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边塞诗篇,感家国情怀

2020-05-09 13:43张红茹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赏析意境

张红茹

摘 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本教学以朗读为依托,分为三个学习任务,即:“品边塞诗歌 探赏析方法”“绘边塞风物 解文学现象”“感战场氛围 悟家国情怀”。引领学生去吟唱那一篇篇激荡人心的边塞诗篇,感受那流传千古的家国情怀,加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从而提高学生审美的鉴赏与创造能力,由此来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 边塞诗歌 赏析 家国情怀 意象 意境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

1选题背景

黨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要时时想到国家,处处想到人民,做到‘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 是呀,初中学段的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阶段,引领他们砥砺家国情怀、激发使命担当,正是我们每一位一线教师的职责所在。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能够引领学生去吟唱那一篇篇激荡人心的边塞诗篇,感受那流传千古的家国情怀,相信一定会加强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传承,从而提高学生审美的鉴赏与创造能力,由此来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2研究目标、研究假设和拟创新点

2.1研究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边塞诗歌的基本特点,对边塞诗歌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学生通过自读、朗读和研讨等方式感悟、分析边塞诗歌特有的情境魅力;

(3)学生深刻认识自己与国家、民族的紧密关系。

2.2研究假设

以朗读为依托,引领学生在朗读中感悟保家卫国、守边戍疆的艰辛与荣光。而后与学生共同探究诗人是如何将这种情感表现出来的,从而得出赏析边塞诗的基本方法。

继而引导学生将自己脑海中浮现出的画面描绘出来,在共同欣赏学生的作品的过程中,继续深入理解诗歌,探究中华民族那保家卫国、守边戍疆的根源——家国情怀,从而将诗歌内容和思想意义加以延长伸展。

最后,在赏析诗歌的基础上展开大讨论:“结合我们的学习与生活,说说你应该如何把自己的人生与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活动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提升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信息的过程。所以,教学活动想要获得实效,必须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引导学生在师生互动的对话中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2.3拟创新点

(1)将教材上诗歌进行了归纳整合,选取了“品边塞诗歌  感家国情怀——边塞诗歌赏析”的主题,此主题的选取能够更好地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从而在教学中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其教育思想倾向于“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合作探究。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大有好处。

(3)“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双主原则,它将两者有机结合不仅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与创新能力的训练有利,对于学生健康情感与价值观的培养也大有好处。

(4)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引领他们将自己的人生与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3实施过程

以一节“核心素养背景下主题式教学”研究课为例,主题为“品边塞诗篇 感家国情怀——边塞诗歌赏析”。

首先,在课间播放歌曲《精忠报国》,来渲染危急形式下的战场氛围,为“家国情怀”做铺垫。上课伊始,教师深情地说:“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同学们,自古有云:大漠孤烟,长风冷月。那是战士厮杀的战场,那也是诗人们灵感的源泉。自古以来,一条条保家卫国、守边戍疆的道路充满了艰辛、充满了牺牲,也充满了荣光。在今天的课上,就让我们再一次来感受那流传千古的家国情怀,再一次来传唱那一篇篇激荡人心的边塞诗篇。” 学生跟随着老师的脚步走进了边塞诗歌的天地。

3.1品边塞诗歌,探赏析方法

这一环节主要是学生在朗读《使至塞上》的基础上,根据老师所提出的问题:“国学大师王国维为何称赞这首诗是‘千古壮观呢?”来具体探究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学生一步一个脚印地进行推敲,找出了诗中所涉及的意象,即:征蓬、 归雁、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并且说出诗中的这些意象营造了漂泊无依、孤寂落寞的氛围,又指出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创设了阔大的境界。

学生结合写作背景能准确地理解到诗人由于被排挤而产生的孤独、寂寞、悲伤之情以及在大漠的雄浑景色中情感得到熏陶、净化、升华后产生的慷慨悲壮之情,显露出一种豁达情怀。

由此,总结归纳出赏析诗歌的方法,即:找出意象——构成情境——感悟情怀。

3.2绘边塞风物,解文学现象

有了赏析诗歌的方法,教师就可以更好地带领学生品味欣赏诗歌了。边塞诗歌以唐朝最为繁盛,其实宋代也有特别好的作品,比如《渔家傲秋思》。词的上片中“塞下秋来风景异” 一个“异”字概括了边塞风光。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这幅奇异的画面。用这种方式,引领学生感受边塞那奇丽的风光,体验戍边将士的艰苦生活。学生们的审美体验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与创造。

学生在展示时,教师就是一名虔诚的观众,不仅细心聆听,还与学生共同探讨边塞诗歌常用的意象以及边塞诗歌意象的特点。当学生共同探究边塞诗常用意象的特点时,教师可以及时发问:“既然是唐朝人、宋朝人所写的诗歌,为什么称‘边塞为‘汉塞呢?学生一片茫然的时候,教师解释道:“这是边塞诗特有的一种典型文化现象——浓郁的汉代情结。出征的军队称为汉兵,将领称为汉将,边塞称为汉塞。不仅如此,在称颂战地英雄时,常常提到的也是汉代的霍去病、李广、卫青等,汉代英雄先国后家的伟大家国情怀,已经超越时间,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代诗人们渴望与汉代英雄们一样保家卫国、建功立业。这种情结既有强烈的现实感,也有深厚的历史根基,既有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还有浓重的文化情怀。它不会因时光流逝而消磨黯淡,而是历久弥新。家国情怀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是一个亘古不变的主题。”

范仲淹看到了底层士兵的辛苦,所以这里有“征夫泪”,可也有“将军白发”,统帅不仅要在军事上绞尽脑汁与对手斗智斗勇,更有用政治手段还边塞一个和平。虽然辛苦,虽然苍凉,虽然只能用“浊酒一杯”来消磨心中的思乡之情,但边关未宁,烽火未熄,当然绝不会考虑回家。这份秋思是统帅的惆怅,也是士兵的忧伤;是个人的苦闷,更是家国的情怀。

3.3感战场氛围,悟家国情怀

《使至塞上》和《漁家傲秋思》描绘了奇丽的边塞风光。除此之外,还有一些边塞诗则展现了戍边将士以身报国的决心,《雁门太守行》就是其一。这首诗描写了戍边将士身陷重围、敌众我寡的囧境。战斗从白天持续到黑夜,战士的鲜血凝成了暗紫!他们在战场上奋力厮杀,哪怕是战死沙场,血流成河。

老师除了组织学生从文学特色的角度赏析这首诗中对战况惨烈的描写之外,还引导学生展开了更深的研究与讨论:

(1)分析是什么力量使戍边将士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

(2)结合我们的学习与生活,说说你应该如何把自己的人生与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4教学综述

教师和学生一起深入挖掘古代边塞诗歌中所蕴含的的家国情怀,探究边塞诗歌所特有的意象以及特点,引领学生在诵读中提升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但是最为重要的是,教师引领学生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最终,成功引领学生理解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从中汲取了民族文化智慧,受到了熏陶感染。

参考文献

[1] 陈新璋.诗词鉴赏概论(第一版)[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

[2] 章学诚,仓修良.文史通义新编(第一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3] 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增订本)[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赏析意境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