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维度下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原则研究

2020-05-13 14:21颜新跃戴联华仉慧卿王雅琪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原则

颜新跃 戴联华 仉慧卿 王雅琪

摘要:“协同学”认为一个系统发生相变时会因大量子系统的协同一致而引起宏观结构质变,从而产生新的结构和功能。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要求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上同向,在育人步调上同频共振、握指成拳,互相补充、相互配合,互相促进、相得益彰。遵循强化党委领导、压实主体责任,强化顶层设计、加强长效管理谋划,强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构建多元供给育人模式,强化教育引路与行为落地、共育时代新人的原则。

关键词:协同;各类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 同向同行;原则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0.03.021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20)03—0095—0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为新形势下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根本的遵循,注入了新的实践动力。协同(synergy)一词最早源自古希腊,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则是由西德斯图加特大学教授、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1970年代创立,主要研究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与外界有物质或能量交换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自己内部协同作用,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2]协同学理论认为:“一个系统发生相变时会因大量子系统的协同一致而引起宏观结构质变,从而产生新的结构和功能。”[3]这种使整体效益大于各个独立组成部分总和的效应,被表述为“1+1>2”或“2+2=5”。高等教育系统是由生产知识的群体构成的学术组织,系统内不同人员的价值观就像一种深厚的情感及信念纽带维系着组织的发展。[4]这就决定了要引起高等教育系统宏观结构质变,产生新的结构和功能,高等教育系统内生产知识的群体、系统内不同人员就必须协同作用,协同育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要想完成这一光荣艰巨的任务,我国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就必须同向同行,而且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内涵

(一)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的内涵

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要解决的是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方向一致的问题。2016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明确指出“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5]时隔不久,2019年12月19日,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他再次强调:“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启示我们: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6]可见方向对一个政党、对一个国家、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各类课程在人才培养上坚持什么样的方向直接决定了我国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性质和发展成败。教育强则国家强。当今世界,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与人才的竞争。教育在人类的今天乃至未来都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迫切需要一流的高等教育为其提供强大的支撑和正确的引领,迫切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各类课程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同向同行,合奏协调共鸣的交响乐,凝聚起磅礴力量,形成1+1>2的强大合力

1.政治方向同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旗帜鲜明地指出,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成败。如果在方向问题上出现偏离,就会犯颠覆性错误。对这一点,我们必须有清醒认识。我们所要坚守的政治方向,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7]改革开放40年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高等教育在抓改革促发展的同时,意识形态工作一刻也不敢懈怠。坚守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中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打造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当前高校主流思想舆论在不断壮大,广大师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理想信念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充满自信,对“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充满信心,信党爱党为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高校教师队伍日益壮大,青年教师队伍快速增长。2017年,我国高校40岁以下青年教师已经占到了教师總数的60%以上,[8]高校教师队伍不断年轻化。青年教师队伍中海外留学或访学归来的又呈增长态势,很多高校“海归”教师已达20%以上,个别高校甚至超过50%。[9]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广大青年教师视野开阔,富有创新精神,最具活力。海归教师大多游学发达国家,来自世界名校,多为各自领域的资深专家或青年翘楚。2012年教育部的统计数据表明,教育部直属高校中,78%的校长,63%的博士生导师,72%的国家级、省部级教学研究基地(中心)、重点实验室主任,均为留学归国人员,[10]高校教师队伍在不断海归化。

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迫切需要凝聚起青年教师、海归教师等广大知识分子的磅礴力量。但青年教师、海归教师对我国国史、对中国共产党党史、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了解不深,对改革开放前后中国发生的巨大变化缺乏切身体验,阅历不广,容易从自身、从理想主义出发认识和理解世界,对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认知和辨析不深刻,甚至偏激。海归教师在国外求学时日较久,受东西方政治思想文化的洗礼,部分教师爱国主义情感认同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度认知呈现二元分化,[11]对我国转型期和矛盾高发期出现的一些现实问题很容易产生困惑、埋怨甚至批判,个别教师可能在课堂、网络平台言行失范。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传道者自己不明道、不信道,产生的负面社会影响将是毁灭性的。对高校教师队伍中存在的这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在源头上予以预防和化解。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上首先必须旗帜鲜明地予以规范。不管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还是各类课程教师都必须提高政治站位,高举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用马克思主义夯实学生理想信念之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不断增强学生“四个意识”,坚定学生“四个自信”,帮助学生自觉做到“两个维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舆论导向同向

知识分子是社会思潮形成、传播的主要载体。高校知识分子集中,是社会思潮的集散地和论辩、斗争的前沿阵地。[12]当前思想舆论领域存在红色、黑色、灰色“三个地带”,[13]广大青年学生是社会思潮争夺的主要对象。宣传思想阵地,我们不去占领,人家就会去占领。高校教师与广大青年学生朝夕与共,是学生学术、专业上的引路人,也是思想上的引路人。要不斷扩大红色阵地,减少黑色地带,争取灰色地带,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各类课程教师高扬主旋律,唱响正气歌。在课程教学、专业传授中,正确区分和处理好政治原则、思想认识、学术观点问题,切实担负起学生思想政治引领的责任;旗帜鲜明地用主流思想舆论引导学生,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宣传好中国智慧,阐释好中国方案,让广大青年学生正确把握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深入了解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经历的历史阶段、取得的历史成就和发生的历史变革,深刻理解党在新时代坚持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科学认识世界、把握时代大势,传承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不断提高宣传舆论工作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守住扩大“红色地带”,管控压缩“黑色地带”,大张旗鼓地争取“灰色地带”,把青年学生凝聚起来、组织起来,团结带领青年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拓创新、奋发有为。

3.价值取向同向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14]青年学生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时期,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各类课程和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必须坚持价值取向同向,自觉做好青年学生的价值引领。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系统完备,体现了当代中国发展在价值取向和目标方向上的“最大公约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落细落小落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我国改革开放发展实际、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与学生专业发展和身心成长需要联系起来,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学生心灵;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在专业课讲授中合理地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价值理念及现代意义挖掘好,阐释好,宣传好,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促进学生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凝聚在一起,为服务党和国家事业谱写新华章。

(二)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行的内涵

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行”,要解决的是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育人步调上是否步调一致,能否合力育人的问题。

1.同频共振,握指成拳

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认同上必须自始至终同频共振,握指成拳。各高校要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做好顶层设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标准在教学内容、考评方式和教学方法手段的设计上,都要体现新时代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确保在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上步调一致。

2.互相补充,相互配合

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性质不同,功能各异,在同向同行中要互相补充、相互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但它也不是万能的,在同向同行中要进一步厘清其功能和边界,为各类课程立德树人留出空间;在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标准和根本任务的基础上,对各类课程的课程体系要进行顶层设计,进一步明晰各类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定位和作用,构建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核心,“课程思政”为补充的大思政育人体系。

3.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尽管课程性质不同,功能各异,但都有育人功能,应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一方面,各类课程要在学科、理论和队伍上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支撑和养分;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为各类课程做好思想政治引领、舆论导向引领、价值取向引领,为各类课程提供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指导,在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上要良性互动,共建共享发展。

二、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原则

(一)强化党委领导,压实主体责任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特征,是我们一切事业能够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高校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协同育人的方向关系到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千秋伟业能否顺利实现,必须强化党委领导,压实主体责任,保证高校始终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强阵地。

一是要建立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书记为组长,校长和主管思想政治工作的副书记为副组长,教务处和督导评估处负责,各二级学院(系部)协同配合的“价值引领工程”工作领导小组。

二是要细化实化领导小组职责。要细化实化党委书记职责,党委书记作为“价值引领工程”的“第一责任人”要真正担负起领导的责任、示范的责任、监管的责任。要沉下身子,深入教师,全面掌握教师的思想、工作生活状况;要务实解决广大教师工作条件、评职评先、福利待遇,甚至住房、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保证广大教师能全心全意做好教学科研工作。要带头进课堂、上讲台,严格遵守教学要求,认真研究“三大规律”,做好价值引领的教学示范;要坚持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教学有纪律,严把教师考核聘用政治关。对有违四项基本原则,不利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及时劝诫、督促整改,对严重失范、影响恶劣的,要敢抓真管,敢于亮剑,毫不留情。要细化实化领导小组成员的工作岗位职责。领导小组作为领导集体,要有责任共担的集体意识,防止主体责任虚化空转。要实化细化领导小组成员“一岗双责”的责任,遵循“谁主管、谁负责”原则。

三是要健全价值引领的责任体系,固化机制。制度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问题。“价值引领工程”主体责任的推动落实,有赖于完善的责任分担和压力传导机制。既要健全责任分解机制,把主体责任层层分解好,又要健全责任传导机制,层层传导好主体责任,确保压力传导到位,责任落实压实。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原则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融合创新 协同发展
十二星座的做事原则
京津冀协同发展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惹人喜爱的原则(二)
惹人喜爱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