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民族音乐与舞蹈专业民间舞教学中舞蹈文化的导入

2020-05-10 18:42韩明玉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0年16期
关键词:民间舞民间舞蹈舞蹈

韩明玉

[摘           要]  东莞市商业学校作为东莞市首批开设“民族音乐与舞蹈”专业的中职学校,于2017年正式和广东文艺职业学院签订“3+2”中高职衔接舞蹈表演专业。确立合作后,学校先后与广文艺进行多次课程设置研讨会议,经过两校协商,最终将民族民间舞设为该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并且要求中职三年每学期全部开设该课程。本次合作,要求在中职期间重点培养舞蹈文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用型艺术人才。民间舞是本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课程,对此,探究舞蹈文化在民间舞蹈教学中的导入方式,正是优化民间舞课堂的必要措施。作为音舞专业备课组长,累计民间舞教学6年,通过教学实践发现,当下一线教师运用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并且教学实践内容严重缺乏对舞蹈文化理论的体现和引入,从而导致学生对新课内容“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为了更加有效、准确地将舞蹈文化与课堂实践相融合,分析中职学校舞蹈文化在民间舞课堂教学的有效导入方式,期望能够为今后的课堂教学提供改进依据。

[关    键   词]  中职;民间舞;舞蹈文化;教学;导入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16-0114-02

一、中职音舞班民间舞课堂教学现状

中职学生身体条件和专业基础参差不齐,学生没有经过选拔直接进校就读导致学生的舞蹈基础各有不同。我校该专业学生绝大多数为中招录取,所以学生民间舞水平基本为“零”。正因如此,在教学时教师们常常过于侧重肢体动作的教学,急功近利,忽略舞蹈文化的导入传授,导致学生对新课舞蹈学习的不精确,目前课堂教学中民间舞失衡,教学方式不完整,严重缺失舞蹈理论知识的铺垫导入。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舞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实用型艺术人才。为此,在实施民间舞课堂教学时,一线教师不仅要提升学生的舞蹈技能,还应该尽力去提高学生对舞蹈文化理论知识的掌握水平。舞蹈教学不仅要做到传授实践技能,更要做到传授全方位的舞蹈内容,现阶段民间舞教学中存在如下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一)忽略民间舞课堂舞蹈文化的引入

中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地域特色、生活环境、人文精神、民族信仰等。我国疆土辽阔,地广物博,民间舞是值得骄傲的一门课程,教授者和受教者都要抱着传承的心态走进课堂教学实践中。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常常忽视课前舞蹈文化知识的导入,实践课失去了理论知识的支撑后,导致民间舞失去“灵魂”,自然就不存在传承一说。所以,民间舞专业任课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多采纳高职专家的意见,加强舞蹈文化的导入,绝大多数任课教师习惯性进行“模仿性”教学,关于舞蹈文化知识教育显得不够充分,從而导致学生对各个民族的学习也只存在于技能表象,不清楚该民族的文化和起源,无法正确分辨民族种类。部分教师在技能传播过程中基本是在刻板地教授动作和技术,由于本身并未意识到舞蹈文化的重要性,忽略了舞蹈真正的内容,从而偏离本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同样,这也是阻碍民间舞课堂教学停滞不前的主要因素。

(二)民间舞课堂教学模式单一化

目前,我校民间舞任课教师只有六人,大部分以传统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尤其在民间舞课堂中,很少有教师会对某个民族的人文历史与舞蹈文化进行详细的传授与导入,更多的是对该民族舞蹈技术动作进行示范性教育,让学生进行模仿学习。所以根据课后调查统计,62%的学生反馈:感觉内容枯燥,根本分不清楚每个民族的本质区别。这就是由课堂教学模式单一造成的。另外,中职音舞班的民间舞作为职业教学的主要必修课程之一,目前的教学模式过于狭隘,该科目课堂内容包括:海阳秧歌、东北秧歌、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云南花灯、傣族、苗族以及朝鲜族舞蹈。由于学生普遍专业基础为“零”,接受能力有限,教师就“想当然”地认为学生需要学习以上“大”民族的代表动作组合,忽略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校该专业课程设置中,基本上不会有过多“冷门”小民间舞蹈出现,每个学生的潜力无穷,作为教师不应该“一概而论”,应该多去尝试新手段。之前不敢尝试新的事物才导致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狭窄,使得2018级民间舞教学课堂氛围严肃,教学进度出现瓶颈期无法开展。

二、舞蹈文化导入与课堂教学之间的结合

中职舞蹈课堂教学是一种共生共存的互补状态,缺一不可。民间舞蹈文化在实践中的教学体现,同样也必须借助民间舞的课堂实践教学。我校2018级音舞班的民间舞教学,同样也需求理论知识学习来加以填充。同时民间舞蹈课程建设,也需要从培养实用性舞蹈人才的职业岗位要求出发,为了更快实现我校与广文艺高职对接的人才培养目标,就必须明确舞蹈文化与舞蹈教学是缺一不可的,只有明白两者的关联才可以完善教学。

(一)民间舞课程结合舞蹈文化教学的意义

首先,在民族音乐与舞蹈专业中设立民间舞蹈课程是为了满足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2018级音舞班日常教学过程中,有效结合舞蹈文化显然是必要的,通过课前导入让音舞专业的学生对民间舞内容有充分的了解与吸收,舞蹈文化引入学习是让学生真正走进民间舞课堂的根本方式,其文化传播与学习者的表现力息息相关。结合舞蹈文化教学,这样学生不仅可以感悟民间舞的魅力,还可以优化学生的审美能力,强化学生的综合素养,活跃课堂气氛,使得学生在90分钟有限的学习时间中,可以准确实现掌握知识内容。

(二)舞蹈文化理论知识对于民间舞课堂教学的巩固性

在实施民间舞教学的过程中巧妙导入舞蹈理论知识,既符合我校人才培养需求,又能够提升课堂整体质量,理论知识的导入是维护和巩固民间舞教学效果的主要途径,教师应在组合教学、节奏控制、动律体态等教学中,适当导入舞蹈文化理论知识,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能防止学生产生“形而上学”主义。舞蹈文化并不是二者的结合体,想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以优化民间舞掌握为主要手段,这个手段就是理论结合实践,再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借助舞蹈文化的知识魅力在课堂中渗透各民族的地域精神和人文历史,促使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有机结合。

三、优化舞蹈文化导入的改进方式

课堂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大家都是从“零”开始,一线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孩子们的基础舞蹈模仿能力,更要提升学生对舞蹈文化基础知识的理解水平。当下教学手段日新月异,在网络时代我们不能一味原地踏步,想要改变教学模式就要走进学生,就要多利用PPT、短视频、网络资源等多媒体平台作为课前导入,巧妙地将舞蹈文化渗透至日常教学内容中。

(一)信息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中职舞蹈教师要结合自身对民间舞蹈精神与动作的描述与讲解,形成一套自己的教学风格,切勿东拼西凑地抄袭教学。同时,教师要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手段,比如课前制作微课,运用APP彩视或者剪映,制作微课短视频对本次学习的新课——民族进行概括介绍,借助微课可以提前让学生知道该民族的地理位置、人文环境、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这样可以提升学生对新课的学习兴趣。再者教师可采用线上布置作业的形式,运用微信小程序“班级小管家”发布任务给学生,也可通过“钉钉”设置学习群,布置查询任务,让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自主学习每个民族的舞蹈文化,这样大大提升了中职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提升一线专业课教师自身能力

作为一线教师,要想切實提高民间舞教学质量,必须强化自身的知识素质。教师可以利用假期定期参加继续教育培训与进修。本人暑假会去北京舞蹈学院进修,拓宽自己的专业空间,因为舞蹈是“活”的,所以教师要不断学习。我国民间舞蹈文化博大精深,中职教师在教学的同时需要注重学生对民间舞知识的全方位掌握与理解,这样才能让民间舞课堂教学取得进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塑造“和蔼”的形象,不要总是带着审视和挑剔的眼光对待学生。网络时代,教师要将心比心,树立亲近有趣的民间舞教师形象,并且结合理论与实践使单一的民间舞蹈课堂变得丰富多彩。

综上所述,世间万物总是在不断更新,教学的手段日新月异,作为全市首批音舞专业,我们确实在教学实施中存在很多不足,不过我坚信中职民间舞课堂在大家的努力下会走得更远。对于学生而言,音乐课堂导入舞蹈文化理论知识有利于感受民族风情、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优化民间舞蹈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想要提升课堂学习魅力,教师自身要走进文化本身,不要只看“结果”,将更多的重心放在创新教学手段上,增加课堂互动乐趣,抛弃原本的刻板教学手段,摆脱舞蹈课堂单一的模仿性学习,让学生在掌握舞蹈文化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带着乐趣和好奇走进课堂,真正领悟民族民间舞蹈的精华,并学以致用,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舞蹈人才,最终实现中高职衔接的实用型职业人才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8.

编辑 张 慧

猜你喜欢
民间舞民间舞蹈舞蹈
地域特色舞蹈在高校课程中推广的思考
结合流行元素提升民间舞蹈教学效果
浅议民族民间舞蹈的继承创新与发展
基于地域文化的民间舞蹈艺术传承发展策略
舞蹈课
试论新时期中国民间舞蹈的发展现状
中国民间舞教学中情感的重要性
民间舞课程改革与课堂教学方式研究
雪地上的舞蹈
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