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苏童《米》为例

2020-05-11 13:45李若衡
神州·上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枫杨自然性五龙

李若衡

摘要:在苏童的作品中,逃亡主题一直是主人公的行为趋势,本文将以《米》为例探究“逃亡”背后的含义,感受那个时代的荒诞与真实,自然性大于理性的现实状态,分析五龙的宿命式逃亡背后的含义,解析这份秩序混乱、人性被自然性控制背后的讽喻。

关键词:苏童;《米》;逃亡

在苏童的写作中,“逃亡”是一个普遍性的行为趋势,《米》的主人公五龙也是这条逃亡路上的一员,他在枫杨树发大水后一直在逃亡,这份逃亡包含着肉体对于活着的渴望,也有着精神对于某些目的探索,但逃亡始终是一种被动式的行为,不知终点,不明前方,五龙在“逃亡”中间接找寻着自己生命的意义,读者也在思索这份逃亡的意义。

一、逃亡之因

苏童在他的访谈录中曾经谈到过他对“逃亡”主题的理解:“只有恐惧、拒绝,才会采取这样一个动作,这样一种与社会不合作的姿态,才会逃。我觉得这个动作或姿态是一个非常好的文学命题,这是一个非常能够包罗万象的一种主题,人在逃亡的过程中完成好多所谓他的人生的价值和悲剧性的一面。”(1)探究五龙的逃亡,也和当时的社会背景密不可分。

文中所写的黄包车、大烟馆、码头帮派等,都是1920年到1940年的时代产物,当时恰逢辛亥革命结束到抗日战争的那段历史,此时的人民虽脱离了封建君主专制,但现实中军阀混战,国民党与共产党焦灼对立,日本帝国主义蠢蠢欲动。从社会背景来看是混乱的、失序的、权利和秩序只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普通百姓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还未找到一个条理安定的状态,处于无秩序可循中,利益才是立足之本,安全感和信任感极度缺失。

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普通百姓无法安定生活,逃亡是不得已为之的事,眼中所看是血腥残暴,耳中所听是战乱纷争,人的心理在此时会更加冷血残忍,许多在现在看来是不可思议的状态,但在当时却是社会的真实表现。一切为了活着,活着就是一切,在能够满足温饱后再去追求财富和权势,因为没有这些就会被人欺负、奴役,虽然活着但只能没有尊严的,像行尸走肉般。

二、三次逃亡

对于裹挟在历史中毫不起眼的五龙而言,他势必随着时代而不停逃亡,整体上,他的逃亡分为三次,第一次是无助的肉体逃亡,在茫茫大水淹没了稻田和村庄后,他不得已的为了生存而出逃枫杨树,跳上火车的逃离是他做出的第一步,遇到死人的惊慌跑走更体现他刚来到城市的无措和不适感,这里的每一寸都令他惶恐,承受阿保和码头兄弟会的羞辱,是他对食物,对活下去的本能屈服,这份肉体逃亡的无力感,为了活着的乞求在刚进城市的五龙身上体现的极其明显。

第二次的逃亡是精神逃亡。首先是身份认知,在他入住大鸿米店成为了有把子力气的伙计之后,他对于自我尊严近乎病态的回归和掌控达到了极致,对织云绮云姐妹口中的“叫花子”严厉抵制,自己绝不是要饭的,只是因为枫杨村被大水冲毁自己出来另谋生路,是靠力气自食其力,他要确立自己的身份。其次是身份认同,对于“鞋”的重视是他的第一步,当他第一次接触城市的时候,“鞋”就是他区分身份的重要标志,阿保踩在他手上的那只布鞋,让他挣脱不开只能被羞辱,那双鞋是力量的象征;织云一扭一扭的高跟鞋带来了女性的芬芳,是女性的象征,是他可触不可及的“性”;一双锃光发亮的皮鞋,是权势财富地位的拥有者六爷用来彰显自己身份的隐含证明。所以五龙在得知给他买的是草鞋时,他的暴怒,他的气愤,是对于其他人看低他身份的一种反抗,“我要一双皮鞋”的背后是他想要让自己的形象和尊严从一双“鞋”开始在大家面前。

在身份认同上,还有重要的一个物件就是“金牙”,五龙在阿保死去,六爷离开后,给自己换上了橱窗中的金牙,他将原本健康的牙齿一颗颗敲掉,用金牙来代替,用这些外物来彰显自己尊贵的身份,强大的地位。“五龙满嘴血沫,他的整个身心在极度的痛楚中轻盈地漂浮。”(2)敲掉牙齿本来是钻心疼痛,但五龙却在这份疼痛中感受到了安心感,重获新生,仿佛丢掉自己原本的牙齿,就是抹去了曾经那个懦弱、无能、任人欺凌的自己,这是他身份成功转变的最后一步。从整体来看,只有内心内在不够强大或者说极度自卑的人,才会对这些外物疯狂的执着追求,精神逃亡中的五龙便是如此。

第三次的逃亡,是五龙的归乡之旅,传染了花柳病,被阿保的儿子抱玉玩弄于股掌之间,报复得半死不活,这时的他没办法立足于此,只能带着一身的腐臭味回到他心里的绝对归宿——枫杨村。在归乡途中,在他认为最无暇、最干净的米的陪伴下,死在了回去的路上。这是他对于已经无法把控现实的逃亡;是他对于抱玉的报复无能抵抗的逃亡;对于自己最终还是和城市格格不入的逃亡。这里的逃离既是身体的,更是精神的,但其结果像是一个圆,五龙现在唯一的身份象征——“金牙”,被儿子全部撬下,此时的他和当时那个为了粮食逃离枫杨村的年轻人一样,身份、地位、一切外物都已经远去,这样的他回到了一开始逃离的地方。

在这份逃亡中,苏童用时代背景做笼,将战乱、贫穷、暴力、混乱,全部融合在这个瓦匠街中,每个人都有其阴暗面,在彼此的试探中,我们观察着人性的最大阀值,思考着人的自然性与理智的较量,探究着这份思想锐度背后的内涵,解析着这份混乱留给今人的警示。

注釋:

苏童,林舟.永远的寻找——苏童访谈录[C]//苏童散文集.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0.

苏童著.米[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5.

参考文献:

[1]梅克寒.“逃亡”的轮回——苏童《米》中的逃亡主题及结构[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6 (05):111-113.

[2]张子晴.试论苏童小说里的逃亡主题——以《米》为例[J].新乡学院学报,2018,35 (01):34-37.

[3]张琪.论苏童《米》对人性边界的探索.当代文坛.2019年(05):59-65

猜你喜欢
枫杨自然性五龙
芜湖地区枫杨造林关键技术
苏童《米》中城市对人性的异化
流亡与虚无:《米》中五龙人生悲剧研究
从“福禄壶”看紫砂壶艺术的自然性与中国吉祥传统
五龙庙环境整治工程——文物环境设计的新探索
青海五龙沟金矿成矿时代的进一步研究和确定
枫杨的园林特性及其绿化应用
条件处理得当解法探出根源:以三角问题为例谈解题思路的自然性
老枫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