

(二)红色战争题材英雄人物形象。由于特定历史因素的民族情怀以及爱国情怀,关于红色战争题材的英雄人物形象历来受观众的青睐,其影片中所塑造的英雄人物不论是真实历史改编或是以历史为依托而衍生出的英雄人物,往往都能成为人们耳熟能详且称颂的对象。如姜文导演的《鬼子来了》(2000),冯小刚导演的《集结号》(2007)、《一九四二》(2012),陸川导演的《南京!南京!》(2009),陈国富导演的《风声》(2009),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2011),张黎、成龙的《辛亥革命》(2011),徐克的《智取威虎山》(2014);以及近两年所上映的《绝地》(2016)、《密战》(2017)、《无问西东》(2018)、《八子》(2019)等红色战争题材影片。不论是史诗级宏大叙事的历史再现题材,还是从草根人物的真实故事改编,亦或是底层百姓中的红色故事,除了唱响主旋律,展现革命英雄人物为了革命事业挥洒热血,舍身为国的高尚精神品质之外,与以往高大英雄形象所不同的是,这一时期的银幕英雄更加趋向于商业化、日常生活化。

(三)平民英雄人物形象。关于平民英雄人物形象的影片不胜枚举,如冯小刚导演的《天下无贼》(2004),陈木胜导演的《宝贝计划》(2006),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2010),王家卫导演的《一代宗师》(2013),陈可辛导演的《亲爱的》(2014),韩延导演的《滚蛋吧!肿瘤君》(2015),林超贤导演的《湄公河行动》(2016)、《红海行动》(2018),文牧野导演的《我不是药神》(2018),郭帆导演的《流浪地球》(2019),张栾导演的《老师·好》(2019),韩寒导演的《飞驰人生》(2019),此外还有吴京导演的《战狼》系列等。这一类银幕英雄人物的塑造设计领域广、影片种类多,影片中的英雄人物或者有着不同的信仰、不同的人生目标,或者有着与他人不同的想法、有着一定的示范所用与积极影响,心中有大爱是他们身上的共同特质。

不难看出,国内银幕英雄形象的塑造在“英雄文化”的基础上向“文化英雄”过渡。“英雄文化”,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其英雄共同的历史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是激发英雄主义与爱国主义精神、凝聚民族感情与国家意志的历史文化土壤。而“文化英雄”是在“英雄文化”基础之上的,响应时代文化号召,满足社会广大观众的内心需求,以期达到精神上与心灵上的双重震撼与洗礼。不论是武侠银幕英雄人物或是红色革命主旋律英雄人物,亦或是普通平民英雄人物电影,他们在自我“英雄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逐渐向现实性的“文化英雄”这一文化认同感方向延伸。

二、银幕英雄人物形象流变趋势

(一)回归历史,趋于现实。较之早前国产影片银幕英雄形象多为虚构情况不同的是,英雄人物的形象逐渐趋于现实,回归历史,有着较强的历史背景为依托。如,在武侠片中,新世纪早期的电影2002年上映的《英雄》以及2003年上映的《天地英雄》等主角人物“无名”以及“戍边校尉李”等人物均是创作者自创的产物。但之后来2007年的《投名状》却有了较强的历史依托以及直接取材于历史的两部《赤壁》。《投名状》兄弟的故事来自清末真实的历史事件“刺马案”,庞青云的原型人物实际是叫“马新贻”;《赤壁》中的周瑜等角色也是直接取材于历史,是曾经在历史有过真实影响的人物。

此外,现实题材中的平民英雄也有着趋于现实这一流变趋势。如,《亲爱的》(2014)、《滚蛋吧!肿瘤君》(2015)、《湄公河行动》(2016)、《红海行动》(2018)、《我不是药神》(2018)等影片均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影片,影片中的主人公故事和言行具有较强的社会示范效应,并在观众中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如,《滚蛋吧!肿瘤君》是根据已故漫画家熊顿以自身经历创作的同名漫画改编,这一故事激励着很多有相似病情、相似经历的人们;《我不是药神》改编自慢粒白血病患者陆勇代购抗癌药的真实事迹,这一故事推动了中国医药改革步伐。不难看出,取材现实、回归历史这一趋势愈加明显,电影故事中的英雄人物形象更加展现了回归历史、趋于现实这一趋势。

(二)草根情怀,胸怀宽广。早期的电影注重的是挖掘英雄人物本身切实具体的人性,注重体现的是人与外在环境的关系。随着我国商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商业大片随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国产影片中的英雄人物形象也就更为多样化。在这些多样化的影片中,往往被赋予创作者的多样化追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新世纪以来,纵观近20年的银幕英雄形象流变,其另一特质在于影片更多倾向于关注底层草根人物,塑造草根银幕英雄形象,体现出了一定的宽广情怀。不论是武侠类、战争类亦或是现代类型,其所洋溢的主题都是积极向上的,英雄人物的形象会塑造出一种蒸腾的、活跃的、富有感染力的积极人生态度,为了心中的信念和人生目标而努力奋斗。

如《集结号》里面连长谷子地坚持心中信念,艰难地寻找组织,有信念不信命的精神;《金陵十三钗》里面为了保护弱小的女学生而选择英勇献身的十四名风尘女子身上所体现的善良人性;《无问西东》里面的富家子弟沈光耀,选择自愿参与最残酷的战争,他一直在努力去做那些令他害怕但重要的事;《老师·好》里面为了学生劳心劳累,表面严苛但实际上却甘愿为学生付出一切的优秀教师苗宛秋;《湄公河行动》中深入最危险境地,与丧失人性的贩毒分子进行惨烈对决的缉毒英雄们等。这些银幕英雄有着自己的理想信念,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信念锲而不舍地勇于追逐,直到最终实现心愿。这种理想信念看似简单,但却是永恒质朴的道理。他们这种不懈追求的精神生生不息、延绵不绝,展现的正是草根文化与草根情怀。

(三)由“武侠”到“文人”“平民”英雄形象的转变。从时间线来看,在21世纪初时以“武侠”形象主打的角色塑造类大片相对较多。如《卧虎藏龙》(2000)、《英雄》(2002)、《天地英雄》(2003)、《十面埋伏》(2004)、《夜宴》(2006)等,这些影片都是高投资、大制作的武打片。但随着时间推移,近几年的武侠英雄形象片的数量却少于平民英雄片与文人英雄片。如“文人”英雄影片《吴清源》(2006)、《梅兰芳》(2008)、《邓稼先》(2009)、《孔子》(2010)、《黄金时代》(2014);“平民”英雄电影《滚蛋吧!肿瘤君》(2015)、《战狼1》(2015)、《湄公河行动》(2016)、《战狼》(2017)、《红海行动》(2018)、《我不是药神》(2018)、《流浪地球》(2019)、《老师·好》(2019)等,且有逐年增长的趋势。这一趋势的转变体现了一定的文人形象崛起趋势,创作者更倾向于对底层人物的关怀思考,他们身上是创作者所要挖掘的优秀品格,也体现了国人的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2010年上映的《孔子》中,周润发塑造了一位沧桑的老者,他寂寞又美好,年轻且飘逸。战河激荡,烟尘纷纷,他承受着斗争中的苦难并感受着最伟大的思想。正如卫国君夫人南子说:“没有人能够真正体会到夫子在痛苦里所领悟的境界。”影片将孔子的形象赫然竖立在了银幕之上,令无数观众动容。2014年上映的《黄金时代》,与其说是一部电影,不如说更像是一部纪录片。影片记录了萧红颠沛流离的一生,书写了她光影交错的命运。影片以一主一辅并行叙事,加之将细枝末节客观展现,呈现了一个立体且真实的萧红。影片足以引起观众的兴趣,去了解历史上萧红这个独树一帜的女性文人。此外,“平民”电影中2018年的《我不是药神》曾掀起一阵舆论讨论。程勇,一个底层卖神油的小人物,到最后得以实现人生的价值,程勇身上展现出来的是人性的光辉。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下,每一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都可以闪耀着人性的光芒。人们对于程勇这种底层人物的人性英雄光辉无比赞扬。

三、当今银幕英雄人物形象特质

国产影片对英雄人物形象的书写经历了四个阶段的美学流变。早期倾向于政治化、中期倾向于伦理化、晚期倾向于娱乐化,当前,倾向于高度综合的英雄人物形象。这一历程的转变实现了传奇与现实、宣教与娱乐、崇高与优美的完美融合,体现了一定的后现代主义旨趣;捍卫传统文化自信内涵以及展现独特时代精神的特质。

(一)融合于后现代主义旨趣。所谓的后现代主义兴起于西方学术界,是对现代社会的一种批判和反思的一种思想文化潮流,其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兴盛于80年代。后现代主义思潮的一大特质即是反传统、反权威、去中心化。而具有高度历史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的英雄题材电影,受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也具有了明显的后现代主义旨趣。从全球范围来讲,好莱坞的系列大片如《指环王》系列、《哈利波特》系列、《阿凡达》系列以及超级英雄系列等银幕英雄形象的塑造,均有不同程度的后现代主义特质。影片中的人物均具有宇宙宏观范畴,他们具有不同的信仰、不同的民族甚至不同的星球,有着各自的超时空观和超价值观念,不同背景、不同文明甚至不同的物种在交融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他们享有共同生存与发展的权利,体现的就是后现代主义的特质。

国产的英雄电影中体现的后现代主义特质在近几年也愈发明显,是导演与制作者对现实世界的思考和呈现。如宁浩导演的《疯狂》系列三部曲,在体现一定荒诞性的同时也具有十足的后现代主义特质,反映了一定的时代追求与人们的精神世界。此外,周星驰、王家卫等导演的带有反讽性并且碎片化风格的电影也同样有着后现代主义电影的特质。2013年王家卫导演的《一代宗师》,试图展示东方价值观和哲学背后的深刻东西——印在我们骨子里但却又无法用线性的语言表达清楚的一种特殊感受,是对当今社会的一种思考。2019年的贺岁档影片《新喜剧之王》,周星驰表达了自己在当前市场商业大环境下对于演员这一职业的传统看法,是解构之后又建构的结果。后现代主义并非西方世界的专利,当前我国银幕英雄电影也具有同样的后现代主义特质。

(二)捍卫传统,体现文化自信。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突破,国人文化自信程度与日俱增。中国由于近代特定的屈辱历史等原因,导致国人在文化、生活等许多方面的不自信心理。看电影一味推崇好莱坞大片,风靡国外传统节日,追求国外意识形态文化。但是,中华文化历经5000年传承与发展,同样包含许多人类生存智慧,其博大精深且内涵丰富。纵观近几年的国产英雄电影,与前期相比,荧屏英雄在维护传统文化方面有一定的作为,展现了一定的文化自信。

如《疯狂的外星人》(2019)中,导演充分运用本土民族文化演绎他国文明与宇宙文明的荒诞,将中国所特有的国粹文化、社交文化等元素融入其中,用国人独特的智慧与方法解决现实问题,体现的是国人文化自信的提升。再如,《流浪地球》(2019),其引發的轰动是现象级的,当世界末日来临之时,国外的影片《2012》讲述的是如何称作宇宙飞船“诺亚方舟”离开地球,而国人的方式是将地球带着一起逃离。这是真正属于中国人自己的文化内核,即是对土地、对家园的深厚感情。

(三)独特情怀,展现时代精神。时代精神的含义是每一个时代特有的普遍精神实质,是一种超脱个人的共同的集体意识。英雄人物往往主宰着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们的视野,望常人所不能望,想常人所不能想。不论哪种英雄人物,他们始终是站在时代的前沿,为推动社会历史进程贡献自己的力量,展现自己的情怀。

吴京的《战狼》系列电影,彰显了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展现的是新时代中国军人的形象。该片有较强的现实事件依托,故事真实且符合逻辑,将中国对世界和平的期望和大国责任的担当融入其中。再如,林超贤导演的《湄公河行动》(2016)与《红海行动》(2018),两部影片讲述了国家打击刑事犯罪的决心和力度,表现了国家力量,其中《湄公河行动》是根据真实事件“湄公河惨案”所改变完成。观众在直呼看得过瘾的同时,也反映出国产英雄影片的捍卫传统,体现了时代精神和民族情怀。

结语

分析银幕英雄形象,对反思时代文化、探究观众潜意识心理以及电影美学创作都具有积极意义。当前,银幕上的英雄人物体现的社会特征不尽相同。其不仅仅是为了迎合新一代观众的审美需求,更是传达了特定的时代精神。毋庸置疑的是,国产银幕英雄影片将更多地回归传统、关注底层,展现当前社会和人们生活所面临的问题,这是银幕英雄影片所要表达的直接意义。

猜你喜欢
后现代主义特质人物形象
文人的心理探索之“痴颠狂怪”特质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从后现代主义传记戏剧到元传记:重读《戏谑》与《歇斯底里》中的荒诞性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元艺术与后现代主义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后现代主义的幻想
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特质
浅谈后现代主义对服装设计的影响
抓住特质,教出说明文的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