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与“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之误导

2020-05-11 11:49张水生岳永红
青年与社会 2020年8期

张水生 岳永红

摘 要:2017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冊“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与“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国共合作宣言,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与“平型关大捷是……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仗”;“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与“农民减租减息,地主交租交息”。以上三个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有时容易引起混乱与矛盾。

关键词:抗战开始;抗战局面的形成;正面战场

一、“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与“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之理解

2017教育部组织编写的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9课91页“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第19课92页“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在全国的合法地位。这样,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此段话可简单理解为“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国共合作宣言,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七七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国民党发表国共合作宣言的时间是1937年9月,前后相差两个月,两个时间,两个事件,到底哪个时间,哪个事件是“全民族抗战的开始”具体不得而知。

进一步追究,“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与“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的差别到底在哪?

两者即使有差别,作为受教育者的十四、五岁的八年级学生,能理解这种差别?或者,是否有必要理解这种差别。

笔者的结论是:或者“七七事变标志着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开始”,或者“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国共合作宣言,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有一种结论就行了,没有必要把“全民族抗战的开始”与“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这两种让学生不知所云的结论同时呈现在教科书中。

二、“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与“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的误区

2017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20课第97页,“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的一场胜仗。”结论正确,无疑义。纵观整个抗日战争,国民党抗击日本侵略,是正面战场,这是事实,也为学界所承认,为国人所接受。

然而,在八年级上册第21课第100页,关于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115师林彪部取得的平型关大捷的描述是“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仗”。

“正面战场”的第一个胜利?

此结论值得商榷。

平型关大捷是1937年9月,台儿庄战役是1938年3月。平型关大捷是“第一个胜仗”,是因为平型关大捷在台儿庄战役之前,成立;台儿庄战役是“最大的一场胜仗”,是因为它歼敌1万余人,平型关大捷歼敌1000多人,无可厚非。

关键是,平型关大捷是正面战场取得的胜利吗?即使是,也一定要强调平型关大捷是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仗?

诚然,平型关大捷是八路军、新四军在深入敌人后方、建立敌后根据地、开展敌后游击战、开辟敌后战场之前八路军主动出击日本侵略军而取得的第一场胜利,它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意义非凡。然而,把平型关大捷定义为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仗的结论,对于教师系统的历史教学过程、历史教学任务的完成、对于学生系统的历史知识体系建构是否有帮助?

众所周知,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由于主客观方面的原因,自然形成了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个战场的抗战。一般情况,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抗击日军的进攻。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96—99页第20课“正面战场的抗战”所讲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第三次长沙会战及豫湘桂战役等四大战役都是国民党在正面战场进行的。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游击队根据敌强我弱的态势,深入敌后发动群众,扩大抗日武装力量,建立抗日根据地,组织抗日政权,展开形式多样的游击战争,在敌人后方打击敌人,构成敌后战场。

关于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教科书中数次有描述。

第21课101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等抗日武装力量挺进敌后,将敌人的后方变成抗日的前线”;“陕甘宁边区首府、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是敌后战场的战略总后方和指挥中枢”;“敌后战场涌现出许多抗日英雄和模范人物”。

102页:“根据地成为敌后游击战得以坚持并取得最后胜利的基地”;“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互相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日战争的整体”。

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第106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率先发起局部反攻,取得了一系列胜利”。

通过上述描述,经过师生的教与学,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了或应该形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游击队构成了抗击日本侵略的敌后战场”这样清晰的知识体系建构。这也是本册教科书第六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所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之一。

而“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仗”的结论显然与上述知识体系形成与建构、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存在相互矛盾,在实际教学中容易引起混乱。

那么,对于平型关大捷的意义到底应该怎样描述?

教科书100页“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中取消“在正面战场”五个字,变成“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种修改使教科书的历史线索清晰明了,避免了矛盾,避免了混乱,有利于学生建构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也有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而且,第21课的题目是“敌后战场的抗战”,第一个子题目“平型关大捷”中却有“平型关大捷是……在正面战场……的胜利”云云的描述,题目与内容的叙述不一致,不只是错误。

实际上,“平型关大捷是全民族抗战以来中國军队取得的第一个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样的评价丝毫没有降低平型关大捷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丝毫没有削弱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在中国人民心目中的形象与影响。

笔者的结论是:对台儿庄大捷的评价中,“正面战场”字样的添加,纯属画蛇添足,应于删除,以保证历史线索的清晰与历史结论的整体连贯统一。

三、到底是“农民减租减息,地主交租交息”还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

教育部审定2017义务教育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1课“敌后战场的抗战”第二个标题,“毛泽东<论持久战>和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之“抗日根据地的建设与发展”,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的内容,教科书(102页)将其描述为“实行农民减租减息,地主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

这是一个错误,常识性的错误。

然而,这一错误,竟是一个学生,蒋星星老师的八年级(8)历史课代表唐文豪发现的(由于惯性思维,本人有所怀疑,不敢在学生面前表现,反而在极力自圆其说)。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政策。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日本侵略者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对地主阶级的政策为农民交租交息,地主减租减息的政策,旨在团结地主阶级共同抗日,中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共所采取的土地政策主要是减租减息。

它一方面要求地主减租减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要求农民交租交息,照顾地主富农的利益。

减租减息政策的具体内容:抗日战争时期,在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即地租一般地以实行二五减租为原则,按抗日战争前的原租额,减去百分之二十五;利息一般地减少到社会借贷关系所允许的程度。

地主减租减息,是因为他们有土地有钱,有资本出租土地,有资本放高利贷。共产党没有没收地主的土地,是因为地主阶级中的大部分人在抗战大局面前有抗日的积极性,表现出了他们是中国人,表现出了他们“开明绅士”的一面。共产党要他们减租减息,是要他们减轻农民负担,是要他们为抗战出一份力。

减租减息,即地租一般地以实行二五减租为原则,按抗日战争前的原租额,减去百分之二十五;利息一般地减少到社会借贷关系所允许的程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地主阶级的利益,激发和保护了他们的抗日积极性,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农民交租交息,是因为农民没有土地或只有少量土地,租种地主土地才能养家活口,向地主借钱才能渡过难关。

在抗日战争中,中国与日本的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地主与农民的阶级矛盾必须要服从于这个主要矛盾。在此背景下,共产党没有采取消灭地主阶级的措施,没有剥夺地主的土地,土地是地主的财产,地主把土地租给农民耕种,把钱借给农民,而收取一定的地租,收取一定的利息也是合理的。只不过负担比以前大大减轻了。

“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是正确的,它照顾了地主与农民两方面的利益,照顾了抗战大局,极大的调动了各方面的抗战积极性,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面大旗,为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农民减租减息,地主交租交息”,这样的错误出现在部编历史教科书中,确实值得商榷和思考,期待其能更加严谨。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育部组织编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7.

[2] 义务教育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育部组织编写——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8.

作者简介:张水生,甘肃省酒泉市第二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初中历史教学与研究。研究成果:主持通过十二五规划省级课题研究一项,省级刊物发表论文数篇;岳永红,甘肃省酒泉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学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