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疾步稳推改革,打造高技能人才成长新高地

2020-05-15 14:59崔晔胡青玲
职业·中旬 2020年4期
关键词:学分大赛技能

崔晔 胡青玲

课程改革是技工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多年来,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坚持以区域经济发展为导向,以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为标准,科学合理地调整专业布局,深入实施课程改革,构建“基础+专业核心+专业综合”的课程体系,向机制要创新、向课堂要质量、向实践要效果,努力把学校打造成为高技能人才成长新高地。

创新选择机制  提高课改实施效率

为确保课改能够扎实有效地持续推进,学校不断创新并完善各类机制,如“三选三择”自主选择机制、学分制和走班制等,有效提升了课改工作的实施效率。

完善“三选三择”自主选择机制。让学生在第一学期期中、第二学期期末和第四学期期末三个时间段,围绕“专业门类”“专业方向”“就业升学”三个选项进行选择。在“学基础、感所长”的第一阶段,学生会初步接触到专业学习,以基础知识和技能为主,再通过感悟所学专业,梳理个人特长。到了第二阶段“择方向、有专长”,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专门化方向,深入学习适合自己的专业,发挥个人特长。进入“明路径、谋成长”的第三阶段,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和生涯规划,确定今后发展方向,谋划个人成长路径。

落实走班制。为了便于课程实施,学校对于开课范围较大的公共选修课,采用“定课程定教室”“走班上课”的形式,部分超过普通班额的课程采用大班化教学。对于受实训场地限制、无法按常规开展小班化教学的实训类选修课,通过“错时、流动”教学,将学生进行分组,错时流动上课,以保障实训和小班化教学。同时,结合选择性课改实施需要,制定“走班”管理制度,分级落实管理职责,确保“走班”顺利实施。健全与选择性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新体系,对现有《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办法》进行修订,突出过程化评价和管理。

实施弹性学分制。学校进一步修订完善了《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学分制实施办法》,实施学分互换,将竞赛获奖、创业创新、社团活动等纳入学分互换范畴。对现有的社团进行升级和改造,淘汰一批针对性不强,管理不规范的社团,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和对应的学分认定办法,制定了《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社团学分认证条例》,完善了《兴趣小组管理办法》及《兴趣小组考核制度》,加强兴趣小组导师团队建设,提高兴趣小组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的获奖率。明确规定学生在省级以上专业技能竞赛获奖,可折算成本学期专业课所有学分,在市级大赛上获奖可换取本学期专业课60%的学分,非专业技能竞赛获奖,可换取一门非专业课学分。此外,工学交替形式由企业进行鉴定后给予相应的学分,达到各专业总学分可提前毕业。

拓宽办学路径  提升课改实施标准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企业也随之转型升级不断提速,技工院校的课程标准也相应地不断进行革新,以贴近时代脉搏,紧跟时代发展。为适配企业和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最新要求,学校拓宽办学路径,以确保课程标准符合新时代技工教育的发展。

依托赛事,融课程建设与项目模块为一体。职业技能大赛是推动技工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是评价技工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手段。学校拥有多次举办省级以上赛事的经验,如2018年全国虚拟现实文化创意设计与3D打印大赛,2019年全国职业院校无人机应用创新技能大赛和中国技能大赛计算机网络管理员(VR技术应用)浙江省技工院校选拔赛。同时,学校还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各级各类技能大赛,仅2019年参赛学生有3116人次,其中荣获市级以上奖项人数近200人。通过承办、组织参加比赛,学校积极有效地推进专业建设,深化课程改革。以技能大赛为载体,引进先进专业标准,并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以先进技术和高技能竞赛水平指导學校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以课程标准为主线,在专业课程模块中,将技能大赛的内容分解到不同的课程项目训练中;在专业课程项目的设置过程中,将大赛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要求分解到不同的模块和项目中,构建完整的技能大赛与专业技能培训体系。

中德合作,“双元制”技工教育模式本土化实践。2015年,学校与德国巴伐利亚职教集团共同开展“双元制”人才培养。2018年,成功引进德国先进的模具制造工艺流程标准,使教学设计更贴近企业生产,为进一步开展教学及实训提供了物质条件。近几年,学校积极探索“双元制”本土化实践,将此模式嵌入专业技能培养过程,确立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学体系,建立“学校主体,校企双中心”的培养机制。一是与德国博世包装技术(杭州)有限公司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邀请企业深度参与,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方案和评价标准,以“旺工淡学”“校企交替”“螺旋提升”等方式,组织学生在校和进企完成学习和实践任务;二是紧密结合企业生产实践,按需实时更新教学任务,邀请企业讲师或者具备真正“双师”素质的教师进行理论知识讲授;三是明确企业实训任务和目标,并与在学专业及未来工作切实相符。

构建“基础+专业核心+专业综合”的课程体系。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根据职业岗位需求,优化课程改革基本思路,对接职业标准、市场标准、企业标准和岗位能力标准,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基础课程突出基本职业能力的提升,启迪学生创新思维,促使学生将基础理论综合运用于今后的工作实践;专业核心课程突出岗位能力培养,学校专门为机电专业开设了电焊技术等特色课程,弥补了原有课程与地方产业不适应的缺陷,使课程与当地的经济发展、人才需求相适应,并能及时与当地的新产品、新工艺、新岗位对接;专业综合课程突出学生综合素养提升,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中建立了典型产品加工、不同种类机床维修等专业综合课程,让学生感知企业产品加工项目制作流程。

推行一体化教学模式 确保课改实施质量

为了培养适应现代企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学校坚持“以能力为本位”,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力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项目化模式和案例教学模式。

学校以建设“创新创业工作室”为载体,积极开发与课程体系相配套的教材、学材,完善教学资源库,模拟生产环境创新教学情境,实现理实教学一体的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同时,每学年根据专业设置由督导室组织专业建设委员会成员,讨论确定不同专业所需要的知识内容,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职业岗位能力进行分解,按“基本技能、专业技能、核心技能”三个阶段分模块递进式设计教学。通过学校、企业两个平台实施教学,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结合。电气运行与控制专业根据专业特点,实施了产品引用教学法。以企业产品为切入点,通过具体、可见产品实物作为载体和依据,对原有专业知识体系进行更具操作性和实用性的调整编排,使课程内容进一步模块化;在课程教学中,依托产品的独立性和可拆分性,在产品的调试和制作中实现学习内容任务化、教学方式灵活化。通过看得见、做得出的产品作为专业学习的入口,再结合产品对应的由专业教师自主编写的模块化教材,在实践指导性和可读性上得到大幅提升,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和职业兴趣。

针对机电、数控、模具等专业,学校要求各专业组积极设计教学项目,创建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完成一个个教学项目。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解决项目处理中遇到的困难,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知识的吸收也自然水到渠成。同时,学校积极鼓励专业教师结合本专业教学内容和地方经济特色,设计教学项目,开发校本教材,付诸教学实践。以计算机专业为代表的营磊老师编写的《影视动画制作》校本教材,设计了9大项目,50个子任务,教学实践效果极佳。

对会计、外贸、保健等服务类专业,主要开展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法,改变单一枯燥的专业知识讲解,通过生动的案例,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场景,让学生把自己带进案例场景,开展讨论学习。教学中既可以通过分析、比较,研究各种成败的经验,从中总结出结论或原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或者他人的思考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能力等。

课改之路任重而道远,浙江省机电技师学院将在课改路上笃定前行,不断开拓,将更多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中国制造”的中流砥柱,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猜你喜欢
学分大赛技能
高级技能
“鸟人”大赛
插秧大赛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分美食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斯皮尔伯格为什么要历时33年修完学分?
画唇技能轻松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