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金得胜陀颂碑》看女真人的翻译理念和策略

2020-05-18 13:10
民族翻译 2020年1期
关键词:女真汉文碑文

⊙ 唐 均

(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1)

记述金代开国功业的《大金得胜陀颂碑》是现今所见女真文字最多的碑刻,立于吉林省松原市扶余县徐家店乡石碑崴子村东3公里处。相传辽天祚帝天庆四年(1114年)九月,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在石碑所立处率众誓师,以2500人之微起义反辽,称雄漠北至华北区域达120年之久。拥有东北到今日本海、鄂霍次克海、外兴安岭广大疆域的女真金国由此奠基;70年后,已定鼎中都(今北京)的阿骨打之孙、金世宗完颜雍在回上京(今黑龙江省阿城区白城村)东巡时,为了追念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开创金代的丰功伟绩,发扬女真族勇武创业的精神,下诏在完颜阿骨打最初起义誓师处刻颂建宇而得制《大金得胜陀颂碑》,金世宗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七月二十八日立石。[1]75

全碑通高302厘米,碑碣高168厘米,宽83厘米,厚20厘米,龙首龟趺,正面镌刻汉字碑文30行额2行共850字,碑阴镌刻女真字碑文32行额3行共约1500字,两种文字双语对照。[1]75,[2]2根据碑文记载,汉字碑额出自彼时名士党怀英之手笔,汉字碑文则为文士赵可撰写。比较两种语言的碑文,可知女真文当是汉文的译文。[3]155由于这方碑文的极高政治意义,它为我们认识创制已有半个世纪的女真文在彼时国家层面的应用提供了良好的素材,有助于今人考察已经立国一个甲子的女真金朝通过母语文字迻译数量充沛、影响巨大的汉文典籍的理念和特色。

女真文记录的女真语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其基本特征包括“主宾动”(SOV)句式、“修饰语前置”(AN)结构、使用后置词等。女真语形诸文献的历史很短,故而女真语在言文一致方面的吻合度就比较高。而汉文文言则为迥异于阿尔泰语的汉藏语系古老语言,其基本特征包括“主动宾”(SVO)句式、AN修饰结构、使用前置词等。另外,因其民族历史的悠久而用典丰富,使得行文呈现出言约义丰的表现特色来。上述两种语言呈现出源语(汉语文言)和目标语(女真语)之间的特征对立,为翻译学的历时追溯提供了极具代表性的剖析语料。

在没有翻译学理论进行指导的古代世界,跨语际的迻译活动都是通过文本之间的语义直接转换来实现。最为熨帖的处理,就是源语文本和目标语文本各自按照自己语言的形态句法规则自说自话,但相关联部分的语义却能够很好对应。

本文对碑文的倚恃,基于日籍满族学者爱新觉罗·乌拉熙春的最新考释[3]154-186予以处理(这方面的相关引述为免累赘就不再一一注出),必要时参考并注明刘凤翥等的校勘本[4]和道尔吉等的释读[2]2-83。以下分析引例中,文本选段后面括注的数码表示引文所在碑刻的列数,汉文或女真文引文之中的空格表示碑文漫漶已不可识,字释处的波浪线表示(适应于排版便利)承前汉字对译的接续部分(以便于检核同女真译文的逐字对译关系),汉字或女真字接踵而来的拉丁字母之前星号指示该拉丁字母串是为相应女真字符的拟音形式。

例1 汉 文:惟此得胜,我祖所名(28)

回 译:关隘(为)此得胜州,我之祖宗命名

在例1中,汉文原文用以凸显句子主题的提宾结构在语序上同女真语固有的“主宾动”(SOV)语序相一致,因而女真译文几乎是逐字译出而不显扞格。从源语转换到目标语的这种文本移植最为自然,却也是跨语际迻译中并不常见的个例。

例2 汉 文:至今故老,畴弗乐道(26)

回 译:至今故人们老人们都夸赞此事

在例2中,“至今”在女真译文中实现了动词短语化,“故老”在女真译文中则为复数标记化,而典出《尚书·尧典》的汉语文言词汇“畴弗”(谁不)[5]28以主语名词“故老”复数化的形式使其语义得以显豁化——女真译文中的这些处理,就使得汉文原文的言约义丰在女真译文的诠释下显得语义更加清晰明白,甚至连两种语文之间基本的语序分歧也都不复存在了。

例3 汉 文:孝思不忘(18)

回 译:不会间断对孝的思量

在例3中,汉文原文是言简意赅的简单否定句,但因其作为主语的中心语“思”颇具动词意味,不便直接迻译到女真语中,因而对应的女真译文以“宾动”(OV)结构套叠的地道方式,实现了从汉语到女真语之间完美的语码转换。

例4 汉 文:此殆吉祥,天地协应,吾军胜敌之验也(12)

回 译:这就是天地震动翻转、打败敌人的兆头

在例4中,汉文原文的“吉祥”一词并未在女真文部分直译出来,但通过“天地协应,吾军胜敌之验”在女真文中的意译,显而易见“吉祥”的内涵已经得以充分表达。这也是碑文女真译者对原文内容合理取舍,而未以辞害意,亦不叠床架屋的上佳表现之一,隐隐体现出后世译学领域倍加推崇的功能对等(functional equivalence)之译法来了。

例5 汉 文:太祖顾视撒改等人马高大,亦悉异常(11)

回 译:太祖亦看见撒改等人马形状高大而来

例6 汉 文:太祖先据高阜,国相撒改与众仰望(9)

回 译:太祖先登高而立,巫觋撒改等跟随而来

在双语对照文献中,包含典故在内富于文化负载意义的术语如何处理,是值得译学界探讨的议题。《大金得胜陀颂碑》在这方面同样给出了不少颇具启迪意味的处理模式。

例7 汉 文:辽季失道,腥闻于天(21)

回 译:契丹朝终末失道呵,其恶上天已闻知

而这种双语对照文本中同一国族在不同语文中分别以朝代和民族加以称呼的情形,其实反映了内亚草原民族立国后同中原汉地接触以来孕育出的胡汉二元国号指称体系。汉籍记载了终辽一代反复纠结于“契丹”和“辽”之间的朝代名称变更[8],正可与此双语对译国族专名的内涵遥相呼应。

例8 汉 文:鸾辂东巡,驻跸上都(14)

回 译:梧桐车轮东行至于上京

《大金得胜陀颂》碑刻之女真文部分既然译自汉文部分,那么其中的汉式专有名词,在女真文中往往就是音译表现了。以下略陈数例,大率不差:

例9 汉 文:配姬兴刘,诏于万世(29)

回 译:使姬氏行进,(使)刘氏前往,在万世辉煌恒常

例10 汉 文:化彼朔南,德侔羲轩(26)

回 译:从北从南归化泽被,等同于羲(皇)轩(辕)

在例10中,除了汉文专名“羲皇”和“轩辕”的略称*hi=enyan“羲轩”得以音译之外,尚有汉文动词“化*hγuaH”借入女真文构成黏着有词尾的*χo-γa-buru[3]173。众所周知,这种“化”“被”之类的语汇,本是中原汉地以上邦心态俯瞰周边,使其归服同化的专用表达,带有深刻的民族歧视意味,而在撰写《大金得胜陀颂》汉字碑文时并未被金世宗所指摘禁毁,而是依用颁行,相应的女真碑文更是直接借用,成为女真语中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新词——这就表明,灭却北宋而入主中原的女真金人统治阶层,在心态上早已不把自己视为化外之民,而是视为中原汉人的一部分了,因而他们才会拾起王化夷狄的旗号去对付周边诸族。

例11 汉 文:周武戎衣,火流王屋(25)

回 译:军队簇拥着周武(王),火(星)进入王宫

在例11中,汉文原文典出《史记·周本纪》:武王渡河,中流,白鱼跃入王舟中,武王俯取以祭。既渡,有火自上复于下,至于王屋,流为乌,其色赤,其声魄然。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注引马融曰:王屋,王所居。流,行也。魄然,安定也。又引郑玄曰:《书说》云乌有孝名。武王卒父大业,故乌瑞臻。赤者,周之正色也。[5]28女真译文并未拘泥于汉文的字面表述,而是以概述性的语言基本译出了汉文的原义,这对于语言殊异但汉化不浅的女真文读者圈而言,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

例12 汉 文:汉高奋刃,素灵夜哭(25)

回 译:汉高(祖)崛起,素灵之子哀怨

在例12中,汉文原文典出《汉书·高祖纪》:高祖夜经泽中,有大蛇当径,拔剑斩蛇,蛇分为两。后人至蛇所,有一妪夜哭。人问妪,妪曰:“吾子白帝子,化为蛇当道,今者赤帝子斩之也。”这一故事后来成为妇孺皆知的典故,表示开国创基的意味。东汉史岑《出师颂》:五曜霄映,素灵夜叹。西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彤云昼聚,素灵夜哭。《南史·梁纪下·元帝》:陛下日角龙颜之姿,表於徇齐之日;彤云素灵之瑞,基於应物之初。尤其是金宇文虚中《古剑行为刘善长作》:公家祖皇提三尺,素灵中断开王迹。——可见这一典故在历时传承过程中不仅脉络清晰,而且远播异族,在女真国内颇为盛行。

还需要指出的是,在例11和例12中,汉文专名“周武”和“汉高”都是囿于骈句要求而加以缩略的形式,但女真译文并未像“素灵之子”那样补足译完,唯一可能的解释,就是女真译者的接受预设在于相应的读者圈早已熟知这样的缩略表达指称的对象——这一点也是女真人在金代世宗朝就已汉化到了相当程度的真切反映。

在《大金得胜陀颂》碑文中,不止一处的汉文骈句也都在女真译文中译出对偶排比句式来了。

例13 汉 文:武元缔构之难尽(15),孝孙光昭之道始也(16)

回 译:思量武元(皇帝)创建之艰难,是为孝孙(皇帝)光明之道路

在例13中,汉文原文的骈句在女真译文中不仅也译成了对偶式排比句,而且女真文对偶句的章法丝毫不显得突兀,这可以看作汉文句法潜移默化影响女真语句法的模板。

例141汉 文:命新(16)神御以严穆穆之容,既又俾刊贞石以赞晖晖之业(17)

回 译:先是在新的神居中(显示)穆穆的圣容,既而在坚硬的石上颁布煌煌的圣功

例142汉 文:明明之令,如霆如雷;桓桓之士,如熊如罴(22)

回 译:命令明白雷一样霆一样,军旅硬朗如熊如虎

例15 汉 文:人仰圣质,凛如乔松;其所乘马,冈阜穹崇(23)

回 译:军士所见圣身如松之巅高,又所见所骑之马如山冈一样大

既然女真碑文译自汉文,那么其中的“翻译腔”句式却也不可避免,尤其是在立国未几的女真民族面对享祚千载的汉文化之时。

例16 汉 文:厌胜之法,自古有之(24)

回 译:有祈祷禳禬法册之事古来(就是)

例17 汉 文:天有显道,厥类惟彰(25)

回 译:天上有明显的道理,这些同样是恒常的道义

例18 汉 文:恭行天罚,布昭圣武(21)

回 译:独自诚信彰显恭敬履行上天处罚(的是)圣武(皇帝)

而即便是《大金得胜陀颂碑》这样严肃认真的双语对照官方文献,其间的翻译舛误仍然在所难免。

例19 汉 文:风栉雨沐,用集大勋(27)

回 译:在风中梳头,在雨中沐浴,大功顺次归结

例20 汉 文:眷言旧邦,六飞戾止(26)六飞戾止,江山良是(27)

回 译:(言)及故国,六龙止于斯处;六龙止于斯处,?年陈旧仁义

在例20中,汉文“六飞戾止”两度出现且前后相接,女真译文按照字面意译为“六龙止于斯处”。也是按照同样的句法结构加以呈现的,这种在阿尔泰语中甚为少见,但在汉语中却极具特色的“顶真(anadiplosis)”修辞模式在女真碑文中得以堂而皇之地使用,当然是汉文源语译入目标语施加影响的结果。

综上所述,官方钦定镌立,用以纪念开国君主奠基功勋的汉文—女真文双语对照《大金得胜陀颂碑》,在其从汉文碑铭向女真文碑铭迻译的过程中,女真译者充分调动了多种翻译手段来处理复杂多样的汉文原文,以期达到女真读者群充分理解汉碑内容的效果。其间,躬逢后世的我们看到了女真译者尽可能保持女真语固有特征的孜孜努力,也可以领略到女真译者辗转腾挪翻译技巧处理汉文典故的有效尝试,还能窥见女真语文在汉语文影响之下产生的变异,以及北方民族的某些特有民俗文化因素。由此可知,浸润于加速汉化历史进程中的金代女真人,其翻译理念并无某一窠臼或桎梏,而是为了消除跨语际的理解隔阂,积极采用多种翻译策略来付诸目标的实现,中间无不彰显出女真译者中心论的鲜明理念来。这种对待翻译的务实态度,仍然能为今天译学理论充盈、翻译实践丰盈的我们所借鉴参考。

猜你喜欢
女真汉文碑文
敖汉旗万寿白塔蒙古文碑文新释
慧思陶勒盖碑文解读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征稿简则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征稿简则
阜新元代大玄真宫祖碑碑文新录
乐器名称汉文译名小议
明代女真者皮船考
《黑城出土汉文遗书叙录》中TK133叙录辨正
女真文——脱胎于契丹字和汉字而自成一格
工布江达县“万善同归”碑文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