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唯物史观看待历次传染病发生及其转归结局的思考

2020-05-16 01:37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赵志勋关旭张筱倩王锡山
抗癌之窗 2020年1期
关键词:天花鼠疫流感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结直肠外科 赵志勋 关旭 张筱倩 王锡山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之中,各种传染病多次席卷世界不同地域,在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同时,对文明发展、历史更迭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时下,新型冠状病毒暴发,给整个国家和社会带来严峻的挑战。回顾世界历史上历次重大的疫情流行和暴发,总结这些事件的传染病学特征及其影响,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传染病,预防并提早发现传染病的流行,消除对疾病的恐慌,科学防治,进而最终战胜传染病。此外,我们还应该构建传染病知识教育体系,普及传染病防治知识的学龄教育,进而从根本上提升国民传染病防治意识,最终实现全民防御的目标。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之中,各种传染病多次席卷世界不同地域,在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同时,对文明发展、历史更迭也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时下,新型冠状病毒暴发,给整个国家和社会带来严峻的挑战。回顾世界历史上历次重大的疫情流行和暴发,总结这些事件的传染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传染病,预防并提早发现传染病的流行,进而最终战胜传染病,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和借鉴价值。

在人类历史上,一些烈性传染病如天花、霍乱、鼠疫等流行十分猖獗,并造成重大灾难。时至今日,鼠疫进入活跃期,部分地区霍乱时有流行,结核病卷土重来,艾滋病有蔓延之势。

天花

最早有纪录的天花发作是在古埃及,公元前1156年去世的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五世的木乃伊上就有被怀疑是天花皮疹的迹象。公元3世纪,中国西晋末年,晋朝军队在作战时发生了一种奇怪的病。这种病如果不认真治疗,病人的疱疮边就开始溃烂,并伴随着发高烧,就算侥幸被救活,患者的皮肤上也会留下一个个紫色的瘢痕。这种当时被称为“虏疮”的传染病,就是天花。1520年,西班牙人的入侵给墨西哥阿兹特克帝国带来了天花,造成了300余万人的死亡,在之后50年里,墨西哥因为天花又丧失了2000万人口,这场灾难使得阿兹克特帝国从此消失。直至18世纪70年代,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发现了牛痘现象,人类自此终于能够抵御天花病毒。1980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WHO)宣布人类成功消灭天花,天花成为最早被彻底消灭的人类传染病。

早期传染病的治疗

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发现了牛痘

鼠疫

历史上首次鼠疫大流行起源于中东,流行中心在近东地区的地中海沿岸。公元542年经埃及南部塞得港沿陆海商路传至北非、欧洲,几乎殃及当时所有著名国家。这次流行疫情持续了五六十年,极流行期每天死亡达万人,死亡总数近一亿人,这次大流行导致了东罗马帝国的衰落。

欧洲黑死病—肆虐三百年,死亡近两亿人

公元12世纪到15世纪,欧洲历史上最具毁灭性的腺鼠疫暴发,造成了2 500万人的死亡。这场被称作“黑死病”的瘟疫所产生的影响,不亚于一场横扫欧洲的战争。由于鼠疫的流行,造成了欧洲地区社会秩序动荡,人民生活境况恶化,经济紊乱、物价上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欧洲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公元1642年,中国明朝的都城暴发了鼠疫。这场鼠疫一直持续到明朝的灭亡,城中的人口死亡率保守估计达40%。当李自成的农民军攻打到城门时,发现这里已是一座恐怖的疫城。直到1832年,北里柴三郎和耶尔森从香港鼠疫患者身上分离出鼠疫耶尔森菌,人们才开始对鼠疫有了认识,找到了有效的防治手段。1910年,我国东北地区鼠疫大流行,黑龙江、吉林各死亡2万多人。幸有海外归来学者伍连德临危受命,使这次大疫情在短短4个月内即宣告控制,从而使国人了解了近现代医学的力量,在世界上为中国争得了科学开化的声誉。

北里柴三郎和耶尔森从香港鼠疫病人身上分离出鼠疫耶尔森菌

霍乱

在世界范围内霍乱共有7次大流行的记录。第一次发生于1817年,随后的几次暴发均发生在19世纪,被称为“最令人害怕的19世纪世界病”。霍乱导致的死亡没有确切的数字,但仅仅印度在100年间就死亡3800万人,欧洲则仅在1831年里就死亡90万人。随着英国医生约翰· 斯诺追查到了伦敦霍乱暴发的根源,疫情得以平息,由此证实了水源为霍乱传播途径之一。在之后的研究中又逐步发现了霍乱弧菌,并了解了霍乱的发病机制,至此该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

霍乱横行的19世纪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它具有起病急、传播快、常引起流行,甚至世界性大流行等特点。流感是历史上造成死亡人数最多的传染病。早在公元前412年的古希腊时期,希波克拉底就已经记述了类似流感的疾病。到了19世纪,德国医学地理学家Hirsch详细列表记述了自公元1173年以来的历次类似流感的流行病暴发情况。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流感监测网提供的信息证实,20世纪有4次波及全球的流感大流行,每次都导致数百万以上的人员死亡。通过梳理和比较,我们发现这几次流行既有共性规律,也有各自的特征。总体而言,20世纪发生的流感一般是每4年左右小流行一次,每10年左右大流行一次。

“西班牙大流感”

1918年暴发的“西班牙流感”夺去了近4000万人的生命,这次流感迅速地从欧洲传播至全世界,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幸免。“西班牙流感”病原为H1N1病毒,最早出现在鸟类中,该病毒与前些年在我国流行的H5N1型禽流感病毒极为相似,该病毒呈球形且核心致密,属于RNA病毒,由于RNA结构不稳定,因此流感病毒的变异速度较快。这次疫情的暴发在美国达到了巅峰,在那一年近1/4的美国人得了流感,导致50多万人死亡,几乎一半的死者是年轻人,以至于当时美国人的平均寿命被拉低了十岁。为了应对这次疫情,美国地方政府严禁外来人口流入,严禁握手,每次葬礼举行时间严格要求控制在15分钟内……。

1957年,“亚洲流感”大流行。这次流感的病原体为H2N2型流感病毒,于我国贵州西部首先出现,随后在全国范围内引发大流行,并在之后的8个月内席卷全球。约100万人死于该次流感的流行。这次流感在我国出现两次高峰期,第一次出现于1957年2月至5月,致病范围集中在城市,不同年龄段人群发病率相当,死亡率较低,约为0.01%。而第二次高峰发生在1957年12月至1958年4月,发病区域则以农村为主,发病率高,病症严重,某些地区病死率可达0.6%~1.0%,且死者多为老年人和儿童。

左边照片展示了一座位于丹麦哥本哈根的临时救助站;右边照片摄于1963年,展示了演艺组合“文德迈尔女孩”接种疫苗的场景

1968年暴发的“香港流感”,病原体为H3N2病毒,病毒来源考虑是携带人H2N2病毒的动物与亚洲禽病毒混合感染所致。此次流感1968年7月首发于香港,同年秋季到达欧洲,年底到达美洲。此次流感亦引起全球流行,但是传播速度和发病率不及“亚洲流感”,并且在我国同样出现两个高峰。

1977年在苏联暴发了“俄罗斯流感”,病原为H1N1流感病毒,病毒来源不清。1978年流感开始在美国在校学生及征募的新兵中暴发流行。至1978年冬,其他许多国家也纷纷出现感染流行。此次流感病毒是1957年流行的H1N1病毒株的变异体,因此在H1N1病毒株流行期生活过的人,对本次流感具有抵抗力和免疫力。

除了上述世界范围内传染病的流行事件,包括像黄热病、艾滋病、疟疾、斑疹伤寒以及近年来在发生的埃博拉病毒、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俗称“非典”、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以及人禽流行性感冒等都给人们带来了重大影响,但是人类采取各种防治措施,最终控制了每一次疫情。

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发展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人们研究历史,探索社会规律,必须要从客观存在的历史事实出发,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态,揭示其内在联系,得出相应的结论。当前,正值新冠肺炎疫情发生时期,及时对历史上历次流行性传染病发生、发展以及转归过程中的客观规律进行总结,有利于加速对本次疫情的控制,并增强社会对于传染病防治的自觉意识和信心。

1 学习和掌握传染病相关知识,做到有效预防,科学诊治

对于传染源的早期发现和及时管控是传染病预防工作的第一步。大多数传染病在发病早期传染性最强,因此发现越早,就越能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消除疫源。同时,对患者的及时诊断,可以使患者得到早期隔离、早期治疗,有效地防止疫情进一步扩大。同时,应该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及时上报。

从历次传染病暴发来看,尤其在疫情暴发期间,在特效的药物和疫苗发现和生产之前,隔离是最主要也是最有效的防治措施。从古至今,面对鼠疫、黄热病、霍乱……,隔离都被用作一种严厉的手段,以遏制疾病的传播。在17世纪,英格兰北部有个叫伊亚姆的小村子,全村有400人左右,其中大部分人已经感染上了鼠疫。面对出去传染给他人还是自己在村中结束生命的选择,大多村民选择自我隔离不出村子。他们在村口还建造了一道墙,不让外人入村以免受传染。由于村民的牺牲精神,英格兰北部地区受鼠疫感染死亡者明显比南部少。直至现在防止瘟疫扩散最好的办法仍是隔离,让疑似病患先断绝一切与外界的接触,能有效阻断疾病的蔓延。

有效的传染病治疗不仅可以促进患者康复,还利于控制传染源,防止疫情进一步传播。对于本次新型冠状病毒的治疗,是结合之前的防控经验,我国专家提出“四抗二平衡”的救治策略。所谓“四抗”,第一是抗病毒,第二是抗休克,第三是抗低氧血症,第四是抗继发感染,早期用抗病毒治疗,到后面有继发感染的时候再用抗生素。“二平衡”是指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以及维持微生态平衡。从目前的报道来看,“四抗二平衡”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危重症患者非常有效,因此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疫情的蔓延和发展。与此同时,我们在治疗过程中要时刻考虑体内病原体和药物的相互作用以及药物和机体的相互作用,使之达到一种平衡的状态,从而在达到治愈目的的同时,减少治疗并发症的产生,最大程度减轻对人体的危害。

2 根据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良因素采取应对措施,实现传染病预防控制前移

在常规疾病预防理论的基础上,采取措施,防止可能引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各种不良因素的出现。这里“各种不良因素”包括生物学或自然生态环境的危险因素,也包括与经济、社会、政策及行为等有关的不利国民健康的因素。它是预防传染病发生的第一道关口,是我们及时将多种传染性疾病阻断在侵入人群前的阶段或限制在很小的疫点或疫区内,真正实现传染病预防控制的前移战略。

人类的一些行为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生态平衡,直接影响了传染病的动态变化。人们已经认识到传染病并非纯粹的生物性疾病,生态平衡的破坏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传染病的流行过程。生态平衡的破坏一方面可直接导致野生动物的病原体传播至人类,另一方面也会促进病原体在致病性、抗原性、传播途径和感染宿主的类型等方面发生改变,导致一些病原体跨越物种屏障而感染人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3年的“非典疫情”,当时,科学家鉴定出SARS病毒的罪魁祸首是一株冠状病毒,并在广东畜禽市场上销售的果子狸中发现了基因类似的病毒,从此,“非典是吃果子狸引起的”这一说法开始迅速流行。后来经过多年的研究确认,在云南省的一个菊头蝠种群体中发现的冠状病毒毒株;存在着传播至人类的SARS病毒的全部基因组组分。科学家猜测,很可能是这种蝙蝠先把病毒传染给了果子狸,人再通过食用果子狸而感染了SARS病毒。而这次的华南海鲜市场事件又给人类上了沉重的一课,我们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通过传染病的生态预防能够在人间建立一种有节制的、可持续的、和平共处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保持自然界生态平衡,杜绝或减少因生态环境破坏导致动物病原体向人类转移,从源头上制止传染病的发生。

3 构建传染病知识教育体系,提高人群对传染病的防控意识

当前的社会制度、经济生活、文化水平、风俗习惯和医疗卫生条件等,对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有决定性的影响。其中对于传染病预防知识的教育、普及,培养公民良好的卫生意识、卫生习惯和应对突发传染病的能力,对于传染病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但这又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工作。人类对于事物的认知可分成三个层次:无知、一知半解和熟知。然而在未知事物面前“无知者”往往表现出“无畏”,于是我们看到在疫情暴发时期,有走亲访友的、有不戴口罩四处活动的。相反,“一知半解”的人表现为“恐慌”,有在武汉封城时,向外“逃窜”的,有听信各种消息购买大量医用产品的。恐慌带动传染源的四处奔走,无畏导致接触病原机会的增加,最终导致传染病大范围地流行和暴发。事实上,疫情当前,各种媒体渠道都在普及相关的知识,进行科学宣教,但是仍然有一部分人以自我固有思维模式来应对传染病,在给自己带来苦果的同时,也殃及他人。所以在这里我们建议有关部门,可以在学龄儿童中开展对传染病相关知识的普及,将相关内容写入小学课本,进而在对事物认知的初期加强对于传染病的重视和预防措施的了解。在此构架下,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传染病全民防疫,从根本上提高我国传染病防治水平。

4 总结与反思

我们应该学习传染病的历史,了解传染病的发展进程,做到以史为鉴。从历次传染病的发生发展以及转归中我们可以认识到这次疫情终究会得到解决。通过有效的预防策略,采取科学的治疗手段,会进一步加速疫情的控制直至消灭疫情。因此当下我们不必恐慌,只要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我们就一定能打赢这场防疫阻击战。另一方面,这段经历给人类带来更多的是反思,在疫情过去之后,我们应该通过怎样的实际行动来预防或者推迟下一次传染病的发生,这才是更有意义的。疫情当前我们“全副武装、积极应对”,而疫情过去之后我们更应该“未雨绸缪,居安思危”。

猜你喜欢
天花鼠疫流感
流感大作战
天花寺
康熙因天花得皇位
《鼠疫》:即使生活是一场灾难,也要用爱去抗争
小心,流感来了
鼠疫并非无药可治
重新认识鼠疫
为什么儿童容易患“流感”
可怕天花如何感染人类?
存在主义思想下《蝇王》与《鼠疫》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