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弹力图常用参数与凝血因子及凝血象相关性分析

2020-05-18 13:10洪燕英童新元丛玉隆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20年9期
关键词:力图因变量凝血因子

陈 静,洪燕英,童新元,丛玉隆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检验科,北京 100010;2.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统计教研室,北京 100853;3.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检验科,北京 100853)

血栓弹力图为体外检测全血凝血状态的一种技术[1-4],可检测血浆中除血管内皮因子外的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的质和量,并涉及细胞成分的参与[5-6],为整体衡量凝血状态的一种全新方法。而实验室传统检测项目仅能反应凝血状态的一个侧面,缺少血栓弹力图的直观性和全面性[7-8]。目前对血栓弹力图的应用多集中在指导输、抗血小板药物及围术期凝血功能的监测上,而针对血栓弹力图常用参数间及常用参数与凝血因子间是否有相关性,其之间的相关性是否可以用来判断结果的对应性的研究较少,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进行了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收集2018-2019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院神经内科和心血管内科住院患者,首次血栓弹力图检测结果中任一项异常者共195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01例,女性94例;年龄25~92岁,年龄中位数为66.9岁。所有样本均由同一操作者完成。排除标准:已使用抗栓药物、抗凝药物、严重肝病、肿瘤及凝血功能异常者均被排除在本次研究范围之外。

1.2仪器与试剂 血栓弹力图常用参数[凝血反应时间(R值)、凝血形成时间(K值)、凝固角(α-Angle)、最大振幅(MA)、凝血指数(CI)、血凝块力学强度(G值)]仪器为Thrombelastography5000血栓弹力图分析仪,购自美国Haemoscope公司,试剂与仪器配套。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Fig)、Ⅱ:a、Ⅴ:a、Ⅶ:a、Ⅷ:a、Ⅸ:a、Ⅹ:a、Ⅺ:a、Ⅻ:a]活性及凝血象[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检测仪为美国Backman公司的ACL TOP700,试剂与仪器配套,方法学均采用仪器既定方法。

1.3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数据均进行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检验,非正态分布数据以中位数表示,并进行组间的多重比较及非参数秩和检验,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P<0.01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6个常用参数之间相关性分析结果 K值与α-Angle相关系数为-0.968,呈近乎负的直线相关;MA与G值的相关系数为0.995,接近直线相关。见表1。

表1 血栓弹力图常用参数间相关分析结果(因变量为R值,n=195)

表2 血栓弹力图参数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因变量为R值,n=195)

表3 血栓弹力图常用参数与凝血因子活性相关性分析(因变量为R值,n=195)

续表3 血栓弹力图常用参数与凝血因子活性相关性分析(因变量为R值,n=195)

2.2多元回归分析 在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对血栓弹力图的6个常用参数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6个常用参数的P值为0.000,具有多元线性回归关系。

2.3常用参数与凝血因子相关性分析 Fig除R值外,与其他5个参数均有相关性;Ⅷ:a、Ⅸ:a与6个参数均具有显著相关性,见表3。

2.4常用参数与PT、APTT、TT相关性分析 与APTT有显著相关性的参数为R值、K值、α-Angle和CI;TT则与MA和G值有显著相关性,见表4。

2.5常用参数与凝血因子和凝血象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对纳入研究的的9个凝血因子和PT、APTT、TT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仅有Fig和APTT与6个常用参数之间存在回归关系。见表5。

表4 血栓弹力图常用参数与PT、APTT、TT相关性分析结果(因变量为R值,n=195)

表5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常用参数与凝血因子和凝血象结果(因变量为R值,n=195)

3 讨 论

本研究首先对选择的6个参数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中P值可以看出,6个参数间存在显著相关性。也就是说6个参数各自结果会受到凝血因子(R值)、反映纤维蛋白原质、量和血小板的指标(K值、α-Angle)、血小板数量与功能参数(MA、G值)的相互影响。而CI则是以上5个参数结果的综合反映。参数结果可以反映血栓弹力图的图形,在报告单中应考虑图形与各参数值之间的关系,尤其是K值和α-Angle的大小偶会出现图与结果不吻合的情况。

既然血栓弹力图6个参数间存在相关性,那么各参数与凝血因子之间是否也有相关性,具体体现在哪几个因子上,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从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6个参数均与Ⅷ:a和Ⅸ:a活性有显著相关性,而Fig即凝血因子Ⅰ除R值外与其余5个参数皆有相关性。Fig、Ⅷ:a和Ⅸ:a因子为6个参数的敏感指标,当R值异常时临床应首先考虑FⅧ:a和FⅨ:a在该患者中可能出现了异常。而其他5个参数的异常,则需要同时考虑到Fig、Ⅷ:a和Ⅸ:a这3个因子异常的可能性。

由表4可知,APTT为内源性凝血因子活性筛检试验,APTT与R值、K值、α-Angle、CI有显著的相关性。MA和G值反映的是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指标,与APTT没有相关性,与预测的结果一致。TT反映的是共同途径凝血因子筛检试验,表中仅与MA和G值存在相关性;PT则是外源性凝血途径凝血因子的筛检实验,与6个参数均无相关关系。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了解参数与3个筛检试验的相关程度,本文进行了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仅有Fig 和APTT与参数R值K值、α-Angle、MA、G值有回归相关性,此6个参数均有Fig的参与,其中Fig在血凝块的形成中必不可少[9-11]。这或许可以解释Fig与其他几个参数间存在相关性的原因。

在血栓弹力图的检测及实验室常用的凝血因子及凝血象的检测中,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需要考虑,那就是细胞成分。常用凝血指标的检测是在血浆层面完成,而血栓弹力图则是在全血状态下检测,二者不在同一个检测界面,比较的本底不同。目前很多研究者及临床医生认为,血栓弹力图较实验室常用凝血检测指标更具有优势[13-14],笔者不完全同意这一观点,血栓弹力图反映的是在全血前提下患者的整体凝血状态,不能明确告知某个指标出现了异常及其异常程度,两者是点和面的关系。对于血栓弹力图的结果,报告时使用的参数应该根据图形灵活裁定,而不是使用统一参数于一张报告单上。由于样本量较少,缺少纤溶样本,是本次研究的一个不足。

本次研究对R值异常者,笔者同时与PT、APTT、TT及单个凝血因子检测结果进行一一比对,发现195例样本中,R值超过正常参考范围(5~10 min)的有105例,占54%;Ⅷ:a因子在195例样本中超出正常参考范围(50%~150%)的有57例,占29%;Ⅸ:a因子超出正常参考范围(65%~150%)的有17例,占9%;值得一提的是,Ⅱ:a因子超出正常参考范围(79%~131%)的有47例,因子活性除2例升高外,其余全部降低。对其他几个因子及Fig、PT、APTT、TT的比较发现,R值异常,其他指标并非对应出现异常。因此,不可用R值结果分析和推测凝血因子及PT、APTT、TT可能的结果。这也验证了本文的假设,血栓弹力图常用参数与实验传统检测项目间可能不存在一一对应关系。

4 结 论

作为反映凝血状态的血栓弹力图,其结果具有直观性强和整体性的优点,但是不能反映具体指标的异常及异常程度;而实验室传统检测项目如凝血象或者单个凝血因子活性的检测,可以具体反映出凝血异常的具体指标,有利于临床针对性地实施药物治疗,也就是说血栓弹力图和实验室传统检验项目之间是点对面的关系。

猜你喜欢
力图因变量凝血因子
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制备时长的临床意义
调整有限因变量混合模型在药物经济学健康效用量表映射中的运用
乔·拜登力图在外交政策讲话中向世界表明美国回来了
少见凝血因子缺乏症3例
冷沉淀凝血因子临床应用调查分析
血栓弹力图在恶性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中的应用进展
适应性回归分析(Ⅳ)
——与非适应性回归分析的比较
时空观指导下的模块整合教学——以《20世纪四五十年代力图称霸的美国》为例
偏最小二乘回归方法
大面积烧伤患者血栓弹力图检测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