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歌剧到电影:《白毛女》跨媒介叙事探微

2020-05-08 08:56杨照民
电影评介 2020年3期
关键词:喜儿白毛女歌剧

杨照民

回溯中国电影的开山之作——1905年问世的戏曲电影《定军山》,该片不仅开辟了中国电影之先河,也开启了电影艺术与舞台艺术相融合之道路。这与电影作为综合艺术对其他叙事艺术的较强兼容性密切相关。这种兼容性使电影的类型衍生与呈现方式更为多元,促进了诸如民族歌剧这类舞台艺术与电影的融合。2015年12月在歌剧《白毛女》诞生70周年之际,文化部推出了3D歌剧电影《白毛女》,将歌剧艺术与电影艺术紧密结合。该片运用了国际上最先进的环绕立体声和数字立体电影技术,促进了“小众化”“贵族化”的歌剧艺术以“大众化”“平民化”的银幕方式呈现,不仅通过影像技术延展了歌剧的舞台空间,也通过别具一格时空镜语拓展了电影的光影世界。

一、守正创新:从歌剧到电影的必由之路

从歌剧到电影的跨媒介叙事之路实际是一条守正创新之路。守正,即坚守《白毛女》的精神旨趣与歌剧之美;创新,即在守正基础上开创符合当代影像审美的银幕艺术。自1945年歌剧《白毛女》诞生以来,从以王昆为主演的第一代白毛女,到以郭兰英为主演的第二代白毛女,再到以彭丽媛为主演的第三代白毛女,使得这部典型的民族歌剧已经形成独特的文化内核与审美积淀。这正是我们守正之坚守。2013年,由北京电影学院侯克明教授提出,要把舞台上的经典拍成3D电影。这一提议在影像时代是舞台艺术寻求融合创新发展的必然路径,是一场重要的创新。

(一)守正:寻根溯源,薪火相传

习近平同志在2019年“两会”期间指出:“文化文艺工作者要走进实践深处,观照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1]没有生活体验,创作就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所处时代与白毛女故事发生的时代相隔甚远,演员们无法真正融入到角色中去体会角色的性格和情感,甚至许多年轻演员并不相信白毛女故事的真实性,所以几次内部演出下来,都失去了《白毛女》内蕴。为了摆脱困境,剧组重点着力于“生活经验”与“审美经验”两方面。

一方面是“生活经验”。不论是歌剧还是电影,都是演员在一定的规定情境中“生活”。尤其是歌剧与电影结缘更要强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表演“体验”,需要从日常生活的点滴体验中获得人物的“内心视像”。鉴于此,2015年初,演职团队决定去白毛女故事的发源地河北省平山县去体验生活。大家与当地百姓在一起吃住劳作,贴饼子、睡炕头、放牧劈柴、翻土锄地,并参观了故事发生的真实场景。经过了一系列的亲身体验和实地考察后,日益娴熟地驾驭了这些农家生活技能,在后期的排练和拍摄中,将当时的劳动感受融入到舞台艺术中加以升华。

另一方面,是“审美经验”。艺术是生活的审美凝练,《白毛女》的跨媒介叙事还须借鉴前人创作经验。这部作品具有一种命运抗争的悲壮美与崇高美,这些美感诉诸演员的声台形表。为此,本次复排请来了许多曾经参演过《白毛女》的前辈们来进行指导。由第一代白毛女扮演者王昆、第二代白毛女扮演者郭兰英、原解放军艺术学院原政委乔佩娟担任艺术顾问,由第三代白毛女的扮演者彭丽媛担任艺术指导。原著作者贺敬之年逾九旬,为新创剧本严格把关,数次来现场观看《白毛女》内部合成演出。在当时已有85岁高龄的郭兰英,跟随剧组排练长达20余天,她不顾身体状况,在地上摸爬滚打,一招一式地把自己的经验教给年轻演员。郭兰英说:“我要把最后的经历拿出来,献给毕生所爱的新歌剧,我愿做一颗铺路的石子,让新一辈的人踏着它,一步步走下去。”在排演“喜儿哭爹”那场戏时,郭兰英亲身示范,“砰”地一声跪倒在地,撕心裂肺的喊出了“爹”,那一刹那,惊了现场所有人员。此次3D舞台艺术片白毛女的扮演者雷佳说:“那一跪,直接跪到我的心坎上了。”几代艺术家言传身教,自然体现出薪火相传的重大意义。更重要的是,白毛女形象是中国文艺宝塔上一个熠熠生辉的典型形象,经过几代艺术家的经验交流,更趋完善,具有了美学上的积淀和传承。

(二)创新:影像转化,时代引领

仅仅“守正”而不追求与时俱进的艺术创新,最终将为时代摒弃,也谈不上真正的“守正”。因此,本次由歌剧到电影的跨媒介叙事,3D歌剧电影《白毛女》在剧本、影像、音乐等方面都力图彰显时代精神,引领时代审美,实现继承拓新。

一是剧本创新。主要体现于篇幅精简与人物塑造两点。就篇幅而言,传统歌剧《白毛女》的剧本内容繁多,完整演绎长达5个小时之久。此次创作,电影缩短至2小时内。对打土豪分田地、老百姓受谣言蛊惑去庙里上供等情节进行了相对的删减。本着“说的不唱,唱的不说”的原则,同样的台词减少重复,使剧情不再拖沓。就人物而言,传统歌剧《白毛女》因时代政治因素,弱化了喜儿与大春的感情,而在电影中,除夕大春与赵大叔来喜儿家做客、大春闯入黄家救喜儿、大春在山洞里发现喜儿后二人相拥在一起等故事情节的出现,都放大了喜儿与大春之间的感情描写,大春少了一丝“战士”形象,多了一些“男人”形象,为悲惨与仇恨的故事情节增添了一份温暖。

二是影像创新。把歌剧拍成3D电影,《白毛女》是第一部。全片拍摄场景多达15个,特效镜头超过600个。特别是摄制组使用的3D电影拍摄控制系统,实现了计算机实时调制和现场同步审看立体画面,在确保获得高质量3D影像的同时,大大缩短了后期制作时间。3D数字电影技术与舞台戏剧相结合,这是创作团队的创新和挑战。既要保持红色文艺作品的舞台效果,又要融入先进的技术和现代化的视觉特色。3D 摄影技术所追求逼真性,而歌剧艺术则具有虚拟性,3D歌剧电影《白毛女》力图实现虚实相生。“在影视艺术创作实践中,逼真性更加强调反映与再现,假定性更加强调创造和表现;逼真性使影视艺术能够最大限度地再现现实,假定性使影视艺术能够最大限度地表现自我;由此使影视艺术具有再现与表现、纪实与写意两大功能。”[2]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真实的羊出现在舞台上,但杨白劳家的门却被虚化,要通过演员的动作表演来表现开关门。两种方法交替出现,调动了观众观看电影与舞台剧的审美效果。3D技术具有透视和纵深两大主要特点,通过3D技術把舞台上的平面化的画面变得深邃,影片中沟壑、峻山等场景在3D技术的特效下,更具有真实性和视觉冲击力,使观众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三是音乐创新。乐器伴奏方面,传统歌剧《白毛女》以民族乐器为主,吸收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西梆子的曲调,突出了我国民间音乐的色彩。在此次复排中,伴奏乐器在民族乐器的基础上加入了西方交响乐,使整部歌剧音乐性更加丰富、戏剧性更加强烈,更好的描述了人物性格、表达了人物情感,同时也丰富的欣赏者的听觉体验。此外,在传统版本中有大量的念白台词部分,例如赵大叔讲红军讲了十多分钟,现将这部分用唱段代替了念白。喜儿哭爹也采用了演唱的方式,让剧情更加紧凑,喜儿悲惨的人物形象和伤心愤恨的心情都更加强烈的表达出来,使这里的剧情达到了一个高潮的效果。增添了歌剧的旋律性、音乐性与戏剧性。

二、影像新篇:表演与镜语的完美融合

3D歌剧电影以镜头语言替代了舞台行动成为核心艺术语言后,叙述方式以舞台场次为单位置换为以单个镜头为单位。艺术语言的变化对于表演创作和观众接受都是一场全新的审美实验。

(一)二元联觉:由歌剧到电影的创作嬗变

由银幕展现歌剧,就从以听觉为主兼具视觉欣赏转为二者并重的影像巡礼。拍摄的可重复与制作的可优化极大程度地弥补了传统歌剧单次传播的局限性。3D歌剧电影《白毛女》在拍摄开始前就进行了录音。作为一种类似“音配像”的制作方式,具有三点优势。

一是多次录音、多次配像,通过剪辑实现音画最优。传统歌剧的演出要求演员一气呵成完成表演,难度相当之大,一旦出现偏差,造成永久遗憾。“音配像”解决了这一问题。更重要的在于,现场与录音棚的噪音环境有别,录音设备有别,这就决定了录音棚效果远胜于现场。

二是美化了演员形象。传统歌剧演员以声乐专业出身为主,表演技巧、舞台行动经验不足。演员在舞台上精力高度集中于声乐演唱,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人物表演的专注度。与此同时,由于歌剧演唱难度较大,既要控制好气息、音色、位置,又要兼顾表情、动作、调度,很多情况实难两全。“音配像”让演员先专注于演唱录音,再专注于舞台表演,分而治之,音画合一。

三是实现演员行动与机位调度的“双人舞”。电影作为镜语艺术,镜头运动与演员调度的配合,形成了有别于传统单一视角的艺术语言。3D歌剧电影由多机位拍摄,通过后期镜头的切换与画面的剪辑,展现给观众的是演员许多角度的表演。当然,这要求演员学会在镜头前表演,包括走位、表情、眼神、动作等。这是当前影像时代对传统声乐表演提出的挑战。须知,即使是戏剧表演专业演员拍摄影视剧亦需要一定的调整来适应机位调度交流和非连续性拍摄。鉴于此,声乐演员走上歌剧舞台继而进行影像塑造,就需要补充更多的艺术养分,方能塑造更为生动可感的形象。

(二)两全其美:听觉与视觉的俱佳组合

作为一种远距离欣赏的舞台艺术,歌剧欣赏在视觉与听觉上难以两全。在剧院中,歌剧与话剧等戏剧普遍严格地遵循无扩音设备的原则,当然根据剧院容量也适当采取天麦或地麦来扩音。这主要是力图兼顾到声音的真实性和清晰性。但是声音传播与视觉传达在距离上的效果变化并不一致。通常,劇院里音响效果的“黄金地段”是距离舞台较远的楼座。但就视听效果而言,后排以及楼座的观众无法完全看清特定情节时演员的微妙表情以及肢体语言。相对地,前排观众则虽可以看清表演,却难以欣赏到声音的最佳效果,总是难以两全。

譬如,在《北风吹扎红头绳》的那段戏中,对白部分,喜儿欣喜地扎上红头绳给爹看,爹说:“叫你王大婶子和大春哥也过来看看。”喜儿娇羞的叫了一声“爹”。这里声音和表情共同展现出喜儿纯真与朴实的性格特点。楼座的观众获得了最佳的声音效果,却看不清喜儿的表情,从而缺少了一丝角色的代入感。3D歌剧电影《白毛女》便弥补了这一遗憾,根据剧情所需,导演通过远近镜头的切换,清楚地捕捉到演员的微妙表情,使角色饱满鲜活。女主人公喜儿在表演该剧最具有戏剧性的唱段《恨似高山仇似海》时,除了声音要富有张力以外,动作和表情的表现以及场景的烘托都是该唱段能够淋漓表现不可或缺的因素。通过电影镜头的切换,我们可以看到《恨似高山仇似海》中喜儿的仇恨、呐喊、无奈与不屈。近景的拍摄具体到每一句唱词,演员都有情绪的微妙变化。在演唱“路断星灭,我又来”时,可看到喜儿的扮演者雷佳老师眉毛上挑,眼睛瞪大,从坚定眼神中便看出了喜儿不惧困难,坚强不屈的精神和报仇的决心。远镜头加之特效的处理让观众看到险峻的高山、电闪雷鸣的天气,都是喜儿情绪爆发的外在因素。戴上3D眼镜,仿佛置身于其中,感受恶劣环境与紧张气氛,深刻体会喜儿的冤仇与愤恨之情。

结语

我们立足今天,回望昨天,是为了明天。1945年歌剧《白毛女》不仅是中国民族歌剧史上的一座丰碑,也是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的一个直接体现,在当时的革命斗争语境下赋予其“人民性”与“革命性”色彩。它将中国革命历史题材融入到西方歌剧艺术中去,以北方民间音调为基础,结合戏曲音乐进行创作。艺术长河奔涌不息,2015年3D歌剧电影《白毛女》不仅是从歌剧到电影的跨媒介叙事之守正创新,更是对习近平同志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的一次践行,在新时代继承“人民性”的同时彰显了“时代性”。作家田汉先生曾说:“《白毛女》对革命是有功的,革命未到来,《白毛女》先到了!”3D歌剧电影的《白毛女》的成功问世,为歌剧电影探索开辟了先河,也启迪文艺创作者利用当代先进科技守正创新、培根铸魂,方能实现新时代大国文艺的宏伟蓝图。

参考文献:

[1]习近平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EB/OL].(2019-3-4)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0957098.

[2]彭吉象.《影视美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235.

猜你喜欢
喜儿白毛女歌剧
歌剧《白毛女》在延安创作排演史事考
憨福
歌剧《白毛女》中喜儿的唱段研究
白毛女(第一幕节选)
走进歌剧厅
歌剧《白毛女》中“喜儿”艺术形象分析
在延安,初见《白毛女》
河北博物院上演“白毛女”
曰常性·传奇性·陌生化——电影《白毛女》的受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