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人际沟通分析技术在家庭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2020-05-11 06:00苏艳琼
教师·下 2020年3期

摘 要:人际沟通分析学,作为一种人格理论,是一种针对个人成长和改变的有系统的心理治疗方法。笔者结合多年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就如何将人际沟通分析技术运用于家庭教育中,开展了一些研究。现从“无条件正面积极安抚”“寻找‘沟通游戏中的漠视点”“建立良好的时间结构”“形成快乐的人生脚本”“认识人的三种自我状态”“相信自己的再决定能力”六个方面,阐述了人际沟通分析技术在家庭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人际沟通分析;沟通游戏;时间结构;再决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9-28 文章编号:1674-120X(2020)09-0006-02

人际沟通分析学(Transactional Analysis,简称“TA”)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艾瑞克·伯恩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 目前,人际沟通分析技术已被全世界65个国家吸收并广泛应用于心理治疗和咨询、团体辅导、企业培训、学校教育中。笔者有幸听了国际沟通分析大师托马斯·欧嘉瑞博士亲授的课程,颇有收获。在此,笔者结合多年的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就如何将人际沟通分析技术运用于家庭教育中,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无条件正面积极安抚

在最近一项针对250名4~17岁孩子的调查中,绝大多数的孩子都表示,希望能够与父母有更多的交流,希望得到父母无条件的关爱,在人际沟通学里,称之为“安抚”。每个人都需要安抚,哪怕是“负面”的安抚。似乎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别人魔法般地知道我们需要什么,而其实很多时候别人只是不知道我们需要什么,而不是不想给我们。在家庭中,我們与孩子的沟通时常这样。

如何做到无条件正面积极安抚呢?

第一,在家庭教育中,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他可以表明自己的想法,说出他的需求,他也并不需要为自己要求什么而感到亏欠,但需要记住,别人有权决定如何回应他的要求。比如,孩子希望能获得某种玩具,他可以说出他的需求,但父母有权决定是否满足他,这与父母是否爱他没有关系。

第二,我们要让孩子知道,我们爱他,无条件地爱他,与他的表现无关。让孩子明白,他可以不用取悦任何人,只要做好他自己。有时,父母对孩子不悦时,会这样说“你再这样,妈妈生气了。”“你穿这件衣服去学校,别人会怎么说你呢?”我们应尽量避免这样的言辞,可以尝试这样说:“怎么做,你觉得比较好?”“这样穿,你感觉舒服吗?”只需换一种沟通方式,效果就截然不同了。

从小这样教育出来的孩子,会与父母形成良好的深层依恋。长大后,他在人际关系中,知道自我的边界,不对别人过度要求。因而,请多给予孩子无条件正面的积极安抚,使其在安全舒适的环境中成长。

二、寻找“沟通游戏”中的“漠视”点

目前,有不少父母觉得和孩子沟通是一大难题。由此看来,“沟通”这项最基本的人际交流工具,在家庭教育中也是颇具艺术的。在家庭中,人际沟通主要有亲子之间的沟通、夫妻之间的沟通、兄弟姐妹之间的沟通等。在不少家庭中,以下沟通场景时常出现:

场景一:谁来管孩子

背景:父亲长期忙于工作,孩子大多由母亲负责。这学期,孩子成绩不好,且有厌学情绪。

父亲:怎么回事,最近怎么老说不去上学?

母亲:他不想去,我有什么办法?

父亲:你没办法,不是你天天管他吗?

母亲:我怎么管呀?他都不听我的,我管不了了。

父亲:都是你惯得。我早说过,你这样管不行。

母亲:我这样管不行,那你来管。

父亲:现在都这样了,我怎么管?

结局:两个气急败坏的家长,扔下孩子,各自离家而去。

场景二:晚归的女儿

背景:女儿上高中,晚自修回来路上和同学一起吃点心,迟归。爸爸在家门口等了近一个小时。

父亲:你怎么搞的,你看都什么时候了?

女儿:十点半啊。怎么啦?肚子饿了,和同学一起吃点心啊。

父亲:那也不能这么晚,怎么这么不懂事!

女儿:多晚啊?小梅和我一起的,她爸就从来不说她,你怎么这么不讲理啊?

父亲:我不讲理?你以后晚自修完给我马上回来!

结局:女儿气呼呼地走进自己房间,用力摔上了房门。

这两个例子,是家庭教育中的典型沟通游戏。我们称之为游戏,是因为这种沟通方式,像所有运动类游戏一样,它也有一定的规则、步骤和必然的结局。第一,处在游戏中的人并不自知,至少表面看来不是在故意制造冲突;第二,游戏结局很混乱,大家都感觉不舒服,都很挫败;第三,游戏是一再重复的,每一个人都会把自己最熟悉的沟通游戏一玩再玩;第四,参与游戏的人之间都会有“隐藏沟通”。在表面的沟通下,会有隐藏的讯息在传递,那就是所谓的被“漠视”的部分。当我们陷入各式各样的家庭沟通游戏时,如何结束这个游戏?这就需要我们来找出在沟通中被“漠视”的部分,从而让双方重新到达“亲密”。

先来看场景一:我们看到的表面似乎是孩子不上学,父亲很着急,所以做出评判,认为是妻子不良的教育方式造成的,但实际上隐藏的内心动机是:“这可怎么办?我怎么做才能解决这样的问题?孩子成了这样,是我的失败,更糟糕的是,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内心的无助才是父亲真正的声音,这是被“漠视”的部分。在这个游戏中,母亲是处于弱势的:其一,长期得不到丈夫的关注;其二,有教育孩子的挫败感。这也是沟通中被“漠视”的部分。这时要结束这个游戏,父亲得做更多的努力。如果父亲能够学会倾听,关注妻子,主动与妻子沟通,鼓励她说出自己的想法,表达需求,就可以共同寻求教育孩子的方法。再看场景二:我们看到的表面似乎是父亲因为孩子迟归而生气。但实际上父亲要表达的是自己的担心,可是却被漠视了。如果父亲用“成人状态”和孩子沟通,“这么晚回来不安全,爸爸会担心的。”这样,女儿就比较容易接受,同时也会反省自己的行为。

三、建立良好的时间结构

一天中,我们一定处在某个阶段,学习、工作、吃饭、休息……我们的家庭教育,离不开告诉孩子如何合理安排时间,也就是建立良好的时间结构。有的父母经常抱怨孩子一天到晚玩手机,只是他们似乎没有考虑过一个问题:“你不让他玩手机,你想让他干什么?”孩子如果发现有他看来比玩手机更重要的事情,自然就会放下手机,去做那件事了。也就是说,让孩子学会管理时间,更重要的是培养他的兴趣,为他安排豐富而有意义的内容。其实,人的资源,到最后都是归结于时间。对于总感觉不知干什么好的孩子,给他多做些加法;对于忙碌得喘不过气来的孩子,给他多做些减法。因为,所有的不快乐都始于时间的未结构化。

四、形成快乐的人生脚本

人生脚本也称为我们人生的隐秘计划。人际沟通分析学认为,人们会在童年时期不知不觉地针对一生做了计划,被父母强化,从生活的经验中得到证明,并选择特定的情境启动执行。小时候受父母的影响,孩子会在成长中形成自己的经验。例如,一个被父母打过的孩子,他会决定,当别人生气时,会抱胸躲在角落,等待事情过去;还是横眉怒目,“严阵以待”。不同的孩子,不同的经验,会形成不同的人生脚本。我们一定听过类似的话 “如果你一直不肯用功,将来一定是一个没有教养的人”“小明球打得好,将来一定是一个杰出的运动家”。似乎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有很多这样的预言,这或许会让孩子很迷惑。可能他就下定决心,要成为他们说的人,也可能不知不觉,就有变成他们所说的那种人的感觉。在孩子成长中,我们常常给予孩子一些“应该”信息和“禁止”信息。“你应该要努力”“你应该向他学习”“你不要成为爸爸这么没用的人”“你不可以大声说话”“你不可以考这么差的成绩”……这些信息,都会影响孩子人生脚本的形成。有些“禁止”信息被重复多次,且违反时必受惩罚,就会刻印在孩子心里。它就像阻碍器,妨碍了孩子发展自己的潜能,他会用最适当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做一些早期决定。在他成年以后,遇到相同情境,也会如此保护自己。

因此,如果可能,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多给予积极的肯定,避免滥用“禁止”信息,用各种方式让他知道,“我很好,别人也很好”,让他们形成快乐健康的人生脚本。

五、认识人的三种自我状态

自我状态是人际沟通分析学的理论基石,它认为人类具有“儿童”“成人”“父母”三类自我状态。“父母”自我状态给我们的影响,和爸爸妈妈给我们的一样。只是这个“父母”,不仅包括我们的爸爸妈妈,凡是小时候对我们很重要的人——不管我们喜欢与否,都是我们“父母”的一部分。他们说话的口气、做事的方式,都被我们延续了,而变成我们现在说话的口气、做事的方式。“成人”状态是我们工作和学习时的理性状态。“儿童”状态指的是我们的当下就像我们小时候一样,任性、调皮或是顺从、听话。

我们要在家庭教育中,告诉孩子,他也有这三种状态,爸爸妈妈也有这三种状态。而孩子生气的时候,可能也是某种状态出现了,要学会自我觉察。一旦有了觉察,改变就开始了。

六、相信自己的“再决定”能力

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是可以自我决定的。人天生有能力处理自身的问题,有能力决定自己的选择。不管我们的人生脚本是什么,我们都要相信自己拥有“再决定”的能力。所以,如果你发现,你的孩子已经形成某种人生脚本了,而且是你不愿意看到的,也不要担心。因为,从现在开始,告诉他可以对自己“再决定”。小时候感觉到的“处处失败”,从现在开始,可以重新走向“胜利”。这里的“胜利”,是指一个人的进步,而且是快乐的、勇敢的、实实在在的进步。勇敢告别过去的“失败感”,因为所谓成长就是告别过去;快乐地生活,因为每个人都可以高高兴兴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好好爱自己,学会照顾自己;心里想的是“是”时,嘴巴别说“不”!允许自己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害怕、悲伤、喜悦、生气等;相信自己的“再决定”能力,会让自己快乐生活——从现在开始。

参考文献:

[1]邱满玲,蔡洁銮.动画微课应用在人际沟通课堂的效果及分析[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8(5):96-99.

[2]谈廷荣.浅谈随迁子女不良学习习惯的成因及对策[J].学周刊,2019(29):169.

作者简介:苏艳琼(1974—),女,福建厦门人,福建省霞浦县第四小学教师,一级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