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舌尖防“疫”小习惯推动大文明

2020-05-19 15:13
科学之友 2020年5期
关键词:分餐制公筷螺旋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一人得病,全家易感

幽門螺旋杆菌是一种革兰阴性微需氧杆菌,是全球范围内高感染率的慢性感染性致病菌。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幽门螺旋杆菌成人感染率高达50%~60%。专家认为,我国幽门螺旋杆菌高感染率与共餐习惯有关。

“多数感染者并无症状和并发症,但几乎均存在慢性活动性胃炎,即幽门螺旋杆菌胃炎。”专家表示,感染者中约15%~20%发生消化性溃疡,5%~10%发生消化不良,约1%发生胃恶性肿瘤。

专家指出,口口传播和粪口传播是幽门螺旋杆菌的主要感染途径。前者即经由唾液传播给他人,后者即通过肠道随粪便排出传播。具体来说,平时长辈在给小孩喂饭时先自己咀嚼等行为,都会导致幽门螺旋杆菌的传染。

专家举了一个很形象的例子:曾经有一个患有口臭的病人前来就诊,排除其他原因后,医生建议他去做幽门螺旋杆菌筛查,检查结果呈阳性。经过用药后,患者得到治愈,检查结果呈现阴性。但不久后,这名患者又来了,幽门螺旋杆菌检查结果复阳。一问才知,他们是四口之家一起用餐,所以这名患者应是在治愈后,因为共餐而再次被传染。共餐与幽门螺旋杆菌传播的关系可见一斑。

专家说,“一人得病,全家传染”的例子屡见不鲜。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家庭共餐制导致幽门螺旋杆菌通过唾液传染。此外,吃饭时用自己的筷子夹菜,也会增加共餐者的感染风险,而幼儿与老人更为易感。

如何培养家庭就餐正确习惯,固定餐具很重要。专家建议,每位家庭成员(尤其是小孩)要有自己固定使用的碗筷勺,可以从颜色或形状上有明显区分,避免混用。

有条件和意愿的家庭,还可以在饭菜出锅后,直接分到每位家庭成员的盘子里,不仅能更好地避免病菌传播,还有助于均衡营养,限定食量,避免暴饮暴食。规范刷牙、饭前便后洗手、尽量不吃生冷或未煮熟的食物等也十分必要。

“给孩子喂食时,大人不要用嘴吹食物,更不要用嘴尝试或咀嚼食物后再喂给孩子;孩子每次吃东西前都要洗手,吃饭时不玩玩具;保持就餐环境卫生,让孩子坐在餐椅上吃饭,大人不要追着孩子喂饭。”专家建议。

此外,家庭用餐不能忽视餐具消毒,应定期高温煮沸消毒或使用消毒柜消毒,日常普通的清洗无法保证把细菌完全杀灭,必须经过高温消毒或消毒碗柜消毒才能杀灭掉。

家庭分餐 恰逢其时

分餐制有利有弊,采取怎样的形式,既能保留传统文化不破坏饭桌的情感交流,又能不造成过多麻烦让大家乐意接受,将是国家在推行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

2019年秋天,65岁的退休职工李阿姨从老家到杭州照顾孙子,因为一直有胃痛的毛病,儿子特意带她去医院做胃肠道相关检查,没想到却被查出幽门螺旋杆菌阳性,为了避免把疾病传染给其他家人,儿子提出家里用餐使用公筷,但李阿姨却觉得无法接受,“一家人还要用公筷、分碗碟,实在是太生分了,像外人一样。”

专家就此指出,国人的这种传统习惯从传染病上说,其实是一种“餐桌污染”,因为这种方式存在病毒细菌交叉感染的可能。一些老年人确实可能会对分餐不适应,因此在推广“餐桌革命”的过程中,科普宣传与制订规范同样重要。

我们需要把幽门螺旋杆菌的危害、传播途径给老人说清楚,相信能听明白的老人都会同意分碗筷、适度分餐。即使在家中,也最好实行公筷制,减少细菌病毒的相互传染。吃饭使用专碗专筷、夹菜使用公筷公勺的方式,尽量不要相互夹菜,这样是能够避免细菌病毒交叉传染的。

从公共卫生角度考虑,家庭分餐制是防止“病从口入”的一种有效手段;从营养角度讲,分餐制可量化每个人的进食量,有助于体重控制,同时有利于减少浪费。因此,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是动员全家执行分餐制的好时机,不容错过,专家给出以下几点意见。

分配个人餐具

首先,每个家庭成员都要有确定的自用餐盘、餐碗和筷子。每个人的餐具可做好明显的标记,以便识别。其次,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按照每个家庭成员的个性化需求来确定餐具,以提高大家参与分餐制的积极性。

配备公共餐具

家庭餐桌上应在每个菜碟中放公用筷子或勺子,以便于大家使用公用餐具分取菜肴,再用各自餐具进食。

全家动员

实施分餐制需要进行碗筷的单独清洁、保管、分菜等,确实要增加一些工作量,因此需要家庭成员的密切配合。建议发动全家老、中、幼分别承担清洁员、保管员、分菜员、监督员等任务,不仅有助于分餐制的落实,还有利于促进家庭成员的凝聚力。

循序渐进

分餐制的实施是对多年来形成的家庭日常进餐习惯的挑战,因此,家庭成员间要有耐心,循序渐进。

猜你喜欢
分餐制公筷螺旋杆菌
全国首个“公筷法”具有积极意义
我家的公筷行动
用公筷吃饭
公筷来我家
胃幽门螺旋杆菌与消化性溃疡
感染了幽门螺旋杆菌要尽快根除吗
幽门螺旋杆菌需要根除吗?
分餐制:将“餐桌革命”进行到底
警惕!幽门螺旋杆菌超标
中国餐制的演变