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四题

2020-05-09 10:32赵振宇
决策与信息 2020年4期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武汉

赵振宇

[摘    要]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一种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影响深远,值得深入研究。面对“吹哨人”的预警,我们应当如何科学看待“谣言”?谣言和科学忠告如何区分?面对不确定信息,领导应当怎么做才能有效应对突发事件?在抗击新冠肺炎的伟大战争中,如何对英雄进行奖励才更加合情合法?对这些问题的厘清,有助于我們汲取宝贵的经验教训,建立完善的科学的传染病预警防范治疗机制。

[关键词] 武汉;新冠肺炎疫情;不确定信息;新闻真实性

[中图分类号] R5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20)04-0021-07

2019年底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于北京时间2020年1月31日凌晨经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3月11日继而被认定为“全球性大流行病”。疫情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也给国人,特别是武汉人民的正常工作、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如何面对和处理疫情,如何报道和评论公共卫生事件,对各级领导、诸多媒体和广大民众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挑战。面对“新冠肺炎”引起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本文试图从新闻传播及国家、社会治理的视角,回顾和梳理一些关键问题,以有益于相关研究的深入开展。

一、如何科学判断“谣言”?

2019年12月31日,武汉市卫健部门发布了关于肺炎疫情的情况通报。随后,多名网民举报有人在网上传发不实信息。为查明情况,公安机关先后对8名行为人进行了调查、核实,根据调查情况,分别进行了教育、批评。中央电视台对此也进行了报道。

2020年1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刊文对“武汉8人传谣被处理”事件发表评论称:只要信息基本属实,发布者、传播者主观上无恶意,行为客观上未造成严重的危害,我们对这样的“虚假信息”理应保持宽容态度。在武汉市公安机关处罚的8人发布“华南水果海鲜市场确诊7例SARS”信息的案件中,如果机械地运用法律,我们的确可以认定,鉴于新型肺炎不是SARS,说武汉出现了SARS属于编造不实信息,且该信息造成了社会秩序的混乱,符合法律规定的编造并传播虚假信息的行为,给予其训诫或行政处罚甚至刑事处罚都有其正当性。科学研究证明,新冠肺炎并不是SARS,鉴于信息发布者发布的内容有失真部分,但并非捏造。1月29日晚,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接受央视专访。对于疫情初期8名武汉市民称“出现SARS”被约谈,曾光表示:“这8个人是可敬的,他们是忧国忧民,有一定见解的。作为公共卫生专家,希望同他们对话,希望从他们身上学点东西。”

2月6日,这8个人中的武汉市中心医院医生李文亮不幸去世。世界卫生组织发文说:“我们沉痛悼念李文亮医生的去世。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对他应对肺炎疫情的所作所为致敬。”2月7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发布消息:经中央批准,国家监察委员会决定派出调查组赴湖北省武汉市,就群众反映的涉及李文亮医生的有关问题作全面调查。国家监委调查组于3月19日发布《关于群众反映的涉及李文亮医生有关调查情况的通报》,认定李文亮发布的信息没有扰乱公共秩序的主观故意,公安机关出具的训诫书不当,执法程序不规范,应予纠正。但李文亮发布的信息部分内容与实际情况不完全相符。至于有些人给李文亮贴上对抗体制的“英雄”“觉醒者”等标签,完全不符合事实。李文亮是共产党员,不是所谓的“反体制”人物。

对于此事,我们需要从新闻传播的角度对“谣言”作深入辨析。

所谓谣言,指的是在没有客观事实的基础上,作出影响和危害他人及社会的言论。当时武汉对“8名传谣市民”的处理可能就是依据于此。经了解,李文亮医生在微信群中发布信息没有扰乱公共秩序的主观故意。需要指出的是,在有关部门和专家尚未对不明原因肺炎作出明确诊断、对疫情还没有准确认识的情况下,他没有对信息进行核实就转发了,信息部分内容与当时实际情况不完全相符。实事求是、依法依规地加强监督,是监察机关的职责所在。有错必纠、有责必问,是党和国家对监察工作的要求。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加强监督,及时地发现问题,实事求是地处置问题,并督促有关方面整改问题,促进相关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一要弄清传播信息的真伪,这是问题的起点。2019年12月底,这8个人接触到的肺炎病人有些类似2003年“非典”的症状,但又不能完全断定。于是他们借用“SARS”一词使大家便于理解。从今天疫情的发展来看,现在定名的“新冠肺炎”确实与“SARS”有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但危害都是巨大的,都是危及人的生命的。随后的疫情检测表明,新冠肺炎是一种全新的病毒,远比当年的“SARS”更凶恶、更狡猾,且传染性更大,人类迄今尚未找到遏制病毒的良药。这8个人基于当时的认知,将新冠病毒说成是“SARS”并非恶意,是可以理解的。

二要弄清传播者的手段、动机和目的,也就是说传播者通过什么渠道和方式,发布这些信息要做什么。现在清楚了,他们是通过手机上自己的医生朋友圈,告知大家疫情信息,提醒大家,注意防范,完全可以定性为一种从善的动机。

三要看传播信息后对民众和社会的影响是什么。该“SARS”信息地披露,在有些方面具有一定积极作用,如对上级把控疫情在当时有好处,在保护医生、救治病人方面更凸显其重要意义。当然也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一定程度上引起少部分人(尤其是医护工作者)的紧张和恐慌。在利害得失关系的取舍上,最高人民法院刊文指出:“只要信息基本属实,发布者、传播者主观上并无恶意,行为客观上并未造成严重的危害,我们对这样的‘虚假信息理应保持宽容态度。”“保持宽容态度”,它应当成为我们今后处理这类信息传播的一条行动准则。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是每个新闻人的神圣使命,须臾不可忘记。新闻学教科书告诉我们,真实,不仅要局部真实,更要整体真实,不仅要细节真实,更要本质真实。这些都是正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信息的骤增,我们还要把握比较的真实和时间的真实。

对于比较的真实来说,我们以2003年发生的那场“非典”病原体之争为例。当年2月18日新华社播发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们推断“非典型肺炎病原是衣原体”的“权威消息”后,2月19日《南方日报》却发表了本报记者段功伟调查比较后的新闻报道《非典型肺炎病原是衣原体?》。记者冒着风险,不畏各界压力,经过仔细推敲、沉静思考、精心采访,从广东专家钟南山处获知病原不是衣原体,对北京专家结论提出了质疑,并大胆地展示了与他们完全对立的观点——“非典型肺炎是病毒性肺炎的可能性极大”。此篇报道是以“疑问句”做的标题,用了“可能性极大”来描述病原,而且发表在该报二版上。在当时全国媒体舆论都出现“一边倒”的情况下,因为此稿揭示了真正的病原,从而以全票通过荣获当年中国新闻奖消息类一等奖。这样的新闻是很少见的,可遇而不可求。但是,在多样的信息中辨别真伪,不是普通人一下子就能明白无误的,对此,我们应该“保持宽容态度”。

对于时间的真实来说,虽然事物的真实是新闻报道的前提,但是这种真实性在很多情况下不是一次就能全面准确无误告知天下,而需要较长时间的证实。有时候它需要经过一段或很长的时间,对这种发展过程中事实的报道,其真实性也是一次一次逐步展示的。这次疫情定名为“新冠肺炎”,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中国疫情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就是根据《国际卫生条例(2005)》,按特殊程序确定的不寻常公共卫生事件:即通过疾病的国际传播构成对其他国家公共卫生风险,以及有可能需要采取协调一致的国际应对措施。其依据的标准包括:(1)事件公共卫生影响的严重性;(2)事件性质的不寻常或意外;(3) 事件有可能在国际间传播;(4)事件有可能引致限制旅行或贸易的危险。世卫组织一旦确定某个特定事件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将请求对此突发事件做出即时反应。根据对每个突发事件的具体细节,世卫组织总干事将建议受影响的缔约国及其他缔约国理应采取的措施。取决于事态发展,对建议的措施有可能在以后进行修改或予以终止。所有这一切都是根据事态的发展,经过科学程序,花费一段时间进行的。所以,在突发事件的初期和进程中“信息部分失实”是可能存在的。那么,社会舆论和社会管理,对此“保持宽容态度”是可能也是应该的,这应该成为一种常态。

与此同时,对于那些发布者、传播者对他人和社会有主观上的恶意,手段和方式违规违法,行为客观上造成严重危害的事件,则一定要按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严肃处理,特别在重大突发事件时刻,更应强化国家治理手段。只有赏罚分明、刚柔相济,才能促进和保障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有序发展与和谐相融。

二、面对“不确定信息”领导该怎么处理?

在2019年底因发布“华南海鲜市场确诊7例疑似SARS”的李文亮医生最终没能看到我们战胜疫情的那一天,离我们而去了。对于此次疫情现在我们统一用“新冠肺炎”来命名,被世界卫生组织(WHO)认定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实事求是地说,“SARS”与“新冠肺炎”确实不一样,发布者发布的信息是欠完整欠科学的。

在多次新闻发布会上,我们常常能听到领导人用一种“如果……”的句式表达自己的无奈:“疫情的出现是我们始料不及,如果我们早一点决定,采取严管措施,结果会比今天好……”事物的真实是信息发布的前提,但是,这种真实性在很多情况特别是危急状况下,不是一次就能全面准确无误显现的。正因为此,才有了“失联”“疑似”等用语。2014年3月8日凌晨,马来西亚航空公司MH370航班从吉隆坡起飞后不久,机上239名乘客及机组人员失踪一事,已经过去6年了,该航班至今下落不明。我们常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说明了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变化、发展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变化莫测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有一个渐次明晰的过程。这次疫情定名为“新冠肺炎”,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是根据事态的发展,经过科学程序,花费一段时间的。所以,在突发事件的初期和进程中,“不确定信息”是可能存在的。那么,社会舆论和社会管理,对此“保持宽容态度”也是应该的,这也应该成为一种常态。

那么,各级政府和领导干部面对突发事件的“不确定信息”,该如何作出自己的判断,承担自己的职责?钟南山院士是我们的楷模。他来武汉后提出病毒可以“人传人”为这次阻击疫情作出了重要贡献。其实,这是他在2003年“非典”中所为的继续——当新华社播发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推断“非典型肺炎病原是衣原体”的“权威消息”后,钟南山却大胆地展示了与他们完全对立的观点——“非典型肺炎是病毒性肺炎的可能性极大”。

面对这次疫情“不确定信息”,也有地方领导敢于担责,作出了果断决策。湖北省潜江市委书记吴祖云2月6日接受白岩松电视连线时说,在钟南山还没有到武汉时,他们“从武汉得到消息后,觉得这个事情太大了,所以先下手。哪怕冒一点点不是太合规的风险”。1月17日他们就集中收治32位他们确诊的肺炎发热病人,在湖北省第一时间出台很严格的禁足令。“把病毒围困在最小的单元范围内”,给科研人员以研究药物的时间,再去迎接硬仗、苦仗,“一定能挺过这一关”。正是因为他们在“不确定信息”面前不是等、靠、要,而是从本地实际情况出发,审时度势,顺势而为,作出符合本地实际的正确决策,使潜江市在全省疫情统计中排名倒数第二(神家架林区倒数第一)。

领导者的重要职责就是在重大问题面前要果断决策,决策的前提是要对意见作出正确判断。我们常说要“集思广益”,为什么?就是在面临多种意见时,有好的、差的、不同意见、反对意见,有多数人赞同而真理又可能在少数人一边的意见,有当时看似正确或错误后来又被证明是错误或正确的意见……如何面对和判断这些意见,需要有完善的表达机制和接受程序。

“擇善而从”更是对领导干部的考验和检验。邓小平同志说:“我们领导同志的责任,就是要把中央的指示、上级的指示同本单位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能当传达室,照抄照搬!”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发展变化多端,好多事情是我们事先无法全面准确预料的,举措自然会相对滞后和软弱。面对“不确定信息”,对领导干部来说仍是一个考验。潜江市“冒了一点点不是太合规的风险”,意味着可能判断失误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失,可能违反有关规定犯错误甚至更严重,但是在人命关天的突发事件面前,领导干部应该承担这样的责任,作出相应的决策。

2014年3月18日,在河南省兰考县县委常委扩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醒全党注意“塔西佗陷阱”。“塔西佗陷阱”一词来源于古罗马执政官塔西佗所著历史书中的一段表述,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概念被用来特指政府丧失公信力,无论说什么做什么,人们都会认为它是在说假话、做坏事。习近平在讲话中强调:“我们当然没有走到这一步,但存在的问题也不谓不严重,必须下大气力加以解决。”在网络时代,面对各类突发事件时,各级政府应秉持积极主动的态度,及时、准确、全面公开信息,有效回应舆情,这对维护公信力至关重要。面对情绪激荡的舆论场,对于媒体披露的问题、事件与矛盾,政府不能回避,而应迅速研究有效的解决之策,这样才能避免矛盾积累、问题升级。回应热点问题,应做到“四讲”:尽早讲,政府要尽快抢占信息发布制高点,第一时间表明对事件的态度及应对措施;持续讲,向公众不断披露事件进展情况;准确讲,发布信息真实全面,争取公众的认可;反复讲,采取各种方式为公众答疑解惑。随着我国政府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的提高,与民众沟通更为顺畅,信息更加透明,政府公信力也必然不断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第二次研究加强疫情防控工作会议”指出:“这次疫情是对我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一次大考,我们一定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要针对这次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不足,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的能力。”如果各级政府和社会各个管理部门都能按照会议要求,以此次“疫情”作为学习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的锻炼场,就会吃一堑长一智,在实践中变得更聪明一些。不久前中央印發《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其中就有“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的内容”。按照习近平讲话精神,在这疫情“大考”中,应提倡和激励更多的领导干部和办事人员,面对“不确定信息”敢于担责,提高管理决断能力,为抗击疫情夺取最后胜利再建新功!

三、奖励英雄该如何进行?

关于如何奖励抗击新冠肺炎战役中牺牲和作出贡献的医务人员,由媒体发起的该奖励什么,广大民众积极参与的大讨论还在继续之中。这种讨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舆论环境,为政府决策创造了一个“集思广益、择善而从”的工作程序。

笔者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关注和研究奖励问题,在上海《社会科学》先后发表《试论建立中国特色的奖励学》(1987年9期)等多篇论文。出版了《奖励的奥妙》《奖励的科学与艺术》《神奇的杠杆——激励理论与方法》等多部著作,在媒体上开辟“奖励学漫谈”专栏,就社会上出现的奖励问题予以研究和探讨。在多年的研究中,笔者对“奖励”的表述是:奖励是社会对人们良好行为或成果的积极肯定的信息反馈,促使人们将这种行为保持和增强,加快人的自我发展,为社会创造更大的效益。奖励既包括物质的,如奖金、奖品、提薪、分房等,也包括精神的,如表扬、记功、授助、登报;同时,也包括物质与精神合一的信息载体,如记功、晋级(在这里,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的划分是相对的)。除此以外,在社会生活中,对人们的理解、信任、尊重,对工作的肯定、支持、帮助,对创造发明的重视、宣传、运用,以及同志之间、上下级之间赞许的目光、友好的微笑、善意的手势等,只要是能给人们带来欣悦,巩固和激发积极行为的反馈信息,都可称为奖励。奖励在调动人的积极性,提升人的素质过程中,与需要、情感、意识、意志、创造力、竞争力、道德品质等方面有着密切的关系。

今天,国家对抗击疫情中的优秀医务人员给予奖励,如教育部门拿出了中考加分的指标,旅游部门送出了免费的旅游项目,还有组织人事部门出台了有关奖励他们的文凭、职称、晋级等优惠政策等。那么,住房和建设部门应该拿出什么服务于英雄,交通运输部门如何为他们提供旅途方便,保险公司应该拿什么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还有那些与英雄们衣食住行须臾不可少的公交、医疗、餐饮、超市、银行、小区服务等众多部门,该为他们提供怎样的奖励项目?除此,还有这次抗疫中很少露面的农村农业部门、水利矿产部门、自然生态环境部门,公检法司、文物局、档案馆、博物院等部门,他们是否也需要向抗疫英雄们一一展示自己的资源,动用自己分工部门的权力,向他们表示自己特有的敬意?试想一下,如果这些部门都行动起来,是否又要麻烦全社会对参与展示资源的“奖励英雄”来一次排名大赛?如果能行,大赛排名后是否会影响到人们特别是学子们,对那些资源丰厚部门进行新的职业选择和求学指向?笔者理解和尊重那些崇敬英雄、感恩那些舍生忘死的医护人员的善举,譬如湖北省和武汉市对抗疫斗争中的一线医护人员或颁发纪念章,或欢迎他们来湖北旅游(景点免费)等举措就很暖心。但不能形成全行业、全部门的惯性思维、攀比思维,这样的“追风”既难以为继,也会对抗疫一线医护人员的精神品质带来不利的影响。

此次“新冠肺炎”是一次特别重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定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事当前,我们的一切行动都必须按照国家法规办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是规范突发事件应对活动的根本法。该法第四条规定:“国家建立统一领导、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管理体制”。据此,国家成立了中央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各省市自治区成立了辖区的抗击新冠肺炎指挥部,“第六十一条 公民参加应急救援工作或者协助维护社会秩序期间,其在本单位的工资待遇和福利不变;表现突出、成绩显著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突发事件应对法》告诉我们,对抗击疫情医务人员(包括其他优秀参与人员)的奖励应由国家或地方政府统一组织颁发,不能由中央或地方某一个或几个有资源的部门出面。这种奖励与企业、个人的捐赠和褒奖是不同的,企业和个人可随自己意愿而行,而政府部门是否可行值得商榷。当前,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已经印发了《关于全面落实进一步保护关心爱护医务人员若干措施的通知》。《通知》提出了爱护、保障和奖励一线医务工作人员的十项举措。各地现在的任务就是,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将《通知》要求落实到位,为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有力保障。

四、建议在武汉修建抗击“新冠肺炎”纪念场地

在我们与自然界的斗争中,千万不要忘记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所说的那段警世名言:“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我们最初的成果又消失了”。

2003年的“非典”至今过去17年。为了保存记忆,建议在汉口修建一座抗击“新冠肺炎”、科学普及、未来展望融为一体的纪念场地。适当保留原貌,百年之后都能引起中国和世界人士的回忆,看到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战胜疫情的伟大力量。

武汉是“九省通衢”的核心,有着地处城市繁华地带,火车站、飞机场、地铁、公交密布,方便南来北往的游客和人群。在这里修建纪念场地,可以让人们知道天花、麻疹、疟疾、霍乱在人类历史上的出现与消灭的过程,了解当年毛泽东主席因余江县消灭血吸虫而“夜不能寐”写下“纸船明烛照天烧”的《送瘟神》,从而成为一块科学普及的园地。可以让人们了解,由2003年抗击“非典”到世界卫生组织相继认定的2009年H1N1流感病毒疫情、2014年野生型脊髓灰質炎病毒疫情、2014年西非“埃博拉”病毒疫情、2016年巴西“寨卡”病毒疫情、2018年—2020年刚果(金)“埃博拉”病毒疫情和这次在武汉抗击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疫情的历史。可以让人们了解到,以钟南山为代表的我国科研人员在抗击“非典”和“新冠肺炎”过程中,为人类作出的重大贡献。

纪念场地要为参与抗击疫情牺牲、献身、作出贡献的各方人士建碑立卷:他们是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迎难而上的中国军人,各级指挥员战斗员基层干部群众,无数志愿者和下沉干部还有在这次疫情中逝去的不幸生命,更有疫情期间900万留守的武汉市民和为武汉付出的外乡人,这里汇聚着来自全国各地的慰问、支援和救助,这里还有国际社会友好人士关注的身影……自然,那些来自武汉乃至全国和世界的报道这次疫情的新闻媒体人士也应有对他们的纪念——他们在危急的新闻一线用视频、声音、照片、文字和网络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建立纪念场地有着重要的历史和现实价值。当我们战胜疫情高唱凯歌之时,以奉献给国人、给世界一个完整的值得记取的历史记忆!同时也是为了印证“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这一历史立论!

[责任编辑:李利林]

Abstract: The "New Coronary Pneumonia" epidemic, as a major public health emergency, has far-reaching impact and is worthy of in-depth study. Facing the early warning of "whistleblowers", how should we treat "rumors" scientifically How to distinguish between rumors and scientific advice Faced with uncertain information, what should leaders do to effectively respond to emergencies In the great war against new crown pneumonia, how to reward heroes to be more legitimate and legitimate Clarification of these issues will help us learn valuable lessons and establish a sound scientific early warning,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chanism for infectious diseases.

Keywords: Wuhan; Novel Coronavirus Pneumonia Epidemic Situation; uncertain information; news authenticity

猜你喜欢
新冠肺炎疫情武汉
别哭武汉愿你平安
我们在一起
驰援武汉
武汉加油
运用大数据技术提升公共危机应对能力
首都都市圈区域联防联控机制探析
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科学研究对政府决策的影响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公共治理机制:信息、决策与执行
新冠肺炎疫区高校大学生的精神状态与行为应对
公共卫生学科作用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