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的孤单
——《念书的孩子》

2020-05-11 06:22
幼儿100 2020年7期
关键词:念书乡土人性

《念书的孩子》是一部聚焦留守儿童的电影。年仅9岁的开开跟年老体弱的爷爷生活在农村老家。流浪狗小胆儿成了开开最好的朋友。爷爷去世后,在城里打工的父母要带开开进城。开开不想进城,和小胆儿继续住在老旧的房子里,但他还不能独立生活,总是把饭烧糊,上课也总是迟到。一天晚上,开开被噩梦吓醒了,给爸爸打电话。爸爸费尽气力创造条件,接开开进城读书,却抛弃了小胆儿。

该片以小见大,以孩子的观察与感受、磨难与窘迫,折射出农民进城打工后留守儿童(老人)的问题,尤其留守儿童教育这一“大问题”。全片紧扣主题“念书”和“孩子”,展开故事情节,无论是开开读课文念错别字,或开开的作文被当成范文,得到老师的表扬,还是开开在床头灯下温习功课;无论是爷爷在世时和开开讨论字词、阅读课外书(《说岳全传》《三国演义》)等,还是爷爷死后,开开在老师家、在台阶上做功课,爸妈千方百计让开开转学到城里,都围绕着这一主题展开。

《念书的孩子》没有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刻意安排煽情的桥段,有的只是乡土邻里的生活琐事。可以看出,本片的编导并没有试图暴露社会问题,而是着眼于对人性中真善美的挖掘。观众从爷爷、开开等人物身上,看到的更多的是真诚、善良、爱心互助等积极、美好的一面。爷孙俩的三餐温饱、抵足而眠、字句切磋、求医问药等日常生活,表现出了祖孙相依为命的亲情。从开开感谢医院抢救煤气中毒的爷爷,到王老师关心帮助孤身的开开,再到邻居小女孩燕燕陪伴开开做作业,所体现的都是人性的温暖、社会的关爱。影片通过这些细琐的故事,给人一种沉静、质朴、乡土与阳光的感觉,让人感动、感慨。

片中自然流露出的儿童纯真的情感在不经意间都会击中观众的心灵。如:爸爸将带开开进城,他们出发前到爷爷坟前告别。开开喃喃地说:“燕子的姥姥说,人不管得了什么病,只要一死,就都好了。爷爷,你的病好了吗?”影片最后,开开被迫进城上学,车开了,开开一边反抗,一边哭喊着让小胆儿快跑,小胆儿拼命地追赶着汽车,但客车载着哭泣的开开飞驰而去,留下了童年永远的创伤和无奈!

猜你喜欢
念书乡土人性
重视培育多层次乡土人才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逼近人性
乡土中国
人性的偏见地图
理想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不要理他
读《乡土中国》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