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学校管理心理学学科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探析

2020-05-13 14:40马抟风
江苏教育研究 2020年9期
关键词:发展历史研究现状

马抟风

摘要:学校管理与心理学的跨学科结合在学校建设中有重要作用,在已有研究中,对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还不够全面、深入。本文总结了我国学校管理心理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及研究主题的变迁,特别是近年来国内学校管理心理学研究的进展,分析了其中的不足,并对未来研究的主要发展方向做出展望。

关键词:学校管理心理学;发展历史;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0)02C/03C-0093-04

学校管理心理学是一门管理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正确运用学校管理心理学对提高教学效率、优化学校管理都大有裨益。近年来,随着社会各界对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视,学校管理心理学也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以“学校管理心理学”为关键词检索CNKI期刊网、维普中文科技数据库中从2016年至2018年10月间的论文,检索到相关文献模糊匹配1110篇。检索学校管理、学校心理学、学校管理心理学三个关键词,结果如表1所示。

对比2016年、2017年、2018年三年各领域发表论文数量,学校管理发表论文数量居多,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学校管理受教育研究领域关注较多。把心理学知识运用到学校教育也是研究者们所探索的一个视角。相对而言,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在数量上较少,但其数量波动小。

学校管理心理学涉及多个研究对象,本文将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主题划分为学校群体管理心理、教师管理心理、班主任行为心理、学生行为心理四个。在模糊匹配的文献中加入限定词,进一步精准检索四个主题在已有研究成果中所占的比例。统计结果显示:在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中,对学校群体管理心理的研究占35%,教师管理心理的研究占29.8%,班主任行为心理的研究占24.5%,学生行为心理占10.5%。可见,目前的研究者侧重于对学校群体管理心理的探索,如对学生群体的管理的研究等,而对学生行为心理的研究关注度不够。总的来说,对于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虽然已经有系统的基本理论的阐释,但在教育教学实际中仍有巨大的研究空间,以推动心理学更加有效地运用到学校建设中。

一、学校管理心理学学科建设历史及研究主题的变迁

学校管理心理学是一门年轻的新兴学科 ,它是随着20世纪世界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产生和发展的。1984年,学者张燮在《管理心理学的今天和明天——学校管理心理学发展试探》一文中明确指出:从世界范围看,在各国浩繁的管理心理学文献中,我们至今仍没有发现“学校管理心理学”这一名称。涉及这一领域的研究文献也寥若晨星。也许,它还可以算是一个“无人区”。我们考虑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发展问题的时候,对于国际方面,只能从一般管理心理学的现状及趋势,找到一些借鉴的线索,以便联系我们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现状,思考自己的发展方向。他还提出,80年代开始,学校管理心理学作为独立学科,其研究主题主要是管理心理学理论在学校管理中的具体应用。[1]2002年,学者刘野在《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一文中就学校管理心理学学科来龙去脉和历史发展做了回顾和梳理,并将我国《学校管理心理学》教材、专著做了概览,较早地探寻了我国学校管理心理学学科方展的历史脉络。[2]

继张燮后,学者陈纪方(1985)就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专题探讨,贺琛(1986)指出学校管理心理学要研究学校领导者如何实施管理职能,去实现形成学校管理效能的最大化。到了20世纪90年代,学者王卫东(1990)提出应建立学校管理心理学研究对象及其内容体系。黄云龙(1989)进一步提出关于学校管理学学科体系的现实思考:是满足于学科外延上架构而成的拼凑式“体系”,还是探寻学科内涵上的关系逻辑,建立起一个结构严密的真正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冯海志(1996)指出,我国学校心理学应是“心理家──职业”模式,通过测评、干预、交谈、咨询、预防等功能服务学校。徐建成(1996)认为,学校管理心理学科从体系到内容等各方面都还处于探索完善之中,其体系的建构必须以个体社会化作为逻辑起点。

从20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是整个学校管理心理学研究相对繁荣、成果较为丰硕时期。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如何运用学校管理心理理论,更好地开发学校人力资源,提高管理效能。学校管理心理学是在组织管理理论、社会测量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心理技术学、工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中,派生出来的管理科学的一棵新苗。它把学校管理工作中的经济技术因素和人的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结合起来研究,研究人在学校管理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3]有学者针对当时学校群体关系的融洽与否往往被忽视的问题,运用学校管理心理学和组织行为学的理论,进行了理论探究。[4]吉林大学董凤良(2004)探究了高校人事制度改革中的激勵机制问题。陕西师范大学郝玮瑷(2007)运用学校管理心理学理论研究了高校教师人际冲突管理问题。一线的中小学实践工作者关注到期望激励理论的应用。他们认为激励是管理心理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学校管理心理学对如何激励教师的积极性也提出很多的理论,如公平理论、期望理论、需要理论、目标激励理论等,引入心理学上的激励理论以有效激励教师,值得学校管理者探索。[5]

二、学校管理心理学研究现状具体分析

(一)研究侧重点:学校群体心理学

学校群体包括教师群体、班集体、学生中的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等,研究学校群体的心理是研究学校管理心理学的一个小分支,维系好群体正常和积极运作也有利于学校的管理。田杰(2011),陈晶(2014),刘立新、刘秀艳(2014),侯悦(2015),张敏(2018),易桂姣、荆玉梅(2018)等学者的研究聚焦于学生群体、特殊学生群体(少数名族学生)的心理特点及问题。俞洁华、曹迅(2006),刘海(2017)等学者侧重对学校校长、班主任等管理者角色进行研究。

(二)研究视角:多聚焦积极心理学

基于文献检索,早在本世纪初,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一直是我国教育研究的热点。如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2003),任俊、叶浩生《积极心理治疗思想概要》(2004),郭永玉《关于“人格”的界说及有关概念的辨析》(2005),龚鹰《当代大学生幸福观教育论略》(2006),等等。之后,积极心理学的学术研究热度一度有所下降,相关研究文献较少。但最近几年又有明显恢复。统计精准检索到的近三年论文,205个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出现了17次,是出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积极心理学认为要关注人的成长、发展、需要和幸福,让孩子体验积极的情绪、拥有积极的人格特质并且处于一个积极的社会环境。研究者致力于将积极心理学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为班级管理提供新思路。检索到的文献中大多数是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背景,从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校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问题成因,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或优化策略。翟炜(2015),孙舒凡、殷铭(2016),张昕辉(2017)等学者研究了科学运用积极心理学对中职学生、五年制高职学生群体管理的良好效果。

(三)研究方法:以问卷法为主

访谈法、问卷法以及案例研究法是教育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在对学校管理学的研究中也不例外。例如,《高职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心理分析与对策研究》(徐晓沄、徐晓琳,2011)使用访谈法和问卷法,《班主任管理工作中的心理效应例谈》(张玉兰,2018)使用案例研究法,《多元智能理论在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梁曦,2018)使用访谈法和问卷法。访谈法运用面广,能观察到不易发现的情况;问卷法的结果容易量化;案例研究法来源于实践,比较真实。

三、研究成果中存在的不足

(一)对学生行为的心理分析少

管理应有针对性,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具有差异性。学生行为的背后通常蕴藏着丰富的心理学知识,让学生健康成长,教育者和管理者应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心理学上的分析,从而促进学生行为的转变。但是现有的对学生行为的心理分析稍显不足,这值得研究者重视。

(二)忽视学科教师在管理中的作用

纵观检索的文献,研究大多强调班主任在班级管理和学生管理中的作用,忽视了各任课教师在班级管理中的重要性。对学生、班集体的管理少不了一位优秀的班主任,但也少不了一群同样优秀的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对管理活动的重视程度与参与性影响着班级管理效果的好坏。任课教师足够重视,并配合学校和班主任应用心理学知识积极参与管理工作,将对学校的管理起到积极的影响。

(三)心理学理论与学校管理的融合不够深入

一些研究成果,如梁曦的《多元智能理論在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中,提出运用心理学中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能理论指导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管理[6];翟炜《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职学生管理措施研究》中分析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对学生的管理建议[7]。但这种方向的研究成果并不是太多,一些论文没有真正将心理学的知识融入到学校管理中,也有些论文属于浅尝辄止类型,只讲皮毛,不够深入。

(四)研究方法单一

问卷法、访谈法在研究学校管理心理学中,是使用频次最高的研究方法,案例研究法的使用频率相对而言较低。除此三种研究方法以外,其他研究方法的使用则为零。笔者发现,学校管理心理学的研究者大多是一线教师,相对于教育理论工作者而言,他们所拥有的丰富的实践知识是无法比拟的。研究者应在深入了解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尽可能最大程度地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针对活泼生动的真实场景,利用自身的优势选择多样的研究方法。

四、学校管理学研究的未来趋势预测

(一)侧重于对学生行为的心理分析

当前对学校群体,如班集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的研究是研究学校管理心理学的重点。在学校管理研究中,对学生行为心理分析的缺乏是现状,而学生又是班集体与学校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学生为中心是我国教育所倡导的理念之一。并且学生的失范行为影响着班级管理甚至于学校管理,那么要想使学生行为由失范转化为规范,除了纪律约束外,更需要对其行为背后隐藏的心理活动进行探析,进行科学、有效、健康的指导和管理。所以说,对于学生行为的研究必然是未来学校管理心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二)强调任课教师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参与

任课教师对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如何提高任课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地位?如何发挥任课教师在学校管理中的作用?任课教师又要如何配合班主任参与到班级管理?这些都是研究的空缺所在。所以研究不应只从班主任工作入手,着眼于任课教师也是可行的视域之一。探求任课教师的心理,通过任课教师的配合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有助于学校管理心理学研究的展开,也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三)心理学与学校管理的深度融合

现代社会心理学研究硕果累累,其建设性成果就比较可观。心理学发展至今,也已经具备了包容性与多样性的特点,使其与多个学科之间存在交叉相融的关系。如今心理学逐渐被应用在教育领域,在学校管理的各个方面,利用心理学对管理对象的心理现象与心理变化等进行研究,以探寻管理对象的心理规律,使教育工作更加科学化、规范化。基于此,学校管理者应该积极引入心理学,将其应用在学校的管理工作中。

(四)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科学研究按性质分可以分为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定量研究侧重于对事物可以量化的特性进行测量和分析,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如问卷法等。而质性研究只要求对研究对象的性质做出回答,更强调意义、经验、描述等,解决的是“为什么”的问题。在研究过程中,只用质性研究会使研究结果不精准,只用定量研究统计的数字不可靠,会导致研究结论的偏差。所以,在对学校管理心理学进行研究时,研究者应该把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并注意国际上的比较。

学校管理心理学在我国已经有了完整的体系,但依舊存在不足,其待完善的部分仍需要社会各界不断地努力使之走向成熟。而且在学校管理中应用心理学,已经是当前不可阻挡的教育管理发展趋势。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注重心理学在实际工作中的有效实践应用,不断探索出更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有效心理学应用路径,发挥出更好的教育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张燮.管理心理学的今天和明天——学校管理心理学发展试探[J].云南教育学院学报,1984(6).

[2]刘野.学校管理心理学的学科发展[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2(9).

[3]李锦兰.学校管理中如何开发人力资源和提高管理效能[J].教学与管理,1995(6).

[4]荣建农.校园群体关系对学校工作的影响及其调整对策[J].山西大学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9).

[5]徐锡建.合理运用激励理论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J].成才之路,2014(5).

[6]梁曦.多元智能理论在中职学校班级管理中的应用研究[D].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8.

[7]翟炜.积极心理学视域下中职学生管理措施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6(2).

责任编辑:许洁

Abstract: The interdisciplinary combination of school management and psycholog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chool constructi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on the school management psychology is not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hool management psychology in China and the changes of research topics, especially the progress of school management psychology research in recent years, analyzes its shortcomings, and makes prospects for the main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future research.

Key words: school management psychology; development history; research status

猜你喜欢
发展历史研究现状
俄罗斯保险市场的发展历史及现状
教育心理学发展概述
叩问灵魂的乐章
人民检察院量刑建议制度构建与完善
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浅析电力系统谐波及其研究现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