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原创舞剧在上海青少年文化艺术消费中的影响研究

2020-05-11 13:45王曦平
神州·上旬刊 2020年5期
关键词:美育

王曦平

摘要:2019年,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成为文艺圈热点话题,时常出现一票难求的现象。不同于以往青少年对红色主题活动参与积极度不高的现象,较多青少年自发性地前往剧院观看该舞剧。基于这一现象,本文将从《永不消逝的电波》入手,对红色原创舞剧在上海青少年文化艺术消费影响进行研究。

关键词:红色原创舞剧;青少年文化艺术消费;《永不消逝的电波》;美育

1.《永不消逝的电波》创作背景与艺术特质

1.1《永不消逝的电波》创编前后的创作背景

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从2015年左右开始筹备,作为上海歌舞团献给祖国70岁生日的礼物。上海歌舞团团长陈飞华在《永不消逝的电波》纪录片中表示:“作为文艺院团的角度,我们可能为这个城市,为共和国的庆典和华诞,应该有一出红色文化的选题和作品。要描绘和表现这批默默无闻艰难卓绝在情报和地下工作的一些革命党人。”

1.2舞剧剧情、舞美方面艺术特质

《永不消逝的电波》以电报为线索,讲述了中共地下党党员李白在抗战过程中不惜生命代价传递情报的故事。谍战题材由于其故事情节复杂、人物身份多重等的特点,一直以来都是舞剧不敢涉足的领域。《电波》却打破了观众对舞剧“长于抒情,拙于叙事”的传统印象。剧中9位主演几乎都身兼双重身份,还需完成对白色恐怖氛围的铺垫、对地下党与特务间博弈过程的细节刻画,编剧和导演解构故事、舞台运用能力可见一斑。

舞台对于布景、灯光、服装及多媒体的设计也煞费苦心。当李侠在阁楼上发电报时,舞台上只有两位主演,却并不显单调。灯光将舞台撑得饱满许多。舞台上有多块可移动的木板,连接了舞台与天花板,为不同的布景需求提供了帮助。在多媒体运用上,电报声、数字乱码可谓是最抓观众眼球的。舞剧中,所有情报、个人信息均以电报为载体呈现给观众,也照应了《永不消逝的电波》这一主题。而因为本剧再现了民国场景,剧中人物大多穿着长衫、旗袍,也被观众称为是“最美的舞剧”。

《电波》中,每一个细节、每一次雕琢与其荣获文华大奖、收获超高好评息息相关。

2.青少年的文化艺术消费

2.1 上海青少年文化艺术消费

作为中国经济中心,华东沿海地区文化宝地,上海因其优越的地理环境、较高的经济水平以及海纳百川的地域特色形成了广大的艺术消费市场。经过一百多年潜移默化的影响,上海文艺院团实力终于达到了国际一流的水准。

另一方面,上海全大陆第一的消费实力也为市民在文化艺术上的消费奠定了基础。2018年前8个月,上海45个专业剧场音乐剧演出共计351场,观众达32.3万人次,票房收入5080.3万元,涨幅超过2017年全年166%。可以看到在上海,青少年有更多机会也更有意愿接觸国际一流的院团演出、展览。

2.2 青少年文化艺术消费的误区

本文对青少年文化艺术消费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

第二题:您/您的孩子报名过艺术辅导班吗?问卷结果显示,超过八成的青少年或多或少地参与过艺术辅导班,说明现代家庭(至少曾经是)对青少年的艺术素养有所关注。

第三题:您/您的孩子是否将这项技能坚持到现在?问卷结果显示,已经放弃艺术辅导班的青少年占43.88%,不报班还在坚持的青少年占26.53%,说明虽然曾经参与过辅导班的青少年不少,仍有一半左右的青少年选择了放弃。

第四题:您/您的孩子当时为何选择学习该项技能?83.67%的学生因为个人兴趣而报艺术培训班,46%的学生学习艺术的目的包括希望提升艺术素养,而分别有19.39%,12.24%与11.22%的学生因对升学有利、未来想从事该行业、单纯为取得证书等带有功利色彩的目的而进行艺术学习。因家长意愿而进行学习的学生高达27.55%。

第五题:您/您的孩子为何放弃学习该项技能?问卷结果显示,最终放弃艺术培训的学生中,高达86.05%是由于其学习压力。学业压力的影响对学生接触艺术、提升艺术素养的阻碍值得注意。

第七题:您/您的孩子坚持到现在的原因是?问卷结果显示69.39%的青少年坚持的原因是源自真实的热爱,说明了大多青少年选择辅导班的动机仍是比较纯粹的。但仍有7.14%的学生因家长意愿被迫继续学习。

问题十一:如果少年宫等有资质机构成立舞蹈队、合唱团并无偿授课,您/您的孩子是否愿意报名?28.33%的家庭愿意报名;29.17%的家庭虽然想报名,但是顾及到学业压力,所以选择放弃;分别有14.17%和18.33%的家庭表示能力不够和没有兴趣,该问题说明了即使有相关机构支持免费授课,还是有多方面的条件制约了青少年接触艺术学习,其中学业压力是主要因素。同时,非常愿意参加的学生比重也很高,证明该类艺术团队与学生间还是有距离感,难以直接参与。

问题十二:您/您的孩子目前主要通过哪些途径欣赏艺术。84.17%的青少年选择bilibili等线上途径欣赏艺术,仅有47.5%的青少年倾向沉浸式的现场消费,46.67%的青少年选择自己学习、感受。该问题说明青少年参加传统艺术消费不足,这也与青少年时间不充裕有关。不过随着新兴平台的普及,越来越多的青少年选择以线上途径感受艺术。这也证明了许多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也充斥着艺术的身影。

从以上问题可以看出,绝大多数青少年都对艺术抱有欣赏、热爱的态度,并通过报艺术培训班、观看视频、线下观看演出等方式接触艺术。但无论从主观认识还是客观条件来看,青少年都在文化艺术消费中存在误区。主观认识来看,主要误区在于青少年认为只要报艺术培训班就是进行艺术消费,或是没有意愿进行艺术消费。

从客观因素来看,导致学生对艺术消费存在误区的主要原因在于家庭环境、自身时间精力分配困难与难以接触正规学生艺术团体。

家庭方面,不少家长缺乏对孩子的艺术教育,或是强行要求孩子参加艺术培训而非主动引导其爱上艺术,进行自由选择。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一、家长忽视美育对孩子的影响之大,很少与孩子共同出入美术馆、博物馆、剧场等文化消费设施。二、很多家长在进行文化消费的同时,掺与强烈的功利心和目的性。当今社会,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愿意在青少年的成长中付出巨大代价。随着考级现象的普及,家长们越来越急功近利,想要追求等级上带来的荣誉感;另一方面,在晒娃过程中获得的自豪感也驱使他们不顺应孩子的喜好,强行要求或是给予心理暗示,让孩子们成为艺术培训班常客。

自身方面,随着学业压力的加大,不少学生逐渐在权衡后放弃了培训班,也有部分学生因缺乏兴趣或天赋而中途放弃。再经过比对每月文化艺术方面投入后可得出的结论是,相较过度消费,绝大多数青少年在面临艺术消费时的主要问题在于:除艺术培训班外少有艺术鉴赏方面投入,或是没时间、无意愿对艺术进行投入,以浸入艺术,提升艺术素养。

此外,少年宫、学生交响乐团等有正规背景、授课老师、许多表演机会的官方社团缺乏的现象,也间接导致了部分学生与艺术的疏远。

在观看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后,观众对于舞剧、艺术的反馈也证明,我国具有高质量、内涵丰富的舞剧,鼓励学生接触舞剧也对提升文化素养、激发对艺术的兴趣有较大作用。

3.关于引导青少年合理进行艺术消费的建议

本文已通过访谈和问卷调查发现,大部分青少年对于艺术有着较强的兴趣,或者说,青少年渴望去体验“非功利性”的艺术。正如笔者前文所定义的“艺术消费”概念,这一定位能够帮助青少年获得纯粹的艺术体验。进行艺术消费能培养青少年对于美的品鉴能力,在此过程中进行的红色教育也能得到较好效果,这对于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提升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

目前,帮助青少年自发接触艺术必须要建立在足够的政策引导上。我国虽已发布多台政策对校内艺术教育进行落实,但在校外美育方面引导不足。上海文化设施方面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青少年接触文化艺术消费的途径、机会较多,应结合政策引导双管齐下,以提升学生对文化艺术的的兴趣。

文化消费引导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要提高引导的实效性,就应加强对大众文化消费的研究,认真了解分析各阶层、各群体、各种不同的消费心理和需求,研究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文化消费的发展态势和趋向,研究文化消费领域存在的问题和根源,从而制定有针对性、预见性的对策措施。还要更好地发挥媒体在文化消费引导中的作用,通过影视作品及图书评价、艺术品鉴赏、文化艺术讲座等形式,深入浅出地介绍文化产品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价值意义、社会影响等,切实帮助人们提高文化消费能力和水平。

3.1 为青少年提供艺术活动场所与表演机会

部分社团、艺术活动需要政策提供基础。例如是否有能力设置小剧场提供区级/市级学生团体演出,成为文化课之外的联合互动;是否有能力多设立有资质、低门槛的学生艺术团体,并在校内外进行宣传。另外,笔者提议设立相关的青少年艺术指导中心,青少年可在课外时间,参与青少年艺术指导中心举办的相关活动。

3.2 加强校外艺术教育硬性规定

经过一系列的调查,本文发现学业压力仍是青少年在感受艺术道路上的一大阻力,不少学生因学业放弃了原本热爱的艺术活动。参考目前教育部已制定的“学生在高中阶段须完成60学时的志愿活动”这一规定,有关部门也可以酌情增加学生校外时间艺术教育有关政策。例如制定学生校外艺术教育量表,进行打分与评估,并要求学生至少取得60分。学生可以依靠打卡对青少年免费的艺术馆、参与线上活动、观看视频等方式拿到60分基础分。参加艺术培訓、观看音乐剧等可作为加分项。这类帮助希望接触艺术的同学有机会、有途径接受更好艺术教育;对于艺术启蒙未尚好实施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这一规定,重视艺术教育、感受艺术。

3.3 树立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费理念

正如本文之前所定义,真正的文化消费应建立在热爱、自愿的基础上。不理智的过度消费与缺少文化艺术消费一样,会对青少年的文化理解产生危害。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费理念包括消费前的多思考、多了解并做到理性消费。家长也同样需要树立这一观念,多从青少年的角度出发,帮助其找到艺术特长或热爱的方向,摒弃急功近利、虚荣心膨胀的态度。

3.4 推出青少年艺术消费参考手册

文化艺术消费具有随意性、不明确性、从众性、时尚性等特征,受周围文化环境和氛围的影响很大,人们的文化需求和实际的文化消费有时会出现矛盾、错位的的状况。面对纷繁多样、水平参差不齐的文化产品、剧目,青少年不免眼花缭乱,难以取舍,在不自觉中消费自己实际并不满意的文化产品。随着我国文化产业日益壮大,传播手段日益丰富,对外文化交流日益增加,会有越来越多的文化产品会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大引导力度,帮助青少年提高对各类文化产品的理解力、领悟力、辨别力、接受力,推荐更有价值和意义的文化产品,加强其对文化消费的计划性和选择性。

针对符合年龄的青少年,如15—18年龄层,可以考虑定期提供上海市艺术消费参考手册,用于指导青少年学生进行合理的艺术消费,并以推荐优秀剧目、介绍博物馆优质展览等方法鼓励青少年接触艺术。例如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无论从红色教育角度还是艺术教育角度,都是一部值得推荐给青少年的好作品。

这样既能保证青少年艺术消费的热情,又能提升其文化艺术修养,还能一定程度上增加其对红色文化的认识,算得上是一举多得。

4.结束语

4.1 结论

本文从红色原创舞剧着手,由其历史背景、艺术表现形式和文化融合的角度,分析了《以永不消逝的电波》为代表的红色原创舞剧成功的原因,肯定了青少年自发观剧这一文化消费的行为,并由这点引发了笔者对青少年消费的深思。

本文设计了中学生文化艺术消费的问卷,调查了青少年学生文化艺术消费的现状,反思青少年文化消费中存在问题。通过分析问卷结果,得出了青少年在主观认识方面与客观条件上存在对艺术消费存在的误区,并初步论证以《永不消逝电波》为代表的优秀红色原创舞剧能激发青少年对艺术的兴趣,并增加其对艺术的消费力度。

文章在最后部分针对以上存在的误区,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建议和指导:为青少年提供艺术活动场所与表演机会、加强校外艺术教育硬性规定、树立健康向上的文化消费理念、推出青少年艺术消费参考手册。希望以此促进青少年文化艺术方面理性消费。相信政策的不断完善与作品水准的持续提升将会扩大青少年文化艺术方面的消费,从而不断提升其艺术素养。

4.2 创新点

以往的文献对红色舞剧的探讨仅限于对其中舞剧本身的表现手法,舞剧的历史,和舞剧对文化、政治的影响,鲜有讨论红色舞剧与青少年文化消费之间的关系。同时对文艺素养提升方法的研究多集中于大学范围,对国内高中生研究较少。因此,本文着眼于红色原创舞剧对上海青少年文化艺术消费的影响,将艺术、经济、教育等角度想融合,分析了红色原创舞剧的成功的原因,并结合问卷分析的形式,调查了上海青少年文化艺术消费中存在问题,并在论文最后提出了解决办法。

参考文献:

[1]郑永为.红色经典的现代舞姿——简析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舞台呈现[J].当代戏剧,2019 (04):22-23.

[2]白雪峰.探析红色舞剧的时代意义[J].音乐生活,2018 (03):75-76.

[3]吴琼.舞剧《红色娘子军》音乐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

[4]柴晓宇.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认知心理机制探观[D].杭州师范大学,2019.

猜你喜欢
美育
论公民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美育史料·陈抱一谈儿童美育
美育史料·孟宪承演讲《美育原理》
美育史料·天津美育社
美育史料·孑民美育研究院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美育教师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