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再振兴背景下的东北地区县城宜居性研究

2020-05-11 13:33桑秋马天妹张云峰荣玥芳
小城镇建设 2020年2期
关键词:人群

桑秋 马天妹 张云峰 荣玥芳

摘要:本文针对东北地区县城宜居性较好与“新东北现象”①之间的矛盾,从县城宜居性构成、居民属性、人群特点三方面深入分析原因,研究认为东北地区县城的环境健康性、城市特色性、交通便捷性、市政支撑性发展较好,各组群居民追求也不高,对于当前的住房保障比较看重,但也存在进城务工组群和提前退休组群对住房保障、社会安全等不太满意的问题。进而,本文提出东北再振兴背景下的县城宜居性提升策略,包括完善住房保障、加强城市特色、引入高收入产业、提供体面工作、打造安全城市、鼓励外出打工等。

关键词:东北再振兴;县城宜居性;新东北现象;个人属性;人群

doi:10.3969/j.issn.1009-1483.2020.02.005 中图分類号:TU982/TU984

文章编号:1009-1483(2020)02-0025-06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the County Livability in Northeast China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ortheast Revitalization

SANG Qiu, MA Tianmei, ZHANG Yunfeng, RONG Yuefang

[Abstract] This paper aims to interpret the contradiction of good livability of counties of Northeast China and "new phenomenon of Northeast China" from three aspects such as livability compositions, resident attributes and resident groups. Studies reveal that environment health, county characteristics, traffic convenience, and municipal facilities of counties in Northeast China are good. The residents are not in pursuing the higher level of living, and are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housing security. But there still exists some problems that the urban migrant worker groups and the early retirement groups are not satisfied with housing security and social security. Then from the aspect of county livability, this paper proposes revitalization strategies which include perfecting housing security, improving county characteristics, introducing high-income industries, providing decent work, constructing secure county, encouraging working outside and so on.

[Keywords] revitalization of Northeast China; county livability; new phenomenon of Northeast China; resident attribute; resident group

引言

近些年来,东北地区陷入了“新东北现象”,表现为经济增速下滑、工业经济萎缩、人才流失等[1-3]。许多学者认为“新东北现象”是当年“东北现象”的延续,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城镇宜居性理应下降。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了东北地区的城市宜居水平整体偏低、提高速度较慢[4],但对于东北地区的县城宜居性却不得而知。东北地区县城建成区内人口较少,且与生活较舒适的农村存在一定联系,从直观上看宜居性较好,这种现象值得深入探究。关于宜居性评价,目前学术界在宜居性理论研究上已较为成熟,但仍有不足。在研究对象上,已有研究多集中在大连、杭州、南京、西安、北京等大中城市宜居性上[5-8],关于县城宜居性的研究很少;在研究区域上,宜居性评价大多集中在中东部地区[9],缺乏对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研究;在评价体系上,以往的研究多从客观层面评价入手,选择主观指标进行满意度评价的较少。

本文根据相关宜居性概念[10-12],提出宜居性是指居民对居住和生活环境的满意程度,主要包括居住舒适性、公共服务方便性、市政设施支撑性、交通便捷性、环境健康性、保障安全性和城市特色性七个方面;运用东北地区问卷调查基础数据,借助多种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对以上七个方面的宜居性评价来反映县城宜居程度,进而提出东北再振兴的县城宜居相关策略。

1 县城宜居性构成分析

1.1 数据来源

本文以东北地区县城为主要研究对象,根据县城的地理区位、生态环境、经济水平等,确定辽宁省的辽中区、宽甸县城、建昌县城,吉林省的东丰县城、前郭县城、永吉县城,黑龙江省的林甸县城、漠河县城、木兰县城共9个研究单元,在2016年7—10月针对这些区域进行了问卷调查,共获取调查问卷2800份,其中,有效问卷2471份,问卷有效率88.3%。

1.2 研究方法

对东北地区县城宜居性的调查中,居民被要求对7大类、40项宜居性指标做出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一般满意、比较不满意或非常不满意的判断,分别赋予5、4、3、2、1的分值,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分别得到居民对每一类指标及总指标的评价分值(见表1、表2)。

1.3研究结果

根据分析,东北地区9个县城的宜居性均值为57.92分,基本达到及格水平。其中,环境健康性、城市特色性、交通便捷性、市政支撑性得分为及格以上水平。这也说明东北地区县城的生态环境、城市特色、基础设施具有优势,并且东北地区县城居民对县城生态环境、城市特色和基础设施较为满意。

2不同居民属性的宜居性评价特点

2.1研究方法

首先对反映居民属性的被调查指标,即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月收入、职业等属性因子进行数值化处理(见表3);其次,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用varimax旋转方法提取出三个影响居民评价的主因子;然后,运用相关分析方法检验这三个属性因子对宜居性评价的影响。

2.2研究结果

2.2.1属性因子提炼

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把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月收入、职业、人口流动性、居住类型和住房社会性这八个居民属性综合为特征根值大于1的三个主成分,三个主成分所占的比例分别为61.08%、13.23%和11.00%(见表4)。从主成分与固有变量的相关系数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与职业、收入有很强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84,可以认为该因子反映了居民的阶层属性;第二主成分与住房社会性有很强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867,可以认为该因子反映的是保障属性;第三主成分与年龄有很强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967,可以认为该因子反映的是居民的年龄属性。

2.2.2不同属性因子的宜居性评价特点

将居民的三个属性因子与对县城宜居性评价分值进行皮尔逊相关分析,可以得出不同阶层保障年龄特点的县城居民的宜居性要求(见图1、表5)。

阶层因子与居住舒适性、公共服务方便性正相关,与交通便捷性负相关,这说明阶层越高对居住舒适性、公共服务方便性满意度越高,对交通便捷性期望度越高,而各阶层对其他四类宜居性不太关注,这说明东北县城居民缺乏更高的宜居追求,比较安于现状。究其原因,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农村和城镇人均收入较高,居民生活相对安逸。

保障因子与几乎所有类别的宜居性正相关,这说明保障水平越高,对宜居性满意度越高,也意味着保障因子是东北县城宜居性的重要影响因素。究其原因,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特点鲜明,传统工业发达,社会保障性强,向心性强,使人们的归属感、幸福感较强。

年龄因子与居住舒适性、公共服务方便性、市政设施支撑性、环境健康性负相关,这说明年龄越大,对县城宜居性期望越高,老年人的宜居性期望值得重点关注。究其原因,老年人从社会主义公有制体制中走过来,相信退休后会得到较好的生活保障,但由于“东北现象”及“新东北现象”的出现,使其并未得到应有的保障,失望的情绪较高,宜居满意期望大。

3 不同人群的宜居性评价特征

3.1研究方法

根据居民的三个属性因子得分,采用系统聚类法,可将居民分为具有不同特征的人群,进而分析不同人群对东北地区县城宜居性的评价特征。

3.2研究结果

3.2.1不同人群的分异特征

根据系统聚类分析,得到分成四个人群的最优划分方式,这四组人群可定义为中坚工薪组群、进城务工组群、提前退休组群、年轻接班组群(见表6)。在有效的2471份问卷中,这四组人群所占人口比例分别为48.16%、17.20%、21.73%和12.91%。中坚工薪组群占据主体,说明东北地区县城宜居性具有相对稳定、水平中等的特点。从整体上看,东北地区县城居民收入普遍不高,没有形成高收入人群,就业机会主要被30岁以上中青年占据,20岁左右年轻人基本无就业机会;东北地区县城大部分居民住房、福利条件较好,但只有部分农民工福利较差,所享受到的社会保障较弱;东北地区县城居民以中青年为主,人口结构较为合理。

中坚工薪组群是县城的主体,以30~50岁的居民为主,职业较好,收入较好,住房条件较好,相对于其他组群,是县城中生活条件最优越的组群;进城务工组群以30~50岁的居民为主,收入为中等水平,住房条件较差;提前退休组群主要是50岁左右的中老年人群,受体制政策影响,大多能够享受到福利住房,但为了子女接班大多选择提前退休,目前主要靠微薄退休金和兼职收入生活,他们身体状态、精力较好,工作能力与经验也正值峰值,壮年退休略有不甘;年轻接班组群以20岁左右的本地青年为主,住房条件一般,无收入或者收入微薄,主要原因是县城就业机会较少,有限的就业机会被中坚工薪组群及进城务工组群占据,只有从父辈手里接班才能获得就业机会。

3.2.2不同人群对县城宜居性的评价特征

比较不同人群对东北地区县城宜居性的评价,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占总人口82.80%的年轻接班组群、中坚工薪组群、提前退休组群对宜居性的满意度较高,只有占总人口17.20%的进城务工组群对宜居性的满意度较低;进城务工组群对市政设施支撑性、交通便捷性、社会安全性、城市特色性四类指标的评价都最低,对居住舒适性、环境健康性评价也不高,这说明进城务工组群在县城中处于底层的地位,是最该关注和帮助的对象(见表7)。

联系到不同人群的分异特征,可以认为进城务工组群对宜居性满意度较低的原因在于其住房条件较差,而其他三個人群对宜居性满意度较高的原因在于其住房条件较好。因此应重点改善进城务工组群的住房条件,如果无力无法改善,则应鼓励支持进城务工组群到大中城市打工,促使其先提高收入再自我改善住房条件。

另外,应关注几个特殊情况,比如四个人群对社会安全性满意度都较低,从表层看东北县城社会保障方面仍需加强,深层原因是县城经济发展动力的不足,没有满足各个组群的特殊需求,比如进城务工组群对住房保障的需求,中坚工薪组群对体面收入保障的需求,提前退休组群对人生价值保障的需求,年轻接班组群对就业保障的需求。

4 基于东北再振兴的县城宜居性提升策略

对于“新东北现象”,目前学者多从民营经济、体制、文化等方面提出东北再振兴策略[13-16]。本文认为东北再振兴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东北地区人民生活水平,因此对于东北地区县城,本文立足于其宜居性构成、居民属性、人群特点,提出以下基于东北再振兴的县城宜居性提升策略。

(1)抓住关键,加强保障。一是加强住房保障,做到居者有其屋;对于进城务工组群,全力满足其住房需求,对于提前退休组群,尽力改善其住房条件。二是加强收入保障,普遍提高各个组群的收入。

(2)融入区域,发展经济。将县城纳入周围大中城市的垂直分工体系,积极引进发展人均收入较高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年轻接班和提前退休组群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为中坚工薪、进城务工组群提供更高的收入。

(3)针对人群,分类引导。对于中坚工薪组群,重点是增加收入,使其维持体面的生活;对于进城务工组群,重点是加强住房保障,并将其纳入县城社会保障体系;对于提前退休组群,尽量安排就业机会,使其维持有尊严的生活;对于年轻接班组群,加强技能培训,鼓励外出打工就业。

(4)突出特色,尊重文化。加强生态建设、城市特色建设,打造有品质有品牌的生态旅游基地,对内可提升居民幸福感,对外则吸引游客增强县城活力。尊重东北地区移民文化,满足居民对更好生活和更安全环境的追求,一方面为县城居民提供体面的、收入不少于农村居民的工作岗位,另一方面注重社会安全。

注:

① 2014年以来,东北地区出现经济增速急剧下滑、工业经济萎缩、人口流失严重等现象,区别于2003年的“东北现象”,学术界将此称为“新东北现象”。

参考文献:

[1] 高翯. 东北地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绩效评价及时空差异分析[D]. 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2] 黄旭. 东北地区人口变动特征及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8.

[3] 王智勇.市场化、重工业化与“新东北现象”——基于东北37个地级市1989—2012年面板数据的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 2018,40(5):90-102,127-128.

[4] 贾占华,谷国锋.东北地区城市宜居性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07-2014年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进展, 2017,36(7):832-842.

[5] 湛东升,张文忠,余建辉,等.基于客观评价的北京城市宜居性空间特征及机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6,35(4):68-73,98.

[6] 李峦峦. 中国大城市宜居性与经济性协调发展度及其时空格局研究[D].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7] 李王鸣,叶信岳,孙于.城市人居环境评价──以杭州城市为例[J].经济地理,1999(2):39-44.

[8] 骆亚琳. 西安市城市宜居性评价研究[D].西安:西安外国语大学,2018.

[9] 湛东升,张文忠,党云晓,等.中国流动人口的城市宜居性感知及其对定居意愿的影响[J].地理科学进展,2017,36(10):1250-1259.

[10] Asami Y. Residential Environment: Methods and Theory for Evaluation[M]. Tokyo: 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 2001.

[11] P Evans. Livable Cities Urban Struggles for Livelihood and Sustainability[M]. Californ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Ltd., 2002.

[12] 谌丽,张文忠,李业锦.大连居民的城市宜居性评价[J].地理学报,2008(10):1022-1032.

[13] 刘江伟,鲁元珍,刘勇.民营经济如何促进东北再振兴[J].中国中小企业,2018(10):41-43.

[14] 郭秀慧,于东明.民营经济发展与区域文化根植性——以东北再振兴为背景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5): 123-128.

[15] 刘世锦.尝试“体制复制”,以换环境为突破口,推动东北再振兴[J].中国经濟周刊,2016(34):50-51.

[16] 杨荫凯,刘羽.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的新特点与推进策略[J].区域经济评论,2016(5):85-93.

猜你喜欢
人群
红外线应用在体检人群的效果探讨
我走进人群
基于通勤目标人群需求的慢行交通系统构建
基于通勤目标人群需求的慢行交通系统构建
中国高净值人群规模
财富焦虑人群
人群中总有一个好看的
被盯恐惧症
最难成为1%人群的美国州
拥挤的危险(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