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绎境,音音通情

2020-05-09 10:32吴玥
神州·下旬刊 2020年4期
关键词:琴声友人意境

古人写诗常常注重视觉之美,对于声音之美则更多地在于追求音韵,对声音意象的关注略有不足。声音可以是解读诗歌的窗口。在唐宋诗词中,“声音”意象不仅仅是诗歌意境的构成要素、美感呈现的载体,也是打开诗人内心情感世界的钥匙。声音作为一种奇妙的连接物,往往能穿越时空,触发人们内心的涟漪。

声音是无形无状的,诗人往往将其从无形化有形,从抽象化具体,在描摹声音常结合其他器官的感受,亦或是将声音放置到某种情境中,变得可视可感。如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作者将无形无状的声音比拟为有形有状的事物。更为精彩的是,白居易关切到声音的流动和曲调变化的特点,使得描述的画面充满动感。如“落”、“滑”、“咽”、“凝”、“破”、“迸”、“鸣”等动词的使用将读者带入到有变化性和流动性的画面场景中,使比拟的事物有了生命的动感,展现曲调的起伏和技艺的高超。同时,比拟的事物各有特色,“急雨”“私语”呈现节奏的快慢与强弱,“珠落玉盘”呈现声音的此起彼伏、接连不断,“花底滑”、“冰下难”描摹声音的流畅与停歇,各种事物呈现的特征与声音的效果完美切合,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无形无状的声音化为可视可感、富有灵动性的事物,无形的曲调走入有形的视觉场景中,达到声视合一的效果。

声音不仅仅在诗歌中变得有形,而且还能显示出不同的情境。如在李白《赠汪伦》这首诗歌中出现的声音为踏歌声。这里的踏歌声啊一般理解为汪伦带着村人边走边唱为李白送行。这里,踏歌声并不是为了庆祝节日或者活动,而是友人送别的方式。此处的声音将读者带入到一种分别的情境中,如果没有此处的声音,只有李白的“离”,而未有友人的“送”。声音的出现妙在“忽”,妙在出其不意,妙在暗示送别情境的出现。这里虽闻其声而未见其人,但李白汪伦间浓厚的情感已跃然纸上,声音“留”住了李白,“送”来了汪伦,将两位友人、读者共同带入到温馨幸福的分别场境中。

诗人关注到声音的传播性、连续性等特点,往往将声音放到广阔的时空环境中。在诗歌中,声音既可以跨越阻隔相连两地同时也可以相通两心。张继《枫桥夜泊》的最后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夜半时分,客船漂浮在江面上,寒山寺的钟声传入江上舟中。声音的出现,穿越时空的局限,将城外的寒山寺与江上的客船相连,寺中僧人敲钟未眠,舟中客人听声未眠,游子哀愁的情绪随着钟声飘荡也愈加浓烈,使愁情在空间无限地延展,使诗歌画面愈加宽阔。原本两处相距较远的地方,因声音而发生联系,寺中钟声使江上之夜更加静谧、凄冷和寒寂,也使游子的情感从舟中、江上再到寒山寺,往更远的方向扩展。声音的传播跨越阻隔,连接两地,实现空间的相连。声音可以相通两地。

与此同时,声音也可以相通两境。李益的《喜见外弟又言别》这首诗从题目上比较有特点,题目里蕴含着两种场景,两份情绪。反复品读后笔者认为,连接相见与相别场景,达成情境转移效果的恰恰在于“暮天钟”三字。此处的钟声是一种时间的暗示,它侧面提醒友人时间的推移,巧妙地连接起友人即将分别的画面。钟声不仅仅寄托着相见的那份温情,同时又是分别的哀愁,绵延不绝。

诗人巧用了声音传播的特点,连接起两种情境,使得友人从相见到分别的场景过渡自然而巧妙声音不仅串联两种情境,也可以相通两种情感。如王昌龄《从军行》(其一)开篇“烽火”二字将读者带入战争场景,士兵站在城西百尺的高楼上,站到高处视野空阔更显得荒凉和寂寞,秋日黄昏孤寂一人更易悲傷。此时传来羌笛的声音,愈加调动征人的情绪。声音既引起征人的愁绪,也飘荡到万里外的思妇那里,引起两处的情思。诗人没有直接描写征人内心的凄苦,而是写思妇内心的愁绪同声音飘散万里而不尽,更显出情之深沉,声音跨越时空的局限,引起思妇和征人的共同的思绪,使得相离两地的夫妻心意相通。

“声音可以作为传播的载体,传递人们的心声。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这首诗歌尾联“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最后两句,王昭君所做的琵琶曲流传千年,曲中蕴含着她的怨恨之情。此处,音乐是昭君抒发情感的工具,她把对自己命运的愤慨、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对沦落异乡的无奈,种种情绪通过琴物得以抒发。此时的声音担任着传达昭君情感的作用。

声音不仅可以传递情感,有时还可以与人结合,达成声人合一的效果。晏几道的《菩萨蛮》这首诗歌在描写筝声时,视角从声慢慢关注到弹曲之人。“弹到断肠时,春山眉黛低。”下阙中,作者由琴声转到描写弹琴的人,关注到琴与人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当琴声最令人肠断心碎时,诗人没有直接描绘琴声,反而转向人,通过女子的神态变化——缓缓垂下眉,侧面表达曲调的哀怨忧伤。此时,琴声不是《咏怀古迹》中情感传播的载体,而是琴人合一,琴声即心声,琴与人达到共情的效果。弹琴的女子完全沉浸于琴声中,读者通过女子哀怨的神情理解“断肠”琴声。

品读声音意象,从声音的表达方式上:无形之物进入有形之境。诗人对于声音意象的把握,常常将其放到可观可感情境中,使声音构成一幅幅画面,担任渲染、提示等不同的作用。从声音与空间的关系上,声穿时空。诗人敏锐地观察到声音在时空中传播和持续的特点,使诗歌因声音超越了现实空间和情境的限制,开拓了诗歌的意境。从声音的呈现效果,连起心中的涟漪。声与情往往在某种环境中有相通之感,与人产生“知音”情结。

唐诗宋词中,自然之声——“莺叫”“杜鹃”“乌啼”等常常出现,且它们与某些景物搭配出现,如莺与柳的组合。同时,琴声在边塞诗中出现频繁,“琵琶”、“羌笛”等的出现常常与征人、思妇的形象相连。声音在意境中的组合方式、以及声音在意境中起到的效果仍需要近一步探究,且声音可同时搭建文本意境之外的“第二世界”,它可以在意境之外,使诗歌达到双线叙事的效果。

作者简介:吴玥,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琴声友人意境
丁耀亢“敷衍”挚友
泉水滴答
倾听那琴声
春色满园
可怕的琴声
火烧衣裳
失眠
悦耳的琴声
送别
一朵花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