茜草与入骨丹(东南茜草)质量比较研究

2020-05-13 10:00黄旭东杨成梓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2期
关键词:茜草大叶药典

黄旭东,杨成梓,2*,王 乐

(1.福建中医药大学 药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0;2.福建省中药原料药动态监测技术服务中心,福建 福州 350100)

茜草药用历史悠久,以“茜根”之名首载于《神农本草经》[1]。2015版中国药典载其为茜草科植物茜草RubiacordifoliaL.的干燥根及根茎,味苦、性寒,入肝经,具有祛瘀血、凉血、止血等功效,常用于治疗吐血、衄血、跌扑肿痛、关节痹痛等病症[2]。在闽南一带,有一民间草药名为“入骨丹”[3-6],为茜草科植物东南茜草Rubiaargyi(Levl.et Vaniot) Hara ex L.A.Lauener et D.K.的根及根茎,味苦、性寒,具有凉血止血、活血祛瘀的功效,用于治疗臀痈、吐血、衄血、经闭瘀阻、跌打肿痛等,全草亦作药用。目前已从茜草中分离出蒽醌、萘醌、三萜类等多种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神经保护等多种生物活性[7]。茜草主要分布于我国陕西、安徽、河南、山东、云南等地[8-10];东南茜草主要分布于我国华东、中南及四川等南方地域[11],第四次全国资源普查显示东南茜草在福建省有广泛分布。市售茜草中常混有茜草属其他植物的根及根茎,其中也包括东南茜草,使得茜草的质量极不稳定,对茜草药材的质量造成一定影响。为了更好地保证茜草的药材质量,且进一步开发地方传统医药资源,本文将参考药典对茜草的质量评价方法,对所收集到的不同产地的茜草及入骨丹进行性状鉴别、薄层鉴别,并对其中的大叶茜草素及羟基茜草素进行含量测定,以此考察其质量差异,以期为茜草的质量控制提供参考,进一步保证临床安全用药,同时也为开发新的药用资源提供依据。

1 试验材料

1.1 药材

茜草对照药材(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批号:121049-201404);大叶茜草素及羟基茜草素对照品(成都曼思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号分别为MUST-16031017、 MUST-16082905);茜草及入骨丹药材分别收集于全国7个产地,编号分别为S1:安徽,S2-S3:陕西,S4-S5:云南,S6:河南,S7:河北,S8:广西;S9:福建,S10(入骨丹):福建。详细信息见表1。

1.2 仪器与试剂

LC-20AT高效液相色谱分析仪(日本岛津公司);BS210S型分析天平(北京赛多利斯天平有限公司);甲醇(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批号20160225);甲醇和乙腈为色谱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20160901);磷酸(天津市福晨化学试剂厂,批号:20120525)、盐酸(含36.0%~38.0%HCl,西陇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批号:1510311);三乙胺(天津市恒兴化学试剂制造有限公司,批号:2016年6月10日)。

2 方法与结果

2.1 茜草与入骨丹的药材性状评价

通过观察药材的外观颜色、质地并对其直径测量,对茜草及入骨丹进行质量评价及比较,评价结果见表1。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看出:入骨丹与茜草粗细及表面颜色差别不大,均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呈圆柱形,有的略弯曲;不同的是入骨丹表面呈黄棕色并有纵皱纹及横皱纹,茜草表面呈棕色或暗棕色有纵皱纹及细根痕,入骨丹断面呈浅砖红色,茜草断面呈黄棕色。

2.2 茜草与入骨丹的薄层定性比较

参照《中国药典》收载的对茜草进行定性鉴别的薄层色谱法,以大叶茜草素及茜草对照药材为对照,对收集到的样品进行定性鉴别,结果如图1。结果发现:在Rf值0.7处,大叶茜草素与除S5外样品均有一荧光色的亮斑,对照药材及S1、3、4、5、9在Rf值0.2处有一颜色较浅的淡蓝色斑点。S5、S7薄层鉴定结果不符合药典要求。

(6、8:对照药材;7:大叶茜草素;1~5、9~13分别为S1~S10)

2.3 茜草与入骨丹的含量比较研究

2.3.1 色谱条件 色谱柱为Platisil-C18(250 mm×4.6 mm,5 μm),以甲醇-乙腈-0.1%磷酸水(40∶50∶10)为流动相进行等度洗脱,流速为1 mL/min,检测波长为250 nm,柱温为30 ℃;理论塔板数按大叶茜草素、羟基茜草素计算应≥4 000。大叶茜草素、羟基茜草素对照品及茜草、入骨丹样品HPLC色谱见图3。

2.3.2 对照品溶液制备 精密称取大叶茜草素2.04 mg、羟基茜草素2.01 mg,加甲醇制成大叶茜草素浓度为1.020 mg/mL和羟基茜草素浓度为1.005 mg/mL的储备液,精密移取适量羟基茜草素及大叶茜草素储备液混匀,得到大叶茜草素与羟基茜草素浓度分别为0.101 mg/mL和0.048 mg/mL的混合对照品溶液。

2.3.3 线性关系考察 精密移取上述羟基茜草素储备液2 μL、10 μL、50 μL、100 μL、200 μL至1 mL容量瓶中,定容,摇匀。进样体积10 μL,以对照品浓度C为横坐标,以峰面积A为纵坐标,得到大茜草素对照品回归方程y=3×108X+28 405,r =0.999 7;同法得到大茜草素对照品回归方程y=3×108X+28 405,r =0.999 7;羟基茜草素的回归方程y=3×107X+46 677,r =0.999 2。大叶茜草素在3.187 5~204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羟基茜草素在2.01~201 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3.4 供试品溶液制备 将样品1~10粉粹,按照2015版药典中茜草含量测定中供试品的制备方法进行制备,得到供试品溶液1~10。

2.3.5 样品测定及分析 分别取药材粉末,按照“2.3.4”项下制备方法制备,按上述色谱条件进样,测得峰面积,并代入回归方程计算大叶茜草素及羟基茜草素含量,结果见表2。

根据含量测定结果可知,所收集的大部分茜草样品和东南茜草的大叶茜草素及羟基茜草素含量均符合药典规定;收集到市售茜草中来自云南、河北、广西样品的大叶茜草素含量不符合药典的要求,而另一批广西样品的羟基茜草素含量不符合药典的要求。

表1 市售茜草与入骨丹的性状鉴别及含量测定结果

3 讨论

通过对入骨丹及茜草药材的性状观察及描述,发现二者在形状、质地、断面气味特征方面极为相似,仅根的粗细和颜色有细微差别,入骨丹较茜草根直径略粗些、表面颜色较暗而断面颜色偏红,但谨以此无法作为区分二者的依据。TLC和HPLC比较研究表明入骨丹与茜草的有效成分组成及含量相近,不同产地茜草有效成分含量存在差异,同产地不同批次茜草成分含量也有不同,可见茜草质量极不稳定。目前,《中华本草》《中药志》与《中国药典》仅收载茜草科茜草属植物茜草R.cordifoliaL.这一种植物作为茜草的正品来源,但通过大多学者对茜草的考证结果发现,目前茜草药材当为茜草科茜草属植物无疑,但是否仅此一种,存在疑问[10,12-14]。通过茜草与入骨丹进行质量比较,发现收集到的入骨丹亦符合茜草药典项目下的质量评价标准,是否可作为茜草的替用药源值得进一步研究。市售茜草质量参差不齐,不同产地及同产地不同批次的药材质量也存在较大差异,故合理制定茜草质量标准,加强药材市场的质量监控,才能更好地保证茜草用药的安全与疗效。

猜你喜欢
茜草大叶药典
基于3D技术和偏光技术的茜草鉴别研究
虫见大叶
大叶胡枝子根皮抗炎镇痛活性部位及其机制
大叶落地生根及其盆栽技术
茜草饮片趁鲜切制工艺及与传统切制比较△
大叶女贞锈壁虱药物防治试验
66种中药材进入欧洲药典 未来目标达到300种
茜草炭对急性血瘀模型大鼠抗凝血倾向的活性部位筛选
2015年版《中国兽药典》编制完成
《中国药典》2010版毒性中药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