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种植活动中提高幼儿记录能力的实践研究

2020-05-14 01:57江丽素
家长·中 2020年2期
关键词:种植活动指导策略

江丽素

摘要:随着对学前教育研究内容的深入,发现对幼儿记录能力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幼儿记录能力的发展与培养对于幼儿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学习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种植活动为教师通过实践活动提升幼儿的记录能力提供支持,为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提供环境,进而实现学前教育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幼儿记录能力;种植活动;指导策略

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中明确提出让幼儿通过数字、图画、符号、图表等进行简单记录。记录对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来说是可以掌握的一项技能。因此,教师了解幼儿记录且有效地指导幼儿记录对幼儿的科学学习至关重要。

一、幼儿园科学教育和幼儿记录

(一)幼儿园科学教育

幼儿园科学教育具有一定的特点,集中体现在其活动内容具有科学性与启蒙性,且在活动中以求真与扬善为价值取向,以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和思维方法为核心,进而使幼儿形成科学态度,以对其学习品质形成影响。

(二)幼儿记录

幼儿记录常会表现出盲目性、疏漏以及单一性特征。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教师培养幼儿的记录能力能促进幼儿持续性发展和自主探究能力的形成。一方面,幼儿记录能力是建立在对事物持续性观察基础之上的,如幼儿为了认识到植物的生长,就需要对其进行持续性的细致观察,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幼儿的记录能力使幼儿所习得的坚持性和持续性能力得以强化;另一方面,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记录能力能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提高幼儿的探究能力,进而提升幼儿综合素养。

二、幼儿记录能力现状

(一)教师层面

教师应认识到记录是幼儿进行科学探究活动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对幼儿记录能力指导的效果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一方面,记录内容的选择和所提出的记录要求会影响到教师对幼儿记录效果的指导;另一方面,记录载体的设计,如观察记录表格,以及教师出示记录载体的时机,会对教师指导幼儿记录形成影响;同时,教师对幼儿记录情况的有效指导,如协助幼儿选择观察记录的方式,也会直接影响幼儿的记录效果。

(二)幼儿层面

幼儿所形成的记录意识需要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可以从兴趣人手,可以依托师幼互动形式逐渐生成。在幼儿记录时机方面,教师要以科学思维、态度与自主探究为主,引导幼儿把握记录时机。如教师引导幼儿记录下“可能的结果”,以通过预测培养幼儿思维方式的科学化。记录的内容要具有针对性特征,以体现科学活动的核心,如观察植物环节应是幼儿记录看到的主要内容以体现记录的价值所在。针对幼儿的实际情况,具体到幼儿的认知方式与发展水平,教师在记录方式上可以采取多元化的形式,集中体现为绘画、表述、表格和统计记录方式等。

三、提升幼儿记录能力指导策略

通过种植类的实践活动,如种植玉米、向日葵等,不但要使幼儿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以及它的各部分特征,而且要对幼儿园小、中和大班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记录能力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一)针对小班幼儿

教师应从培养小班幼儿记录兴趣人手,以逐渐提升幼儿的记录能力。其实种植活动所体现出的体验式形式可以为教师激活幼儿的记录兴趣提供支持。例如,教师引导小班幼儿观察未放入花盆中的玉米粒,然后隔几天幼儿在花盆中观察到“玉米粒发芽了!”后,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玉米粒的变化情况,以激活幼儿观察后记录的兴趣。同时,教师要为小班幼儿记录活动的开展提供显性支持,如备好各种适宜的记录材料,以及隐性支持,如师幼间的互动以促进小班幼儿记录活动的生成。

小班幼儿虽然年龄较小且认知与表达能力有限,但这种情况并不影响教师指导小班幼儿在种植活动中采取多元化的记录活动。在小班幼儿记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导幼儿通过实物来对植物的生长情况进行记录,如将玉米粒放置在记录表格所对应的位置。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引导幼儿利用粘贴信息内容的方式进行记录。如小班幼儿可以利用教师提前准备好的种植工具的图片,记下玉米粒埋入土壤的情况。教师也可以鼓励小班幼儿用自己喜欢的颜色进行记录,如幼儿可以用所喜欢的颜色标识植物的生长情况。当小班幼儿接触基本图形之后,教师可以指导幼儿用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和圆形记下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支持,如土壤、水、阳光等。

(二)针对中班幼儿

在种植活动中提升中班幼儿的记录能力,教师应以培养幼儿的记录习惯为主。幼儿很容易被新鲜事物所吸引,但其注意力呈现出易被转移的明显性特点,这就为教师培养幼儿随时记录的习惯提供需求。教师应通过培养中班幼儿记录的能力提升幼儿的观察力,并且推动幼儿对相关问题的深层次思考。

(三)针对大班幼儿

教师对大班幼儿进行记录能力的培养应以引导幼儿养成良好学习方式为主。教师应指导幼儿通过对观察情况的记录习得良好的学习方式,掌握科学探究的能力。在种植活动记录方式的指导中,教师要鼓励大班幼儿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内容对相关植物的生长情况进行更加细致的记录。例如,在对玉米粒生长情况的记录中,教师可以鼓励大班幼儿采取图文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玉米生长的观察进行详细记录,如利用已有的经验观察记录;并且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进行归纳,如一周观察玉米几次,以通过记录能力的培养使幼儿逐渐形成归纳意识。

教师应对大班幼儿在种植活动中的记录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促进大班幼儿形成个性化的记录。大班幼儿普遍具有较强的探究意识与能力,教师在培养大班幼儿记录能力的过程中应充分强调和利用其内在动机。针对大班幼儿记录能力的培养,教师应采取支持幼儿解决在种植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为指导策略。

总之,在种植活动中提高幼儿记录能力的发展,既需要教师及时调整幼儿教育理念,以适应在科学领域活动中促进幼儿记录能力发展的客观需要,又需要教师在活动中孜孜以求地探索适宜的指导策略,以实现在种植活动中提升幼儿记录能力的目的,进而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顧青青.科学活动中幼儿“全记录”能力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5).

[2]黄美蓉.有效运用体现价值——科学活动中幼儿有效记录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7(1).

猜你喜欢
种植活动指导策略
浅谈幼儿园种植活动的意义
语言能力培养:幼儿种植活动中不可忽视的?“风景”
区角游戏活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大学生思想行为偏误与指导策略研究
小学生记叙文习作课堂指导策略
小学习作复习“五步曲”
在种植活动中迸发自主探究的火花
种植活动促进幼儿多元化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
幼儿园种植活动与教育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