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碧镇蚕桑产业发展前景分析

2020-05-16 09:20
云南农业 2020年4期
关键词:蚕农蚕茧桑园

罗 逵

(大姚县金碧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云南大姚 675400)

金碧镇是大姚县确定的蚕桑产业发展重点乡镇之一,蚕桑生产历史悠久,明嘉靖八年就开始植桑养蚕,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群众具有丰富的栽桑养蚕经验。如今抓住国家“东桑西移”计划的良好机遇,进一步推动蚕桑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产业升级,通过开展办样板、做示范、建基地、推广实用新技术、招商引资成立蚕业龙头企业和组建蚕农合作社等工作,有效推进了全镇蚕桑产业的发展,使蚕桑产业成为农民继烤烟之后的又一重要经济来源。经过长期不断努力地发展,蚕桑产业初具规模,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脱贫攻坚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产业发展现状

2006年乡镇合并后,金碧镇通过承接“东桑西移”项目,按“宜烟则烟,宜桑则桑”的产业发展规划布局,蚕桑产业得到快速发展。2015年,按照县委、县政府安排脱贫攻坚工作的总体部署,把发展蚕桑产业作为产业扶贫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蚕桑产业得到新的发展,桑园面积从2006年的 608.8 hm2增 加 到 2018 年 的 2140.22 hm2。 到2018年底,全镇共有22个村(社区),223个村民小组,4916户有桑户、3437户养蚕户。养蚕年收入1000~3000元的有115户、3000~5000元的有 489户、5000~ 10 000元的 1329户、10 000元以上的有1504户。全镇有桑园面积2140.22 hm2,养蚕 26 015 张,年产鲜茧 1 040 171 kg,实现产值5025.14万元,占全镇农业总产值的10.37%,农民人均养蚕收入608.11元。

二、产业发展亮点

(一)建立了灵活的发展机制

按照“企业+基地(协会)+蚕农”的经营模式,降低种桑养蚕的风险,调动农民养蚕积极性。为协调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关系,以“民办、民管、民受益”为宗旨,按照“自愿加入、自由退出、民主管理”原则组建蚕桑协会,入会的农户可优先获得公司“统一供种、统一培训、统一供药、统一管养、统一售茧标准”等优质服务。形成了两大蚕桑产业经济带,即凉桥-将军-钟秀经济带和白鹤-锁北-七街-席坝-马屯-胡屯-妙峰-仓街经济带,保留有13个蚕农合作社,8个蚕桑生产专业村。2008年,通过招商引资成立了云南新丝路茧丝绸有限公司,在镇域范围内建成集收购、烘烤为一体的茧站5个,公司在县城工业园区建有占地面积3.33 hm2的蚕茧深加工基地,主要生产白厂丝,经济效益较好。

(二)完善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大姚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多项扶持发展蚕桑生产的政策措施,从桑园建设、蚕种发放、鲜茧收购、科技服务、资金支持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在资金扶持上,安排蚕桑生产专项小额贷款;在产业扶持上,把蚕桑产业作为脱贫攻坚重点项目扶持;在科技服务上,强化种桑养蚕培训,及时通报市场信息,加大新品种和新技术推广力度。

(三)普及推广先进实用的养蚕技术

近年来,金碧镇加大投入建设规范化桑园和小蚕共育室等蚕桑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着力实施养蚕大户桑园良桑化,对现有桑园进行改良,大力引进推广良桑品种,优化和提升桑园的质量,推行小蚕共育化、商品化。俗话说“养好小蚕七成收”,将卖蚕种改为出售小蚕是有效控制蚕病,降低蚕病危害率,确保产茧及全年养蚕高产丰收的重要突破口,也是养蚕达一定规模的客观要求与必然选择。2018年,全镇有小蚕共育点252个,共育量25 234张,共育率为97%。同时小蚕共育标准化技术处理能使整个养蚕期控制在25 d,且将整批蚕期缩短5~10 d,提高了养蚕效率,改善了小蚕的生长生产条件,增加全年养蚕批次。推广省力化蚕台及方格簇上蔟等先进的养蚕技术,直接提高了蚕茧质量,从根本上提高蚕农的收益和蚕桑产业的效益。

(四)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

金碧镇凉桥村委会是全县的蚕桑生产示范基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新丝路公司在该村建有集收购、烘烤为一体的茧站1个。2018年底,全村有桑园287.98 hm2,实现养种5875张,生产鲜茧241 036 kg,群众年养蚕收入达1265.33万元。其中年养蚕收入1万元以上的有273户,占养蚕户490户的55.7%。通过发展蚕桑产业既增加了群众收入,也使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一座座“小洋楼”拔地而起,村组道路全面硬化,群众交通出行方便。过去光秃秃的山岗变绿了,水土流失得到全面遏制,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群众对栽桑养蚕的意识普遍提高,在全县起到了极大的示范带动作用。许多村、组都自发组织村民到凉桥村委会观摩、学习栽桑养蚕技术经验,促进了全镇蚕桑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产业发展主要问题

(一)部分干部群众对发展蚕桑的认识不足

一是部分干部认为发展蚕桑产业只是为了企业增效,为农民增收,乡镇没有税收,没有下大力气去抓蚕桑产业;二是部分群众把栽桑养蚕当作一种政治任务,误认为是政府安排,只求完成新植任务,存在着重栽轻管、轻养的思想,出现了“政治桑” “绿化桑”等现象,更谈不上用好田好地栽桑,致使部分桑园经济效益不佳。

(二)农户桑园经营规模小,蚕农重视程度低

蚕桑种植分散,基本上是农户的副业,形成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现状,导致资源配置、利用和技术进步等方面难以优化,蚕农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当蚕茧收入减少时,农户对蚕桑的重视程度自然会下降,表现为对蚕桑生产投入不足、管理松散和可养可不养,甚至出现桑园荒芜的情况。

(三)科技含量和机械化水平不高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和新器具的运用十分广泛,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很高。但蚕桑生产方式原始、劳动效率较低、且具有劳动密集型以及生产季节性较强的特点,而生产设施和技术装备的利用率低下,先进实用的蚕桑生产技术和蚕具难以大规模推广运用,结果是养蚕人工成本居高不下,再加上农用物资价格连年上涨,导致经济收入难以提高,比较经济效益严重下滑。

(四)蚕桑产业组织化程度低

部分合作社组织不严谨,没有真正发挥合作社的作用。通过成立蚕桑专业合作组织的目的是要把分散的蚕农以合作社的形式组织起来,通过提高蚕茧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等途径,增加蚕农收入。同时在蚕茧市场放开,茧价波动频繁的形势下,促进蚕农和企业严守信用,从而促进“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协会)+农户”的经营模式良性运作,这是蚕桑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在实际情况中,当蚕茧市场好时,农户往往首先违约,私自倒卖蚕茧;当蚕茧市场不好时,又希望公司能以最高价收购,彼此之间没有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五)蚕桑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

金碧镇大部分桑园建在山坡和小箐,没有配套水池和沟渠等水利设施,造成冬春季节干旱少雨、夏秋季节低洼桑园内涝、桑树死亡成为制约建设丰产桑园的关键因素。由于受所处地理环境条件的影响,每年春季容易遭受“倒春寒”的危害,造成发芽的枝条和桑叶被冻死,给蚕农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四、加快推进蚕桑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尽管当前金碧镇蚕桑产业发展存在不少困难,但均属于发展中的问题。就蚕桑产业本身而言,在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战略中,仍将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其原因在于。

(一)蚕茧市场前景总体看好

从国际和国内茧丝绸市场来看,我国的茧丝绸总量均处于垄断性地位,茧丝绸的需求量呈逐年上升趋势。我国东部地区的蚕桑在逐年下降,西部地区在承接“东桑西移”过程中,积极参与的地区较多,但因地理、技术和资金等因素的制约,发展好的却很少。从大姚县情况看,通过招商引资引进江苏客商组建了云南新丝路茧丝绸有限公司,采取“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对所收购的蚕茧进行精深加工,建立了缫丝厂;后又引进了加工企业七彩丝绸公司,极大地提升了蚕茧价值,延伸了产业链。同时与乡镇和农户签订了蚕桑发展合同,蚕茧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上不封顶,公司承诺蚕茧收购平均价格与周边县(市)基本保持一致,给群众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吃下了“定心丸”。

(二)行业优势明显

金碧镇有成熟的桑、蚕、种、茧管理体系和运作模式,拥有“企业+镇+村”的三级科技推广队伍和管理人才25人,有一大批专业化技术队伍实行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全镇有桑园面积1.33 hm2以上种植大户52户做示范。目前,金碧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有蚕桑专业技术人员5人,其中高级农艺师2人、农艺师3人、村级蚕桑辅导员15人。全镇被县委、县政府表彰命名的蚕桑生产专业村有5个、蚕桑生产重点村有8个,成立了蚕桑生产专业合作社13个,90%以上的蚕农加入了合作社。新丝路公司在金碧镇建成集收购、烘烤为一体的茧站服务点5个,在县城工业园区建有生丝厂及丝绸加工企业,蚕桑产业链已经形成。

(三)发展蚕桑产业的激情依然存在

蚕桑产业历经了多次市场冲击,现有的蚕农都是蚕桑产业中的佼佼者,也是蚕桑产业发展中的受益者,规模化经营将会向这些大户转移。桑园面积在0.33 hm2以上的户数逐年增多,其本身的经营效益将逐年提高,在市场的选择下,他们对蚕桑产业的支持必然会一如既往。从2018年起,尽管各级政府减少了对蚕桑产业发展的扶持,但群众自发栽桑养蚕的仍然不在少数。

(四)蚕桑生产潜力远未发挥

蚕桑产业目前已具有了一定的发展规模,蚕桑生产所具有的土地和劳动力成本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蚕茧精深加工企业也已落户大姚县金碧镇工业园区,产业链联结紧密。利用这些条件,大力发展蚕桑生产,有利于加快就地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提升全镇农业经济水平、有利于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减少水土流失,而且符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乡村产业振兴战略目标的需要。

五、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明确蚕桑产业定位,加大扶持力度,是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需要

表1 金碧镇2014年以来蚕桑生产情况统计

近年来农民增收空间有限,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大多数农村青壮年外出打工,而蚕桑产业又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因此,要充分利用现有蚕桑发展条件,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做大、做强和做活蚕桑产业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首先要加强对蚕桑产业发展工作的领导,完善各项工作制度,明确工作人员,编制工作计划及考核办法,才能如期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二)培育蚕桑养殖大户,提高产业化水平,是巩固蚕桑产业的重要基础

应当看到如果仍然走过去单户经营的传统模式,蚕桑产业将会继续下滑。但是大面积桑园对净化空气环境、减少水土流失作用明显。种桑养蚕不仅没有污染,而且蚕沙、桑枝等副产品也产生经济价值,是保护环境资源的生态型农业。如春季桑树摘心后,可加工成桑叶茶;桑枝收购后加工成机制碳;部分农户把“双宫茧,下脚茧”等市场价格低的蚕茧加工成价值不菲的丝绵被。因此,稳定蚕桑产业既是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需要,也是促进传统产业向高效生态农业转变的有益探索。

(三)优化区域布局,是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条件

蚕桑产业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发生变化,在今后一个阶段已不可能走全镇平衡发展的路子,而应当坚持“一村一品,一村一业”的发展思路。围绕建设重点蚕桑村、组,发挥区域特色和比较优势来提高蚕桑经济效益。围绕实施优化布局和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突出重点产区、加强一般产区、兼顾零星产区,着力提高单位面积效益和蚕茧产量与质量,从而在与其他种植业的竞争中形成比较经济优势,在产业发展中不断壮大。

(四)桑园面积是规模化经营的基础,是脱贫攻坚的需要

要通过政策引导,逐步建立起桑园流转机制。把一部分农户抛荒失管的桑园承包给有信心和有能力的农户,培育规模化养蚕大户。一方面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使大户实现规模效益,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推广先进实用的蚕桑生产技术,增加经济收入。实践证明,发展蚕桑产业特别是在贫困地区仍是群众脱贫致富的“短、平、快”项目。金碧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对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每新植一亩桑园经检查验收合格的给予1000元的补助,2018年引导30户贫困户发展桑园3.35 hm2,实现了当年栽桑、当年养蚕、当年见效的目标。据调查,管理较好的可养夏、秋、晚秋3季,每亩可饲养蚕种8 g,产蚕茧32 ㎏,亩产值达1500元以上,充分调用了群众发展蚕桑产业的积极性,部分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了脱贫目标。

(五)提高蚕桑生产的科技含量,是稳定蚕桑产业的必然选择

一方面通过设施化和省力化养蚕等实用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提高养蚕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要通过各种途径普及蚕桑科技知识,突出重点抓培训,提高广大蚕农科技素质,纠正农户的不良操作习惯。目前,要结合在全县推广实施养蚕“三项核心技术”和管桑“四项关键措施”即“围绕实现统一消毒100%,小蚕共育100%,纸板方格簇上簇100%;冬翻挖、春封稍、夏伐条,桑园施肥和病虫害综合防治”的目标要求,把蚕桑科技推广工作纳入年终对各村(社区)的绩效考核中,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真正实现蚕桑产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

(六)加快蚕桑生产合作组织建设,是推进产业化的有效手段

蚕桑业的出路在于产业化。蚕桑生产合作组织可把分散经营的蚕农组织起来,为他们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全程服务,履行许多各级技术服务部门难以做到的职能,从而为逐步实现蚕桑产业的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打好基础。目前,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建设,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于蚕桑生产合作组织而言,首先是要切实为社员提供良好的服务;其次是要帮助和督促社员提高茧质,体现合作社的作用和优势。要充分调动县、乡镇、村三级蚕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整合科技力量,进一步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改善服务方式和手段,促进蚕桑产业持续和健康发展。

蚕桑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也离不开村组及技术部门的辛勤努力。要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做好蚕桑产业的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要以创新发展为核心,坚持走市场化发展道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作用。以技术创新为纽带,加强引导和扶持,整合各种资源,真正把蚕桑打造成金碧镇独树一帜和声名远扬的优势农业产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战略做出新的贡献。

猜你喜欢
蚕农蚕茧桑园
重视桑园管理 强化养蚕基础
蚕茧与飞蝶
桑园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
提高鸣龙镇蚕茧质量的措施探讨
浅谈现代高标准桑园建设与管理
浅谈种茧育夏伐桑园的冬季管理
重视蚕病综合防治 提高蚕茧质量
躲雨
卖蚕茧
始兴首批春茧鸣锣开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