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执信,抢着去当替罪羊

2020-05-14 13:45孙丽华
华声 2020年4期
关键词:长生殿仕途

孙丽华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夏天,北京城里出了一件大事——康熙皇帝的皇贵妃、也是他表妹佟佳氏被册封为皇后。但在新皇后册封庆典的第二天,这位尊荣无比的“第一夫人”就病重辞世了。

皇后丧礼期间,民间照例不得娱乐婚娶。没想到,就在皇帝的眼皮子底下,以“江南大才子”洪昇为首的一拨文人、官员竟然聚众观赏起戏剧《长生殿》来,结果,都被扣上“大不敬”的罪名锒铛入狱。

令人诧异的是,这批犯人中,被定为“罪魁祸首”的并非组织观剧的洪昇,而是受邀前来的宾客赵执信。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罪名还是赵执信自己“主动争取”来的。

淘气孩子戏阁老

赵执信出身于读书人家。他天资聪颖,才华横溢,在家乡山东淄博,至今流传着他的不少童年趣事。

内阁大学士孙廷铨辞官归隐后,一日闲行乡野,偶遇一个绿衣童子在河里摸鱼。那孩子的衣服已被水打湿,却不管不顾,左摸右捞,玩得十分投入。孙廷铨见这孩子淘气可爱,就顺口吟成一句“出水青蛙着绿袄”,话语中带有几分调侃意味。不料孩子听后,望了一眼岸上穿着红袍的孙廷铨,眼珠一转,就答出下句“落汤螃蟹穿红袍”。孙廷铨不禁吃了一惊,连忙打听孩子的姓名、家门,后来更要把侄孙女许配给他。这孩子就是赵执信。

赵执信的父亲也是读书人,但一直都没有考上功名,儿子已经渐渐声名远播了,做父亲的还在参加例行的岁考。有一次,主考官点到赵父之名,忍不住对他说,你有这样一个好儿子,何必还来考试?你早晚会得到儿子的封赠的!艳羡之情,溢于言表。

赵执信14岁时考上了秀才,17岁中举人,18岁成进士,短短4年时间,就完成了封建文人至关重要的“三级跳”,进入仕途,可谓少年得志。23岁时,他出任山西乡试大主考,25岁任《明史》纂修官。编纂前朝历史的工作,是许多资深老前辈都视为畏途的硬骨头,通常只会任命那些耆龄宿学,可见赵执信是个人才,前途不可限量。

轻狂少年结仇人

还没等赵执信把他的光芒完全释放,就发生了这件“观剧案”。当时,赵执信27岁,供职于翰林院,春风得意。他交友甚广,名士朱彝尊、陈维崧、毛奇龄“尤相引重,订为忘年交”;一代诗宗王渔洋(王士祯)也为其才华而心折,与他相互酬答。

在一众朋友里,洪昇是他的忘年挚友,两人都喜欢戏剧,颇有知音之感。据说洪昇写作《长生殿》的时候,还向比他小17岁的赵执信请教,而赵执信也是热诚相助。

1688年,洪昇凝聚十年心血,三易其稿的《长生殿》终于完成,并被具有“御前供奉”资格的戏班“内聚班”带进宫里,给康熙皇帝献演,不但大获称赞,还得到赏银20两,并向诸位王公大臣推荐。王公贵族纷纷邀请“内聚班”上门演出,并且都按照皇上赏赐的数目给赏。因此《长生殿》演出一年下来,赚了不少银子。戏班觉得应该答谢一下剧作者,就准备尽心竭力地为洪昇演一次专场,还特意请他邀约众友人一同前来。

为提升档次,洪昇特意请供职于翰林院的赵执信作具名主人,发出请帖。这场别致的答谢演出大获成功,谁料想乐极生悲,有个太学生因为没有得到邀请,由羡生妒,竟然存心报复,唆使他的同乡、御史黄六鸿上奏朝廷,说洪昇等人在国丧期间聚众演剧,是犯了“大不敬”之罪。

说起来,这个黄六鸿,和赵执信曾经有段过节。黄六鸿最初来京任职时,非常仰慕赵执信,带着家乡土特产和他自己写的诗卷登门拜访。然而赵执信为人一向恃才傲物、率性而为,看了黄六鸿的诗作后连一句客套话都没有,在背面大书“土仪笑纳,大作璧返”几个字,就让仆人收下土产把诗卷给退回去了。黄六鸿因此恼羞成怒,暗地里记恨上了赵执信。当听到同乡提供的《长生殿》演出的情况后,他感到这正是一个报仇雪恨的好机会,于是迫不及待地上本弹劾,还牵连了其他50多位文人、官员。

或许是因为这个原因,也或许是出于对友人的忠诚,当办案官员前来调查时,赵执信一不推诿,二不辩解,反而主动承担了全部“罪责”:客人是我请来的,此事责任全在我,不必牵连其他人。案情就这样被确定了,赵执信被当即免职,洪昇等人也各有责罚。

有意思的是,后来,其他涉案人员都想方设法洗脱罪名恢复官职,或重新参加科举考试,再入仕途。只有赵执信,既不请托,也不鸣冤,而是潇潇洒洒地携家眷离开京城,回到家乡读书吟诗,逍遥度日。甚至后来朝廷命令他复官,他也不肯出山,而是寄情诗酒,与仕途彻底隔绝,终生没有再入官场。

晚年悔恨忆贤妻

赵执信对于仕途的这种洒脱心态耐人寻味。从他得罪黄六鸿的经历看,他本人性格耿直,也许他根本就对官场生涯心存排斥,借此一桩“罪过”,正好逃离是非名利场,就像脱钩的鱼儿摇尾而去,不再回头。

削职还乡后,除过著家居生活外,赵执信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游历上。他东到黄海,西到嵩山,南到广州,北至天津,特别是以苏州为中心的江南地区,他先后去过5次,最后一次竟在苏州住了4年。在漫游的生活里,他逐渐了解到民生之苦和社会黑暗,创作了大量的现实主义诗篇。

没有了经济来源,赵执信一度处境艰难,十分孤立。在逆境中,是赵执信的妻子孙氏一心支持丈夫,帮他闯过人生低谷。孙氏就是本文前面提到的孙廷铨的侄孙女。她出身名门,教养良好,知书达理,是赵执信的贤内助。赵执信脱离官场后,孙氏勤俭度日,全无怨尤,劳心费神地操持家事。她经常自己饿着肚子,省出口粮添补丈夫和儿女。由于操劳过度,加之营养不良,她身患重病,没多久就去世了。

赵执信痛失爱妻,撰写了深情的祭文,回忆夫妻二人共同生活中的温馨往事和遭遇厄运时的彼此扶持。多年来,对于自己离开官场一事从不介怀的赵执信,此时却产生了深深的悔恨之意。他意识到自己不愿低头,一身傲骨,身心自在了,却给亲人尤其是妻子带来那么多的压力和磨难。如果说赵执信是一位敢于坚持个性、张扬自我的俊杰,不能忽略的是在他身后,有一位贤明通达、一直默默付出的贤妻。

63岁时,赵执信不再出门远游,而是在家乡专心著述。70岁后,他双目失明,每日只能在黑暗中度过,但他并没有停止读书思考,而是让儿孙们代为诵读、笔录。

1744年,83岁的他与世长辞,留下一段为朋友两肋插刀、不贪恋功名利禄的文坛传奇。

摘编自《文史博览》2020年1期

猜你喜欢
长生殿仕途
尚可喜墓“篆盖”者仕途年代考
从《红楼梦影》看顾太清对科举仕途的思考
长恨歌
更正与致歉
仕途劫
锦袜易生尘 何处觅长生——《长生殿》中“看袜”情节的文化解读
洪和《长生殿》研究的世纪回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